登陆注册
2887100000011

第11章 八佾篇第三(3)

3.19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姓姬,名宋,定是谥号。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之位,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年一前495年)。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办事,臣下事奉君主要忠心尽力。”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君尽君道,固非有私于臣,而所以劝下之忠者,亦在是矣。臣尽臣道,固非有要于君,而所以报上之礼者,亦在是矣!上下交而德业成,天下其有不治者哉!”

解读

上级对属下以礼相待,属下对上级必定尽忠尽力,以心换心是一种领导艺术。

历朝历代,能礼贤下士的君主必定获得栋梁之才为他稳固江山献谋献策。君主重礼则国泰民安,君主无礼则亡国灭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子女之间又能做到相互尊重谦让,家庭就和睦美满了,这是儒家一向提倡的齐家方略。而礼与忠则是儒家治国的一对范畴。君礼臣忠,是理想的政治局面。反之,如果君主对臣下不讲礼仪,臣子对他的君主既不尽忠也不尽力,则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的局面。

当代社会,君臣关系变成了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但是上礼下忠的警示依然受用。作为领导者,想要属下为自己尽心工作就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属下体谅属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领导做到了以礼对待属下,属下必定会全身心地投人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

3.20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这是《诗经·周南》的第一篇,此篇描写了一个男子追求女子时的忧愁及想象的结婚的喜悦。②淫:过度。过分。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关雎》描写爱情,快乐而不淫邪,哀婉而不悲伤。”

名家注释

朱熹注:“《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张居正注:“盖诗本性情,乐以彰德。《关雎》之诗,咏后妃之德也。昔周文王之妃太姒,有圣德,不妒忌,忧在进贤,不淫于色,旁求淑女以配君子。求之未得,至于寤寐反侧而不能安。

求之既得,则以钟鼓琴瑟乐之而致其喜,其德之盛如此。故其发为声诗,自然中正和平,而无过淫过伤之病,是乐音之和,本于后妃柔顺之德,后妃之德,又本之文王刑于之化。学者玩其辞,审其音,则所以基化闺门,而御于家邦者,必有得于言意之表矣。”

解读

《诗》三百,语言含蓄优美,内容广泛丰富,意蕴深远悠长,但是不论描写什么故事,诗句言辞都中正平和,即“思无邪”。孔子对《诗经》关雎篇的评价,既表明了他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也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应该过度,不要过度狂欢;悲伤也不应该过度,免得伤害身心。

可见,圣人强调的是凡事都要讲求适度的原则,中和为美。也就是儒家常常提到的中庸之道。

男女相互产生好感,由追求到结婚,是人生的必经过程。追求异性时,思念之情常常缠绕心间,辗转反侧难以人眠,但同时也有种甜蜜的快乐陪伴左右。恋爱过程中,烦恼也好,快乐也好,只要不妨害正常生活不损害身心健康,就是美好适当的。

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热闹场合数不胜数,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过度狂欢透支体力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很显然,这有违圣人提倡的“中和之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一定要懂得节制自己,凡事都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肆意妄为以免伤害自己。

3.21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⑦,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②”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这里指的是神主,即用木头制成的土地神的牌位。此外,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小孔子29岁。③战栗:

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张居正注:“夫祭地以报其功,乃立社之本意,至于所栽的树木,则各因其土之所宜,而非有取义于其间也。宰我不知而对,谬妄甚矣。”

解读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看似是句安慰之词,但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事情已经过去了,即使不好抑或对你造成了伤害也宽恕它吧!“破镜难圆,覆水难收”,孔子不满意宰我对鲁哀公关于神主的解释,但是这件事已经成了事实难以挽回了,所以孔子没有责备宰我。此外,孔子的话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孔子确实对周代君主用栗木做牌位感到不妥当,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并且又是前辈圣人,孔子也不能对此说些什么,所以他说既成事实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

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随便去说,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说了错话,就会误导他人,产生不良结果,即便你去跟人道歉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说话都要加倍小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②,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③,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摄:兼任。③反坫:反爵之坫,用土筑成的放酒杯的台子,筑在堂上东西两个柱子之间。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有人问道:“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公馆,他手下办事的官员从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有人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立了塞门,管仲也立塞门。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名家注释

朱熹注:“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

解读

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他曾辅佐齐桓公九次抵御外夷入侵,避免了中原百姓受外夷的奴役,并且他在经济上政治上的改革政策也切实为当时的百姓谋了福利,所以管仲深受黎民百姓爱戴。孔子也很佩服管仲,对他赞赏有加,但同时孔子又批评管仲器量狭小、不知节俭、不懂礼仪。在孔子眼里,管仲在自己的经济生活上十分浪费,他手下的家臣每人一职从来不兼职,这有违“俭”德;在文化礼仪上,管仲跟君主齐桓公一样在门外建立屏风,并且也修筑只有国君才能修筑的反坫之台,这有违“礼”制。可见圣人是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的。

不论一个人立下多少丰功伟绩,如果在品德修养上存在欠缺,他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管仲是被人熟知的历史人物,他的伟绩可谓永垂不朽,但因为他不懂礼节不知节俭而被后人批判,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开拓事业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

3.23子语①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之,纯⑤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①语:音yu。作动词,谈论、告诉的意思。②大师:大,音ta。大师是主管音乐的官员。③翕:音X1。意为合、聚、协调。④从:音z。ng。意为放纵、展开。

⑤纯:美好、和谐。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孔子说:“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继续演奏展开之时,音调纯正,节奏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盖声音之道,与政相通,不但可以养人之性情,而亦可以移易天下之风俗,所系甚重。故孔子自卫反鲁,既汲汲于正乐,而其于太师,又谆谆以告诫之如此。”

解读

孔子很谦虚地跟鲁国主管音乐的官员谈论奏乐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在开始演奏时,要轻展舒缓,慢慢地由小而大,到了高潮要慷慨激昂、庄严肃穆,等乐曲奏完之后还感觉余音绕梁,意蕴未尽。这样的音乐才算是演奏成功的音乐。从奏乐的见解中我们不难看出圣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同时这段话也表明圣人希望我们能透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音乐应该以中正平和为美,音乐教育旨在修身养性。而现代音乐,大多数只强调感官刺激,以至于现在我们听到的大多数都是靡靡之音,严重扭曲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极力抵制那些不唯美不健康的音乐,多听优美纯正的乐曲,以此陶冶良好的性情,做个纯真圣洁的现代人。

3.24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吏。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译文

在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文化衰落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名家注解

朱熹注:“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日;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张居正注:“夫圣人盛德感人,能使封人尊敬而笃信之如此。然当时列国之君,不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至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此春秋之时,所以终不能挽而为唐虞之世也欤!”

解读

镇守在卫国仪地的封人见过孔子之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用不着再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衰落了,因为上天降生了你们的老师孔子为我们敲响警钟,用他来唤醒黎民百姓。仪地封人的话表明了孔子是个传道救世的人。

孔子虽然没有为官人世,但是他的道德修养却是任何人所不及的。孔子是个有理想的人,并且他愿意将自己的心力学识用来为天下百姓服务。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各地讲学,以宣扬礼仪思想,唤醒沉醉的世人。正应了封人那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预见。

3.25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读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②美:指乐曲的音调和舞蹈的优美形式。③善:好,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进军的一种乐舞。

注释

孔子谈到《韶》乐,说:“《韶》乐的曲调是完美的,内容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说:“曲调是完美的,但是内容却不完善。”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朱熹注:“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虽评论古乐之不同,而二圣之优劣,亦可概见矣。”

解读

音乐应该以“和谐”为美,除了曲调优美内容也应该积极高尚。只有尽善尽美的音乐才能使听者陶醉,唤醒听者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孔子评价《韶》乐,称赞其曲调和内容都很完善,所以,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而评价《武》乐,孔子却认为其曲调优美但内容很不完善。为什么圣人会认为《武》乐内容不够好呢?这是因为《武》乐是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纣时奏的乐曲,尽管形式是正义的,但却没有做到“尽善”。由此可见,孔子评论艺术作品是以政治标准为前提的,这也侧面说明音乐能够表现政治。

真正的艺术是“真、善、美”三位高度一体的,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现代歌舞,很多都是只讲究形式美而忽略了内容的善,这是一种文化的退步。一味地求新求异,却不从内容的真善美上下功夫,创作出来的东西只能称作作品,而不是艺术。这点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警戒深思的。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庄重肃穆,参加丧礼时也不感到悲哀难过,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别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张居正注:“盖甚言其不足取也。盖当时王道不举,而苛政至子残民,古礼不复,而繁文至于灭质。故孔子矫时之敞如此。”

解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已相当败坏,道德沦丧,不恭不敬的事情时有发生,面对文化衰落的现状孔子发出了如此感慨。在圣人眼中,宽厚待人,为礼要敬,临丧哀戚,都是做人的必备素质,更是为官的重要前提。

宽容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十分重要,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者而言,就更加重要了。居于上位的人,对待部下能够多些仁爱宽容,就能得到群众的爱戴拥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苛刻到了眼睛里不容一粒沙的地步,就没有人愿意跟随他了。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不犯错误的,所以作为领导者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部下着想,对其多些理解与宽容。

身居高位,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作为领导者为人要恭敬,参加丧礼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他人,就摆架子做样子。为官的人一定要谨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谦卑为人,宽厚待人才能真正获得民心获得拥戴。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书屋论政

    书屋论政

    这里集结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是政治,文化只是从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观念形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外交也是侧重于“政治”方面。
热门推荐
  • 本源至尊

    本源至尊

    一个生活在平凡人家的孩子,凭着极高的资质,被一名路过的修真者看中,带回门派,经过种种机缘,携混元戒,带神兽,踏着尸体,一步步走出一条传奇之路,所路过之处,仙魔闻风丧胆,面对列强而不畏惧,带着一伙兄弟,走向巅峰一刻,有过情谊,有过爱恋,有过悲伤,有过惊喜,却看主人公,如何在这残酷,强者为尊的世界混的风声水起............
  • 玛法烹饪记

    玛法烹饪记

    在黑暗即将笼罩玛法大陆时,一个只是想安逸的做厨师的人,却无奈卷入各种事件当中。“打打杀杀的,太血腥了。不过若是有什么食材,记得帮我留着。”靠着各种“裙带关系”,收集珍惜食材,烹饪珍馐美味,他离人生目标又近了一步。
  • 盗墓回忆录

    盗墓回忆录

    在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四大盗墓门派曾通力合作。之后四大门派逐渐没落,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被莫名其妙的卷入了这场尘封千年之久的盗墓行动之中。
  • 转世之孽缘回归

    转世之孽缘回归

    混沌之女,千年转世,被视为妖孽!艾玛这眼神无力吐槽。每晚做着同一梦,梦成现实遇少年,腹黑贫嘴死缠烂打,生活倍儿精彩。看在你这么辛苦的份儿上,本姑娘就委屈自己,勉强收了你!
  • 家有小天才

    家有小天才

    本书介绍了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 网王之立海皇帝迷情记

    网王之立海皇帝迷情记

    第一部:樱花飘落,一片粉红的四月,穿着崭新校服的新入生们走在通往学校的林荫道上,一个个都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样的一个早晨,却有一个灰色的身影在树荫底下缓慢的移动着。当此人肩膀不小心暴露在阳光之下时,整个身体就像触电一样又躲到了阴影下第二部:一个念动,小步和朱雀就回到了正殿大门口,只见厚重的殿门缓慢的开启,阵阵祥云从中溢出,飘散在空气中,一个娉婷少女缓步迈出殿堂……此文女主,被俺设定为大智若愚真小白类型。这是不久前的想法,越写、越觉得离小白越来越远,现在转为感情白痴腹黑型吧……本文灵异向发展的大趋势已定。真田弦一郎、伊集院若水
  • 道门奇才

    道门奇才

    萧鸣出生于一个精通奇门遁甲之术的古老世家,他的父亲为了不让他和世俗的学术脱节,硬是要他去上大学。他在大学里意外的发现,大学校长周海竟然也是一个修真者,并且和他爷爷是好朋友,周海很欣赏萧鸣便收他为徒。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萧鸣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迷了路,来到一个被恶鬼屠杀的村子,充满正义感的他便和厉害的恶鬼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斗……
  • 幽灵客栈(蔡骏作品)

    幽灵客栈(蔡骏作品)

    久未联络的好友周旋突然于深夜造访叶萧,携带着一只神秘木匣。受浑身鲜血的女子临终之托,他要把它送往位于大海和墓地之间的幽灵客栈。叶萧阻止他冒险,他却执意前往。
  • 为你画一座城

    为你画一座城

    程素音遭遇绑架,失忆归来!一个月失踪成谜。而新的谜题是,家庭迷雾重重情意深重的大哥,温柔痴情的男朋友,说两人已经结婚的高冷对象她将如何走出这场豪门争斗?新浪微博:写东西的王米娅,欢迎收听
  • 惹火逃妻

    惹火逃妻

    洛颜爱上他时,只有十八岁。那是她如何也忘不掉的岁月,狠狠地爱,重重地受伤,而后逃离,忘记。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她花了五年时间忘记的男人,此刻会站在她的面前。带着凉薄的笑容,伸出修长冰冷的手掌,一切,都似曾相识,却恍如隔世。洛颜,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