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9500000017

第17章 天命,还是巧合(2)

等到了元朝的时候,元军曾经大举攻打日本,在此之后没过多久,倭寇就开始对朝鲜进行有计划的侵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侵扰,不仅仅是冲着财物去的,可以说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很多平民百姓都因此而丧命,这让高丽国王感到很大的压力。可是高丽国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和日本倭寇相抗衡,为了解决掉这个问题,高丽国王给忽必烈写了一封求救信,希望忽必烈能够派兵镇压,帮助高丽加强防卫。

到这个时候,倭寇已经初步形成了他们的规模和战斗作风,公元1307年,倭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抢劫,他们还身兼另一种身份——日商,他们借着行商作为伪装,等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就开始露出本来面目。这也是最早倭寇和商人结合起来的事例。

直到公元1335年,日本武士和浪人也加入到了倭寇的队伍中去,因为在当时日本因为战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这场战争当中,日本几大武士的势力有兴有衰,失去势力的武士命运很悲惨,要么贫瘠而死,要么被人追杀丧命。为了活命,也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倭寇的队伍当中。

倭寇的形成,大部分原因都和日本当时不太乐观的经济环境有关系,人数逐渐增加的倭寇们也不再满足于对朝鲜半岛的掠夺,于是他们将目光放到了更大更富强的中国。他们最早骚扰中国边境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那时的元朝政府早已没有忽必烈率领的强大骑兵,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让这些骑兵失去了最基本的斗志,再加上朱元璋的明军日益崛起,元朝骑兵只好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剿灭明军的身上,倭寇之乱只是很小的一波涟漪,掀不起大风大浪。或许就是元朝统治者这种放任的态度让倭寇越发肆无忌惮起来,等到了朱元璋上台之后,倭寇之乱早就成了沿海地区的一大隐患。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作风依旧雷厉风行、硬派,对于边防非常重视,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倭寇并未形成大患,而他颁布的“禁海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倭寇来袭的动机,来了也没东西可捞,所以在明初,倭寇问题不算什么。

明成祖朱棣既然敢于打开海上门户,他自然是需要做一番功课的,在公元1404年,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前一年,郑和还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出使日本。《日本一鉴·穷河话海》中记载着:“永乐甲申,倭寇直隶、浙江地方,遣中官郑和往谕日本王。”而明朝的冯应京在《皇明经世实用编》中这样写道:“永乐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

既然倭寇并没有形成多么大的规模,对中国沿海城市的骚扰也屈指可数,为什么朱棣要让郑和出使日本呢?在明朝的几个皇帝中,朱棣的目光最为长远,他非常清楚,对于倭寇这个问题,明朝绝对有兵力、也有能力予以剿灭,可是这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还关系到外国人,如果贸然剿灭了倭寇,那势必会影响到中日关系。别忘了,虽然日本国土少,但是离中国距离太近,如若他们突然来袭,对于中国的冲击,不可小视。出于这样的目的,郑和出使日本势在必行。而且这次的行程,也就权当给郑和下西洋练练手,让他熟悉熟悉海洋嘛!

郑和出使日本,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大国的傲慢,相反,郑和对日本的统治者谦卑有礼,那一次,他们就商业贸易、倭寇问题达成了一个共识,并且签订了《永乐条约》。在朱棣执政的时期,倭寇问题似乎得到了长久的解决,可是在此之后的几个明朝皇帝,却越发的昏庸、懒惰起来,尤其是边防的松懈,则是给了倭寇一个“来抢我吧”的理由。

倭寇真正对明朝构成威胁是在嘉靖年间,到了这个时候,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早已经是千疮百孔,需要整修了,可是嘉靖皇帝一门心思就是给自己父母正身,再加上明朝一贯“重文轻武”的政治方向,导致了国家军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很多官兵都疏于操练,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一部分的军饷都被克扣了,将领们拿不到俸禄,自然就不愿意留在军队等候皇帝的调遣。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的军户逃逸现象非常严重。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军户是统计军队兵力的考量标准,如果有户而无人,那么一旦打起仗来,皇帝说出兵十万,可实际上的兵力只有八万,那战争如何能胜呢?同样是因为军队逃脱人数太多,很多卫所实际上早就没有了兵力,最夸张的,只剩下一个人做看守,就连滨海前线的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卫所都只剩下30%的兵员。不要以为这些留下的兵力能够以一当十,这些当兵的,有很多甚至连马都不会骑,更不要提上阵打仗了,平时他们每天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公元1555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不仅震惊了嘉靖皇帝,也震惊了后人。在浙江绍兴,突然出现了一小股倭寇的踪迹,人数不多,也就几十人而已,就是这几十人,在短短数日之内,竟然“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倭寇所到之处,都有官兵去拦截,可是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当时的官兵能顶什么用?在这支倭寇队伍面前,官兵们就像是小孩办家家酒一样,毫无威胁。

为了剿灭这支倭寇,朝廷派出了许多官兵,尤其是弓箭手,他们想要依靠城池的优势,一举歼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的描写,郭靖大侠站在襄阳城的城墙之上,也是派弓箭手在城墙上候命,辽军在城墙下面不敢造次。可是,就在南陵县之外的城墙上,同样有众多弓箭手蓄势待发,几十名倭寇就在城墙下面。将领一声令下,弓箭手的数十支弓箭齐齐发出,可是,那些倭寇脚一蹬地、大手一挥,竟然将箭囊入手中。

如果这些倭寇在明朝去考仕途,肯定能够中个武状元回来,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于武官的武艺要求非常低,只有一个标准,考射箭,射十箭中了三箭就算合格。难怪这些将领们连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倭寇队伍都无法拿下呢!

一个数十人组成的队伍,已经连续破了四个省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种侮辱。不过,这份侮辱并没有结束,因为这支倭寇队伍竟然开始攻打南京!

南京作为明朝最开始的首都,即便是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这座城市也派重兵把守,而且能够在这里任职的将领也都是朝廷中数得上号的,算是军队中的三线人员,一线人员自然是要驻守北京,二线人员自然是驻守边疆,三线人员虽然不是什么重量级人物,可总比那些虾兵虾将来得可靠些。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惊讶、惊奇,到了南京城外,这几十名倭寇一没有乔装打扮,二没有挟持人质,反而是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进攻起来。

南京城里最大的官员是兵部尚书张时彻,估计那时候还在睡梦之中,只听到外面吵嚷起来,大多数百姓都惊恐地大声喊道:“倭寇来了!”

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情报不准。

想那倭寇自从浙江绍兴登陆之后,一番大肆抢劫,距离如此之近的南京竟然半点风声都没有听到,又或者是南京的地方官员非常笃定,这些倭寇不会贸然来犯南京城。总之,对于倭寇这样的举动,南京城上上下下都处于极端的慌乱之中,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张时彻还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下令关闭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于是南京城的百姓们就过上了守城的日子。

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笔记里愤愤不平地挖苦道:“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中国历史上,这算是一个耻辱,仅有几十人的倭寇,竟然敢于攻打南京城,而南京方面,竟然在短时间之内,慌了手脚,全然没有招架之力。如果说这股倭寇势力并不仅仅数十人,而是数千人,那南京又该陷入怎样的局面呢?

眼看着攻打南京是没有可能了,这支倭寇并不恋战,马上撤离了南京,想要到无锡和另一股倭寇会合,几十人毕竟势单力薄,再加上打了这么久,也是筋疲力尽,就想要抄近道。可是人生地不熟的,又看不懂当地的地图,想来想去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抓两个百姓给他们带路。

这两个普通百姓在几百年前上演了一出“英雄王二小”的戏码,这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在前面带路,他们故意带着倭寇走人比较多的地方,用地方方言通知路人,让路人去给官府报信,说倭寇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和官兵打了,不如就趁此拿下他们,地点在苏州城外。路人一听,好事啊,就屁颠屁颠地去了。就这样,倭寇在苏州走进了官府设下的埋伏之中。

在苏州带兵的是苏松提督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领检事董邦政、指挥张大纲、把总娄宇等人,曹邦辅是嘉靖年代素有“知兵”之名的大臣,后来还总督蓟辽等处军务,是个比较能够带兵打仗的人,他手底下的兵自然也都不是酒囊饭袋之辈。

这群倭寇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只听得曹邦辅的一声令下:“士皆骨栗,殊死战”,就看到一队人马冲了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抄过来。霎时间,倭寇也慌了手脚,只剩下本能的逃跑了。苏州临水,湖面上自然停泊着许多船只,但是曹邦辅早有准备,命令手下的人守在船只旁边。

想走水路是没希望了,那就改成陆地吧,趁着混乱之际,其中有一些倭寇跨过了横泾前马桥,躲进了平民的家中。他们最初打算劫持人质,可民房里哪里还有人啊,早就跑光了。这也是曹邦辅设下的局,最终这群倭寇死在了火攻之下。

不管怎么说,区区几十个倭寇的翻江倒海,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一直使中国人深深警醒。这一小股倭寇如入无人之境的长驱直入,就好比一柄锋利的尖锥,刺进了明王朝这头臃肿懒散巨象的中枢神经。

夭折的大航海,这已然不再是郑和一人的遗憾,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留给后人的遗憾,摆在航海道路上的三个阻力——本钱、禁海令和倭寇横行,造成了在明朝中后期航海技术的失传,海上霸权就这样从我们手中溜走了。

当然,这并非是最遗憾的,更加遗憾的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奉行的是绝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如果说明朝的闭关是为了抵挡倭寇,那么这种闭关的程度是随着倭寇的气焰而有所调整,倭寇来了,我们关上门,倭寇走了,我们再打开门,至少还有打开的时候,可是清朝呢,不管有没有倭寇,我们都关着门,结果大家都知道,门,被倭寇撞开了。

农业文明的全面衰退

在前文中我们说到过,明朝的经济非常强大,在农业上也有所进步,但是那只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休养生息而采取的措施,在那之后,直到张居正变法之前,这两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农业并没有太多的发展。

张居正的变法,让明朝的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建立在耕地数量增多的情况之下,并非是在农业技术本身寻求到了发展渠道。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天灾不断,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非常迷信,如果发生了点什么暴风骤雨、日食月食,都会和老天爷挂上关系,要说这老天爷也真是够忙的,动不动就是天要亡我。不过这句话用在明朝,却也合适。

在历史之中,明朝经历了一场“万年之寒”,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历史上管这种现象叫做“小冰河时期”。

关于“冰河时期”,很多人都知道,至少看过《冰河世纪》之后都知道,那时候地球上气温骤降、冰雪覆盖,很多种类的生物全部灭绝。那么“小冰河时期”究竟冷到什么份儿上呢?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整个“小冰河时期”最冷的时期应该算是公元1580年至公元1644年,这段日子里的气温要比现在冷上十多度,而最冷的时期就是公元1600年到公元1644年,恰好是明朝末年。如果要将先后一万年的气温画成抛物线,那么无疑这段时间则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据说在“小冰河时期”,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七十年,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气候变冷。

天气,有时候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历史要素,很多人在说明朝灭亡原因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明朝内部腐朽啊、宦官危害啊、农民起义啊,但是却唯独忽略了自然条件对于一个王朝的限制。

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农业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和筹码,毕竟在广大的土地上,农民所占的比例是最多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在田地里,盼的就是有一个好收成。然而,在“小冰河时期”,这样的愿望都成了奢求。因为天气变得寒冷,刚刚播下的种子,还没等到长芽,就被冻死了;这些种子好不容易熬过了寒冷的春天,到了夏天却又遇到了干旱。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达七十年。尽管在这期间,并不是连年如此,可是这样的寒冷却也让农民们吃不消。

或许,在明朝统治者心中,自然灾害只会降临到那些穷苦人家身上,但是他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没有什么银子了。天灾发生之后,如果想要有效地解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赈灾,不管是给予一部分粮食,还是钱财,哪怕是有效的疏导,都能够让受灾的百姓从心中感到一种温暖和希望。可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明朝却拿不出银子赈灾。

没有钱赈灾,受灾的百姓就没有粮食,他们不能坐在那里等死,只能寻则依靠自己的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粮食。在明朝末年,有大批的流民出现,这些流民多半都是因为天灾而离开了故土,朝廷又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措施来安置他们。流民最终演变了反朝廷的暴民。

为了吃饭,年轻力壮的男丁决定拿起手中的武器,加入到农民起义的行列中去。

为了生存,没有武力的人,只好铤而走险,做起了小偷。

为了活命,没有任何本领的妇孺、老幼,只好选择卖儿卖女,或者干脆等死。

天灾过后,往往会伴随着疾病的传播,朝廷没有实施有效的赈灾,这些流民四处流浪,病菌也就是这样传播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并不仅仅是农民们吃不饱饭,还有更坏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物价上涨,因为灾害,长达几年时间,重灾区的地方都是连年颗粒无收,作为政府,自然是要给予一定的物资,可是明朝末年时期,国库之中已经没有太多的积蓄。粮食变得越来越珍贵,那自然的,钱就越来越不值钱。平民百姓们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一袋米会变得那么贵,他们只知道一条,就是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

同类推荐
  • 大汉王朝2

    大汉王朝2

    这个帝国人文灿烂,科技发达。它发明了纸,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成了农具与兵器的铁器化。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农、天、算四大学科,均在这个帝国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科技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却因昌文偃武而变得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 本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 世间一切答案

    世间一切答案

    八字命理,风水面相,本书阐述了自古至今一个无人为知的真理。
  • 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甘肃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是在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由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丛书。本丛书依照突出优势、由近及远的原则,收入不同文种、下同版本的民族古籍、文献资料和译本,也适当辑录一些氏族古籍研究的优秀成果;本丛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天文、历法、地理、医药、民俗、文物等学科。
热门推荐
  • 一场关于爱你的游戏

    一场关于爱你的游戏

    我生日那天,男友说要帮我庆生,我很开心,却不想这一切都是钟诚的阴谋,他竟然为了升职将我送到了他老板顾铭的…
  • 用智慧改变自己

    用智慧改变自己

    本书通过精彩故事和永恒的哲理,告诉人们一个简单但又内蕴丰富的道理:智慧改写命运。
  • 逆动天穹

    逆动天穹

    天穹之下微末界,仙不全武残缺,囚界衍万年。天涅出,少年生,一身铁骨热血长,驰骋天下谁与争!天不在,道何存?杀仙灭神为情故,生死浮沉不为尊!且饮酒一壶,看我长刀狂舞,持剑逆天穹!叶凡穿越九州大陆,唤醒天涅戒中的戒灵,得到了祖龙武魂传承,更获得神秘天书,凝练仙脉之体,悟五行、修灵体,从此武震英雄,仙惊天下,同修仙武,以命逆天!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护花宝鉴

    护花宝鉴

    打架也能捡到古董宝镜?啊,这宝镜能让自己心想事成?能给个妞儿不?我去,真给啊!喂,这妞年纪太小了一点吧?喂喂,有话说话,别动手动脚!能治好我看见美女就小生怕怕说话结巴的毛病不?真能治啊?喂,我只要治好就行啦,你把我变这么帅干嘛?妞少了纵然苦逼,可妞儿太多了,也很烦的啦!
  • 80天环游世界

    80天环游世界

    本书是凡尔纳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笔调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克先生因和朋友打赌,而在80天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书中不仅详细描写了福克先生一行在途中的种种离奇经历和他们所遇到的千难万险,还使人物的性格逐渐立体化,如沉默寡言、机智、勇敢、充满人道精神的福克,活泼好动易冲动的仆人“路路通”等等。
  • 堕落之都

    堕落之都

    当神龙一族离开地球时,将自己的生命烙印封印在一群自称龙的守护者的人类体内,数千万年以后,体内带着神龙生命烙印的龙的传人,被当作魔兽召唤到异界……
  • 狂者降临

    狂者降临

    横跨数百星系的外星文明‘索勒姆王朝’,实力不凡,以战争为信仰,以拥有强大的超自然力量为骄傲的他们,在宇宙中横行无忌,难逢敌手,直到有一天,他们的触手伸到了地球……人类的科技,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但是人类真的就那么简单吗?张狂,将以大毅力、大决心来告诉他们,人类的强大、人类的智慧、人类睚眦必报的性格,终有一天,张狂必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带领人类走向宇宙,凡是对人类有敌意者,杀无赦!********一个神秘的外星强者、一份逆天的修魂法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造就了‘狂者’的传说!【金色符文之境界:凝魂、威压、化实、散魂、遨游、附体、千万、聚合、神魂】【铁杆群《绝色降临》:79522996,非铁杆禁止入内!】【本书更新或许不快,但是不出意外是绝对不会断更或者中途太监不写了的,所以,请放心收藏!】
  • tfboys之任性公主人间游记

    tfboys之任性公主人间游记

    写的真的超烂,请嘴下留个请,有话好好说!
  • 王爷的女将军

    王爷的女将军

    她,是王母最宠爱的女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二郎神手下的得力干将,却因功高盖主被打下凡间,她,为寻他转入凡间,却在投胎的那刻只留一魄于凡胎中,成为叱咤风云的女将军,却独独对已成王爷的他痴恋纠缠,她因失了一魄忘却前因独独对美人抵挡不住诱惑,白狐怜她,放她完魂,而已成女将军的她与他相遇。
  • 凤尊天下

    凤尊天下

    永元十五年,先帝喜获长公主,三日后,长公主病逝。坊间传言,长公主乃是先帝南巡时所遇的青楼女子所生,那青楼女子极受先帝宠爱。十五年后,女子何怀瑜入仕,官至摄政王。五皇子澈继位,年号昌平,同日,摄政王消失无踪。昌平五年,左相夫人萧淑毓来京探访左相,其容貌竟与何怀瑜完全相同!昌平七年,慕容澈迎娶何怀瑜为荣国夫人。————她怒:“我竟从未想过你是这样一个无耻小人!”他笑:“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我得到了你。”最后,慕都城池上他望着身着战甲傲然而立的她。“终究,这一切都是不归路。”明明猜到了她可能是他的皇妹,当初为何还要娶她?他永远忘不掉那年关雎宫,她一身红衣立于桃花树下回眸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