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7200000029

第29章 夏商制度论(8)

历来的学者把孔夫子之不谈鬼神看作是中国人本主义思想的开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之所在,是中国文明的“理性早启”的象征。梁漱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劈头就讲“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好讲情理”,不信鬼神。“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与世界其他文明大异其趣。当代新儒家巨擘之一的牟宗三先生则认为,“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学问”。“中国人首先重德”,所以不讲鬼神,虽然也讲“帝”、“天”,但发展不出宗教,当然更没有西方的科学,这一切都发端于孔子。所以牟氏主张中国的哲学发端于孔子。牟氏把中国文化的这种倾向当作一个经验的事实接收下来,之所以如此,则只有“历史的必然性”,只能从经验事实上加以说明。[1]

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书中,把儒家文化概括为这样一种西周时期开始定型的“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2]。陈来在他的这部著作中试图对孔子及由此开端的儒家文化与上古思想文化的区别、联系和传承给出一个清楚和全面的说明。但他最多只是试图向我们详细说明这一思想转变的事实和过程,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转变尤其是关于殷周之际的转变,陈著更多的是求助于思想本身的力量。他说:“从礼乐文化到诸子思想,知识分子的精神活动借助文字表达的权力形成了后世有强大范导作用的大传统。”[3]“在文化发展史上的每一阶段,真正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观念活动。”[4]“周公的贡献实在是在于他的思想,大半周书所反映的周公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周人的天命信仰,使中国文化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价值理性在文化中开始确立根基。”[5]而且周公“极大的影响了数百年后的另一个伟人——孔子,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6]。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昭示我们,思想不能从思想本身得到说明。因此,无论是新儒家诸子的把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取向简单地当作一个经验事实接收下来,还是陈来教授的思想材料的说明,都不能使我们追求确定性的心灵得到安稳和满足。

我们还是回到“子不语”的话题上来。前文第四条直接表明了孔子对于农业生产的态度。他对农业生产表现出相当鄙视的态度,认为那是小人之事。他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就遭到了攻击,有个隐者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配当老师(《论语·微子》)。从隐者的这一批评可以推知,传统型的老师应该教授包括农艺在内的有关知识。尽管孔子的这一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世士大夫的价值取向。但孔子的这一鲜明主张在思想史上肯定是找不到根据的。不过后世和当代的学者要么对这一点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把这一点归结为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局限性。

但是孔子对农业生产的这种态度说成是由于孔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阶级)不热爱劳动、懒惰,肯定是极不负责任的。孔子显然极能吃苦,而且吃了太多的苦。他带领众多弟子,一生奔走栖遑,席不暇暖,几次差点有性命之忧,这种苦难又岂是农业生产的“馁”所能同日而语的?笔者认为,夫子之反对学稼,并不意味着他认为稼穑历来就只是小人之事,而是因为当时学稼无益于救世。他敏锐地洞察到,当时社会的中心问题不再是稼穑的问题。如果夫子认为稼穑能够救世,他肯定会大声呐喊,要君民上下,努力生产,他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大农艺家,但他不这么看。比孔子晚些时候的“农家”就是主张“农业救世”的,据《孟子》记载,农家这一派的人也曾周游列国,游说各君王“并耕而食”。主张农家思想的人显然并不是一帮农民,而是一群主张某种农业救世的人,就像近现代那些主张实业救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实业家一样,但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没有把握时代的脉搏。

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孔门后学或当代学者,都同意孔子和周公思想的继承性。孔子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对周公的悠然神往:“甚矣,吾之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对周公思想的了解是深刻而全面的,但周公一点也没有轻视稼穑的味道: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周公对于稼穑,一点都不卑视,强调人主也要亲事稼穑,更不用说指导农业生产了。这一点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的金文已有明证,如《令鼎》中说:“王大糟农于淇田。”

西周的天子一开始是亲自“耤田”的,更不用说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夏商时代的遗风,但到后来天子“耤田”退化成了一种“藉田礼”《吕氏春秋·孟春》记载了藉田礼的过程:“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之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大夫九推。”《礼记·祭义》上说:“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尽管已经退化成了一个“澜尾”,但不妨碍我们由此推知统治者对稼穑的重视,重视到要亲自参加的程度。

而且,夫子所最推崇的尧、舜、禹三位上古圣王无一不是亲自参加劳动的。尧“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孟子·尽心上》)禹“九杂天下山川,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天下篇》),“躬亲为民行劳苦”(《荀子·成相》)。尧舜以上,史无可证,但禹之勤劳稼穑,有《诗》为证:“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大雅·文王有声》)。这一点孔子本人也是很清楚的,孔子说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论语·泰伯》)。

如果说这些文献资料有传说之嫌疑的话,则殷商甲骨文之可信是公认的。甲骨卜辞有大量关于殷商帝王亲自参加和指导农业生产的记载,这里只略举几例:

丙辰卜,争贞,呼于唯受有年。(合集9504正)

庚子卜,贞,王其观耤,惟往十二月。(合集9500)

已亥卜贞,王往观耤延往?(合集9501)

丁酉卜,争贞,今春王勿黍?今春王黍于南。(合集9518)

“耤”是耕田,“观”是视察指导农业生产,“黍”是种黍,由此观之,商王是直接参加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7]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上古帝王辛勤农事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素来就有的。

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孔夫子这种对待农事的态度确乎是出于意料之外的,既然上古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并且亲事稼穑,那么对孔子的这种态度再用所谓的“阶级局限性”来解释就显得过分苍白无力了。这肯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二、子不语与农业的稳定性

上文已把“子不语”的内容大致地归结为两点:“子不语怪、力、乱、神”和子不语稼穑。孔子的这两方面主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源何在?这是本文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夫子的主张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他的“仁”学思想与他之“敬鬼而远之”以及轻视农业劳动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且只有理解了“子不语”的意义和缘由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和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我们首先从农业开始谈起。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的首要地位甚至到现时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农业的这种绝对优先地位使农业生产成为上古先民的首要关怀,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传说中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踪迹。

《周易》的成书年代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充分的考证,古《易》的流传极可能相当久远。据传伏羲作八卦,当然不可轻信。然当代学者已经在甲骨卜辞中发现了筮的数字和筮辞,[8]其流传之早,可足资证。

《易》中的八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原本分别代表八种物质现象——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一点《左传》、《国语》和《易传》作者都明确地予以肯定,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可见上古先民的首要关怀首先在自然界。《系辞》的作者在追述八卦的来历时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明八卦之作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这是反映了历史实事的。他紧接着又说:“包牺作罔罟,”“盖取诸离”;神农作耒耜,“盖取诸益”;为市场,“盖取诸噬嗑”;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等等。最明显地还是神农和后稷,他们本来就是大农艺家,不过把以上种种发明归诸某几个具体的人,不一定是信史,但我们所知的上古圣王,无一不是有大功于民并吃苦耐劳的实干家、发明家和专家。正如《周礼·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才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就是透露出关于上古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上古的所谓“圣王”之所以被后世景仰,首先是因为他们对先民社会的突出贡献。他们是有创造力的发明家、实干家、专家。

由此我们可以谨慎的猜测:上古的先民社会乃是一个专家治国的时代。统治者的权威的合理性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实干家,统治者首先是“公仆”。有了这样一个猜测性的结论,我们再来看上古社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夏启以前,中国没有家天下的传统,而是实行后世所谓的“禅让制”,传贤不传子。贤者,专家也。《礼记·礼运篇》说:古者“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是最典型的专家治“国”的时代,尧、舜、禹是他们各自时代最有名的专家,所以被尊为王。但光靠一个专家毕竟是领导不好人民的生产活动的,所以他们都各有一个专家集团。在古代典籍中有“火师”、“火正”、“羲和”、“四岳”、“农师”、“工正”、“射正”等称谓,一看便知他们都是某方面的专家。

上古的专家政治实在是不得不如此的。当民智未启之时,人们为了获得必需的生存资料,只有团结协作,集体劳动;而集体劳动怎样进行专家之指导、领导。《尧典》一开始,记载尧的最主要政绩就是委派羲和掌管历法,“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文章的最后,尧询问何人可以代他治理天下,四岳称“否德忝帝位”,即才干不足以当大任,遂共推举舜继位。后儒释“德”为美德,并给舜附上“孝”、“谐”等后世看重的德行,有意或无意地掺进了后世的意识、观念。这一点看一看舜即位以前的生平事迹就清楚了。首先是“使舜慎和五典”,读书学习也;“五典能从,乃编人百宫,百官时序”,学习不错,然后授以官职,当实习生;“尧使舜人山林川泽”,深入实际也;然后“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有政绩嘉声;然后开始“摄行天子之政”,四处巡狩,巡狩者,指导也,二十有八年,而后尧崩,舜乃正式登“天子”之位(参见《史记·五帝本纪》)。舜的成长是个学习、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在长期和人民共同生产的过程中才“克明俊德”,获得拥戴的。他的身份首先是专家、实干家、带头人。前面提到的大禹也是如此,兹不赘述。尤其是《尚书·无逸》告诉我们,商朝的历代贤王许多都曾“旧劳于外,爰既小人”即他们都曾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在生产劳动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专家的兄弟或儿子显然最容易得到专家的知识,故慢慢地产生出家天下的传统。同时,作为专家,更不用说首席专家,肯定是有不少特权的——这些特权也是领导生产的必要性使然——所以家天下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家天下开始是很不稳固的,因为专家权力合理性的来源是他对生产的权威性,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和确立的。《尚书·五子之歌》说:“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如果你忽视对生产的指导、领导,你的专家身份就丧失了,这就是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日》)。考察一下桀的被放逐是很地趣味的:“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誓》)“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仲虺之诰》)夏桀何罪之有呢?其实是天不佑他,天降灾异,连年大旱,而他却不能解决生产的基本问题,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法进行,所以他被放逐了。同时的商汤是一个有名的专家,面对大旱,也只有祈天求雨。《墨子》等诸多古籍都记载了商汤被推举后准备自为牺牲,自焚求雨的故事:

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祠说于上帝鬼神。(《墨子·兼爱下》)

商汤的运气比夏桀要好很多,天下雨了,他终于领导人民度过灾难岁月,他也因此被后世广为传颂,奉为圣王。而夏桀生不逢时,被后世骂为毒日。“时日何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他之被骂为毒日,是很有历史意味的。由此观之,桀之罪,实天之罪,非人力所能为也。

上古社会的专家治国性质,一直持续到殷周之际。前文曾说过商王都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并且对商王国的整个农业生产负有督导的责任,殷商王室的权威合理性主要仍然建立在领导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从《尚书·洪范》中可以得到最直接的证据。武王伐纣代殷后,以小邦之主而入主大国,难题不少,遂虚心地向前朝遗老箕子请教殷商历朝先王的治国方略,箕子于是搬出“洪范九畴”。不需要很仔细的剖析,我们就能发现这是一部完整的专家治国的宝典,虽然其中已经有了道德时代的一些端倪。

同类推荐
  • 雍正即位之谜

    雍正即位之谜

    本书是讲述清兵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代皇帝。后世围绕其继位、暴死等事件传说甚多,多悖谬不实。其为政方略遭人议论处亦多,但他在位十三年,勤于政务,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愧一代英主之名。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实离不开雍正承前启后的功用。雍正皇帝1723年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在清朝的历史上,雍正是一个极具争议、极具传奇色彩、极具才华与胆识的帝王。雍正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实行的严厉治国政策让人评说不已,他的突然暴死,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雍正的继位,历来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
  • 雄途天下

    雄途天下

    肉体,幽蓝,仙路,圣途,涅磐,轮回。六重境界!皇族后裔少年借邪恶诅咒入道,成名天下,一步步重建分裂了五千年的帝国王朝,创下五千来从未有过的辉煌!为了逆转生死,他踏上追求轮回天生的道路,一步步踏上颠峰最后终于打开轮回之门!
  • 混在民国

    混在民国

    胆小。怕死,贪财。他,没有宏图大志,更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他,穿越百年,却不知历史,只想吃喝玩乐。他,遇到危险,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逃命,什么国家、民族,远远没有自己小命重要。在这个乱世,种种巧合之下,他竟然飞黄腾达,实现很多英雄志士没有实现的梦想。
  • 明朝大屠夫

    明朝大屠夫

    一个非典型屠夫穿越到明朝嘉靖年间后,一介书生,却行万人屠之事,谋万世之太平。在历史的故纸堆中,这是黄昏来临前一段原本平静的岁月道士皇帝深居后宫三十年自以为帝王心术登峰造极,群臣尽在彀中。无数能臣权臣奸臣弄臣角逐朝野,屡屡刷新明朝政治斗争的最高水平。蒙古人依然是汉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努尔哈赤的父亲还在荒凉的辽东做野人部落的头领。海盗之王汪直走私小贩的事业在南海才刚刚起步。原本只想混吃混喝的青州府秀才林展立下宏愿:我愿常怀慈悲心,掣屠刀在手,杀出一个海清河晏、锐不可当的大明!
  • 三国抉主记

    三国抉主记

    他出身贫寒,却通晓经济,熟读史书及兵书。十三岁时偶然穿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末年的一个穷苦家庭。他从一富商孩子一夜之间沦落到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他咬紧牙关依靠自己的勇敢智慧创造出数不清的传奇。
热门推荐
  • 灵域巅峰

    灵域巅峰

    冷沫对大陆实力的追求,他想知道突破顶峰之后会是什么,于是他便开始了追寻强者之路,开始了艰辛困难的大陆旅程
  • 昉情渃铧

    昉情渃铧

    从小青梅竹马,今年两人已经十八。八年前因为因为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这个女孩全家搬离了这座城市,这个城市有她留恋的东西,有着他从小玩到大的男孩,他喜欢她,她喜欢他。女孩就这样被父母带走了。因为一次意外发生的事女孩失忆了。八年后的一天,两人偶然的擦肩而过男生觉得好熟悉"请问,小姐,我们见过吗?“女生却轻轻地回答”抱歉,先生。我不认识你。“他们会发生什么那?
  • 我的老班长

    我的老班长

    在军旅生涯时我的班长教会我打枪等知识,可后来的一场意外我们变成了敌人。
  •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是一部经典童话,主要讲述的故事是: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忠厚善良的鼹鼠、机灵热情的河鼠、狂妄自大的癞蛤蟆、老成持重的獾。他们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刺激的冒险故事,游山逛水,尽享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一次,癞蛤蟆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装成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蛤蟆宫,从此改邪归正。
  • 谁动了我的夫人

    谁动了我的夫人

    蓝沐烟是烟柳城第一富豪之女,传闻她美若天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老爹要给她找个相公,一个不满意她就要逃了~逃了就逃了吧,偏说她要在外把沙漠变绿洲,还要建造自己的王国,这叫人如何是好.....且看鬼灵精怪的富家小姐如何混混江湖!!!!
  • 系统:我是皇后你是臣

    系统:我是皇后你是臣

    某个晚上,江晞悦莫名其妙的被做不到就抹杀的坑爹系统选中。“玩家有两个任务可选择。”“一、三年内,使皇上的五十四名嫔妃变成十名。”“二、三年内,助安王登上皇位。”“游戏共有三名玩家,鉴于玩家难度较大,特别告知三名玩家的任务,一号玩家任务为讨得皇上的宠爱,获得皇上的真心,最后坐上皇后之位,二号玩家任务为用各种方法杀掉一号玩家与三号玩家。”江晞悦惶恐,“系统大大,臣妾能不依么!”--伪宫斗,第三人称本文架空,请勿与任何历史挂钩
  • 天庭执法者

    天庭执法者

    这世上,存在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身影游走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地带。他们的事迹留存于史书与传说的只言片语。……我有幸知道他们,是因为,我成为了他们其中一员。我叫沈涣,我是天庭驻人间异物质相关事件执法人员……简称,天庭执法者~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超脱现实,诡谲离奇的事,请联系我~
  • 傲气诛魔

    傲气诛魔

    在九死一生的艰险斗争中,他们不断遭遇强敌,不断地遭受挫折,也不断地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也享受了感人至深的甜美爱情……
  •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幽天

    战幽天

    战!戮!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凌驾九天;哪怕魂飞魄散,也要颠覆九幽!《战幽天》请诸君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