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7500000026

第26章 考订序跋文笺疏(7)

[2]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京兆(今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全唐诗》存诗10卷。 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开元进士,曾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刺史,世称刘随州。《全唐诗》存诗5卷。 姚武功:唐代诗人姚合,唐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人,元和进士,授陕西武功尉,人称姚武功。 刘枣强:唐代诗人刘言史,邯郸人,曾被授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令,辞疾不受,后人称其为刘枣强。与李贺同时。

[3]京兆:邢澍于“京兆”下自注云:“见《陆据传》。”《旧唐书》卷190下《文苑传下·陆据传》云:“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4]《全唐诗》卷140《王昌龄》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5]蓝田:秦所置县(治今陕西省蓝田县),汉属京兆尹,唐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 灞陵:又作霸陵,西汉置霸陵县(所在治今西安市东),在霸水(唐代名灞水)之东,汉文帝葬地。汉辛氏撰、刘庆柱辑《三秦记》四《霸陵》:“秦穆公筑为宫,因名霸城。”王昌龄《赠冯六元二》曰“本家蓝田下”,《独游》曰“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灞上闲居》曰“鸿都有归客”(鸿都指唐都长安),《别李浦之京》曰“故园今在灞陵西”。

[6]作尉之所:当龙标尉的地方。“佐邑”句,见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副职”二句,见《留别岑参兄弟》。

[7]江宁:《新唐书》误以为王昌龄是江宁(今南京市)人。《新唐书》的《王昌龄传》附在卷203《文艺传》下《孟浩然传》。《传》曰:“昌龄,字少伯,江宁人。”又云:昌龄“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旧唐书·王昌龄传》未录闾丘晓事。

[8]闾邱晓:闾丘晓也。雍正三年(1725年)诏令全国,除《四书》《五经》之外,凡遇“丘”字,皆作“邱”,以避孔子讳。故邢澍讳作“邱”。闾丘晓,对下刻薄少恩,好独任己,曾任濠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刺史,“安史之乱”中,张镐请援,闾逗留不进,宋州陷落,为张镐所杀。邢澍于“刺史”下自注云:“见《张镐传》。《新唐书·张镐传》载:“贼围宋州,张巡告急,镐倍道进檄濠州刺史闾丘晓趣救,晓愎挠逗留,不肯进,比镐至淮口,而巡已陷,镐怒杖杀晓。”

[9]邢澍于“江宁”下自注云:“濠州属河南道,辖三县,曰:钟离、定远、招义。见《唐·地理志》。”见《新唐书·地理志》河南道。《旧唐书·地理志》淮南道:濠州,“隋为钟离郡,武德三年改为濠州,领钟离、涂山、定远、招义四县。武德四年,省涂山入钟离,天宝元年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复为濠州。”两《志》,濠州皆不辖江宁。

[10]王玙:京兆人,少习礼学,唐玄宗时擢为太常博士,肃宗立迁太常卿,后任刑部尚书、淮南节度使。一生推崇老庄,好神仙。本传见《旧唐书》卷130、《新唐书》卷109。

[10]昌龄族望: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1:“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授泛水尉,贬龙标尉,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死。”辛文房以为王昌龄族望太原。辛文房,元西域人,字良史,辑《唐才子传》8卷,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278篇,398人。

[11]集五卷:《新唐书·艺文志》集部总集类:《王昌龄集》5卷、王昌龄《诗格》2卷,《通志·艺文略》别集类:《王昌龄集》5卷,《宋史·艺文志》集部总集类:《王昌龄集》10卷。《旧唐书·经籍志》未录。王昌龄原集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12]《文苑英华》:宋太宗时李昉等编,苏易简等续修,共1000卷,目录50卷,宋代“四大书”之一,上承《文选》,辑录南朝梁末至唐末作家2200余人,作品近万篇。

跋李翰蒙求[1]

《蒙求》三卷,唐李翰撰,《读书后志》、《书录解题》标题俱同。[2]《宋·艺文志》虽不言何代,而列于丘延翰、刘绮庄、李商隐之前,则亦知非唐后人作也,惟《全唐诗》偶误为唐末五代人。[3]而近人金三俊作《补注》,于例言中妄引《挥麈后录》[4],称其人为“晋内相,后仕契丹通显”云云,以傅会其说。不知仕契丹者,本名澣,字日新[5],附《宋史·李涛传》。其历官始末与《挥麈录》同而加详,又见陶岳《五代史补》。[6]

雕本流传,或讹澣作瀚耳,非有两人也。若著《蒙求》之李翰,乃天宝中进士,屡迁左补阙、翰林学士。大历中病免,客阳翟卒[7],其事迹俱见新旧《唐书》李华及萧颖士《传》。[8]其作是书也,华尝序之,以为“可以不出卷而知天下”。华《序》虽佚,然元遗山文尚引其说[9],则其为唐之李翰而非后晋之李瀚明矣。

馆本为宋徐子光注[10],惜未之见。予所藏止有《全唐诗》及金君注本,因授儿子读,辄为辨正,至其书之得失,则遗山论之详矣。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李翰:唐赵州赞皇人,李华嫡长子,以进士知名,天宝中寓居阳翟,为文精密。“安史之乱”,从友人张巡守睢阳,巡率众守城,经年食尽矢穷,城破被杀。翰撰《张巡传》叙巡守城事迹,上进肃宗,肃宗方明巡乃忠义之士。李翰上元中为卫县尉,入朝为侍御史。邢澍于“翰”下自注:“或作瀚,误。”李翰《蒙求》3卷,采摭经传故实,隶以韵语,又自注其出处,简而不遗,便于儿童学习。迨宋徐子光补注,以原书简易,详加注解,有泛滥之嫌。后代将李翰、李瀚、李澣相混淆。如光绪八年刻本《佚存丛书》作“安平李瀚《蒙求》”,杨守敬《日本访问书志》卷11《蒙求补注》3卷古钞本篇首题“安平李澣撰并注,徐子光补注”。《四库提要》:“《蒙求集注》二卷,晋李瀚撰,瀚始末未详。考李匡《资暇集》,称宗人瀚作《蒙求》,则亦李勉之族。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补注蒙求》八卷,徐子光撰,以李瀚《蒙求》句为之注。”据前文,《蒙求》3卷为唐李翰撰,《蒙求集注》2卷为后晋李瀚撰,《蒙求补注》3卷为徐子光撰。

[2]标题俱同:宋晁公武《读书后志》卷2、宋陈振孙《书录解题》卷14,皆云:“《蒙求》3卷,唐李瀚撰。” 两书皆误。

[3]《宋史》卷207《艺文志》类事类:李翰《蒙求》3卷。著录在白居易和丘延翰之间,丘延翰为晚唐人,李翰当属于唐人。清曹寅编《全唐诗》卷881:“李瀚,《蒙求》,唐末五代人。”《全唐诗总目》“《蒙求》1卷”。 《全唐诗》所著录之《蒙求》,当为《蒙求集注》。

[4]《补注》:清金三俊《李氏蒙求补注》6卷,有乾隆四十八年金三俊金雨堂刻本、道光二十八年刊本。 《挥麈前录》4卷、《后录》11卷、《三录》3卷、《余话》2卷,宋王明清撰,宋晁公武《读书志》云总33卷,今20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云:“《前录》3卷,今4卷,《后录》自跋云厘为6卷,今多5卷,盖久经后人分并,故卷帙不齐如此。”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人,庆元中寓居嘉兴,《书录解题》称其官曰朝请大夫。《挥麈后录》无金三俊所引“晋内相,后仕契丹通显”文字。

[5]邢澍于“日新”下自注云:“取澣濯之义,与翰、澣不相应。”据《宋史·李涛传》附《李澣传》:李澣,字日新,京兆(今西安)人,五代后汉宰相李涛胞弟,曾任后晋翰林、中书舍人。契丹攻入汴京(今开封),俘获塞北,宋建隆三年卒(962年)。《宋史·艺文志》别集类:李澣《丁年集》10卷。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11《蒙求补注》3卷古钞本按云:“唐李澣搜罗载籍,采古人行事,著为《蒙求》。”杨氏之言不确当也,《蒙求补注》3卷本是宋徐子光撰,非李澣著。

[6]《宋史》卷203《艺文志》史部类:《五代史补》5卷,宋陶岳撰。邢澍误作王禹偁,据改。王禹偁有《五代史阙文》2卷。

[7]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相传为夏禹之都,见《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应劭注。又颜师古注:“阳翟本禹所受封耳。”

[8]李华:唐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曾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后去官隐居楚州,尚佛好禅。与萧颖士友善,为著名古文家,世称“萧李”。萧颖士,字茂挺,4岁能著文,10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与李华同年举进士。邢澍“大历中病免,客阳翟卒”引文,见《新唐书·李华传》附《李翰传》。《旧唐书·萧颖士传》附《李华传》较简略。

[9]可以不出卷而知天下:此句见金元好问《遗山集》卷36《十七史蒙求序》引李华序。卷,冯国瑞先生辑本误作“巷”,国图本不误。 邢澍于“其说”下自注云:“《遗山集·十七史蒙求序》引李华序。” 元好问,号遗山,山西忻州人,金代文学家,诗风沉郁,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饰,有《遗山集》。《蒙求序》曰:“安平李瀚撰《蒙求》二千余言,李华作序。”《蒙求序》全文皆作“李瀚”,不作“李翰”。

[10]馆本:指四库馆《蒙求集注》2卷本,后晋李瀚撰,系江苏蒋曾莹家藏本。《宋史》卷207《艺文志》类事类云:徐子光有《补注蒙求》4卷。

又跋李翰蒙求

余前据李华文辨《蒙求》为唐李翰作矣,近又阅李匡文《资暇录》,[1]中引“苏武持节,郑众不拜”二句,以为“余宗人翰作《蒙求》”云云。[2]其于“朱博乌集”一句,既释其误,且云“职由《蒙求》而复,《白家六帖》注引”云云。[3]是《蒙求》一书,明明在《白氏六帖》之前,况匡文为宰相夷简子,[4]夷简卒于长庆三年,其时匡文即童幼,至唐亡时,亦近百岁人矣,安得下见李日新而引其书耶?

日新仕契丹,卒于应历十二年,即宋建隆三年。[5]其兄涛编其文章为《丁年集》,盖取丁年奉使之意,[6]可见年不甚高,其生也,当在唐梁之间,与匡文殊不相及。

总之,由诸书或讹澣作瀚,《宋·艺文志》又于著《蒙求》之李瀚妄加水旁,[7]遂致移甲就乙,纠纷莫解,然而佐证具存,无难董治,所贵乎博观而深思之也。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资暇录》:或作《资暇集》,计3卷,作者李匡文(从邢澍说),匡文或作匡、正文、匡义、匡父,盖形近传写之误。或疑“匡”,大概避宋太宗光义讳,缺笔为“”。《四库提要·子集》杂家类二:“《资暇集》三卷,唐李匡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避太祖讳。《文献通考》一列入杂家,引《书录解题》作李匡文;一列入小说家,引《读书志》作李匡,而字济翁则同。《陆游集》有此书跋,亦作李匡文。王茂《野客丛书》作李正文。然《读书志》实则匡,诸书传写自误耳。匡始末未详。书中称再从叔翁汧公,知为李勉从孙。又称‘宗人翰作《蒙求》’,载苏武郑众事云云。则晋翰林学士李翰之族,其人当在唐末。”晋翰林学士,名李瀚(或李澣),非李翰,《四库提要》有误。《新唐书·艺文志》:李匡文《资暇》3卷。据《四库全书考证》卷90《乐府诗集》卷75:“韦应物《三台小序》引李氏《资暇录》。”《资暇录》作者李氏应在韦应物之前或同时期,李济翁应是唐肃宗时期李翰的裔族,非后晋李瀚之族。《资暇录》3卷之作者,晁公武《读书志》、《四库提要》、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卷3《子部·儒家第二》皆作李匡;《新唐书·艺文志》、陆游、陈振孙、邢澍皆作李匡文,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引用书目》作李匡义,《野客丛书》作李正文。《资暇录》或作《资暇集》:《四库提要》卷35《经部》书类一《论语笔解》:唐李匡,宣宗大中时人也,作《资暇集》。《提要》卷118《子部》杂家类二《资暇集》:唐李匡父撰,旧本或题李济翁。《提要》卷135《子部》类书类《蒙求集注》:李匡义《资暇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3《子部》杂家类:“《资暇集》三卷,唐李匡撰。按匡,或作匡文,或作正文,或作匡义,均传写之误。” 李匡文,字济翁,宣宗大中时人,《新唐书·宗室世袭表下》:夷简长子匡文。《新唐书》应该是正确的。

[2]唐李匡义《资暇集》(文渊阁四库本)卷上:“余宗人翰《蒙求》,亦明言苏武持节,郑众不拜。”

[3]朱博乌集:朱博,字子元,西汉后期人,尝为冀州刺史、御史大夫,断案如神。不好酒色之宴,夜寝早起,家人也难见其面。《资暇集》卷上云:朱博以原御史台院中干井竭乌鸦离去为由,上书皇帝,请罢大司农,复置御史大夫一职。汉哀帝从之,乌鸦又重新集栖于御史台。故《资暇集》卷上云:“职由《蒙求》朱博乌集而复,《白家六帖》注引。”《白氏经史事类六帖》,白居易撰,简称《白家六帖》,又称《白氏六帖》。《白氏六帖》卷94注“集府”云:“朱博为御史大夫,先时御史府有列栢树,常有乌数千集其上,朝去暮来,号朝夕乌,数月不来。”

[4]邢澍于“夷简子”下自注云:“见《宗室世袭表》。”李夷简,字易之,贞元二年(786年)进士,宪宗永和十二年(817年)任宰相,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卒。《新唐书》卷70下《宗室世袭表下》“小郑王房,称惠郑王房”:李夷简是郑惠王元懿五世孙,李匡文为李夷简长子。

[5]李日新:李澣,字日新,契丹攻入后晋国都汴京(今开封),俘获塞北,契丹主爱其才,他人被放回,特留李澣,应历十二年即宋建隆三年(962年)卒于契丹。见《宋史·李澣传》

[6]《丁年集》:宋陶岳《五代史补》卷3曰:“(李瀚)后人有得其文集者,号曰《丁年集》,盖取苏武丁年奉使之意。”清厉鹗《辽史拾遗》卷21《李澣传》:澣竟卒于蕃中,“其后人有得其文集者,号曰《丁年集》,盖取苏武丁年奉使之意。”又《宋史·艺文志》:李瀚《丁年集》10卷,清厉鹗《辽史拾遗》卷16《补经籍志》集类:李澣《丁年集》10卷。清刘于义监修《陕西通志》卷63《人物》:李澣胞兄李涛收澣文章编订为《丁年集》。《宋史·艺文志》《五代史补》作“李瀚”误。 李涛,字信臣,京兆(今西安市)人,曾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朝要职,宋初任兵部尚书,建隆二年(961年)卒。《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7]妄加水旁:《宋史》卷207《艺文志》类事类载“李翰《蒙求》三卷”,皆无水旁。大概邢澍所见《宋史》版本作李瀚。邢澍于“水旁”下自注云:“《资暇录》仍作李翰。”佺山先生误记也。

跋资暇录

《资暇录》三卷,唐李匡文撰,或题李济翁者,[1]宋人避太祖讳也。匡文名见《宗室世系表》,为宰相夷简子,于郑惠王元懿为五世孙。据书中称:“再从叔翁汧公。”[2]汧公,李勉也,为郑惠王三世孙,与《表》正合。

夷简卒于长庆三年,年六十八,其子当不甚幼。又书中称:“余弱冠前,至洛之绥福坊,方见夜作乳饧。开成初,余从叔听之镇河中,自洛招致饧者,居于蒲”云云。[3]是匡文于开成初年已逾冠。《唐·艺文志》注曰:“昭宗时宗正少卿。”[4]即以昭宗初元论计其寿,亦将及八旬矣,未必见亡国之事。匡文著述见于《唐志》史部编年类及谱牒类者,共七种。[5]又子部小说家类载有此书,其姓名凡三见[6],皆作匡文,与《表》同。自《读书志》始,讹作匡,[7]乃近儒著论反称《读书志》为是,而以从文者为诸书传写之误,岂非以不狂为狂与?

匡文又撰有《十四代蠲疑史目》及《文集》,皆见此书,[8]而《唐志》不著录,盖其佚已久。其人雅材博赡,固唐宗室中之杰然出类者也。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资暇录》及李匡文情况,详见上篇《又跋李翰蒙求》注[1]。

[2]唐李匡义《资暇集》(文渊阁四库本)卷下“阮咸乐器”条云“再从叔翁司徒汧公”。汧公,李勉也,为郑惠王三世孙。《新唐书·宗室世袭表下》:李勉,字玄卿,唐德宗时为相。

[3]绥福坊: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文渊阁四库本)、元陶宗仪《说郛》卷14下李济翁《资暇录》李环饧条皆作“绥福里”。

[4]昭宗一句:见《新唐书》卷58《艺文志》史部编年类《两汉至唐年纪》注。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若此年李匡文“已逾冠”按16岁计算,则朱温907年灭唐时,李匡文已年过80岁。

同类推荐
  • 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

    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股相当于251颗原子弹的能量从莲花心沟地下约19公里处汹涌而出。仅6秒,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横扫了方圆2.5公里,扑向近在咫尺的映秀镇……
  • 骂人的艺术

    骂人的艺术

    散文集,收有《巴西木》、《借光》、《观鱼》等30余篇随笔散文。
  • 闲聊江湖

    闲聊江湖

    本书作者采用了随笔、散论的文体,展现了千年武侠文化,给大众了解武侠文学打开一个清新的窗口,并借机表达笔者自己对武侠创作问题的一些拙见。
  • 他传奇

    他传奇

    本书是女作家高伟已出版的《她传奇》的姐妹篇。本书写的是12个卓越的男人的传奇人生。作者借由他们的爱恨情仇,表述情与欲、升腾与坠落、罪与罚、热的血与冷的泪,阐述人性的亮点与弱点组合的爱之传奇。
  •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本书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实质是散文的一种。我们希望美文家们可以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生活阅历,自己的缜密思考,自己的别具匠心,把他们所学所悟记录下来,传承下来,使人们从微小处鉴别、校对、修正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期望可以陶冶青少年读者的道德和情操。
热门推荐
  • 朝花熹拾

    朝花熹拾

    他,父母双亡,举目无亲,无奈入住她家。是阴差阳错还是命中注定?她,个性傲娇,会如何“整治”这个不速之客?看内冷外热的腹黑男主如何赢得傲娇女主的芳心!
  • 明末极品无赖

    明末极品无赖

    乞儿出身的童牛儿作为明朝末年的极品无赖,只为和水火天下、祸害苍生的明朝宦官魏忠贤作对,拼尽心力救下被卖入青楼为娼的户部尚书林水清之女林凤凰的清白,用尽手段和一班宵小周旋,把极品无赖的品性演绎到极致,成为野史上的一段传奇。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丫头你被戏耍了

    丫头你被戏耍了

    五岁那年,她被赶出了封家,因母亲的离开,成为韩家的养女,却没想到自己是进入狼口,虽然和恶魔少爷吵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还是恩恩爱爱。本以为他们将会永远辛福的在一起,可没想到这一切都因为一场误会而结束了。十年后,她回来了,可她的心是冰的,而且她的身边还跟了一位“骑士”。
  • 铁匠的轻松火影

    铁匠的轻松火影

    千手扉间,千手柱间,宇智波斑,漩涡水户,郝萌聚在一起打LOL。千手扉间是神队友,但是千手柱间是逗比。千手扉间是神队友,但是宇智波斑是傲娇。千手痱间是神队友,但是……“郝萌接下来就看你和我了。”他满脸沧桑的说。“我只是一个辅助关我毛事啊。”郝萌勃然大怒。“你姐姐在下路被五人蹲了。”“稍等一下,我去取个五杀再与你分说。”
  • 凌霄帝尊

    凌霄帝尊

    帝子脉武破苍空,执剑帝尊舞乾坤!帝星闪耀谁为雄?我是帝尊主苍穹!苍穹浩瀚,繁星闪耀,小小脉武星,帝子崛起之地,从此万灵武脉震动天地。家人、爱情、兄弟,只凭手中帝尊之剑守护,龙之逆鳞,触之必诛!神功盖世,只为守护,主宰苍穹,亦只为守护……
  • 助屋shibeta之毁灭之王

    助屋shibeta之毁灭之王

    讲述了一个犬的世界的危机,一些异能犬为了和平而战的故事
  • 一瞬集

    一瞬集

    为什么古人要说,“人之百年,犹如一瞬”?就以最常见的“人生公式”来看:青年希望,中年竞争,老年悔悟……百年何其漫长、何其辛苦,怎能“一瞬”?我以为,“一瞬”之说,有两层涵义。其一,与人类生存的地球、以及茫茫无际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的一生确乎是“一瞬”。奄忽若飙尘,去若朝露晞。其二,说百年如一瞬,指出了人生最大的特点:难以把握。看似迅捷简单,实则复杂多变;看似自然而然,实则神秘莫测。快如一瞬而逝,绝不重复,无法更改,没有规律可循。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