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5100000019

第19章 刘尔炘:泉响名山伴书声(2)

建厂的失败,尤其是所创办的窑街官金铜厂的失败对彭英甲震动极大,痛定思痛,彭英甲从中深深地体悟到:此举之失败,完全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人才,依赖洋人所致。落后就要挨打,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抱负,彭英甲注意培养本国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一改甘肃只有文科学堂的惯例,重视理科性人才的培养,开办了农矿学堂,既培养了人才,又为工业建设储备了技术人员。

彭英甲如同一座桥,他用胆识和魄力把黄河两岸相连;他又用远见和卓识把兰州与外界相接连,把东部与西部相接。彭英甲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他为兰州带来了工业文明的熹光。

周应沣:落魄一书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新思想传入中国,顺应时势潮流,进步学者适时而变,实行改革。其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就有一位陇上学者——周应沣。

落魄书痴识时势

“乱山西下夕阳残,旷野风悲草树干。不见当年人牧马,潇潇芦水至今寒。”那种乱山、残阳、悲风、寒水所营造的意境,使人读完此诗便会生出一种悲凉之感,其中的寒意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此诗便是周应沣年仅13岁时所作。一个13岁的少年,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难道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吗?清朝末年,中国正值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周应沣(1861—1942年)出生在此时的兰州永登。周应沣伴随着战乱长大,原小康之家也在战乱中被洗劫一空,家道中落,又遇到了永登连年荒旱,“树畜耗虚”、“加意困难,称贷无虚日”,其困境可想而知,以至13岁的周应沣就发此感叹,真乃是感时伤世。

生活艰辛,求仕之路更是坎坷曲折。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应沣考中举人。但在清朝那个朋比为奸,“庸碌之辈充于道,贤达俊士弃于野”的社会中,他曾10次入京应试进士,均名落孙山,但是他却有幸遍游秦晋、燕京、江淮胜地和陇右、河西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虽然周应沣的生活艰辛,仕途坎坷,但这都没有阻碍他的成功之路。在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获大挑二等,始司铎静宁州,署阶州直隶州学正,选秦安县训导,后又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保荐为知县,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

在学业上,周应沣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不论面对生活的挫折还是科举的失败,他从未放松丝毫。他还精通内典外籍,且兼通西洋先进文化,能文善诗,文章隽秀,诗意练达。对学问孜孜以求,终于使其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诗文中,周应沣常与当时的甘肃省主席邵力子、将军邓宝珊、谷正伦和朱一民主席等诗酒唱和,颇感知遇,而且著作颇丰。作为一个落魄书痴,周应沣以他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闻名一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

周应沣虽然是封建社会饱读儒家经典而成名的举人,但他却并不迷信儒学。面对清末国家现状,他越来越多地看到只重儒家学说的弊端,又因深受科举制之害,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实践废除科举制。在任阶州、直隶州学正、秦安县训导期间,他积极实施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的运动,为民众教育做出了努力。

周应沣研究了西方具有先进思想的著作,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萌发了反封建和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周应沣与时代同行,作为学者的他在作品中评论时政。“为政之道,用人为先;用人之道,理财为先;理财之道,养民为先。不知用人而为政,是率兽而食人也!”这是他在《政治改良》中对为政、用人、理财、和养民之间的关系,指出为政之关键在于“养民”,这是周应沣当时的“为政之道”,申明了他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他在《区村除弊》中尖锐地批评道:“推翻一专制,反制造万万专制”。秋瑾死后,他号召民众“起视四万万同胞千载沉沦何之苦,安得手挽九九八十一神州,恢复赤县一片神圣干净土……”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深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所以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认为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出现“不惟王族瓦解之忧,抑四海成土崩之虑”,所以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其原因如他在《铜雀台记》中所说“古代各民族的众多学者、豪杰崛起于陇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甘肃西有游牧之藏族,洮岷诸土司横亘于青海之都兰、玉树;北有游牧蒙族,河套诸蕃王袤延于瀚海之克萨诺颜;东南土著汉回二族,人民约有九百万,犬牙相连。此四族者,光复之初,襄赞共和,维持大局,故能耦居无猜,相卫相保。”周应沣以一个学者的爱国之情,以他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停止无用教科,裁撤不急官禄,通盘合算,购置飞机,加强防空教育,以抵日寇之侵略”的建议,并深刻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而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要想取得胜利,抵抗外敌入侵,一定要加强防空,购置飞机。历史证明,周应沣的预测是卓有远见的,一个学者能如此清醒地认清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愧为一位俊杰之士。

才子享誉在文坛

周应沣的诗景优美,诗意练达,其诗作,或怀古,或寄情于山水人事,或倾吐他艰难经历中的深沉思想,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诗中无不寄托着他忧国忧民的个人真实情感。

桃源鸡犬本悠然,猛虎贪郎择食鲜。

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

清理财政须裁伍,澄肃官方在任贤。

桑梓攸关难卸任,匹夫有责可回天。

这首《感时》诗,是周应沣的感时之作,诗作通过描写悠然鸡犬被猛虎贪郎所食,暗示老百姓遭到官僚的层层剥削。并通过“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来说明剥削的弊端,以及在那个乱世之中,人们生活举步维艰。周应沣此时提出用裁军的方式来减免财政支出,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官方要任人为贤。出于对桑梓的无限深情,他又立志要尽匹夫之责,尽力而为。

自嘲落魄一书痴,举世莫砼砼己知。

状不如人今老矣,耄而好学执怜之。

空悲宦海填无术,但愿名山买有资。

从仕未优行政仁,此和辜负百年期。

这首《自嘲》诗是周应沣对自己人生无奈的一种总结,又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除此之外,他的诗作还有《乌鞘岭》:“西去庄浪二百程,乌俏峻绝插天横。一峰红日一峰雪,半岭黄昏半岭明。

旱塞烽烟销斥堠,秦天夜月落长城。临边莫唱伊凉曲,苦说沙场不易行。”出于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他又写了大量赞美之作。如写五泉山的:“细雨和烟滴翠台,幽花涧底向风开。”写红泥沟的:“红泥小有洞天开,镇日禅关掩绿槐。”写白马浪:“皋兰山色古今秋,白马河声月夜流。”写金城关:“金城临野渡,落日望乡关。山色古今外,河声天地间。”写白塔山和黄河铁桥的:“白塔高凌十殿头,黄河遥挟五泉流。题桥本是乘槎客,斜倚栏杆望斗牛。”等,无不开掘出佳山秀水的美好内涵。

周应沣所著文章隽秀,其主要著作有《棣园文集》,其中收录各类文章62篇,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还有《金刚经了解》、《心经了解》以及稿本《黑弱水源流考》、《希腊哲学名人传》等。周应沣凭借文才和诗才崛起于陇上,与当时的兰州进士黄毓麟、举人白宝千,同时享誉于文坛,并称为“兰州三才子”。

王树中:勤政爱民王青天

民国五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1916年10月23日),兰州的上空落下一颗明亮的星,这颗星就是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的王树中(1868—1916年)。

乡村篱落留美名

安徽太和县的乡村篱落之间一农户人家,几个人正围坐在一简易的木桌前吃饭,虽是家常便饭,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装束简朴的中年男子,边吃边询问民生疾苦,他或点头或沉思,此人便是王树中。一个清官,为官十余载,勤政爱民,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

光绪二十年(1894年),27岁的王树中考中进士,并以进士第出官安徽,任太和县知县。初来太和县时,民众内部积怨重重,争讼之事不断发生,民众常以细小之事见官说理,明辩曲直,连年如此。

以往知县对此是烦恼万分,但又无可奈何。而王树中却不然,他每次坐堂审理此类案件,不是严辞训斥,死板处理,而是像老者叙说家常那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争讼之民争讼的害处,教导他们乡党戚里应相互忍让,和睦相处,经他反复规劝教育,争讼者自惭形秽,流泪而归,从此争讼双方友好相处。一年以后,太和上下,百姓安居乐业,争讼之事少有发生。

王树中还常走出县衙,到民众中去,询问疾苦,向民众“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育子弟”,其才学渊博,知之甚广,颇令民众信服。乡村篱落间的妇人孺子常“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

而且每回巡乡视察,他都携带大量的书籍,分送给乡塾无钱买书的学生,深得民心。

作为太和县知县,王树中还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太和县中,水流以沟洫为脉络,以河为尾闾,但沟洫和尾闾都是年久失修,致使河流堵塞,水流不通,一遇大雨便会出现水患。遇雨排水时,高处的县民决口放水,低处的则疏淤流通,在“决口”和“疏淤”之间双方相互争斗,甚至酿成巨大案件,积怨越来越深。针对此种状况,王树中亲自查看地形,进行全盘规划,动工进行疏导,凡是县境内的河、沟都先后疏通。这样水患问题得以解决,双方的积怨更是不解自通,真可谓一举两得,“乐利无穷期”了。

“糊涂”官断清明案

王树中平常说话讷讷,经常把“李”误说成“张”,把“茶”误说成“饭”,为此就连他的女佣也经常偷偷发笑,认为她们的大人是个糊涂人,并暗中称他为“糊涂官”。然而她们哪里知道“糊涂官”却不糊涂。

一天有人前来报案,称在荒野之中发现一无头尸。王树中闻此急忙带人前往查验。有一李氏妇人前来认尸,说受害之人是其丈夫沈贯群,并痛哭着诉说冤情,指认是家中小妾谷氏仇恨丈夫,并将其杀死。此时族人沈鸿亮,沈聚才从旁做证,使众人都认为是谷氏杀人,但王树中却发现李氏哭泣并非出于真诚,很是可疑。他于是反复陈述利害,李氏害怕,讲出实情。原来太和县民沈贯群,纳妾谷氏,他的妻子李氏嫉妒谷氏,仇恨丈夫。一天,李氏乘谷氏外出之机,和族人沈鸿亮、沈聚才谋杀了沈贯群,并身首两断,把尸首抛于荒郊野外,真相终于大白。众乡邻听后,无不对王树中的明断冤案而拍手称快。

一日,太和县衙的大堂外人头攒动,大家议论纷纷,大堂上一教士出言不逊,指责他人,王树中怒斥教士,并依法责罚李广栋、李广玉。堂外百姓心悦诚服,称好之声不绝于耳。此案是因为太和县民李广栋和高大富有矛盾,相互控告,经审讯李广栋理屈,理应受罚,但他却依仗教民李广玉拒绝受罚。李广玉从中包庇,又让教士出面袒护。王树中依法办案,不畏惧势力。从此以后,教士再不敢无理取闹,再遇到与天主教、基督教有关的案件,在王树中面前是“顺若流水”。有此青天,真是民之福,民之幸。

苍天无情“青天”有情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亳州大地上疫疠盛行,死尸无数,哭声四野,百姓无衣无食,其情形惨不忍堵。为官者都不愿到亳州任职,只有王树中慷慨应诺,愿去救民于水火。他废寝忘食筹划赈济,设置施善所和养病所,使情况大有好转。是年初夏,天气干旱少雨,庄稼即将枯死,王树中苦于无计可施,竟为民向天哀号,后来终降大雨,人民的困境得以缓解,而王树中却因劳累成疾,险些送命。不到一年,亳州在王树中的治理下,面貌改观,境内一片弦歌、读书之声,和他治理亳州前“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的情况判若两样。

清宣统二年(1910年),亳州又遇大水,急需赈扶,其他官员仍是畏缩不敢前往,唯独王树中念及十年前与亳州百姓的旧情谊,敢为“无米之炊”。他要求停征税款,并多方劝募,赈济难民,“只问苍生,略无瞻顾”,解民之困。赈灾完毕,深悟水灾利害的王树中,先民之忧而忧,为防患于未然,筹建了粮仓,以备不测之需。

王树中以他“苍生皆赤子”的爱民之心解民之困,急民之需。

而作为兰州人的儿子,他对家乡父老更是有着剪不断、似海深的桑梓之情。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发生饥荒,王树中目睹桑梓父老遭受的不幸而挥泪不已,并不遗余力帮助官府赈灾,当看到官款不足,他甚至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借债来救济。

此情可待成追忆

王树中一生主要是从政,但对学术也颇有研究,而且有着独到的文学见解,从不苟合于他人。在诗作中,他著有《梦梅轩诗草》、《细阳小草》等,其内容有酬唱应和之作,但多数是生活记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携筐认说求桑妇,齐向郊原掘草根。

一缕寒烟谁举火,斜阳黯淡照荒村。

家无长物剩锄犁,举室群如冻雀栖。

儿女频烦啼索食,自加呵责自酸凄。

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

荒原日暮群鸦嗓,剩没残骸沟壑遗。

王树中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一组《辛亥春日谯陵纪灾》中的几首诗不仅写了谯陵的灾情,也显示了作者的一片忧民之心,读来字字皆是泪。然而,社会黑暗腐朽,即使他有雄心壮志,满腹理政之良策,全力为民之丹心,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他更多的则是无奈,心中的愁苦烦闷只好诉诸诗作。

民国四年(1915年)春,王树中奉命往甘凉,春暮到达宁夏,秋初诣陇东泾川、庆阳、宁镇各县勘聚众事。不到一年的时间,经历了陇上76县中的大半,并一一处理藤葛纠纷之事,凡是有关陇上民众大局之事,他都尽心处理,以致积劳成疾,东归之后,竟一病不起,死时只有49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树中走了,他身后留下了一片赞誉之声,青天美名。

范振绪:被张大千称为禹丈的书画家

求学之路

范振绪(1872—1960年),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靖远县城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取名愧漏斋。祖父范呈芳,清代贡生。父范培,字笃生,号石三,清同治时以贡生任兵部郎中。范振绪出生于北京,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家学功底,再加上母亲的教子有方和他个人的勤奋笃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八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与中国近代名人沈钧儒、曾熙(石农)同榜,是明清两代靖远29名进士中最后一位进士。初任工部主事。范振绪考中进士后,起初以主事供职于工部,旋学习于同文馆,当时正值维新运动向腐朽的清王朝冲击,范老在维新派的影响下,通过同科举人徐振声的介绍,认识了曾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的徐致靖。范振绪受其启发,深以为是。

同类推荐
  • 拯世六宝石

    拯世六宝石

    我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习武,曾经一度的理想,只是希望能够在全国武术大赛上获得一个武术冠军的名衔,捎带弘扬一下中华武术。然而,不知是命运多舛,还是天赋神命,最终我却走上了一条拯世之路。一张藏宝图,一把宝剑,六颗宝石,几个好友,在人生的旅途上与我命运相交,他们将要与我共同谱写怎样不同寻常的人生?敬请好友们耐心看来。
  • 三国马夫

    三国马夫

    小小马夫猖狂猖狂,哼哼,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下马当步兵。在这将军岂能无马的年代!看我小小饲养员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赤兔,的卢,绝影统统给我排好队,四轮车,你怎么也凑热闹,什么?你也有一颗做马的心,这……
  • 刺天传

    刺天传

    一代格斗杀手双王,穿越到日薄西山的大周朝,走上一条刺天救国之路——…………………老九建了个群:5319433。对本书感兴趣,对功夫感兴趣,对健身减肥感兴趣,对老九感兴趣的兄弟都可以进来。对了,群里有老九肌肉阳刚的照片——
  • 晚清民国大学之旅

    晚清民国大学之旅

    本书回忆中国大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整个进程,包括那时的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们,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那些意义非凡的事件,那些艰难、曲折、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那些振聋发聩、空谷足音的思想和言语,那些山水秀丽、楼宇精致、书声朗朗的校园。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关于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的百科全书;是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史的“民间版”、“通俗版”、“故事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朝圣之路。因为,那正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啊!
  • 大唐编年史

    大唐编年史

    残酷的命运成就了一个人的传奇一生。更幽默的描写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因误入时空生活距今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开元年间。并与一只叫至尊宝的神猴笑闹江湖的玄幻故事。
热门推荐
  • 阴阳路工作指南

    阴阳路工作指南

    有这么一家公司,薪资极高,待遇极好,只是前前后后换了不少员工,无一例外都做不长久。某天,终于轮到我入职,我这才发现,原来活人可以和死人打交道。正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好久。
  • 灵兽纪元

    灵兽纪元

    翻手风云,覆手乾坤;号令万兽,唯我独尊。荒唐的追杀,掀起一场滔天劫难;离奇消散的灵脉,却因一次无意的觉醒,重现三十六万年前的灵兽辉煌。..........我名叶天然,我为灵兽之皇;携我之兄弟,重现昔日辉煌。
  • 良人默示录

    良人默示录

    留学于岛国的陈希所遇见的那些美好的人和那些美好的事物,犹如过眼烟云。作为留学生,他是个极其不称职的学生,作为情人,他是个极度散漫的情人,但是就这么一个人,他在岛国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际遇。后来回到国内,受人之托保护一个美丽富有的女人。他举目无亲,但是却又能一路飘香。且看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 那些年的

    那些年的

    一本讲述学校生活的小说,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他们也会发生改变,
  • 总裁老公请自重

    总裁老公请自重

    为了给男朋友治病,不惜与豪门签订生子契约。不曾想孩子早产,主家以孩子早产不健康为由想毁约,宋颜抱着孩子直接找到对方。对方竟是她的顶头上司沈长卿,沈长卿一直是宠妻无度的楷模,撒的狗粮不知虐了多少单身汪。一朝事发,宋颜成了万人所指的小三,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直到他走近,轻轻将她带入怀里,“我孩子的妈,你们谁敢嘲笑……”
  • 倾城一舞只为你

    倾城一舞只为你

    她,原是丞相府的嫡女,却遭人毒害。一朝重生,竟成一名歌姬。她立誓要找出幕后之人,却越查越惊心。这是为何?……他,燕国自建朝以来最年轻的将军。虽是武将,却拥有天人之姿。一次宫宴,他她相遇。只一眼,他便知此生要的是谁。只一眼,她便知自己注定沉沦,但她亦知她身上肩负的太多太多,不愿拖累他。这一世,注定她逃,他追。---------------------------------------------------“顾卿,如若可以,我愿此生不曾遇见你。”“夕儿,遇见便是遇见了,没有如果。”
  • 爱上傲娇CEO

    爱上傲娇CEO

    还未进公司就罪公司CEO,刚进公司后,就被老板强行倒追…………
  • 无上武魂

    无上武魂

    洞房花烛之夜,武道高手秦可遭遇不测,灵魂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苦寒之地,一个破落的部族,一个新的开始!凭借前世家传的武道绝学,秦可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个另类。后来在身处绝境中,发现了一本尘封的上古典籍,从此开始了他华丽传奇般的强者征程!PS:本书每日保底更新两章,保证质量,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惹火娇妻:总裁假正经

    惹火娇妻:总裁假正经

    初见,惊艳。她壮着胆子佯装淡定,“先生来这种地方也这么放不开啊?”男人狭长的凤眼挑起,捞起面前小女人纤细的腰肢,口吻既定“惹怒我,你承担不起”“那得看看是怎么个承担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