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100000010

第10章 八佾篇第三(2)

历史往往时过境迁,后人很难凭猜测想象回溯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追溯历史,主要依靠的就是史料中的内容。如果史料典籍对当时的文化制度、社会风貌没有记载,或者记载得很粗陋,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考证历史的真相。对于典籍记载不详的内容,我们只能求证于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但是流传过程中的演绎与变化导致很多史实异化,给人面目皆非的感觉,这样很多事情仍然无从考证,留给世人的也就只剩悬念了。所以,文献的详实周全对后人了解历史特别重要。

3.70子曰:“禘①自既灌⑦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音d,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庙,而以始祖配之,这礼五年一举,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使鲁国以周公为始祖,以文王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鲁国得禘祭其先。然以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实为非礼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鲁国本是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礼,及举祭之时,又不诚敬,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孔子叹之如此。”。

解读

“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典礼,象征宗教精神,是祭天地祖宗的礼节。古代国家举行禘祭,仪式相当隆重。但是,当时的鲁国道德沦丧,对待禘祭相当懈怠,只是流于形式。祭祀时,主祭的人刚端上第一杯敬献神禘的酒之后,就开始心不在焉了,对于后面的仪式只是草草应付,一心想着早点了事。祭祀过程中,他们都形色散漫不够庄重,只有形式毫无诚心,完全失去了祭祀的庄严与虔诚。

任何事情都应当诚心为重,不应只是敷衍应对。形式的文饰要有内心虔诚的支撑,就是说,所有的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敬。如果内心不虔诚,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也毫无意义。

3.11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指手掌。

译文

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释柿朱熹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神。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

“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解读柿有人向孔子讨教禘祭的学问,孔子回答说他不知道。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禘祭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他也就不知道了。那么,圣人到底知道不知道禘祭的学问呢?

孔子说完不知道后,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祭学问的人看天下事的道理,就像是呈现在手掌心上那么清楚。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于去回答提这种问题的人。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我们的传统精神。缅怀故人,不排斥仪式,必要的仪式是必须举行的。但是这种仪式应该是庄重的,虔诚的,而不应该是低俗荒诞的,更不应该是敷衍了事的。没有真情的仪式,何苦劳累自己又亵渎神灵呢?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若天子一身,为天地宗庙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诚。所以古之帝王,郊庙之祭,必躬必亲,致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则天神恪,庙则人鬼享,而实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谨焉。”

解读

我们有句古话“信之即有,不信即无”,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神明就在眼前一样虔诚。祭祀时,我们心中有位真神,我们相信他的存在所以才会态度虔敬。如果祭祀没有诚意,只有表面上的仪式,更或是让别人代劳,这样的祭祀怎么能沟通人与神的感应,怎么会达到天人合一呢?所以孔子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去参加祭祀,那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别人替自己祭拜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做人贵在真诚,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该有这种“如在”之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对人对事都不诚不敬,相互欺蒙,这样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名家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卫国大夫。②媚:谄媚、巴结、奉承。③奥:

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⑤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又注:“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解读

奥神是尊贵的神灵,但是位置偏远;灶神比较实用,离我们很近。王孙贾以灶神自比,以此来提醒孔子不要只顾得跟诸侯往来,也要亲近一下我们这些士大夫,但是孔子给他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圣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坏事不好好为人,跟任何神灵祈福祷告都是不管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人要有人格,要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能依靠外来的庇护。

正直之人的祈祷是在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困境,是将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让神灵知晓,以此获得神灵的眷顾和帮助。这样的祈祷不同于乞求,只是人们在绝境中寻求慰藉,在苦难中澄净心灵的举动。但如果一个人做出违背伦理有逆天道的坏事,祈祷又有什么用呢?恶有恶报,丧心病狂之人又能跟谁去祈祷呢?

所谓“自助者,天必助之”。人生在世,不论遭遇什么,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苦难还是安逸,我们都要做个有原则有追求的人。事事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一味相信别人的承诺,一心只去依靠外在的庇护。任何事情,只有通过自己去努力追寻才能实实在在有收获。

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呼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同鉴,借鉴的意思。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两个朝代。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繁盛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尝观孔子之在当时,礼乐则从先进,梦寐不忘周公,与夫修鲁史而尊天王,此其从周之志,有未尝一日忘者,所谓圣人之为下不倍也。然则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岂不谬哉!”

解读

周代建立在夏、商二代之后,所以周代的礼仪制度在夏、商二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做了损益增删。经过周公修改的周代礼仪形成了文采华丽丰富的盛况,所以孔子认为周朝的礼制更加完善,并且一贯主张遵从周礼。

周代的文化重在人文文化,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以周文化作代表。中国文化历经朝代更替,不断增益删减,以其启身的发展规律演进改良,渊源而流长。历史的车轮没有止步,文化的繁衍也不会休止,经过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必将越来越深厚。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⑦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②鄹:音z。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部。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作过大夫,所以“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名家解读

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解读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识并且精通礼仪的人,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所以当他到太祖庙里凡事必问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他们觉得孔子根本不像传说中那样知礼,所以发出了“谁说孔子深通礼仪之道”的疑问。面对这样的发问,孔子回答说他的行为正是知礼的表现。对于孔子的回答我们该做何理解呢?一言以蔽之,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礼的精神所在。

俗话说,问者不相亏。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别人,以免举动异常,贻笑大方。如今社会,经济发达,外出旅行早已不是新鲜事。初到异国他乡,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制度有不了解之处实在很正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多问多学,向当地人多多请教。不要怕被人嘲笑而羞于提问,大方些直接些,否则出了洋相最后吃亏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⑦,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主皮:指穿透箭靶子。②为:音we,因为。同科:同等。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名家注释

朱熹注:“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解读

射箭比赛主要用来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上的牛皮为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力量有大有小,这是与生俱来的差距。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做事合理不合理,不能看他对事情成功所做的贡献程度,因为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也不同。只要这个人对这件事尽自己的努力了,那么他对事情的成功就付出了心血。

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总是以事情的成败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快。

3.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⑦。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告朔:朔,指每月初一。告朔,指诸侯王每月初一到祖庙做祭祀活动。②饩羊:饩,音xo饩羊,指祭祀用的活羊。

注释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举行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周朝的礼制。”

译文

张居正注:“孔子之意在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解读

每个月的初一称作“朔”,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一种祭祀制度。每月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宰杀一只活羊用来祭祀。到子贡时,鲁国国君不再亲自去祖庙祭祀了,仅仅杀一只羊来做做样子。所以子贡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主张废除宰杀活羊来举行告朔祭典的仪式,想省下用于祭祀的活羊。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却认为节约不是主要的,最关键在于废除宰杀活羊就等于废除了这个传统的礼仪。也就是说,在孔圣人的眼中,这只活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维系礼仪的象征。

观察如今社会,很多事情仅用空洞的精神难以维系,必须配合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才能存在发展。简单说,虽然有些形式看似可有可无了,但它仍是维系内容的所在,一旦去除这种形式,内容也将不复存在了。、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尽到为臣的礼节,可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日‘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见。”

张居正注:“盖当时公室衰微,强臣僭窃,上下之际,多不循礼,惟孔子欲明礼法以挽回之。如过位则色勃,升堂则屏气,违众而拜堂下,闻命而不俟车,这等循礼,当时反以为谄,则礼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然尽礼与谄,其迹相似,而其心不同。君子之事君,其礼固无不尽,然却不肯阿谀顺从,如责难以为恭,陈善以为敬,一心只要成就君上的美名,干办国家的大事,这便真是尽礼。小人之事君,外面虽似尽礼,然心里未必忠实,如阿顺以为容,逢迎以为悦,一心只要干求君上的恩宠,保全自家的官爵,这便真是谄媚。君子尽礼,小人以为谄,小人谄媚,亦自以为尽礼。心术之邪正,迥然不同,人君不可不察也。”

解读

“为君难,为臣不易”,孔子深知做臣子的不易之处。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朝代,臣子不按礼仪侍奉君主,大家都不按照礼仪制度办事,一旦你做到了按礼办事,竭心尽力地为君主谋划反而被人当做是在谄媚讨好君主。处于世风日下的世道,不管你内心如何,初衷怎样,总会有人风言风语,对你指手画脚。虽然圣人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被人误解心里总归还是不痛快的。

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自己不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希望别人做好,看到别人生活得快乐美满,就找各种机会恶意丑化人家。这些人常常将好说成坏,将善说成恶,是非颠倒。遇到这种人用不着生气郁闷,公道自在心间,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言行呢?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知道你的为人,理解你的行为。

同类推荐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该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人性奇学

    人性奇学

    孔子曾经说:“我们常常去复习自己过去学过的知识,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有自己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抱怨自己不得志,这不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做法吗?”
  •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 间被潮流和流行风尚所吞没,成为没有思想的躯壳,然后在信息的丛林中变 得无所适从,从而感到生命的彷徨和杂乱无章,在喧嚣中把我们本应体验的 美好人生悄然错过。这时候,我们极需要一种让一切归于平静的温婉与淡定 来放置真我,我们这才发现,一切原来那么简单——成功是那么简单,快乐 是那么简单,幸福也是那么简单。 南怀瑾大师把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 ,趣味横生。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
热门推荐
  • 凰谋之爷本红妆

    凰谋之爷本红妆

    叱咤风云的黑道枭雄楚燃,一朝穿越成凶残暴虐的炎王,睁开眼便被拉去拜堂成亲!洞房之夜,掀开盖头一看——啥?她的王妃竟然是一名男子?!夜半时忽有一人破门而入,凶神恶煞拿刀追杀她,非逼她交出什么解药救半死的病鬼!四处逃窜,无意闯入破屋…啥?眼前的美人就是半死的病鬼?!丫的,爷的安逸生活还没开始,竟又被推到了战场,面对诡谲的局势,心怀鬼胎的王妃,神秘腹黑的病鬼,深不可测的皇兄…哼!与神斗,尚有一线生机,与爷斗,却是死路一条!从此,她一身戎装,破敌虏,灭匈奴,平战火,定天下!她是威慑四海的战神,她是傲视天下的王者,她是不可一世的传说,可当她换上红妆之后,又将是怎样的绝代风华?**********************************片段一:“公子,轩王把王爷拉到醉花楼了!”“七煞,去放两把火。”某男若无其事道。“啊?”七煞紧皱眉头,明显的不解。“醉花楼,轩王府。”某男淡淡提醒道。随后,用手轻敲着桌面,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半刻后,一红影狼狈闯入,咬牙道,“病鬼,你要烧死爷吗?”某男慢悠悠抬头,一脸茫然道,“哦,王爷去了醉花楼吗?下次一起如何?”“你——!”某人静默,狠狠磨牙。(丫的,楼都被你烧了!还去哪儿啊!)片段二:炎王招亲当日,来了一人一猫。“王爷,可有人选了?”某男抬手一挥,全场倒下。某女指着男子的方向,“就你了!”某男凤目含笑,一副理所当然。谁知,某女突然抢过他怀中的猫,扔到后面的侍卫手中。“来人,八抬大轿,迎王妃入府!”某男笑容一僵,冷冷道,“王爷,可是认真的?”某女轻抬下巴,挑衅道,“当然,爷从无戏言!”某男沉默片刻,忽而勾唇一笑,转身就走。翌日,洞房花烛,一男搂着怀中猫,慵懒侧躺。某女眼睛一眯,危险道,“舒王,走错了吧?”某男嘴角微勾,轻笑道,“咦,买一送一,拒不退货…”**********************************【楚燃】爷滴文,不收藏的滴,拖出去砍了!【琉华】七煞,记住不收藏滴,今夜去放把火!(本文一对一,女扮男装,非女尊。男猪冷漠腹黑,女主霸道强悍。)
  • 何人予我琉璃梦

    何人予我琉璃梦

    她的一生,只有那一次追随了自己的意愿,可终究还是被现实击垮。爱为什么要放弃,不爱又为什么后悔。那时的风总在轻舞,她却不能再与他携手。
  • 这些行为妨碍你成功

    这些行为妨碍你成功

    本书列出人人易犯的24大诫条,侧重于用一段段惨痛的人生教训告诉你妨碍成功所在,同时也讲述英雄人物的成功经验。
  • 重启天界之仙自古来

    重启天界之仙自古来

    当远古沉睡的仙人醒来,该是怎么样的剧变?以天界的魂灵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劫难,是不是走着别样艰难的道路?我会告诉你,当一个文明的魂被唤醒,他会是多么可怕的对手,异位面的战争不断再打响,仙与妖魔的对抗,仙与亡灵的战争,天使文明又能如何?科技文明又能怎么样?雷将掌法,何必多说?打过了再说!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福建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释义

    《福建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释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而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散装水泥的推广和运用,有关的制度政策也得以相继出台。
  • 打包萌神大人:签收灰姑娘

    打包萌神大人:签收灰姑娘

    你是传闻中的守护者,可惜不是我的守护者。我的守护者是石雾,用一世的心护我半世的生。为什么从一开始有的只有缘却没有份,你跟随在侧的是美艳绝世,而我身边的是占尽了风华的守护者,而我只是不起眼的灰尘,有的只是三生有幸。
  • 爷的千面王妃

    爷的千面王妃

    她是明艳如花的女特务,擅长以媚诱人,以色醉人,套取绝密。一朝穿越,被迫嫁人,本以为安分低调,就可以风轻云淡,却不想越是不争的人,越容易被推到剑锋上。小片段“爱妃,公然闯入金銮殿,所谓何事?”“告御状”“为何?”“失窃”“何物?”“休皇上的书”他说:凝茱有千面绝色容颜,万般魅惑风情,却独独没有留给他最真的一面。她淡淡一笑,殊不知,千种神情,万种心情,就如城墙瓦砾般层层包裹她那早已沦陷的心,她怕,一旦有任何裂缝,便会万劫不复。他曾以为,只要屠尽知情之人,堵住幽幽之嘴,就可以将她留下,生生世世不分离。她曾假想,穿越至此,得夫如此,此生无憾,然而当真相揭开之时,她怎么能接受如此不堪的事实。
  • 花本无色不倾城

    花本无色不倾城

    她说:我此生跨越千年来赴你白头偕老的诺言,你待如何?他答:纵今世仍是诛仙台上被天火焚烧的结局,我亦无悔。不是说他们俩生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前世的羁绊么?可当她一步步爱上他时,为何命运又如此捉弄人?既然这世界要与她为敌,那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也要留在他身边!转世燕还故榻,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 星星不说话

    星星不说话

    我记得初见你时,你淡漠的眼眸中散发的淡淡笑意;我记得你骂我“白痴”时,脸上一览无余的宠溺;我记得看日出你偷亲我时,那一闪而逝的害羞。可是为什么当我对你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却对我视而不见?爱情就像一个迷宫,丢了的心不知何时才能找回。难道你对我的一切,只是镜花水月吗?
  • 寻墓神将

    寻墓神将

    主人公黄童在幼年时盗过一个神秘的将军墓,得到一把神秘的小刀和一套武功秘籍,等到他成年之后,诡异的事情接连找上门来……。千年不死的狐妖长眠于黑暗的深处,只为了凄美绝伦的爱情,拥有至强能力的雨火,有一段痛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