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9600000004

第4章 会见唐宋八大家(4)

从至和元年到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先后花费了六年多的心血,终于在梅尧臣等人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新唐书》的主持修撰工作。也就是在这期间,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往的关系更密切了。

王安石深知,欧阳修是“只喜文章不喜人”的。所以,当他得知仁宗皇帝要调欧阳修回京城主持修撰《新唐书》工作时,便急急忙忙去了当年他任职的安徽舒州之地,旧地重读,写下了亦很著名的《游褒禅山记》。

欧阳修看到王安石登门送来的《游褒禅山记》,果然兴奋得眉开眼笑。第二天,他便向仁宗皇帝推荐王安石为谏官,仁宗皇帝“准奏”。没想到王安石却推脱不干。他对欧阳修老师说:“费心费力不讨好,伴君如伴虎,流放和性命不保是早晚的事。十年前老师不就是榜样吗?到那时,我身边的祖母谁来照顾?”于是,欧阳修再次推荐,让他担任了开封府群牧司判官,和他一起任职的还有司马光。

王安石并非等闲之辈,在少年就怀有“济世大志”,岂能甘心在开封府群牧司做一判官?天怕过午,人怕三十。人生三十尔立,自己究竟立了什么呢?欲其在京城混日子,不如到外面做父母官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于是,他又不断上书请求外调。终于在嘉祐二年(1057年)获准,调任江苏常州知州。这才有了本文开头到欧阳修老师家里辞行的一幕。从此开始,形成了唐宋八大家完整的体系。

6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应该说王安石确是丞相之才。在地方做官,属于大材小用。因此,他每到一地任职,便政绩颇佳,“当地果真是风调雨顺,民安乐业。”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春,他又由常州调任江南江路提点刑狱,掌管监察司法和刑狱,并兼管农桑之事。不能不说,王安石的权力已经越来越大。

王安石在地方的政绩越来越显赫。他上任江南江路提点刑狱刚刚半年,便被朝廷调回京城开封,任朝廷三司度支判官。这时候,王安石感到机会来了,他觉得自己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起来,根据十五、六年做地方官的经验,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已经有了深刻地认识,并初步在地方尝试了改革与实践。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春,写成了《万言书》,呈送给了仁宗皇帝。

没想到,他的壮怀激烈洋洋洒洒地《万言书》,仁宗皇帝不屑一顾,“庆历新政”失败的阴影至今还缠绕在他的脑海里,搅得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自不必说。

《万言书》虽然被冷冻起来,却并没有影响到王安石的升迁。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被任命为知制诰。当传旨吏进入其家让他跪下接旨时,他突然有了“心灰意冷,破罐破摔”的想法,转身躲进了内室。传旨吏跟进屋里,他又跑进厕所。闹得传旨吏无可奈何,只好把《诏书》放到他的书案上,告辞。见传旨吏跑了,王安石便追了上去,塞其诏书。进了屋里,他又怕仁宗皇帝见怪,便写《辞职不授书》……感到怀才不遇的王安石,苦闷极了,躲在家里,便用写诗来打发日子。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北民》和《明妃曲》两首,现摘录如下: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表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祗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风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每写出得意作品,都要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拿着《河北民》说:“你小子不要命了?”随后,他对《明妃曲》赞不绝口:“自古以来,凡题咏王昭君,都言汉元帝是多情种也,毛延寿是小人祸根也。唯你独出机杼,于形成定论中掏出新意,妙极!妙极!”欧阳修兴奋之际,拿起笔来,写成了一首《唱和》。一时间,京城文坛广泛传诵,影响至极,司马光和刘弊等一帮文人都争相有附和之作。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在热热闹闹的文坛中,却独对明月感叹:明月照我还了,又有何用呢?“忠君报国,为民造福”的才志得不到施展。欧阳老师、司马光君实朋友,你们为何不知我此时失意的心情呢?

经过了一段意志消沉的日子,王安石很快校正了自己心中的罗盘,他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毁了自己的一生。他还要为自己的终身理想随即奋斗。在同欧阳修近二十年的交往中,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与欧阳老师交往,为文可,为官太难!于是,他很快改变了谋略:在京城,广交韩、吕二姓。京城人都知道,韩吕二姓在当朝是世家旺族。于是,他便主动深交当时还都没显山露水的韩降韩维兄弟和吕公著等人。

好一个王安石,用心良苦啊!

韩降韩维二兄弟和吕公著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三人极敬畏王安石的才华,常常在父辈面前炫耀他们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谊。

王安石又觉得和曾巩一年生的司马光,将来是个人物。于是,便主动和司马光接近套起近乎来:君实兄长,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短没个完。

一时间,王安石在京城文人和士大夫中,名声大震。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皇帝赵祯去世,他的过继儿子赵曙即位,即英宗。

正当英宗皇帝手里拿着王安石当年写给父皇的《万言书》,寻思“积弊太多,如何裁救”时,王安石惊闻母亲病故的噩耗,忙辞掉了在京的官职,回金陵奔丧去了。

在封建朝代,守孝是衡量人品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因此,王安石在金陵渡过了英宗皇帝当朝的时光。三年里,王安石把改革变法寄托在新的皇帝身上,为了准备充分,王安石在金陵并不消沉,办起了私人书院,开始收徒讲学。从而为改革变法大造舆论,并培养了一批人才。

英宗皇帝是短命的,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病逝。赵顼登皇帝位,即神宗。

皇帝短命,物是人非。忧国忧民的王安石在此时写了一首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出,传播深远,为后世词家赞叹不绝。不妨录一、二:据《景定建康志》引杨湜《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安石)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张炎在《词源论》中说:“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时,就特意指出王安石的《桂枝香》是“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桂枝香·金陵怀古》传到神宗皇帝手里,神宗皇帝十分感叹:“在同题同调中,此作压倒众人,一洗五代旧习,净扫花间派绮靡风气,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来俯仰古今,抒豪放深沉之心声。王安石,你那里是在金陵怀古啊,你实在是借历史警戒当朝之意啊!”

7

神宗是个“志气不凡,欲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先后启用了一批支持庆历新政的显赫老臣,欲以继续。没想到当朝韩琦、富弼、文彦博等老臣,面对辽、夏战事的步步紧逼谈改色变:“陛下即位之始,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不言兵!”

“爱卿们都太累了,该回家养老了。”神宗脸色难看的说。当朝宰相韩琦很知趣:“老臣愿辞职归去,安渡晚年。”

神宗皇帝欲励精图治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朝廷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占了主流。这时,韩降韩维和吕公著在朝廷已经成了神宗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们极力推荐王安石接替韩琦宰相位。据《元城语录》载:“当时天下舆论,以金陵(王安石)不作执政(宰相)为屈。”这时,在京城翰林院做学士的司马光忙给金陵王安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独负天下盛名三十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能退,只能进。现在天下的人,不管认识你也好,不认识你也好,都认为只要你王安石执政,天下太平可以立政,生民百姓尽被润泽。”

司马光为了能让王安石尽快进京,又把这封信的内容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刘安世广泛散播,一时间天下形成了一个公论:“金陵王安石不做执政大臣,是王安石的不幸,也是朝廷的不幸。”这舆论在京城传得纷纷扬扬,一时间,王安石成了京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名人。身价陡增,直逼朝廷。独有苏洵与众看法不同说:“衣服脏了不洗,脸亦不洗,这样子是不近人情,不符合人性的。貌似生活俭朴,贤明有德,实则会最终发展成大奸大恶。”这就是当时逆潮流而动的《辩奸论》内容。苏洵写《辩奸论》来讽刺王安石,说他是王衍、卢杞等奸相合为一身的人。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神宗终于下了决心,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王安石当初得到皇帝的圣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吟诗道:“荣禄嗟何及,明恩渐未酬,欲寻西掖路,更上北山头。”

也许是皇帝的信宠,也许是《万言书》变法改革的主张压抑得太久,到了京城,王安石拜访了欧阳修老师后,便调集了苏轼、苏辙(没有记恨其父苏洵写《辩奸论》,亦算丞相肚子能行船)、吕惠卿、曾布等一班人,开始了大张旗鼓地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均输法出台。

同年九月四日,青苗法出台。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农田水利法出台。

熙宁三年(1070年),将兵法和保甲法同时出台。

……

王安石的变法实质,是推翻几百年来历代相沿的旧秩序、旧制度,建立一个民安、富国、强兵的理想化的新社会。“民安的前提是减少高利贷盘剥。”这样就势必遭到一些达官贵族的反对。司马光出于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于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劝他注意舆论,步伐不宜过快,应谨慎从事。这时,苏轼对王安石的一些不成熟做法也提出了批评建议。

同年三月三日,司马光见王安石没有大理会,便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这回,王安石沉不住气了,他不顾与司马光多年的友情,于第二天写成了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这封回信里,王安石对司马光数干言的批评,只用了百十来字就驳得体无完肤,用笔刚劲峭拔,文章大家风范,一览无余。后世尽管有很多贬斥王安石的文人政客,但对这篇文章的犀利笔锋也不得不服,推崇备至。

王安石执政之前,朝廷上下官僚凭着对他的迷信崇拜都拥护支持他变法改革。当所制定的变法条令损害他们的利益时,就乱箭齐发,群起攻击。面对不断高涨地反对派的呼声,王安石毫不退缩,他答辩道:“所宽优的正是乡村那些贫民,所抑损的正是仕官、兼并之人及左右舆论的豪绅。”司马光本出于“朋友相互督促行善”的好心,规劝王安石“不要树敌过多,以免今后之路坎坷唯艰。”没想到,王安石来了个“杀鸡给猴看”,把司马光的两封来信以及《答司马谏议书》当朝公布,岂不惹恼司马光?面对王安石的心傲气盛,咄咄逼人的架势,司马光彻底失望了。他铁心与王安石绝交,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三书》。

没有司马光,能有你王安石今天吗?苏轼知道王安石倔犟的任性脾气,知道再劝也无益,但他又不甘心王安石变法的不尽善尽美所带来的隐患和灾祸。于是他只好上书给神宗皇帝。奏折中说:“我想说的话,只三句罢了,希望皇上能结人心,厚风俗,存法度……现在君臣勤于政务,一年多了,而富国的功效,却茫茫然犹如捕风……青苗的时候向农民放债,自古以来都是严禁的。现在却由皇上开始执行,虽说不允许强行摊派,但谁能保证贪官污吏执行不走样呢?愿意贷青苗钱的人,都是弧苦贫弱无人接济的,到了灾年无收,自然还不上贷款,官吏又催之鞭挞过急,那么就会发生逃跑躲债现像。人跑了,其拖欠就要均摊到邻居保户身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天下百姓怨恨这件事,国史记载这件事,说‘青苗钱是从神宗皇上开始的’这难道不可怕吗?”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想改变科举兴建学校,苏轼又上书说:“求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求其实……庆历年间曾建立过学校,至今徒有空名还荒废着。如今,又要征发民力来整修官舍,聚敛百姓的财富来供养那些游士。岂不是人为制造纷乱,给天下百姓造成苦难吗?”

由于变法导致的政见不同,王安石和苏轼的矛盾越来越大,已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一日,苏轼听到王安石用“独断专行”来赞美神宗皇帝,内心便感到不安。第二天,就借考取进士策问的机会,发问为题:“晋武帝靠独断平定东吴而取得胜利,后秦苻坚用独断讨伐东晋而失败。齐恒公专行管仲而成就了霸业,燕哙专行子之而败亡。事情相同为什么成效不同呢?”以此想警示神宗皇帝注意。

王安石得知后大怒,立刻让御史谢景温劾奏苏轼的过错,搞得满城风雨。结果,却因苏轼“为人为事无过错”而不了了之。

苏轼预感前途不妙,便主动要求“去地方”,神宗皇帝最后准奏:“任杭州通判”。

8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间为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

熙宁六年(1073年)的一个春深夏初的日子。雨后初晴,苏轼忽然来了游西湖的雅兴。荡船湖中,天空又下起了艨胧细雨,于是诗兴大发,呤诵出《饮湖上初晴后雨》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船书童随后录之,同僚下属争相传阅。一传十,十传百,至今千载传诵不衰,使“西子”成了“西湖”的代名词。南宋诗人武衍云:“东坡一语惊高宗,杭州建都成南京”,“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清代诗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一语道破妙处所在:“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届满,调任山东密州为知州。山东密州(今诸城县)难抵杭州繁华,人烟稀少,满目凄凉,苏轼不免情绪低落起来,遥望明月,忽然想起了死去的妻子——现葬在四川的王氏,至今已整整十年,哀思无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苏轼在梦里忽然看见了妻子……醒后,写成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同类推荐
  • 金牧场

    金牧场

    小说穿插叙述几条线索的故事:红卫兵重走长征路、牧民重返家园的大迁徙、在日本做学术交流等。这是几个都以主人公或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的追求失败为结局的故事。金牧场――阿勒坦·努特格――是主人公所在的牧民大队人的故乡,但是,当他们在一场生死拼搏的大迁徙之后回到故乡,这个故乡却永远不属于他们了。因此,金牧场在历史的变迁之中成了一个不能再返回的家园,一个只能在回忆中叙述的梦。
  • 出走

    出走

    这个叫陈皮的男人面对十年如一日的灰色岁月,心怀不息不安的梦,设一场可能的冒险——离开自己的旧生活,却如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 裸钱

    裸钱

    财经记者周寂因调查红蓝证券老总杨德康的跳楼事件,而卷入到股市黑幕的调查中,这个曾自诩为有理想抱负的青年,目睹了一系列关于证券市场操作的潜规则,那些持有游资的地产商、证券监管部门的官员与股评家沆瀣一气的事实,在追踪真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个股市神话背后的故事……
  • 暴力史

    暴力史

    手指是80后的年轻作家,但是他从不曾把视角局限在青春的风花雪月和愤世嫉俗中。他以老练、平实、不动声色的精准笔力描摹着年轻人的挣扎与彷徨,甜蜜与哀伤,沉着而不失尖锐,简洁而意味深长。《暴力史》为青年作家手指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手指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大家》等刊物上的小说17篇,包括在文学圈与青年读者中有广泛影响的《寻找建新》《我们为什么没有老婆》《齐声大喝》《我们干点什么》《马福是个傻子》等等。作为书名的《暴力史》则借用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模式,想象了古典与现代混搭的武林传奇。
  • 高老头(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高老头(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高老头》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了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在破旧的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通过高老头的悲剧,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统治阶级的卑鄙罪恶,抨击了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人格沦丧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傻女嫡妻

    重生之傻女嫡妻

    本是都市白领、工作狂人,一夕“失足”,魂穿异世。醒来时,却成了姜家小姐,家世显赫,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本以为做女强人难,做傻子易如反掌,可是,傻子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何况她是个假货。终究躲不过那一眼情劫。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至尊神武

    至尊神武

    无边广大的世界,层出不穷的天才,一介少年自微末崛起,踏破天路,败尽群雄!从卑下的矿工,到至高无上的主宰;自朝不保夕,到永恒不灭!这是属于至尊神武的传奇!
  • 至尊武魂之异界圣王

    至尊武魂之异界圣王

    看平凡的韩晨晟如何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步一步踏上巅峰,守护属于自己的温暖
  • 枭雄进化论

    枭雄进化论

    一个原本平凡的少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他不按常理出牌,对待朋友关怀备至,对待敌人心狠手辣绝不留情。
  • 都市圣手

    都市圣手

    步行街口的一家木雕店,普普通通,生意不好也不坏。老板是个年轻人,除了好色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好值得注意的地方。但是这家木雕店,总是会有很多的美女进进出出。有豪爽的一塌糊涂的辣椒女汉子,有总是脸红的含羞草一样的乖乖女。有表面温柔,心底腹黑的富家大小姐,有扎着双马尾蹦蹦跳跳的初中萝莉。
  • 希望

    希望

    希望是一种很原始的力量,它隐藏在内心的深处,激发出这种力量将得到一种全新的思想变革。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这种力量,这是我研究了大半辈子的课题,我的理想就是将这种力量教给每一个人,让他们能自行掌握从谷底走向巅峰的方法。
  • 流离火

    流离火

    毕业前夕,左手因对爱情绝望,与苦恋他的许小坏有了一夜情。他与十八未能成形的爱情,在所有人的混乱与仓皇中诀别。
  • 追逐蓝天的人

    追逐蓝天的人

    一个普通的男孩,一个普通的女孩,一名黑道至尊,一个想成为音乐家的学生,四个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交集,但又在命运的编织下相互重叠,擦出火花……
  • 穿越之我欲成仙

    穿越之我欲成仙

    宅男英雄救美不成,遭遇空间裂缝坠入修真界。是延续普通的人生,惶惶度日,还是逆天而行,夺天地之造化,创造不世传奇?我欲成就大道,人挡杀人,仙阻诛仙。
  • 刀神与神刀

    刀神与神刀

    修仙之道的崛起,同时也带来了武林的衰落。一把仙剑可取人首级于百步之外,引天雷于九天之上,或可化作万千残影以漫天之势攻来,谁还没事干去修炼那一点都没什么大用的内力呢?在这样大时代的背景下,顾浩然遇到已经归隐了江湖多年的江南刀神。刀神将毕生功力和刀法一同传授给了他,同时也给了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得给武林中人在江湖里出口气,好好压那嚣张的仙门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