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5000000013

第13章 风味小吃最诱人(1)

卖清汤牛肉面的

风靡全国的兰州清汤牛肉面,诞生于清末,它的创制者是兰州回民马保子,因此也称马保子牛肉面。马保子家境清贫,每天早上,挑着热汤锅担子,满街叫卖“热锅子”牛肉面,积累了些经验和资金,就在东城壕北口租了一间铺子,开始卖清汤牛肉面。他的牛肉汤与众不同,在于他的经营方式和独特的配方。他上午卖牛肉面,下午卖旋煮熟的牛肉和羊肝子,再按一定比例,将羊肝子汤兑入牛肉汤中,增添了鲜味,使得肉汤分外清澈、喷香。同时,选瓷实白萝卜、绿萝卜,切片,煮熟,在清水里拔去异味,炖在汤里,巧妙地使荤与素搭配起来,既增加了口感多样性,又加强了营养性,因为萝卜有生克熟补之性。马保子为了吸引回头客,采取了一种新颖的迎客方式,顾客一进门,就端上一小碗牛肉汤,里面打着芫荽末,滴几点香油,面不太多,但牛肉块有水果糖块大,并且有八九块之多,经济实惠,顾客香在嘴头,暖在心头,焉得不再来?于是,慕名食客接踵而来,生意十分红火。

20世纪20年代中期,马保子让儿子马杰三接管面铺,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刻苦钻研精神,他使牛肉面制作和经营上了很高的一个台阶。扩大了铺面,扩大了烹汤的原料。买了个毛驴,每天驮着木桶,在穆斯林聚居区绣河沿、南滩、库沱等地,收购牛杂碎汤,加工为清汤。具体地做法是:把汤烧开,撇去沫子,放少许白矾,澄清后折入另锅,调入草果、花椒、姜片、桂皮、料酒,再烧滚,使调料融入汤里,加适量精盐,倒入缸内备用。按一定比例,将此汤与牛肉汤、羊肝子汤,勾兑为清汤,汤的鲜美度大增。

兰州牛肉面讲究主辅料的产地,以确保面的质量。选用天祝、甘南藏族牧民的牦牛,炖为牛肉。用兰州汉族菜农种的萝卜、辣椒、芫荽、蒜苗做辅料。萝卜随季节走,春天用水萝卜,夏天用花缨萝卜,秋冬则用白萝卜、绿萝卜,去叶,洗净,去毛根,切片,煮熟,用清水拔去萝卜味,炖在汤内。将干大红羊角辣椒磨为辣面,炝为辣椒油,把芫荽、蒜苗切末,备用。汉族农民所种的北山和尚头麦子(裸麦)磨成的面粉是牛肉面的首选面粉,他们烧制的蓬灰是和面的必需品。用的盐是蒙古族骆驼队自雅布赖盐池驮来的。众多的主辅料,在回族厨师巧妙的烹调下,创制成风味独特的清汤牛肉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牛肉面是多民族团结的饮食文化结晶。

为了满足顾客各自不同的口感需要,马保子父子像魔术师,把面团玩得飞转,能拉出粗细宽窄形制不同面条。并在墙上张贴彩绘秦腔脸谱与折子戏人物图像,增添了面铺的民间文化色彩,使老兰州人在等面的间隙中,欣赏绚丽的脸谱。经过这一番努力,马杰三的生意如日中天,就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把面铺迁到繁华闹市南关十字一带的两间楼房中,顾客更多,也有官员、商贾,以及南来北往的商旅、各界名流,都赞不绝口,终使兰州清汤牛肉面名播全国。

卖凉面的

用筋道的面粉,施蓬灰,和成面团,揉匀,醒好,再拉成面条,面条有细的、韭叶儿、大宽三种,煮熟,拌上熟清油,整整齐齐码在笼里。选瓷实的胡萝卜,洗净,切片,煮熟,择嫩芹菜,洗净,切段,煮熟,放面汤内,放适量盐等调料,即成卤子,盛在黑瓦盆里,放在另一个笼里,再放辣子油、醋、蒜汁、精盐碗、筷子筒、盘子。卖家忽悠忽悠挑着担子,放在热闹街头、戏院子门口,或走进茶园子里,吆喝:“凉面!”顾客有点饥,就说:“抓给一盘,韭叶儿,辣子多馀调给些!”卖家连声应承,麻利地提起一小把凉面,飞快地抖抖松,盛在盘子里,持长柄红铜小勺,不断快舀调料,撒在面上,似乎撒得很多很多,其实恰到好处,再浇上卤子,递给顾客。顾客拿筷子拌好,三下五除二就送入肚内,再将汤仰头一喝,就惬意地擦开嘴了,说不准再来一盘。这在一般的卖家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是有一个叫尕当的卖家与众不同,他就会断然说:“呔!吃着个味道嘛,你往饱里吃呢吗!”就是不卖第二盘。此人所制凉面,韧而筋,有嚼头,卤子味长,调料特别乘口,回头客很多。

卖肥肠面的

肥肠面,也叫猪脏面,简称脏面,表明是用猪的脏器烹制的面条。清代,兰州肥肠面就闻名遐迩,某巨公从军过兰州,曾品尝过肥肠面,赞不绝口,后官至大学士还念念不忘,见到甘肃人,常常赞美此面。至民国时期全城有五六家面馆,都是前为铺面、后为住房的格局,尤以宣家巷王姓的最为有名。王姓面馆两间铺面,几张本色矮桌,配几条长板凳,擦得油光锃亮,墙上贴着木刻彩色套印年画《关公秉烛读春秋》、“君子自重,莫谈军事”的告示,使人感到传统文化与抗日大后方交织在这一咫尺空间之中。一口大墩子锅里盛满肥肠、白萝卜片,肉汤沸腾,大案板上码着二三十斤早已煮熟的细拉面,摆着调料碗。一来顾客,师傅就抓一碗面,捞出一段肥肠,在小案板上切片,放入碗内,再持铁勺舀滚汤反复面,使面变热、变烫,然后舀满汤,带几片白萝卜片,撒上芫荽末,调上辣椒油,顾客随意调上醋、盐面,就蒜瓣享用。面韧而耐嚼,汤肥而不腻,肠脆而喷香,萝卜绵而清爽。

此面的发明者也亏他想得出,用猪身上的废弃物烹制出如此美妙的面食。其主要工作在于肠的清洗和烹调。选上好猪肠,用井水反复漂洗,因井水一般含有盐碱,洗得净,再加碱、盐、醋,翻过来翻过去,反复搓洗,以除去异味。再下锅武火猛煮,待水沸腾后改文火慢煮,三次撇去油沫,再下调和包,内装花椒、胡椒、大香、生姜、草果等,用微火煨炖后,改烈火催滚即成。选瓷实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熟,捞出,用清水拔去萝卜味,备用。

卖凉粉酿皮子的

兰州的正宗酿皮子,一盘由三样面食配成:主体是酿皮子,上盖一层凉粉,均为条状,最上面摆三四块面筋,再调上辣子油、蒜汁、芝麻酱、芥末汁、用草果和三奈浸过的酽醋、精盐,吃起来香辣可口,为夏令的消暑小吃。制法是:拿和好揉好的面团,在水盆里反复搓洗,洗出面筋,蒸熟,切片。在面汁里放适量碱面,舀在抹着清油的镔铁小箩里蒸熟,用大切刀切条。将粉面调水,置盆里蒸熟,扣出凉粉砣砣,用长柄小漏勺刮一圈,即成一绺细而长的凉粉条。

卖酿皮子的担子还是一对笼,黑红闪亮,直径一尺五六,笼边高五六寸,两条笼梁交架十字,宽约三寸,高约一尺五。分别装切好的酿皮子、面筋、凉粉砣砣、调料器皿、盘子、筷子。调料器皿讲究用白底浅蓝色花纹的瓷罐和碗,罐内盛备份的调料,上盖盛满调料的碗,看上去分外雅致、洁净。扁担也是黑红闪亮,由桑木煣制的,弯得像一张弓,两头略微朝上弯起,以便逼住梁系,不致滑落。卖家挑着双笼,走街串巷,不时朗声吆喝:“凉粉酿皮子!”顾客就会让抓上一盘,蹲在地上,稀里哗啦地吃将起来。也有的大人打发个娃娃,端个大碗,让抓上两三盘,下锅盔,就是一餐午饭。有的卖家则把笼挑到热闹街头、中山林、庙前、戏院和电影院前,摆两三条长凳,吃客云集,等着座位,这定然是技艺高超、味道好极了的凉粉酿皮子。

有的顾客嫌天气热,就爱让抓盘纯凉粉,图个清爽,这就产生了一句兰州谚语:“不吃凉粉了,把凳子让开唦!”其引申义是不要占着位子,不干事。

酿皮子还有一种别致的吃法,买回一大碗凉粉酿皮子面筋,将肉丝炒好,覆盖在上面,称之为“猴儿戴帽”,十分形象。调上各种调料,可以作为酒席上的一道凉菜,也可以作为亲朋好友小酌的凉盘,荤素配合,口感极好。

卖高担酿皮子的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咸阳人高老三把担子挑到普照寺卖酿皮子,具体位置在泰和铁钟钟台下,台上下象棋、看下棋的人很多,台下人来人往,吃客很多,生意兴隆。这种传自陕西的酿皮子,与兰州本土的有所不同:一是不洗面筋,直接把面粉汁蒸熟,切条;二是除辣子油、芝麻酱、蒜汁、芥末汁、醋、盐外,给每一盘抓一撮焯绿豆芽,很为爽口;担笼虽然黑红闪亮,但是造型别致,笼梁高约三尺,扁担弯度大,两头翘起,这样才能将笼挑起来,不致擦地。因为担笼高,卖家又姓高,就被称为“高担酿皮子”。当时的普照寺内设为中山市场,摆有各种摊点,熙熙攘攘,是兰州城里最为热闹的去处,因此生意火爆,盈利颇丰,就转而经营酱肉。

卖油炒粉的

油炒粉是冬令小吃。将凉粉砣砣切为麻将牌大的小块,把平底锅烧热,倒入清油,烧开,放进葱花、蒜苗花、花椒粉,炒出香味,再放入凉粉块,用小铲翻炒,调进适量酱油,用碗扣住,使之滚烫,油黄闪亮,铲进碗里,调上辣子油、芝麻酱、蒜汁、酽醋、精盐,即可下锅盔而食。顾客旋买旋炒,买一碗炒一碗,因之热和而鲜嫩。当今的油炒粉炒得不得法,提前满满当当炒好一锅,搭在火炉上,静待顾客,以致鲜嫩的风味尽失。

昔日,最好的油炒粉是上沟朱家庙旁老窦奶炒制的。她选上乘粉面,按比例将粉、水置锅内,搅匀,连搅带煮,煮熟,扣出凉粉砣砣,备用。她将摊子、火炉摆在庙门西侧的廊檐下。绝招是先在平底锅内倒入卤过猪肉的卤油,提升鲜味,倒入凉粉块、酱油,翻炒,再攒成小堆,倒些卤油,用碗扣住,促使卤油渗入凉粉内部,一到火候,揭碗,热气腾腾,香味喷鼻,凉粉红黄油润,撒上葱花、蒜苗花,盛碗,调入油泼辣子、香醋、蒜泥、麻酱、芥末、精盐,奉给顾客,可口解馋,百吃不厌。食客常常赊账,她也不催,几月半年,分文不差地付款。

朱家庙里设上沟小学,门口淌过溥惠渠,周边不是梨园、菜地,就是花园寺庙,观景上香的人多,累了,饿了,就会坐在摊边,来碗油炒粉,割几两卤肉,切一牙锅盔,有滋有味地吃将起来。冬季,小孩子上学去,有时大人给上一千大(一角钱),就买一碗吃,半天都不饿。夏天,老窦奶就卖枣儿串串和枣儿水,中午上学去,花两三百大(两三分钱),喝一碗,吃两串串。

卖荞粉的

20世纪30年代,兰州出现卖荞粉的,清一色的四川人。他们系着蓝布围裙,挑着三尺多高的担子,沿街行走,用四川话吆喝:“荞粉——荞粉——!”担子是木板制作的两个柜子:前面的柜子,上面摆着荞粉陀陀,白中带浅褐色,小案板、切刀、调料碗,内盛油泼辣子、蒜汁、芥末汁、麻酱、精盐,柜侧置小竹篓,插着筷子,二层放着黑釉大汤瓶,扁而圆,装着酽醋,还有几摞碗;后面的木柜,上层放几个黑瓦盆,里面是配份荞粉陀陀,下层放洗碗盆。担子结构简洁,不曾油漆,调料碗都是粗瓷,无绘饰。

顾客买时,小贩切下一片,再切为长条,盛碗,调上辣子等调料,提起汤瓶浇些醋,就可食用。其味特辣,辣得流泪,鼻头沁汗珠,直觉清爽香美可口。这固然与调料的选料和烹制有关,但是更与荞粉有关。说是荞粉,其实跟荞麦粉无关,而是用扁豆粉制作的,因而有独特的风味。

烤乳猪的

烤乳猪是兰州厚德福等饭馆的名菜,实际上只有民间厨子所烤的才是正宗。20世纪40年代烤乳猪名手有三人:一个叫刘福,四十多岁,以卖卤肉为生,住炭市街西边彭家大院内;一个叫刘老五,约五十多岁,住官园(今民勤街);还有一位住井儿街姓王的,卖卤肉和茴香馍馍。

顾客一般将厨师请到家中烧烤,厨师派徒弟先去修灶和收拾案上物件,并带上白案(烙饼的配料)。顾客预付十元钱,让他到乡下捉宰最上乘乳猪。厨师把乳猪宰后,滚水烫洗褪毛,去掉内脏、板油、蹄尾,剔掉三根前肋,冲洗干净,备烤。将木炭火生着,用铁叉叉好乳猪,置火上炙烤,吱吱发响,不停翻动,使其均匀受热,猪皮就会发出黄色小泡,这时用长针刺出很多小眼,使水分释放出来。小眼噗噗渗出油时,用清油敷满猪身内外,涂上蜂蜜水,继续翻烤,以防皮焦瓤生。最后,还得涂抹香油,用文火烤一刻钟,而后香味扑鼻,鲜艳夺目,即算做好这道菜。其间约上下内外左右翻动三百多次,费时约一小时。

将烤熟的乳猪切成薄片,放盘,上桌。佐餐调料有虾酱、甜面酱、芝麻酱、椒盐、小葱段、心里美萝卜板凳腿条,就着荷叶饼享用。最后上由乳猪骨头煮的原汤,打一些葱蒜芫荽末,却看不到一点油花,其美味醇香,无与伦比。

卖腊肉的

清同治间,兰州就有腊肉客叫卖腊肉。说是腊肉客,都来自巩昌(今陇西),卖的是巩昌腊肉,春来夏去,兰州人称之为“巩昌腊肉客”,简称“腊肉客”,由于他们切肉的技艺很高,也叫“刀把式”。

每年春节前后,巩昌作坊主把腊肉发运到兰州黄家园,并租房居住批发,每个作坊主有几个刀把式。刀把式向作坊主批发腊肉,煮熟后零卖。刀把式都是身强力壮的农民,他们的家当是一个红黑锃亮的长方形木盘,长三尺左右,宽约尺五,能放多半扇腊肉。肉的断面下支一段黑红锃亮的木块,以显示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纹理:肥膘亮若水晶,瘦肉艳似桃花,十分诱人食欲。断面前放一块小案板,一把牛耳尖刀。他们肩扛木盘,臂挎活动支架,穿行在大街小巷之中,边走边吆喝:“腊肉嗷——号嗨!”人们闻声就会拿碗、拿碟子来买,腊肉客将木盘放在活动支架上,切下一条,再片为薄片,装入碗碟之中,人们一次也就买八两一斤的。也有把木盘放在饭馆门口叫卖的。

巩昌腊肉,不肥不腻,咸淡适宜,鲜嫩可口,最宜作浆水面的配菜。也有用锅盔夹腊肉吃的,实际上是土产的三明治。巩昌腊肉有这等风味,主要是选用岷县、漳县、宕昌觅食草药以及蕨麻的生猪为主料,用靖远一带的含硝的雪花盐,投入花椒、小茴香、姜皮、砂仁、豆蔻等十几种调料,经过一系列程序腌制而成的。20世纪40年代,是腊肉在兰州销售的鼎盛时期,有了长年贩运腊肉到兰州批零出售的坐庄户,作坊主发运兰州出售腊肉的有二十多户,其聚集地以黄家园为中心,发展到了西关、木塔巷等地。仅1943年,就销售了十八万多斤。一到端阳节前后,兰州街头就见不到腊肉客的身影了,他们纷纷回到巩昌,抢收麦子去了。辛苦了半年,也就能挣上三五十元法币,以补家用。

兰州人至今仍有卖腊肉的游戏。大人把小孩扛在肩膀上,一边快走,一边喊:“腊肉嗷——号嗨!”小孩就会笑得喘不上来气。但是,小孩浑然不知卖腊肉的是何物。

卖卤肉的

卖卤肉的均为兰州人,最常见的扛一块案板,上放卤肉。也有挑担的:木笼上是一块案板,摆着半扇子卤肉,剔去肋条,用黑红色的木条垫起,显示肉的断面,中间是雪白的膘,上下是红黑透亮的外皮和肉。有一块小案板、一把牛耳尖刀和一杆无盘称,用一个“3”字形的钩子,勾肉而称。另一头摆着锅盔和备份卤肉。

他们到处叫卖:“卤肉嗷——号嗨!”顾客买上一斤八两的,小贩一刀切一片,一称八九不离十,还要搭上一小块。然后一手按肉,一手持刀片肉,刀工极好,片得极薄,薄到透明的程度,肉片大小相差无几,每片皮膘肉俱有。将肉片盛在碗里,或夹在锅盔里,再浇上一些清亮的卤油,味道分外鲜美。盛卤油的是个长方体铁皮盒,彩印红红绿绿的图案,还有拉丁文字母,上部有个小嘴,这盒是德国的染料盒。昔日,人们少荤腥,偶尔割上一些,解个馋,而且专要肥的,却不患高血压、高血脂病。猪是粮食喂的,无垃圾猪、泔水猪之说,其肉自然香美。

高三酱肉

同类推荐
  • 索伦铁骑

    索伦铁骑

    清雍正年间,为防止沙俄东扩,清朝向北部呼伦贝尔移民戍边。在大兴安岭南的索伦部的三千兵丁及家眷,赶着牛羊马驼,翻越大兴安岭来到呼伦贝尔千里草原戍边。在中心地带海拉尔筑城,设立呼伦贝尔付都统衙门,管辖索伦八旗和新巴尔虎左右八旗。制止了沙俄的扩张野心。乾隆年间,沙俄又在西域(新疆)挑起了准葛尔三部叛乱。作为清王朝机动部队的索伦铁骑应命出征,与满蒙八旗共同苦战一年平定了叛乱,索伦名将海兰察名振西域(清史稿前五十名功臣录),开始了他与整个部族传奇式的故事。
  • 历代官制(下)

    历代官制(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齐国故城临淄

    齐国故城临淄

    《齐国故城临淄》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远征军之溃兵兄弟

    远征军之溃兵兄弟

    一群远征军的溃兵,为了兄弟情义,在缅甸的茫茫丛林里血战,重现一段不一样的抗战历程。别忘记过去的家国苦难和抗日战争,别忘记曾经弹火纷飞的世纪战场。谨以此书献给为了民族家国而奋斗过的先烈们。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农家商女

    重生之农家商女

    推荐新书《盛世暖爱:邂逅大牌老公》宠文!前世,她是安静淡然的苏未然,待产之日却被表妹推下楼梯,一尸两命,她死了。重生回到十年前,彼时她刚刚十六岁,正在上高一,家住农村,却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大爷大叔大婶大娘竞相嘲笑: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嫌父母累得不够嚰?哟哟,这不是谁谁家的大学生么?是不是连饭都不会煮了?在这个教育极度落后的村子里,面对这般嘲笑话语,苏未然全部淡然以对,有些人不懂得某些事情,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懂,而是因为他们不配懂!她不仅会煮饭,而且还会煮不同的饭。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抓住了商机,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一代商女!
  • 美男,我来也:小小皇妃

    美男,我来也:小小皇妃

    她是东方的族长魔女,狡诈,腹黑,邪恶。一朝穿越到了古代谭竹国,成为了某人的皇后。看到了某人不屑的眼神后。她也不由气的直磨牙,心中恨恨道:不就是娶我当皇后嘛?老娘我还不乐意呢!不过,以后皇宫少了一只猫;少了一只狗;嘿咻中,榻上多了一条蛇。虽然这些都是我做的,但我是不会承认的……【天十更】虫子信誉,有保障,请放心包养!【本故事纯属虚构】
  • 一生三万

    一生三万

    这本《一生三万》阐述了以人为主旋律的世界,在家有亲人缘,在校有师生缘,在外有朋友缘,在单位有同事领导缘,在陌生的环境里,有萍水相逢缘……面对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人缘,我们怎能不懂一点观人之法、识人之道呢?正所谓“人海茫茫,各有各的心肠”;又有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有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爱人乎?防人乎?避人乎?交人乎?……其尺寸把握皆源于一个“识”字。识人方能鉴人、方能交人、方能用人、方能远人……识人之用大矣哉!
  • 沐阳语丝

    沐阳语丝

    《沐阳语丝》包换小米粒历险记、贪婪的指针、泡泡的世界、一半鸡、小鱼鲮鲮历险记、猫鼠大战、玫瑰花精灵、三国手指、我最喜欢的一棵大树、荷花、假如我是魔法师、蚂蚁世界的非凡旅行等篇章。
  • 太监皇上抓小偷:贪财小皇后

    太监皇上抓小偷:贪财小皇后

    “喂!那头猪!给朕站住!朕今日非要你当皇后!”一道富有磁性的声音温柔的从后方传出,那人脚下仍不停止追着那个俏丽的身影。只见那个小小身影转了一下头,瞥了一眼后面穷追不舍的人,顿时懊恼的骂道:“死太监!别跟着我了好不好!天下之大那么多想嫁给你的女人,为毛偏偏要我当!”那人勾起淡粉的薄唇邪笑道:“谁让你偷走了朕的东西。”那娇小的身影微微一怔疑惑的说:“什么东西啊!我除了整天偷你点钱,其他什么也没干啊!”“谁说你没干!”那小身影停下瞪着他不服气的说:“你说我除了钱还偷你什么东西了!”突然他抱住了她,把她的手拉到自己的胸口处,对着她温柔的说:“你偷走了我的心,难道这不是偷?”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
  • 魔法凌王

    魔法凌王

    天赋市高才生凌小磊考上全国最高等的大学“梦想大学”,可凌小磊偏不去读,一次相识让凌小磊认识了魔法高校的学生陵文杰,不仅如此凌小磊还是拥有魔法十大系“特殊系”天赋的拥有者,而我们的故事也因凌小磊进入魔法高校学习魔法开始了......
  • 修真王

    修真王

    主角的辛酸复仇史,最后成为祖级人物。本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如:亡灵之都,幽思冥界,北冥之地....
  • 琼心醉

    琼心醉

    仗剑一笑醉红尘,这纷繁尘世,只你一人心足矣。帝姬琼函,娇艳如花,妩媚不可方物。身为皇后独女,深得皇上宠爱。公主未必是草包美人,驸马切莫自以为是,缘份才是王道。
  • 七呸诀

    七呸诀

    凌绝霸天,呸!执剑破天,呸!踏天成道,呸!逆天为尊,呸!什么?还敢弑天?呸!呸!呸!我的功法“人与天相融,心与道相似。我在即为天在,我之道便如天之道。”功法修成之时,天就是我,我就是天。你若凌天,便是欺我,你若踏天,便是辱我。无论你是争雄一界的魔君,还是笑傲乾坤的剑仙,胆敢踩在我的头上,嘿,那就等着瞧吧。
  • 重生之将门狂妃

    重生之将门狂妃

    前世,她为爱郎放弃武道,放弃花家剑法的继承,甚至割袍决裂叛出家族,原本以为幸福一生,却不想迎接她的是蚀骨地狱,家姐含笑而来,一剑送走她的性命,他冷漠而来,不顾幼子哀求,生生掐断他的喉咙,当她重回十六岁,定要改写前世,拿来属于自己的一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