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3900000006

第6章 亲属称谓(1)

一、亲属称谓的划分范围

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汉民族亲属称谓名目繁多,且可以据此判别彼此的亲属关系及亲疏程度。

古代,亲属的范围是以男系为中心,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大类。

所谓“宗亲”,就是指同一祖宗所出的男性亲属及其配偶,以及未出嫁的女子,是亲属关系的主体。宗亲的上下限为九族,即自己上面四世的高祖辈、自己下面四世的玄孙辈、自己一辈,共九辈。此外,还有无血缘关系,但因父权或夫权为纽带而成为宗亲的情况,如继子与继父之间、庶子与嫡母之间、公婆与媳妇之间、妯娌之间等。

所谓“外亲”,是指女系血统的亲属。如母亲、祖母、姑母、姐妹、女儿、侄女、孙女的血亲,都属于外亲。外亲的范围比宗亲窄得多,如母亲的血亲只包括三世,这个范围之外就不再属于亲属。

所谓“妻亲”,是指妻子血统的亲属。如岳父、岳母等。在古代,妻亲的范围更窄,严格来讲甚至只包括妻子的父母。本文所讨论的妻亲,实际超出了古代“妻亲”的范围,如“岳叔、内弟、小舅子”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所指的“亲属”“亲戚”,其概念与古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这两个称呼基本上是同义词,各种亲属都可以叫做亲戚,包括父子、兄弟、妻嫂等。

为方便论述,参照上述“三亲”范围并结合现代人使用习惯,本节将《歧路灯》中所出现的亲属称谓共划分为十类:对祖辈的称谓、对父母的称谓、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与母亲相关亲属的称谓、丈夫与妻妾之间的称谓、与丈夫相关亲属的称谓、与妻子相关亲属的称谓、对兄弟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的称谓、对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的称谓、干亲称谓。

二、《歧路灯》中亲属称谓研究

(一)对祖辈的称谓

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祖辈的亲属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歧路灯》中涉及到的对祖辈的称谓有:爷爷、奶奶、外祖、外爷、舅爷。

“爷爷”,古又称祖父,指父亲的父亲。其用法与今天相同。如:

篑初道:“听说我爷爷,前二十年外,曾到江南上坟,怎的不曾带回这本书?”(92·864)

王春宇扯到怀里说道:“好学生,好学生。眉目之间极像他爷爷。”(49·459)

称祖父为“爷”,最早可见于《太平广记》卷112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史世光》:“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否?’”。称祖父为“爷爷”,则出现稍晚,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7“爷爷”条载:“今北人呼祖为爷爷。宋燕山府永清县大佛寺有石幢,系王士宗建,末云‘亡爷爷王安、娘娘刘氏’,是称其大父、大母也。则此称宋时已有之。”(文中“大父、大母”,系指祖父、祖母。)

“奶奶”,古又称祖母,指父亲的母亲。如:

赵大胡子道:“咳!我先人也是个大财主,这是我奶奶东西。我近来输的急了,把这东西带着,左右是破落了,要这东西何用,爽快变卖,好好赌两场子,家中过活几天。我只要二十两银。”(54·504)

只见兴官把四样东西,交与王氏道:“奶奶给我收拾着。”(74·717)

文中所指“奶奶”,即祖母之意。这一用法在今天十分普遍,古代则使用较晚。从文献典籍看,“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还作为对已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至于称祖母为“奶奶”,则出现较晚,据袁庭栋考证,关于这一意思的最早记载是在《红楼梦》第119回中:“邢夫人说:‘像那巧姐儿的事,原该我做主的。你琏二哥胡涂,放着亲奶奶,倒托别人去。’”

不过,笔者发现,根据栾星考证,《歧路灯》写作年代早于《红楼梦》,因此,《歧路灯》中出现的称祖母为“奶奶”的记载应早于《红楼梦》。

“外祖”,又称外祖父,俗称外爷、外公,指母亲的父亲。如:

盛希瑗道:“……总是外甥多像舅,他秉的他外祖那一宗种气,断断乎克化不了。家表兄老而惜子,惟有付之无可如何而已。”(103·964)

孝移见王氏便道:“这学生甚聪明,将来读书要比他外爷强几倍哩。”(3·28)

文中“外祖”“外爷”,与今天意思相同。

“舅爷”,指祖母的兄弟。如:

绍闻未及回言,兴官戴着孝帽来与舅爷唱喏。王氏道:“还不与舅爷磕头?”(49·459)

(兴官)看见王春宇,扯住衣服叫道:“舅爷,你对我说一行,我念。”王春宇低头看道:“‘融四岁,能让梨。’好孩子,跟我来。”(74·717)

王春宇顾不的说别的话,先取了荷包、手巾、香袋、带子,笑道:“我不晓的你肯念书,没有与孩子带些笔墨,算舅爷老无才料。再次与你捎好笔好墨。”这兴官接过来,扭头就与舅爷唱喏。(74·717)

文中所指“舅爷”,即兴官的祖母的弟弟,其用法与今天相同。此外,“舅爷”一词还可用于称呼“他人妻子的兄弟”,如《儒林外史》第五回:“忙着小厮去请两位舅爷来商议。他两个阿舅……听见妹丈请,一齐走来。”

(二)对父母的称谓

《歧路灯》中,涉及到的对父母的称谓主要有:先父、先君、先母、先慈;父亲、大人、爹、爹爹、大、老子;母亲、妈、娘、姨妈、老人家。

1. 对已故父母的称谓。有“先父、先君、先母、先慈”。

“先父”“先君”,即“亡父,已故的父亲”,是子女对已经去世的父亲的称呼。如:

钱鹏道:“说到与先父相与两个字,倒叫我羞了。也罢,也罢,我代劳就是。”(5·55·3)

绍闻道:“先父在日,家法最严,委实没有玩的东西。”(20·201)

绍闻道:“我一些也不会。先君在世严谨,莫说玩意儿不会,也并不曾见过。”(16·171)

“先父”之意,古今相同。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成王)追述先父之志,遗老之策。”这里的“先父”,即指成王的去世的父亲。

“先君”一词,今人已很少使用。其最早见于《文选·班昭<东征赋>》:“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李善注:“先君,谓彪也。”

“先母”“先慈”,均指“亡母”,是子女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称呼。如:

张绳祖叹了一口气道:“……先君自太康拜节回来,先母一五一十说了,先君倒护起短来,说指头儿一个孩子,万一拘束出病来该怎的。先君与先母吵了一大场。……”(42·390)

夏逢若道:“先慈见背。”(74·721)

“先母”一词,最早指“嫡母”,即“妾生的子女称父之正妻”,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先母,適妻也。青之適母。”(注:適母即嫡母。)明代后逐渐用于称“亡母”,如明·张宁《方洲杂言》:“揭晓先一夕,先母孺人,梦一老叟自门中入中庭,持笔如椽。”清·杜浚《送五舅归黄州》诗:“先母多兄弟,今看一舅存。”

“先慈”一词,今人已很少使用,古代则专指“亡母”。如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先慈源于古人称母亲为“慈”,做为对母亲的一种敬称,在很多场合,古人往往在“慈”前加一个限制词,如“家慈”“先慈”等。

2. 对父亲的称谓。有“父亲、大人、爹、爹爹、大、老子”。《歧路灯》中,对父亲的称呼较多,其用法也各有侧重。

“父亲”一词,多用于背称或叙称的场合,比较正式,其用法古人与今人相似。如:

(谭绍闻)忽的又想道:“父亲临终时节,千万嘱咐,教我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我近今背却父命,弄出许多可笑可耻的事,这样人死了何足惜!”(59·549)

绍闻自阎楷书馆回来,王氏道:“王中却不嫌偏房,明日要上坟上告禀你父亲。”(106·994)

“大人”一词,在书中是对父亲的敬称,今天已极少使用。如:

绍闻道:“大人见背太早,愚弟不过十岁,只记得教了八个字,说是‘用心读书,亲近正人’。”(95·894)

古代“大人”本意为下对上的敬称,也用于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载:“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在现代汉语中侧重指“成人”,区别于“小孩”。

“爹”“爹爹”,对父亲的称呼,在书中多用于非正式场合,与今天用法相似。如:

娄樗道:“我爹叫我买两件农器儿。还买一盘弹花的弓弦。”(3·24·8)

王氏问道:“这俱是你爹穿的么?”女儿道:“不是。这是鞋铺子哩,我爹揽上来,我妈擘画我叫扎小针脚。做成了,拿回鞋铺里,匠人才上厚底。扎一对工价,够称半斤盐吃。” (83·793)

王氏道:“你爹爹久走南边,有啥怕处?”隆吉道:“姑娘不知,船上更比旱路担心。我常常劝爹爹不用出门罢,上了几岁年纪,家中也颇可以过的日子,不如在家。爹爹不肯静坐,只说坐吃山空,日子便难过。”(74·714)

王氏道:“这个说不好,那个说不好,如何会上有作声恁些人?我当初在家做闺女时,我爹爹性儿甚是严谨,到这三月三,也还叫我娘引我,坐车到会边走走。”(3·20·12)

据袁庭栋考证,“爹”本是方音,从魏晋时期开始作为父亲之称,《广雅·释亲》曰:“爹,父也。”文献中则首见于《南史·梁始兴王憺传》:“始兴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以后“爹”或称为“爹爹”,至宋代时已普遍使用,如宋·陆游《避暑漫抄》:“太后回銮,上设龙涎沈脑屑烛。后曰:‘尔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上微谓宪圣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此外,“爹”一词还指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上:“其乡有老御史者……归隐深山中,精修炼之术。国初有某平章,自元来降,太祖命西征,过兰途中,遇之,下马再拜,呼曰:‘爹,尚在无恙!’”同时,“爹”还指僮仆对主人的尊称。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爹,你道我为甚么眼上支着这两根棒儿?我白日里做了一日生活,到晚来恐怕打盹睡着了,误了你家生活,因此上支着这两根棒儿。”

“大”,系方言。《歧路灯》中用“大”指称父亲,主要见于下层民众使用。如:

赵大儿道:“……俺家我大,每逢到集上,是个大醉,日夕回来时,侹在床上,就像死人一般。到后半夜就醒了,要凉水喝。我见惯了,这没啥大意思,奶奶休怕。”(17·181)

卢重环急口道:“我是螟岭,俺大赶出多年了。”(72·695)

上文中,赵大儿是谭绍闻家的仆人,卢重环是强盗,均地位卑贱,称自己父亲为“大”。

用“大”称呼父亲,今天在北方一些乡村仍有使用。如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杜鹏程《延安人》:“我大我妈,都在这里哩!”此外,“大”在今天一些地方,还被用以称伯父或叔父,如欧阳山在《高干大》第九章中:“他的二大罗生旺,就是现今的乡长。”

“老子”,父亲的俗称。如:

边公道:“你看你身上穿的色衣,想是你老子是个勤俭治家的人,不知费了多少辛苦,忍了多少饥寒,挣得一半分子家业。生出你这个不肖的妖孽,每日吃酒肉,穿绸帛,这也罢了。你还不肯自安生理,跟随这一起游手好闲的人乱嫖乱赌。你那爹娘是老成人,只会气死,却无法子管教。本县今日先打你这宗不孝的冤孽种。”(65·624)

“老子”一词,汉晋宋时期或作为自称,如后之“老夫”;或作为他称,如后之“老丈”,这两种意思今人已不再使用。“老子”做父亲讲,最早见于宋代,如《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3. 对母亲的称谓。有“母亲、娘、妈、姨妈、老人家”。对母亲的称谓,从古到今也比较多,最常见的就是“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使用,一直用到现在。

“母亲”一词,古今含义相同。如《太平广记》卷一六二引唐·王毂《报应录·刘行者》:“〔行者〕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歧路灯》中,“母亲”主要用于比较庄重或严肃的场合。如:

程公又问道:“你如何误了考试?”谭绍闻亦无言可答。迟了一会,说道:“母亲病重,想童生的母舅。童生奉母命上亳州寻母舅去了,宗师案临,因此误考。”程公大怒,连拍着醒堂木儿,高声道:“你与这一起光棍厮混,也学会这一种不遮丑的白话。要寻母舅,你没家人,也有雇工;没有雇工,难说一个省会地方,觅不出一个人来下亳州,定要你亲去么?况且你母亲病重,你还能离的寸步么?”(46·431)

“娘”一词,古代也有“母亲”之称,如《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娘今何处,何用读书?”《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莫遣耶娘怨恨生。”《歧路灯》中,“娘”多用于口语化的称呼中,如:

端福含泪答道:“我娘一夜没睡,往东楼下歇息。叫我在这里守着爹爹。”(12·130·8)

绍闻只是笑,说道:“娘,我竟是要睡哩。你与冰梅都睡罢,天有时候了。”(19·193)

“妈”一词偏重于口语化,其意古今相同。如《广雅》和《玉篇》均释“妈”为“母也”。宋人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今时……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然。”

“妈”是现今最通行的母亲称谓,古时则使用较少。《歧路灯》中,称母亲为“妈”者很少见,笔者仅发现一例:

王氏问道:“这俱是你爹穿的么?”女儿道:“不是。这是鞋铺子哩,我爹揽上来,我妈擘画我叫扎小针脚。做成了,拿回鞋铺里,匠人才上厚底。扎一对工价,够称半斤盐吃。”(83·793)

文中,王中的女儿称自己母亲为妈。

“姨妈”一词,源于古代礼俗所允许的一夫多妻制。体现在子女对母亲的称呼上,则各有不同,如“生母”“本生母”是称自己的生身母亲,如果自己的生母是妾,则只能称为“亲母”,并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如果子女系父亲的正妻所生,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等;此外,无论自己生母是父亲的妻或妾,对父亲的妾均可称为“姨”“阿姨”“姨姨”,《红楼梦》中的“姨娘”,近代所称的“姨太太”,皆由此而来。

《歧路灯》中,子女则对父亲的妾都称为“姨妈”。如:

这八九岁女娃儿晓的什么,只说道:“姨妈,你看你的花歪了。”那杜氏向头上摸着花儿,撕在地下道:“我还戴他做啥哩!”(67·640)

兴官提一包苏州物件,说:“奶奶说,这是舅爷与娘及姨妈送的人情。”(74·719)

冰梅接来递与巫氏,巫氏看了一遍,俱是一色两样,说道:“兴官,都给了你姨妈罢,我不要。”(74·719)

与上述含义不同,“姨妈”一词在今天则专指母亲的姐妹。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是:“姨妈,姨母(指已婚的)。”“姨母,母亲的姐妹。”

“老人家”一词,常被用来尊称老年人,其意古今相同。明清时期,“老人家”还被用来称呼自己父母。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后生家熬夜有精神,老人家熬了打盹睡。”《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就算父亲是长病,不得就好,我们也说不得料理寻房子搬去。只管占着阿叔的,不但阿叔要催,就是我父母两个老人家,住的也不安。”

《歧路灯》中,“老人家”被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如:

绍闻道:“娘,你是我的老人家哩,你伏侍我,我心里不安。往后只叫冰梅打发我罢了。我也不在这大床上睡,我要另睡一张床,各人方便些。”(17·182)

谭夏二人走到娘娘庙门口,谭绍闻道:“天黑的要紧,你独自一人难走。你我两个走着胆大些,就到碧草轩住下罢。”夏逢若道:“家里老人家有病,我一定是该回去。”(70·666)

关于父母的称谓,现代人最常用的是“爸爸”和“妈妈”。对此,王力先生认为:“父”和现代的“爸爸”、“母”和现代的“妈妈”,很可能是一个来源,“父”的上古音是b‘ǐwa,“母”的上古音是mǐwa,演变为pa,ma完全是可能的。

(三)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

《歧路灯》中,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 对父亲哥哥的称谓。有“伯、伯伯、伯大人、老伯”。如:

两仪唧哝道:“伯,我跟你回去呀。”惠观民道:“你娘手下无人,你中用了,支手垫脚便宜些。”两仪道:“伯,我跟你家里去瞧瞧俺大娘、俺元哥。”(40·367)

惠养民适然不在家中,三才儿见了,说道:“娘,俺伯来了。”(40·365)

张正心悄声道:“侄儿前日听侄妇说,伯伯这院里有一桩喜信,说是杏花身边有个缘故。岂不是咱家大喜事么?”(67·640)

篑初起身为礼道:“谢过伯大人慈严互施之恩。”(95·894)

同类推荐
  •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进入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可以看到的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欧美、日韩、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自然也包括我国几十家电视台的众多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节目的论坛,会员数量惊人,帖子数量更加惊人,有些评论一针见血,有些观后感悟则令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传播学毕业的自己也渐渐萌生了写点儿什么的愿望。这一想法几经沉淀,到2009年底开设了“电视娱乐节目赏析”这门选修课后才终于动笔。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一书中以一些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为例讲述了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我感触很深,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改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重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群众得实惠比较多的良好态势。
  • 魔幻学习100%

    魔幻学习100%

    《魔幻学习100%》通过模拟读者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构建了“加速学习模式”,帮助读者获取和保留各种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热门推荐
  • 《墨玉双配》

    《墨玉双配》

    前世,她是21世纪古武家族雨氏家族的千金小姐雨颜双,却因挚爱与好友步步紧逼,跳下万丈深渊。再次睁眼时,却成为了异世界维卡那大陆第二大家族的“十三少爷”雨玹。十三少也就是三少爷吧,既然上天安排她来到这里,那她就好好地活下去!却不知,因为她的到来,这个世界的命运轨迹已开始改变。被封印千万年的墨玉麟凤佩的出世,上古天圣兽的契约,九天祭坛的出现......一切皆因她而起,那她,又会如何抉择?(本文虚构)
  • 十年等待青城花开

    十年等待青城花开

    淮城中的懵懂,江城里的痴恋,枫都上的远行。如果,当初的月夜,我们不曾遇见,若是,那日的雨夜,我们不曾擦肩,爱情的香甜和苦涩,是否我们终生都不会品尝。
  • 灵灵堂

    灵灵堂

    收集一些曾经写的短篇故事,诡异的寝室、没有人的电话号码、出现在梦中的死者,这一切是在预示着什么?
  • 商女锋芒,鬼才修仙师

    商女锋芒,鬼才修仙师

    一场爆炸让她重生古代农村,父亲半身不遂,家徒四壁还被赶出村?身带神器,透视异能,秉持低调的原则,却被当成废物肆意欺凌!亲戚看不起?没关系,早晚让你知道后悔两字怎么写!懦弱胆小?笑话,路边乞丐就是你的下场!涅槃重生归来,黄金白银,鬼才天赋,尽在她手!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待她站在巅峰之时,那人却邪肆一笑,宠溺低头轻吻她的额头:“仙道魔道,怎敌你眉眼温柔……”
  • 王爷是混球(一)完

    王爷是混球(一)完

    本篇:浑球王爷系列,第一部:浑球王爷就是混,妃你莫嫁OK请继续观看第二部:球球王爷继续混,非你莫嫁链接:http://novel.hongxiu.com/a/305316/#穿越事件簿#之霉女变公主她,是本世纪勇往直前的典型"月负消费族",负债累累了还拼了命地超前消费;她,一不留神,带着"全部家当"飞回南北朝那个混乱年代;捞了个柔然长公主当;还即将去和亲当王妃,攀高枝儿咯!#博爱王爷记事本#男女皆受王爷的日记某年月日,王爷在烟花柳巷中寻觅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个小子太美丽~~~~~~我要收回家里慢慢养;同一日,王爷望着墙上的一幅画像概叹着:这丫就是老哥逼我娶的番邦公主~~~~~~没见过那么丑的;要本王爷与她同眠,门儿都没有。#公主王爷互动篇#之每日一击,战况激烈公主惊讶地望着手中的画卷:这小p孩就是俺要嫁的王爷?这小子还没有发育吧?不行,俺得另外找个好码头靠......公主,别小看这丫;人家王爷侍妾一大箩;挚爱"小受"有一个!这王爷还能把您卖到山寨里当野人;看不出来吧?终于醒悟的公主向王爷宣战:你拜初一,俺奉十五;你轻视俺来,俺无视你;你有旧爱,俺有新欢......看官,给点反应小白吧,小白需要大伙儿的不吝赐教和支持噢!谢谢大家~~~~~~小白喜欢:给力新作、向您展现不同凡响的九歌:猪头,爷要嫁人了:http://novel.hongxiu.com/a/300429/黎九歌唯美经典,倾城:http://novel.hongxiu.com/a/253124/清风侠醉花间:清风无悔:http://novel.hongxiu.com/a/246012/陌上千尘、帝王殇:http://novel.hongxiu.com/a/242910/河米、去年紫陌青门:http://novel.hongxiu.com/a/255539/
  •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重生农家母

    重生农家母

    穷苦一生的农妇冯玉姜重生了,重生在大女儿出嫁前的头天晚上。那是一九八零年,冯玉姜三十四岁,两儿两女。重活半辈子,她觉得自己最明确的任务,就是把前世她那几个渣媳妇渣女婿统统拍飞,至于自己那个渣渣的丈夫,就随他去吧!哪知她一个不小心,把儿女都整成了富二代,新的局面开始失去控制……
  • 离离杨花落

    离离杨花落

    刘莉莉不漂亮不可爱不聪明,可她却偏偏爱上完美得像仙一样的杜子规,她顾不上杜子规爱不爱自己,她像扑火的飞蛾,义无反顾,梦想成为涅槃的凤凰。周子葵看似温婉美丽,内心却阴暗危险、富有心机就像罂粟花,杜子规偏偏是中了她的毒,爱她就像刘莉莉爱自己,一样的无法自拔,千疮百孔。李绿茵说他们都是痴心的人,既收获不了情,还献祭了灵魂。就像被千丝万线牵扯的偶人,在爱情、友情、阴谋、背叛的罗网中绝望地挣扎,拼却一醉的鱼死网破。我们是青春之海中的鱼,厌倦了水爱上了陆,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向无情的网……
  • 新婚爱未眠

    新婚爱未眠

    两家联姻,她嫁给了传闻中长相丑陋,性情暴戾的宋二少。新婚之夜,老公却成了长相俊美的超级男神!他疼她宠她,让她成为人人艳羡的宋家二少奶奶。可当她沦陷在他的柔情里时,他却亲手将最锋利的刀刺进她的心口。“宋御衍,你信她还是信我!”她红着眼质问他,得到的却是两人相携离去的背影。她心死,一片痴心终是错付。“二少,少夫人的选择困难症发作了!”“她看中的,全买了。”“二少,温少向少夫人示爱了!”“废了他!”“二少,少夫人要离家出走了!”宋二少迅速起身,“等着,我去抓她!”
  •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纲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