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品牌牵动。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品牌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发展主导产业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用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16个省级名牌和3个“陇货精品”,特别是已经在国内、省内占有一席之地,有比较优势的葡萄酒、啤酒、白酒、云晓熏醋和荣华味精,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采取各种促销方式努力扩大营销,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要大力培育新的名优品牌。品牌是特色的集中表现。武威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白牦牛、天然无壳瓜子,有中国最好的啤酒大麦、大板瓜子,有最适合酿酒的葡萄。要打好这些特色农产品牌,做好产品质量认证,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争创全国、全省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站得稳、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以品牌赢得消费者,占领市场,提高效益。三是要积极发展主导产品。企业发展必须有主导产品。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各企业把立足点放在培育一两种质量优、声誉好、知名度高的产品上,做大做强做精主导产品,以主导产品稳定和扩展市场,促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四是借牌发展。推动一些中小企业积极挂靠国内外知名企业,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利用他们的技术、品牌优势带动武威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6.多轮驱动。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路子。一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经济。继续争取国家对食品工业的支持,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发展主导产业方面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组织投资、参与食品工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坚持“开放活市”战略,确定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走出去,请进来,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来武威投资兴办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以上措施,使国有、集体、乡企、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一起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
7.区域联动。按照区域经济的地域性、综合性、自主性、层次性、分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全市区域经济,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城乡联动。从武威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来布局工业,合理配置资源,克服各地零敲碎打、各行其是的局面,防止重复投资,使区位优势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优势整合,形成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互补关系,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以工补农、以农兴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起飞”。二是行业联动。打破行业分割,围绕发展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互惠互利、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各行业、各企业的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信息、资源、市场、人才共享,形成利益互动体,促进企业共同发展。三是内外联动。牢固树立开放观念,加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协作互助,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区域联合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特别要研究和推进武(威)金(昌)经济圈发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发展区域经济。
从建设城市转向经营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聚集辐射作用。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城市经济关键是要经营好城市,不断扩张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加快产业培育、完善城市功能。经营城市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从武威发展规模看。武威曾有过“凉州七里十万家”的辉煌。但是,由于武威地处偏远地区,近200年以来,随着战略防御功能的弱化,航海、航空的发展,丝绸之路陆路运输功能的日益衰退,以及经济发展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使武威城市发展失却昔日风采。建国以来,由于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和实行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武威一直作为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农业,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20年,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东部沿海。这一时期武威经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和东部地区相比发展速度缓慢。撤地设市以来,武威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人口由30.11万人增加到33万人,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口达到46.5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4.1%,初步形成了以武威区域中心城市为主,小城镇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武威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较少,城市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比全省低1.8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不仅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也不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作用。
(二)从城市品位看。由于武威是传统的农业地区,武威区域中心城市是典型的农业城市,是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各类商品交换的贸易型城市,城市建设起点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造型单一,既没有充分体现武威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底蕴,又没有体现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魅力,更缺乏现代化城市气息,缺乏特色,城市品位不高。
(三)从产业支撑看。尽管这些年武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建材、医药、化工、纺织、彩印包装等“六大产业”作为武威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但是,这些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运行效益不佳,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不足,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比较脆弱,对技术、人才、资金的聚集效应不强,城市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较低,城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只占到35.7%,吸纳就业人员4000人,城市尚有1.8万人无业可就,农村约33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四)从城市功能看。近几年,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武威投资1445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南城门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三大广场,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完成了5条主要街道的拓宽任务及13条小巷、雷台汉文化一条街等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拆迁任务41861.76平方米,使武威城市发展规模得到扩展,城市形象得到改观。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物品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个飞跃,城市为居民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在吃、住、行、娱乐、购物等方面的需求。全市人均占有绿地仅2.3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6.75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3.28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3.1平方米,人均生产性建筑面积2.03平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服务严重滞后,均达不到现代城市服务标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建设滞后,医院每万人拥有床位19.74张,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强。教师、教室、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城市教育发展需求,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超班额运行问题严重,并且有大量适龄学生享受不到应有教育。公共监管不到位,城市交通条件不能满足需要。防火、防暴、防灾设施条件较差,公共安全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较差。
二、发展方向
(一)城市经营的目标。武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武威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中期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到2005年,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内。到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39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43平方公里以内,发展到中等城市规模,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50万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47.5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大城市规模雏形。并通过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的梯次推进,形成四级城镇体系,提高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全市城镇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40%。
(二)战略重点。以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为基础,以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为突破口,以培育产业支撑为核心,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化建设。
1.抓好规划。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抓好规划。武威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要以总体规划为纲,积极着手编制城区东北区、西北区、南区、城东新区中心区及历史街区等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城区景观规划,加快26个重点小城镇规划编制。并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行政职能体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确保城市建设规划健康有序地执行。
2.优化城镇布局,推进科学的城镇体系建设步伐。目前,武威城镇体系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威地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这种状况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优化城镇布局,就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对推动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目前,甘肃省已将黄羊镇定位为西部绿色食品工业城,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1.25%,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该小城镇不仅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而且有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旧址等大量的闲置建筑物,具有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条件。另外,该小城镇聚集了216家面粉加工企业,有药物碱厂、莫高葡萄酒等知名企业,产业聚集已具备了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影响力,具有成立县级市的基础条件。武南镇是武威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区域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与武南联接城东新区已经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并有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武南镇又是河西最大的铁路货运中心,具有建设县级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为了加快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发挥,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解决凉州区作为县级区人口过多、管辖区域过大,不便于行政管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在黄羊设立县级市、武南设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古浪县城建在古浪峡北口,不仅偏离全县几何中心35公里,更主要是古浪峡口狭小起伏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古浪县城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发挥县域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全县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强。可以考虑古浪县城迁地双塔或土门镇,也可以考虑将古浪县城迁往黄羊镇,成立县级市,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黄羊镇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原甘农大、省农科院在武旧址设施,大大减少古浪县城搬迁费用,又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古浪、黄羊经济带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凉州区行政区划过大等突出问题。这样,将进一步扩展武威区域中心城市,形成2个与中心城市间距在45公里以内的卫星城市,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使武威城市布局趋于合理,生产力布局得到优化。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二环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武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之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好电网、通讯网、供水、供暖、排水、供气等管网,分步实施,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城东新区“三网”(路网、管网、电网)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步伐。武威的第一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按照规划设计,2005年武威城的建成面积要达到30平方公里,2010年要达到43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47.5平方公里。因此,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就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城东新区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行政中心率先建设,以此带动新区的投资、开发;坚持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并举的原则,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使新、老两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达到建设新城带老城、改造老城促新城的目的;坚持市场化运作和向上争取项目并举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新城区中心区开发所需资金。争取新区每年建成10个以上的重点开发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
5.加快产业培育步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产业是城市的脊梁,没有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培育产业,培育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是武威今后很长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武威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六大优势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并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开发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6.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建设是改变武威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近五年内,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抓好天祝县城、打柴沟镇、古浪县城、大靖镇、泗水镇、黄羊镇、武南镇、永昌镇、丰乐镇、民勤县城、泉山镇11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效益。加快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要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要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基础上,加强城镇管理,加快小城镇产业培育,根据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旅游开发型、沿路经济型小城镇等不同定位,牢固树立以业兴镇的思想,加快小城镇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养老保险、融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按照“建好一条街道、建好一个市场、建好一个住宅小区、建好一个工业园区”的思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真正把小城镇建成聚集产业、人口,对小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