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7000000010

第10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4)

维果茨基主张从考察游戏活动的诱因与动机开始分析游戏。游戏的发生与个体儿童活动的诱因与动机的变化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有关。他认为,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就发生了游戏。3岁前孩子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是想要一件东西就必须立即得到它,延迟满足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事。一件东西如果不能立即得到,他们就会立即发脾气、躺在地上耍赖。3岁以后,在儿童身上出现了不能立即满足的需要与愿望,如想跟一个驾驶员一样,去驾驶汽车,这些愿望在儿童身上持续的时间很长,不会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稍纵即逝。同时,3岁前的那种立即满足愿望的倾向仍然存在。于是,游戏就发生了。因此,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二)游戏活动的属性:想象性情景和游戏的规则

孩子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情境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形式中区分开来的标志,表现在把一个东西迁移到另一个东西上,或者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它与导致游戏发生的情感诱因有关。游戏的情感诱惑中已经自然地包含了想象情境的某些因素,不能立即得到满足的愿望只能以一种想象的、虚幻的方式实现。

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想象的情境,也同时创造了规则。维果茨基认为,当游戏的想象部分逐渐消失以后,规则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部分。如果没有规则和儿童对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例如,当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为医生,就得服从医生这一职业的行为规则。在游戏中,只有符合实际生活规则的行为才能被接受。可见,在游戏的想象性情境中仍然留有现实生活的经验要素,并表现为游戏规则。所以,哪里有想象的情境,哪里就有规则,规则来自于想象的情境。游戏是处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想象情境的内隐规则反映出游戏的纪律性,它是由孩子自己制定的,并且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是游戏乐趣的来源之一。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的发展,就是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明显的规则和隐蔽的想象情境所构成的游戏。

(三)游戏的价值: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在游戏中,儿童总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

1.游戏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逐步内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游戏使孩子学会了不仅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3岁前的孩子思维受具体的知觉情境的束缚。进入学前期后,孩子还不能立即使思维脱离具体事物,他必须有一些其他东西作为支柱,来帮助他使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游戏提供了这种支柱。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正是将意义同直接经验分离,当双腿跨在竹竿上玩骑马的游戏时,儿童已懂得了“符号的间接作用”,即理解竹竿可以表示马的意义,物与物的意义开始分离。这时,动作(骑)来自于观念而不是来自于物体。当然,分离是逐步发展的,早期的替代物类似于他们所要替代的物体,随着发展,不太典型的物体替代品就日益成为可能,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相似,则越“符号化”,也即意味着思维的抽象化。正是游戏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机能就是这样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联系起来,既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联系起来,心甘情愿地服从于来自现实生活的规则,并放弃直接的冲动,从而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发展。儿童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不是在幼儿生活中占优势的活动形式,而是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游戏与发展的关系可以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相提并论,但是游戏为性质更为广阔的需要和意识的变化提供了背景。游戏是发展的源泉。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出现在游戏中,并达到了学前期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列昂节夫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儿童游戏的原因,论证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的理由,从而揭示了游戏的特点和游戏发展的规律。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列昂节夫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实物世界将越来越广阔,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表现为对这个广阔的实物世界的认识和掌握。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抽象的理性思维,不能进行抽象的静观活动。他们的认识就通过用手操作物体(及行为)表现出来,当及物行动的动机不在于结果,而只在于行为过程时,即为游戏。

在幼儿期,儿童及物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强烈,想做大人们正在做的事,但又限于自身的能力不能实现这样的行动,就只能在想象的活动形式中解决。只有在游戏里,才可以用其他操作代替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操作,用其他实物条件代替真实的实物条件,而且行为的内容保持不变。这时,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更高阶段上成为了主导活动。所谓主导活动是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的活动,是不是主导活动与所用时间多少有关。

(二)游戏的特点

列昂节夫揭示了游戏的几个特点:第一,游戏行为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不在活动结果。比如儿童玩积木,是用各种方法去摆弄积木的过程,不在于要建成什么。当内在动机不是要玩,而是要玩出点什么来时,游戏就不再是游戏。第二,游戏过程的操作与行动,是真实的行动,它不是伪造的、幻想的,因为儿童在游戏中想象的只是情境。儿童不是在想象的情境下产生游戏行为,而是操作与行动不相符合时,才产生出想象的情境。所以,游戏行动的条件造成了产生想象的必要,不是想象规定游戏行动。第三,游戏行为是概括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不表现特殊事件,而是表现那些典型的、一般的事件,所以游戏才能够在假象情景中实现。

五、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艾里康宁是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游戏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一)角色游戏的起源

从社会起源上来看,艾里康宁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处于原始的水平,劳动工具非常简单,儿童不经过专门训练就可直接参加成人的劳动,所以没有掌握工具的练习,更没有角色游戏。在生产力发展的稍高级阶段,儿童需要专门准备,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训练从很小就开始,用小工具进行。儿童和成人都非常严肃地对待练习,因为这种练习与真正的劳动活动有直接联系。这种练习严格地说,还不是游戏。生产力在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儿童参加生产劳动的可能性更小,用小工具练习已无意义,必须到一定年龄才能掌握工具。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儿童的角色游戏。但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自发地出现的,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因此,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本能。

从个体起源上来看,角色游戏产生同样是由于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结果。在婴儿末期,由于儿童掌握运用实物的动作技能和独立性的提高,使婴儿期所特有的那种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关系解体,儿童产生了一种参加还不能胜任的成人活动的愿望与倾向。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儿童与成人间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这就是角色游戏。儿童通过游戏,实现对成人活动的模仿,愿望得到了满足。可见,角色游戏体现的是儿童与成人的一种新型关系,其内容是成人活动的反映。

(二)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艾里康宁认为,应当把角色的形成和出现作为研究儿童的角色游戏的重点。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角色出现的前提孕育于第二、第三年的实物活动中,成人的教育影响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实物活动,是掌握和操作物体的社会所规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活动。儿童在实物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只注意到社会所规定的物的使用方法,而且动作与具体的、特殊的物品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对具体物品的使用方法的掌握、动作的概括化形成,儿童开始注意到作为动作主体的人。于是,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也就出现了角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物品的习惯用法。这是一种与成人的协同活动。儿童随着双手动作的发展,开始摆弄实物,在摆弄中受到成人的直接影响。物品的用法就是由成人教给儿童的。

第二阶段,最初动作的概括化。成人把物品的用法教给孩子以后,孩子看到模拟碗等物品的玩具,就会再现这些动作。例如,他用杯子给娃娃喝水,是因为成人正是用这个杯子或与这个杯子相同的杯子来给娃娃喝水的。孩子在游戏中,只是再现他在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所掌握的具体物品的使用方法,他的动作不能脱离与它形成联系的具体物品。

第三阶段,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表现为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的出现。在这一阶段,儿童能用空的碗或没有碗来做出喂养动作,还能够用积木、小石子等半机能性的游戏材料代替真实的物品。在最初的代替阶段,孩子是在成人的影响下给予游戏材料的游戏名称的。如孩子把一根棍子叫做温度计,是因为老师在不久前这样叫过,而且叫过好几次。逐渐地,孩子学会独立地给代替物命名。3岁以后,可用作代替物的物体的范围扩大了。在这种连续扩大的迁移过程中,动作与它所依赖的物体逐渐分离,动作越来越概括,为动作从以物为定向朝着以人为定向转变创造了条件,使孩子能够看到物体后面的动作主体。从摆弄和操作物品的动作转向模仿人的活动,角色开始萌芽。

总之,从以上角色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反映出,游戏的内容变化的规律是:从再造成人的实物活动到再造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六、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很有特色,对于前苏联以及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注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这与他们长期以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为指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分不开。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用游戏组织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活动,通过游戏把教育、劳动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使得社会环境因素对游戏影响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第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到了儿童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从而赋予游戏以更为重要的认知价值。因为有自己的特色,在20世纪60~70年代,维果茨基的观点就曾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对70年代游戏研究高潮的兴起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他们认为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示范、指导下,才能改变物品的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等观点过于偏激。这种过于强调教师作用的观点,曾在我国幼教界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教师“导演”儿童游戏的现象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占据了较长的时间,削弱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四节】游戏的觉醒理论与元交际理论

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是近二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心理学领域新兴起的两种新的游戏理论。它们体现了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在游戏研究中的延伸和影响。

一、游戏的觉醒理论

(一)理论基础:内驱力说

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或激活理论。它建立在内驱力学说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理论的实质就是阐明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

同类推荐
  • 大灰和喂猫先生

    大灰和喂猫先生

    一头驴子和一只老鼠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看过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读者朋友,你们一定记得那精彩的画面吧,猫和老鼠的文学版的精彩故事你可别错过呀,就在这里,只要你轻轻翻开《大灰和喂猫先生:赵华童话集》……
  • 智慧比拼(智商总动员)

    智慧比拼(智商总动员)

    《智商乐园》是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让你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本系列丛书是一片快乐的阅读天地,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它能让你开心一刻,思考一回。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翻开《智商总动员》——轻轻松松让你踏上寓学于乐的智慧之旅!
  • 快乐成长的科学故事

    快乐成长的科学故事

    每一粒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栋梁的种子。本书以努力用一种新鲜快乐的方式,把那些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品质深深植入到他们的心田。本书是以单编的故事形式出现,每一篇文章由一则故事和“智慧箴言”组成,高深的箴言内容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方便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从而改变一些说教的成分,改变箴言本身具备的严肃的成人化语气,更易让孩子们接受,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至成长的快乐!故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看故事是孩子们塑造美好心灵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本故事书收集了让孩子更聪明的智慧故事几十个。全书语言通俗,容易理解,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 中国神话故事(经典故事丛书)

    中国神话故事(经典故事丛书)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体结构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体结构

    本书详细介绍了人体起源、人体的脑、身体、人体的血液、人体的奥妙等方面的知识,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结构,从而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
热门推荐
  • 今夜笔录

    今夜笔录

    警告:太阳落山之后请勿观看此书,否则后果自负!!!女生慎入,胆小者慎入!!!十八岁以下未成年者请在家长陪同下理性阅读。
  • 南北史演义

    南北史演义

    本书叙述内容从刘裕代晋至隋朝灭亡,约两个世纪的历史。南方经历宋、齐、梁、陈,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止。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推行改革,吸收汉文化,后分裂东、西魏,进而被北齐、北周所代。
  • 妖孽皇子

    妖孽皇子

    他并不认识她,为何她一见面就把他给要了,难道只是因为他长的美吗?
  • 超级情报帝国

    超级情报帝国

    前世的他,服役于华夏国特种部队,担任青年军官,而他的隐秘身份是国家异能局资深组员。阴差阳错,重生在苏联权贵之家,他相貌英俊,多才多艺,精通多国语言,身为克格勃军官,他迎娶了莫斯科大学校花,两位机要秘书是“共青团之花”、“克格勃之花”,试看他如何创建自己的情报帝国,成为红色苏联的最高领袖!
  • 仙之逆旅

    仙之逆旅

    一个少年,突然间误入仙途,突破重重艰辛,向着仙道绝顶而去。千年来,世间无仙,仙道如同逆旅,绝巅无人能够攀爬而上。一柄剑,一颗杀戮之心,仙道一途,他是绝巅,仙若逆我,我则绝仙!
  • 网游之代练传说

    网游之代练传说

    大力是一个能力平庸知识有限的底层代练员,穿越到五年前的游戏初期也只想混的比前世好一些,死搬攻略的他频频失误,阴差阳错之下奇遇连连笑料百出。本书穿越者争霸,女尊争霸,高富帅争霸,纨绔争霸,职业高玩争霸,中二争霸,吊丝争霸。而冠满神之手救世主龙骑士大领主亲王各头衔于一身的大力则表示:低调发展永不称霸!大力是一个废材,但再牛逼的人都在为他打工。大力欠一身巨债,但全世界都在为他买单。这是一个没有特长,善良而市侩的小人物艰辛的“被”奋斗史。这是一个真猪吃真虎的“被”代练传说。本书被书友惊为神作,请勿使用正常的阅读方式阅读。新书《巅峰文明》即将发布,书友们敬请收藏。
  • 仲夏夜之夢Jackson

    仲夏夜之夢Jackson

    易烊千玺;宋零落;他;她;没有他们;仲夏夜之梦,梦终是梦。
  •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著名作家罗银胜的一部倾力之作,演绎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之路,同时也是一本内含文艺见解的轻松读物。记述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的成长历程,以及富有个性的独特导演经历,尤其是对贾樟柯心路历程的描写十分细腻,不少是独家披露,一个文艺青年动人的成长故事跃然纸上,相信一定会勾起曾经或正在抱有文艺梦的青年的追忆和共鸣。 生动展现了贾樟柯对电影、文艺理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贾樟柯的思考和探索,触及文艺的核心和本质。
  • 叹东风之缘来是你

    叹东风之缘来是你

    昨夜小楼又起东风,初春时分,却恍若秋意,阵阵上心头。望那古楼,恰似故人远道而来,承载深深乡愁。珠帘泛起婆娑,雨湿了衣袖,恰似回首终究一场梦。他为龙之谜不断地靠近她,布下层层暗局,她却只看得见他的好,步步为营,换来的却是画地为牢。她只是想要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为何还是苦苦相逼?几载春秋,几回梦,彼此折磨,彼此伤害,一遍又一遍,直到遍体鳞伤,仍是不愿放手。洗尽铅华,她幡然醒悟,这场以爱为名的阴谋,她已然失掉了所有的城池,而他终究是一场梦。轻轻探凡缘,轻轻唱离愁,相爱并不是相守的唯一理由,但希望对方能够幸福的活着,才是爱的真谛。人生曾几何时,她此生有幸见过那最美的男子,而那男子,恰似回首终究一场梦。
  • 无头少爷遮天记

    无头少爷遮天记

    “师父,体内没有灵脉能不能修炼?”“能!传说中有一部九天星辰诀,先炼体,后入道,然后飞仙!可惜……我没有。”“那没有灵石买不起灵丹妙药能不能修炼?”“能!传说中有一部噬天冥王诀,凝聚冥王之躯,天地灵气任你采撷,可惜我也没有。”“那没有头能不能修炼?”“没有头那你还练个头啊!”“那你特么把我捡回来干啥,不如死了算了?”“最近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你要不死了算了?”凝云、灵池、莲华、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飞升,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故事,为你还原缥缈式的花样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