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3900000029

第29章 燕卜荪:某种复杂意义

说创作,说理论,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 1906-1984)都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上少不了的。他生来是一个特立独行不党不群的人物。长期远离英国或欧美热闹的“文化中心”,与中国共命运,更为他的人生平添了传奇色彩。

燕卜荪著作极多,但很少写到自己的经历。关于燕卜荪的若干传记,不得不围绕他的理论展开,都是专业论著。关于他生平的零星记载,只是散见于各种人物的回忆。奇怪的是,关于他在中国的长期经历,很少见到他昔日中国同事学生有所纪念。

幸好,燕卜荪晚年,为先他谢世的朋友写了一些文字,说到一些个人的交往。他的这些文字常发表在“小刊物”,甚至图书馆都不收藏的学生刊物上,从未结集——这倒是燕卜荪的一贯大师作风。本文不长,收集材料却耗尽了多年的耐心。近日巫宁坤先生来英,带来他的回忆,也带来母校南京大学已故赵瑞蕻教授的纪念文字。他们都是昔日西南联大的学生。燕卜荪这个人物的形象,终于在我头脑中生动起来。

燕卜荪19岁进入剑桥,主修数学,两年后得到学位考试第一名。此时突然改攻文学,两年后,1929年不仅得到文学学位考试荣誉第一,而且写出他的成名作《复义七型》,成为英美新批评派轰动性的开场。那时他才23岁,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剑桥才子,剑桥文学社刊物Granta的台柱,前途可谓光芒万丈。

他的指导教师瑞恰慈后来回忆说,燕卜荪当时做学生,一星期来见他一次。不久就拿来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出许多合理的解读,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一个又一个兔子,最后他问:“任何诗都能这么读,对吗?”瑞恰慈对他说:“那么你动手做吧。”两星期之后,燕卜荪就拿出了三万多字的打字手稿,一年后《复义七型》出版,那时燕卜荪硕士学位尚未到手。

复义(ambiguity),又译晦涩,或称朦胧。诗究竟是否应当意义清晰,不出歧解,一向是文学界争论之事。《复义七型》之所以震动文坛,是因为此书分析了200多段名家作品,证明晦涩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点(这点早就有许多人指出),而且是文学语言美感和力量之所在。一语定评:诗能否多义,此后已不必再争。当然,诗可以或应当晦涩到什么地步,仍是一个问题。

燕卜荪一本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甚至于有理论家认为现代诗应分成“前燕卜荪时期”与“后燕卜荪时期”。此书也开创了新批评派的“细读”(close reading)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做细读分析。

由瑞恰慈全力推荐,剑桥给燕卜荪一笔奖金进行深造。次年,正当瑞恰慈在北京任教时,剑桥校方因为在燕卜荪抽屉里发现了避孕套,下令取消其资格。此事使瑞恰慈极为震怒,但抗议无效。瑞恰慈只能劝燕卜荪到远东来,到他曾经短期任教的东京文理大学。燕卜荪在东京整整四年,1934年才回英国。远东之行,不仅让他“避过风头”,而且使他习惯了远离充满虚伪道德的欧洲文明中心。

在英国,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以及他的另一本名著《几种田园诗》。两本书都令文学界刮目相看,证明他不是靠小聪明一次成名的懒散才子,而是把文学当作数学一样认真思索的学者。他率先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证明田园诗这种中世纪的想象范式,在复杂的现代,可以被袭用,效果是复杂与单纯之间戏剧性冲突。这样,他就跳出了新批评的狭窄形式论。

在日本时,他已经开始写一本新作《佛的诸相》,这是燕卜荪唯一一本关于东方的书。燕卜荪对佛教着迷,原因是他的强烈反基督教立场。“佛教比基督教强的地方,是它摆脱了新石器时代留下的人祭牺牲狂热。”应当说,这是一个极为出色的见解。可惜此书手稿在战时失落,不然将是现代宗教学一部超凡绝俗的著作。

1937年,燕卜荪回到东方,想完成此书。但日本社会的军国主义狂热,已经使燕卜荪这样不过问政治的学者都难以忍受。燕卜荪决定舍日本而取中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到达北京,正好落入七七事变后的围城。平津诸校南迁,燕卜荪与瑞恰慈夫妇由海路南下到香港,随即赶到长沙。为躲避轰炸,西南联大在长沙西南二百里的南岳村复课。三年级修的莎士比亚课连书本都没有,燕卜荪上课,凭记忆在黑板上默写了整出《麦克白斯》,一时传为佳话。据巫宁坤回忆,是“整部《哈姆雷特》”。据赵瑞蕻回忆,是“整段整段《奥赛罗》,还有乔叟和斯宾塞”。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长沙时期,燕卜荪上课,的确只能凭记忆。赵瑞蕻先生说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身临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学子只能靠儒士整部背诵经书。

燕卜荪成为西南联大传奇人物,还因为他的“诗人风度”:极端不修边幅,而且好酒贪杯。有一夜倒上床时,把眼镜放在皮鞋里,第二天踩碎了一片,只好“半壁江山,坚持抗战”。由于他上课精彩,燕卜荪与闻一多、吴宓、冯友兰一样,成为课前学生必然演出抢座位闹剧的热门教授。

联大继续南撤到昆明,燕卜荪跟着长途跋涉。在昆明,依然几乎无书,燕卜荪曾南下新加坡解决书籍问题。回到昆明,发现饭堂刚被炸毁,几乎饿饭。

燕卜荪后来回忆说,如此的流亡大学,可能西方人认为不够水平。然而,他用他的亲身观察作证,理论物理教授的学术水平很先进,农学院收集研究了2000种小麦,最沉重难搬的工学院设备,都比香港大学强。“纯科学研究”也很受重视,流落到云南,社会人类学者反而兴高采烈。而他的课,“让学生为玄学派诗人唐恩瞠目结舌,肯定是战时的绝妙职业”。

赵瑞蕼教授回忆,在昆明时,西南联大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外文系开一门“欧洲名著选读”,由十几位教授,各以一堂课讲一本书。师资阵容如此,恐怕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而燕卜荪贡献的最佳名著,是《堂吉诃德》。就燕卜荪对复杂意义的偏好而言,的确此书是最佳选择。

而西南联大两年,也给燕卜荪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他在一篇回忆《战时大学》中问道:“你能想象牛津与剑桥搬到英格兰西北僻乡,合并成一个学校,而不争不吵?”中国知识分子的敬业合作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可惜,1939年,欧洲战事开始,燕卜荪坐不住了,赶回英国。向联大校方“因战事请长假”,暂时离开,还算这个大学的人。

在英国,燕卜荪进入BBC广播电台工作,1941年起,继作家奥威尔之后任中国部主编。该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风暴来临》。战后,1947年,燕卜荪已婚并有两个儿子,全家远途回到北京。在中国,孩子们坚持上中国本地小学,几年后小儿子雅可只会汉语,不会英语了。

当时形式主义的新批评学派风靡英美大学。芝大的克兰(RSCrane)、奥尔森(Elder Olson)等教授,主张与新批评不同,形成“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双方激烈争论。当时新批评的几位主将在耶鲁任教,因此,这场争论,文学史上又称“芝加哥——耶鲁之争”。新批评主张一切从文本分析出发,而芝加哥学派认为这是“批评一元论”,他们认为“体裁”等文化关系,是决定如何解读任何作品的先行条件。

过了半个世纪,现在回顾,芝加哥大学的这批学者,观点是对的。把《庄子》当作哲学还是文学,把《水经注》当作地理还是文学,读起来大不相同:不可能有脱离体裁规定性的阅读。但是当时,新批评如日中天,我可以想象新批评主将燕卜荪的亲炙弟子穆旦,到芝加哥大学读书,面临的学术窘境。巫宁坤回忆说,1950年他回到北京,见到当时尚在京的燕卜荪,提起奥尔森指名批判他的数万字长文,他希望听听燕卜荪的意见,燕卜荪只说了一句“没听说过这个人”,就扫荡一净,何等干脆!

不巧的是,抗战后燕卜荪又逢上中国的另一次战争。燕卜荪能在如此环境中保持幽默感,真是不容易。1948年,新批评派的基地美国肯庸学院(Kenyon College)举行讨论会,邀请燕卜荪夫妇参加,燕卜荪一生难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那时此种会议也极少。远飞而去,买机票已是大难事。通货膨胀之中,“用支票不行,银行过账一天,钱又不对了。所以我们扛了一大提包的大额票子到航空公司,四个职员点了一天,黄昏时终于明白还少200万,赶快去银行提出补上。最后打字的纸,比同样大小的钱稍贵些。”

在如此气氛中,燕卜荪留下与北大师生一起“迎接解放”。甚至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已与美军在朝鲜对阵,燕卜荪也不愿意离开。一直到1952年,只是因为中方无意延订合同,才很不情愿地回到英国。

燕卜荪第二次在中国期间,写成了他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复杂词结构》。此书极具野心,试图一举解决语言学与社会学的结合问题。他指出,一个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主要靠对词汇的理解,这比公开声明的教义之类重要得多。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词汇理解的发展。应当说,这是早于福柯20年提出了福柯思想的基本命题。可惜,此书写得过于深奥,实在难懂。而且英美思想界,当时还没有接受此理论的氛围。不过此书之难,也挽救了它:手稿托一个英国朋友带出中国,在海关被扣。几个翻译研究了大半天,也没有弄懂究竟内容是否反动,最后发还,1951年,在伦敦出版。

燕卜荪回英后,在一个外省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任教20多年,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离开。我想燕卜荪的剑桥经验,以及他的个性,使他永远不愿意进入英国的“主流大学”。如果不能远避到中国,就去“外省”大学。他不是理想主义色彩很强的人,尽一切可能远离政治。因此,二战期间BBC的对华广播工作,使他极不舒服,战争一结束就赶快离开。对他来说,保持心智的独立,是最重要的。英国一流大学中的学术地位名声,根本落不进他的视线之内,无怪乎他的几本著作,都是孤标一格,学术上分量很重,极难读,却绝无学究气。

燕卜荪在英国被公认是左派,却在1979年封为爵士。近年由于克摩德(Frank Kermode)、布卢姆(Harold Bloom)等英美批评界领袖的倾心推崇,燕卜荪历史地位更高。克摩德赞赏燕卜荪的诗“字谜般复杂”,布卢姆认为燕卜荪之伟大,在于其理论与其人品一样“精怪”(eccentricity)。

燕卜荪写诗惜墨如金。1955年出版的《诗合集》,总共40首,大部分是早年之作。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理论的延续,寓意多重,晦涩难懂,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他的诗风,对他的西南联大学生辈诗人如穆旦等人,明显有极大影响;与他的同事,如卞之琳,互相得益甚多,至于中国的英美文学学者,几乎一代人全受到过他的教益。

燕卜荪写中国的诗有五首。其中《中国》(龙孵化出毒蛇)一诗,象征绵密,实际上在比较中日两种文化。《南岳之秋》,是燕卜荪唯一一首长诗,有四百多行,是在谈战争中的西南联大,写得从容轻快。全诗娓娓而谈,似乎是与中国同事饮酒聊天,只是思想跳跃极快。“确实,我奔跑,我逃亡,带着希望,带着信任。”说到南岳,“对佛是神圣的。山自己就是神,骑坐在两个命运上。”看着巍然崇山,他说想起叶慈诗句:“灵魂记得它的孤独,在许多摇篮中颤抖。”燕卜荪坚信的是,中国将在此摇篮中获得新生。

燕卜荪自40年代起,就不再写诗,只是偶然落笔。1952年离开中国前,写了一首《中国谣曲》。起头是“他见过了香香姑娘,正要回游击队上”,以《王贵与李香香》起意。但香香的告别,竟是元俚曲“捏一个泥人”的反复变化延伸,写得缠绵而欢朗,他作品中唯一的歌调,读来是出色的民歌。

1983年9月,巫宁坤教授有机会到英国访问78岁高龄已经退休的燕卜荪,细数联大北大同事别后的坎坷生平,感慨万端。巫宁坤邀请燕卜荪重访北京,而且“不必演讲”。不料燕卜荪回答说:“我喜欢演讲!”

可惜,这个在中国演讲了半辈子的20世纪大学者,第二年就去世了,没有像他的老师瑞恰慈那样,有在中国做最后一轮演讲的机会。这是燕卜荪的遗憾,更是中国学界——例如当时正在研究燕卜荪的我——极大的遗憾。

同类推荐
  •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在饱受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顽强的中国人民经过上百年的斗争,终于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毛泽东诗词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战斗号角,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愤图强、走向世界前列的战歌。他的诗词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本《毛泽东诗词赏析》。本书收录了毛泽东所创作的62首诗词以及近30幅诗词手书,这些诗词或手书大多数是经毛泽东生前同意并正式公开发表的,少数作品虽然在他生前没有发表,但是在其逝世后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部门正式公开发表,这就使本书收入的诗词和手书不仅十分可靠,而且具有权威性。
  • 成德之道

    成德之道

    从“雷锋学习的好榜样”到“学习雷锋的好榜样”——刘成德是雷锋的战友,同为沈阳军区的先进人物,雷锋曾题字要向他学习。退伍后,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践行、弘扬雷锋精神,积小善成大善。刘成德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境界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向我们昭示:雷锋从不孤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为学雷锋先进英模代表,刘成德于2013年3月1日应邀参加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受到了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刘成德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没有生命的感同身受,体味揣摩,又怎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微妙复杂的内核?又怎能将作家传神写照,描摹出其精魂?优秀作品正是作家的生命激情和人生体验的结晶,要想真切地了解你的研究对象,必得贴近身心,贴近灵魂,屏息谛听。蜷缩在文红霞编著的《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时代中国文学精神》文字里,聆听玫瑰绽放的声音,并让内心也呈现玫瑰的光芒。
  •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当白色羽衣洇在了一片绯红之中,一朵妩媚之花便坠落了,那通体不俗的光泽也黯淡下来了。咳,美丽竟如此短暂如此摄入心魄!掩卷沉思,朋友,在嗟然浩叹之余,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呢?
  • 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以系列随笔的形式对乡村的全景书写!并揉入大量乡村民风民俗,且主题相对集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字质朴静谧,唤醒人们对乡村那种“无防”境地的心灵回归。
热门推荐
  • 将军嫁我

    将军嫁我

    双生姐姐成了金枝玉叶,慈母严父突变索命阎罗,所居之地成为一片焦土,苦命的国公家小姐卫明珠只好女扮男装一路逃逃逃,逃成了世子爷的亲随,逃成了逍遥王爷的兄弟,逃成了国舅爷的知己。“将军嫁我!”“不,将军嫁我!”……本将军谁也不想嫁啊啊啊!新晋骁骑大将军抱头逃走。本将军还有仗未打完,爹没找到,那个谁,现在真心不能嫁啊!
  • 嗜血狂魔之傲人身世

    嗜血狂魔之傲人身世

    她是一个孤儿,拥有一副倾倾国城的容颜。当一个又一个夜晚来临,她在....想要破解自己的身世之谜,在血魔石上得知自己最爱的人是世界的救世主,而自己却是....天煞之星降临,爱情与世间纠纷,他和她都做出了选择....每个擦肩而过,是为了来生更好的相遇。他的今生,她的来世...究竟会怎样.....?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 睿智丈夫须拿捏的18句话

    睿智丈夫须拿捏的18句话

    婚姻生活需要大智慧,学会怎样说话是其中关键的一项内容。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会有夫妻的恩爱、才会有与老人的和睦相处、才会有与亲朋好友的真挚亲情和友情。这个家才真正像一个城堡那样坚固,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感,家里才会洋溢欢声笑语。
  • 观河集节钞

    观河集节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匹圣

    匹圣

    到底您老有多少阴谋,做在家里就整死我了,哎呀妖域陈大叔你好厉害啊,暗算死我了。美丽与善良并肩的红陵域天灵秀纺丫头们,哎呀我冷酷的黑袍又坏了。拿着星长魔剑的魔域魔曦将军们,哎呀什么时候我们再笑看一片风吹城,饮一江湖水啊?霸气在身天珠鬼算蛮域的十二丈庭小军师,哎呀你的范家七星再借我用用如何啊?至于洪荒域的朱雀寺,那里永远是我童年的回想。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尽维度之黎明

    无尽维度之黎明

    因为某种不知名原因在厦门大学一带的人类传送到了某个世界,为了回到或者去到另外的世界他们必须存活着和怪物搏斗并且到达世界中心,通过自相残杀来决定传送人选……
  • 说治论策

    说治论策

    本书选编的文章从内容看,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决策服务性的文章。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势分析、领导班子建设、城乡脱贫致富等等。第二类是理论宣传服务方面的文章。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是释疑解惑,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就本职工作写出的经验之谈。从所选文章来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高度和创见。作者紧紧把握现实生活的脉搏,对许多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
  • 九龙仙王

    九龙仙王

    飞天遁地的仙人,毁天灭地的法宝,长生不死的仙丹!凌凡穿越重生,逆天道而行,成就无上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