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9300000016

第16章 走出忧虑的阴影(1)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周围一片黑暗,那是因为我们背向太阳,自己挡住了光线的缘故。为何我们不能转过身来,面向光明。像扔掉垃圾一样,把悲观的抹泪布扔掉。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睁开模糊的泪眼发现生活的美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手来紧握自信的刀剑,劈荆斩棘,开拓前进的路。

与内疚悔恨一样,忧虑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且毫无益处的情绪,它们都是精神抑郁的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感到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现时,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费目前的时光。

一、时刻把握自己的命运

等待别人恩赐,只能养成一种惰性——那就是把命运的方向盘交给别人。这种人的生存危机是什么呢?别人给什么,你就只能要什么;别人不给什么,你就得不到什么。自然,这种时时都会遭受挫败的人,只能把命运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条鱼杆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条鱼杆,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杆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了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世。

别人的恩赐有什么用?也许上天最大的恩赐是给了你脑、心、手和脚。

5年前,罗杰斯的一位朋友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陷入了一种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她丈夫离开她近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跑来向罗杰斯求助,“我将住到何处?我还有幸福的日子吗?”

罗杰斯极力向她解释,她的焦虑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所引起的。让我们面对现实。无论是丈夫死了,或太太过世,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再快乐地活下去。但是,他们必须了解: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让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

想像一艘游轮正在地中海蓝色的水面上航行,上面有许多正在度假中的已婚夫妇,也有不少单身的未婚男女穿梭其间,个个兴高采烈,随着乐队的拍子起舞。其中,有位明朗、和悦的单身女性,大约60来岁,也随着音乐怡然自乐。这位上了年纪的单身妇人,也曾遭丧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伤抛开,毅然开始自己的新生活,重新展开生命的第二度春天,这是经过深思之后所做的决定。

她的丈夫曾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最为关爱的人,但这一切全都过去了。幸好她一直有个嗜好,便是画图。她十分喜欢水彩画,现在更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着作画,哀伤的情绪逐渐平息。而且由于努力作画的结果,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使自己的经济能完全独立。

有一段时间,她很难和人群打成一片,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出来。因为长久以来,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侣和力量。她知道自己长得并不出色,又没有万贯家财,因此在那段近乎绝望的日子里,她一再自问:如何才能使别人接纳她、需要她。

不错,才50多岁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忧虑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会开始新的生活——从痛苦的灰烬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她曾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可怜的妇人是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结了婚的女儿同住。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意,她和女儿都是面临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恶化到大家翻脸成仇人。这名妇人后来又搬去与儿于同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孩子们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这更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她后来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她得使自己成为被人接纳的对象。她得把自己奉献给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给她什么。想清了这一点,她擦干眼泪,换上笑容,开始忙着画图。她也抽时间拜访亲朋好友,尽量制造欢乐的气氛,却决不久留。

许多寂寞孤独的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爱和友谊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一个人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和代价。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确需要尽点心力。

她开始成为大家欢迎的对象,不但时常有朋友邀请她吃晚餐,或参加各式各样的聚会,并且她还在社区的会所里举办画展,处处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后来,她参加了这艘游轮的“地中海之旅”。在整个旅程当中,她一直是大家最喜欢接近的目标。她对每一个人都十分友善,但决不紧缠着人不放,在旅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她的舱旁是全船最热闹的地方。她那自然而不造作的风格,使每个人都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与其为友。

从那时起,这位妇人又参加了许多类似这样的旅游,她知道自己必须勇敢地走进生命之流,并把自己贡献给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处都留下友善的气氛,人人都乐意与她接近。

虽然现在时代进步、医学发达,但我们的社会却有一种疾病愈来愈普遍,那就是处于拥挤人群中的孤独感。

在加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大学,校长林怀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会的晚餐聚会里,发表了一段极为引人注意的演讲,内容提到的便是这种现代人的孤寂感:“20世纪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独。”他如此说道,“用大卫·里斯曼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一群’,由于人口愈来愈增加,人性已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里,再加上政府和各种企业经营的模式,人们必须经常由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于是,人们的友谊无法持久,时代就像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一样,使人的内心觉得冰冷不已。”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居住在怀特博士所说的“勇气的氛围”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与人们培养出亲密的情谊关系。就好像燃烧的煤油灯一样,火焰虽小,却仍能产生出光亮和温暖来。

我们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里。我们要去认识人,去结交新的朋友。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兴高采烈,把自己的欢乐尽量与别人分享。根据统计显示,大部分结过婚的妇女,都比先生活得长寿。但是,一旦先生过世之后,这些妇女都很难再创新生活。而男性由于工作的关系,基于工作本身的要求,他们不得不驱使自己继续进步。通常,夫妇当中,先生要比太太来得强壮,也更富进取性。妻子则大部分以家庭为中心,并以家人为主要相处对象。所以,她对必须独自生活或追求个人的幸福,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但是,假如她决心迈向成熟的话,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当然,孤寂并不专属于鳏夫或寡妇。无论是单身男子或美丽的女王,无论是城市的异乡人或村里的流浪汉,都一样会尝受到孤寂的滋味。

几年前,有个刚从学校拿到证书的毕业生,只身来到纽约,准备大展宏图,为这城市带来一点光彩。这位青年长得英俊潇洒,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颇有阅历,自己也很为自身的条件感到骄傲。安顿妥当之后的第一天,他在白天参加了一个销售会议,到了夜晚,他忽然感到孤单起来。他不喜欢独自一人吃饭,不想一个人去看电影,也不认为应该去打扰一些在城市里的已婚朋友。或许,我们还可以再多添一个理由——他也不想让女孩缠上自己。

当然,他是希望能碰到一个好女孩,但那决不是从酒吧或什么单身俱乐部一类的场所里随便挑一个来的结果,他只好在那个准备大展宏图的城市里,独自度过了寂寞凄凉的夜晚。

我们能了解大都会的生活,有时是比小镇更会让人有孤寂感;我们也了解要在大都市里生活,有时更得花点心神去结交朋友,并让这些朋友接纳你、需要你。在去一个大都市之前,要先想好以后的日子——尤其是下班后的时间——要如何打发。你当然需要有些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但你得先伸出友谊之手。

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其实有很多事情可做——你可以上教堂或参加同好俱乐部——都可以增加认识人的机会。你也可以选修成人教育课程——不但可以自我求进步,更可以得到同伴和友谊。但是,假如你只是默默一人在餐馆里吃饭,或在酒吧独自喝闷酒,那就无怪乎得不到什么情谊了。你一定得去安排或做些什么事。我们都知道纽约的地铁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交通网,但假如你不愿意先投下几个硬币,走进那个旋转门,整个地下铁路系统对你就没有什么用处。

好几年前,有两个女孩,她们在纽约东区共租了一间公寓同住。这两个女孩都长得十分迷人,也都有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让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位女孩,以她的年纪来说,是相当具有智慧。她认为居住在大都会的女孩——尤其是单身女孩——一定要仔细安排自己的生活,并计划自己的未来。她到一间教会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她还加入一个研讨会,甚至选修一门改进个性的课程。她把自己的薪水尽量用来与人交往,并开创出多彩多姿的生活内容。她有适度而愉快的休闲活动,但对于社交关系则相当谨慎,尤其尽量避免暧昧不清的男女关系。

她到纽约的时候,当然也感到寂寞——哪一个女孩不会有这种感觉呢?但是,她不想像某些男性一样,在海底潜游了半天,却只寻得一块海绵。她知道,自己一定要有计划。如今,她已成了很多人的好朋友,很多人也时常去探访她。她与一位聪明的年轻律师结了婚,婚后生活十分愉快。这便是她强调“要达到目标”的结果——她得到了幸福快乐的人生。

至于另外的那个女孩呢?她当初也很孤单寂寞,却没有细心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四处到一些游乐场所或酒吧找寻朋友,结果,她最后也加入了一个俱乐部——那是协助酗酒者的“戒酒俱乐部”!

最后,再看一个例子:

一个马车夫正赶着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

马车上装满了货物。

忽然马车的车轮深深地陷进了烂泥中,马怎么用力也拉不出来。

车夫站在那儿,无助地看着四周,时不时大声地喊着大力士阿喀琉斯的名字,让他来帮助自己。

最后阿喀琉斯出现了,他对车夫说:

“把你自己的肩膀顶到车轮上,然后再赶马,这样你就会得到大力士阿喀琉斯的帮助。如果你连一个手指头都不动一动,就不可能指望阿喀琉斯或其他什么人来帮助你。”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赖别人的恩赐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首先尽力而为,别人对你的帮助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若你对自己的问题也不卖力,别人凭什么要为你出力呢?任何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助,其次才是求援。

二、摆脱莫名其妙的忧愁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深刻的话:“忧愁是伤人的病菌。它会吞噬你的优势,而留下一个像废品一样的垃圾”。假如一个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烦恼上的人,他是不能尽量发挥自己固有的能力的。世界上能够摧残人的活力、阻碍人的志向、减低人的能力的东西,莫过于烦忧这一毒素。这也是导致人生挫败的病菌!

有一个叫乔治·布朗的人,虽然成了大商人,却常常情绪不稳,因为他心里总是提防着周围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于是心里就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忧愁,很痛苦。

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诚地说:“乔治,相信一个人,比怀疑一个人更能让人心绪安宁。”

这句话,打动了乔治,他这样做了,从相信这位朋友开始,他发现自己的忧愁每天都在减少。

没有人能估计得清楚烦忧到底造成了多少人类灾祸与损失。它使天才变得平庸;它使一个人归于失败;它破灭人的希望。在这方面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厉害。下面我们将看一看烦忧如何造成人们的心理危机的:

1.工作不能置人于死地,但烦忧却能杀死大批人。卖任何苦力,办任何难事,都不会使我们有所伤害,能够真正损害我们的,就是我们在办事和做工时的心理作用——在还未办事、未做工之前,先已在脑海中顾念着、畏惧着,同时预感到办那件事、做该项工作时会具有的种种不快。

2.烦忧能败坏人的健康,摧残人的精力,损害人的创造力。它使许多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最终平凡庸碌而死。

3.你可曾听到过,人们能够从烦忧中得到丝毫的好处吗?!它可曾帮助过任何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吗?!难道不就是这个恶魔随时随地都在损害人们的健康,摧残人们的活力,减少人们的效率,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吗?!

假如有一个店主,他明明知道在自己的商店中,有一个不忠实的伙计,天天都在店中偷窃东西,但他仍然将其保留在自己的店中,年复一年,也不作任何处理。那我们对他将作何感想?然而,我们人类,却往往在我们的精神商店中,保留着一个比只能偷钱、偷物的窃贼坏得多的强盗,一个盗窃走我们最宝贵的精神与活力、以及生命中的一切机会与幸福的窃贼。我们居然不将它予以驱除,这岂非怪事!

野蛮的土著人在宗教礼拜中,往往用种种残酷的方法,戕害自己的身体,还以此作为虔敬的表示。对于这种土著人,我们难道不觉得可怜又可笑吗?!然而,在嘲笑他们的同时,我们发觉自己也并不高明。我们往往用种种精神的刑具来戕害自己,我们常常怀着各种无谓的杞忧和不祥的预感,在我们的一生中烦前、烦后、忧左、忧右地自寻烦恼。

4.烦忧能摧残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够对人的工作产生很严厉的影响。一个人在心绪不宁时所作的工作自然不会产生最高的效率。人的各种精神机能,一定要在丝毫不受牵制的时候才能发挥最高的能力。困于烦忧的头脑,尽管仍在有所思想,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逻辑。在脑细胞受到烦忧的毒害时,脑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无烦恼忧虑时那样集中。

脑细胞时常为血液所冲洗,它从血液中摄取养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载满了恐惧、烦恼、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素,这些脑细胞的“原质”便会受到损害。

同类推荐
  • 你身边的心理学

    你身边的心理学

    你学过心理学吗?你读过心理故事吗?你知道如何对自己做心理保健吗?相信本书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试问,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心吗?一个现实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内心的人,然后是一个懂得如何看透别人内心的人,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只要懂得心理学,你就是最完美的自己。你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吗?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在焦虑的时候安静一下自己,在自卑的时候鼓励一下自己,在孤独的时候温暖一下自己,在迷茫的时候寻找自己,这就是心理学给我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 做人的智慧与禁忌

    做人的智慧与禁忌

    在任何时候,做人有智慧和做人犯禁忌带来的结果都有着天壤之别:用智慧的方式做人,领导会器重你,下属会拥戴你,朋友会喜欢你,异性会青睐你,客户会信赖你,而你也会迅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做人触犯禁忌,领导会忽视你,下属会反对你,朋友会讨厌你,异性会抛弃你,客户会怀疑你,而你也是辛苦一场后才发现徒劳无功。《做人的智慧与禁忌》就是要告诉你,如何远离那些做人的禁忌,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更大的成功。《做人的智慧与禁忌》由廖康强编著。
  • 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法则

    纵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会发现,总有些人是“幸运儿”,他们生活顺心,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好运总是伴随着他们,这也许会让许多平庸的人抱怨上天的不公。其实,只要明辨真理,认识到潜意识的力量无所不在,懂得一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头脑意象,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引导和影响着自身的命运,并且能够对其大加利用的话,那么,勿庸置疑,你也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有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走向幸福的人生,有的人却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着平庸的生活,这种差别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实现愿望的成功者和丧失理想的失败者究竟有何区别呢? 答案就在本书的70条智慧之中。
  • 独立(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独立(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的十种素质,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按关键词归类,精编成十本故事集。每个故事后设计有“换位思考”与“成长感悟”小栏目。用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给孩子们以无限启迪。
  • 二十几岁女人的秘密

    二十几岁女人的秘密

    二十几岁的女人是一幅画:这幅画不一定价值连城,但要有闪光点,这幅画不一定华美,但要耐看。那就是要集美丽、大方、温柔、善良、妗持、宽容、利落于一身的混合体。二十几岁的女人是一首诗:这首诗不一定合仄,但要压韵,如果说女人是诗,那诗样的女人一定会是那种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欲罢不能的诗,诗样女人那双眸、那鼻子、那脸、那唇、那身上的每一个关节都会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诗情画意。二十几岁的女人是一杯茶:这杯茶要不冷不热,不温不火,初喝一口略带苦涩,仔细品味又满口留香,余味绵长。有人说女人如茶,不但供人喝,更要经人品。
热门推荐
  • 禁忌图腾

    禁忌图腾

    手臂上突然出现的黑色图腾。能隐藏在身体内部的诡异兵器。谜一样的未来。如果有不止一拨人,出于未知的目的,向你叙述,你相信谁。是父辈的好友故交,是亲人的血浓于水,是同伴的平淡讲述,是相同宿命的人殷切提醒,或是陌生人的诡秘言论。杀人则十八岁的生命终结;反之是二十三岁的死亡诅咒。十六岁的废柴少年林峰,上千年的诡异禁忌图腾,上一代的恩怨情仇。和林峰一模一样的脸孔,祖坟中的棺材空空,神秘消失的父母,黑衣蒙面的男,他们又昭示着怎样的阴谋。
  • 星暴奶爸

    星暴奶爸

    地球时代的天龙战士孙起在千年之后复活,阴差阳错之下当起了自己后代的奶爸。有这么一个极度护短的奶爸横行无忌,星际时代的人类世界可就有热闹看喽!
  • 腹黑总裁的佣兵女王

    腹黑总裁的佣兵女王

    “只有我才有资格跟哥哥站在一起”异能者纷纷来扰,靠,什么情况....大姐大成为一代佣兵,只为跟他站在一起。
  •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本书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三个层面系统地探讨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工作行为,深入分析个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组织绩效与组织成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认知、态度之间关系的奥秘。
  • 红霓裳

    红霓裳

    关好门,拉严了窗帘,闭上眼睛,不要想它,安心睡觉!
  • 天朝修悟录

    天朝修悟录

    雀神创世间,天朝统天下。江湖动乱起,谁来安国家?修悟能何?杀人!救人!大叔笑问:“小鬼,你可有什么梦想?”少年爽答:“若能御剑而飞,踏遍千山万水,行侠仗义,不枉此生……”大叔笑曰:“哈哈,是想当侠啊。”少年爽问:“是啊大叔,你当过侠吗?”大叔仰天一笑:“天不生我楚离悠,世间百年了无趣!”
  • 末日文明

    末日文明

    公元2012年12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变席卷了整个地球。被后世成为暗黑历一月一日的这一天起,妖艳的红色玄月彻底取缔了原先的明月,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受到特殊光线刺激而产生了变异。凶残狰狞的丧尸、坚硬如钢的昆虫、嗜血狂暴的动物……当这一切占据地球主导位置时,濒临灭绝的人类宣告第五次文明彻底灭亡。至此,拉开了人类文明新的篇章。依靠在末日里苦苦挣扎两年的经验,死而复生的凌默决定挽回曾经所失去的一切,探究基因奥秘的同时,塑造属于他的末日文明。————————————————————————————新书上传期间求包养、求推荐、求收藏、求抱大腿,各种求!
  • 夺天少帅

    夺天少帅

    一个身怀绝技的先天宗师强者,重生附体,夺天改命,逆行而上,再踏巅峰,且看中华神功纵横异界,一展古老图腾。
  • 新红豆南国

    新红豆南国

    南城破,南国亡。红豆公主复国记。女儿之力,创国之行。
  • 绿野仙踪(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绿野仙踪(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