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4900000027

第27章 “阿拉”是谁(1)

【谁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两千多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宋元时代才形成了与当下一致的海岸线。上海得名于一条叫“上海浦”的河流,它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

上海从一个海滨渔村逐渐发展成乡镇,又由镇发展为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又归楚国治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除了“沪”的简称外,也经常被简称“申”,老上海著名的报纸《申报》之名即由此而来。

北宋年间,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上海开始设有官方机构,是为上海镇。依托临海港口优势,上海的辖域范围也和陆地一样,不断扩大延伸,初为浦名、镇名,继为县名,最后成为市名。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把上海镇从华亭县(松江)划出,批准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10万,归江南道松江府管辖。

或许是在海水中煎熬与浸泡的经历,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和远大前程。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县域所在的松江府辖境成为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上缴国家税收之多,使之与苏州府并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上海县以港兴商、以商兴市,鱼盐、蚕丝、稻米、棉纺等行业兴盛,从“区区草县”一跃成为“东南壮县”。

作为县治,上海却在200多年间没有构筑城墙,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嘉靖年,因沿海倭寇肆意骚扰发生改变。1553年,为防御倭寇侵袭,上海仅用了2个月时间造起了一座围9里、高24丈的环城墙。有此屏障,倭寇的袭扰再没得逞。此后,上海再度热闹起来,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内行号、店铺林立,“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各地商贾、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一时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因其经济繁荣,素有“小苏州”之名——那时的上海人以说苏州话为荣耀。

上海人口的增长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843年之前,上海县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约有52万余人。但这个数字在开埠后很快变化,到20世纪初突破了100万,1930年为314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市人口达到546万。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10倍。这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在这546万人中,非本地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即意味着“本地人”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余400余万人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这些移民来源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1950年初的统计,上海来自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移民均超过百万,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安徽、山东、广东,各超过10万;超过1万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河北。外国移民则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从开埠时仅有的26人,到1942年总数达15万之多,分属56个国家。这几项纪录,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概念,上海的人文地理成为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密码钥匙,同时也是上海城市进化过程中永不褪去的底色。1952年,美国的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写《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时,朝鲜战争还没结束。他在该书末尾写道,“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上海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地理上的因素,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兴盛”。

如果说,地理因素是罗兹·墨菲认为的上海崛起的最重要的先天条件;那么,英国殖民者通商上海,是否也是对其地理优势的发现呢?上海县城原来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1843年开埠前,与县城内外商贸繁荣相反的是,位于县城北面黄浦江畔的那块地方,仍然是乡村景象,一片农田上零星分布着几个村落,芦草丛生,寂寞异常。

19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图上海的成长,与江、海之上的贸易开辟和港口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版图上,只有广州、天津可以与上海相媲美,它们都面朝大海,又分别处于珠江、黄河、长江入海口周围。毋庸置疑,上海的城市地理优势更为明显,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是近千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成为上海独特的现代性的起点。

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后便进入了梦幻般的发展,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1846年,上海港仅生丝一项,出口量就已占全国的81%。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因此,不到二十年时间,上海就取代广州,一跃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当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时,它是一个打开的、无法定义的城市。那时的上海人,虽然也有阶层之分、贵贱之别,却没有户籍概念。但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开埠前就已定居在上海老城厢内的原住民。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郊县人,都被称为“郊区人”或是“乡下人”。

其实,所谓上海本地“土著”,也并非世代生息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历史中,每当发生战乱或者饥荒,便会发生群体性的人口迁徙。上海就是一个由人口迁徙定居形成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也成群结队跟随而来。

其后,宋元交战时期,又是一个外来人口移居上海的集中阶段。由于僻处海陬,一些苦于战祸的百姓牵家带口避居上海。上海城内的潘姓,就是那时从常州逃难至此,成为当地望族。中国人的姓氏是探析移民脉络的重要线索,翻阅上海地方志,可以找到大量村落、市镇竟是由一支族姓或以其为核心姓氏聚集而成,如金山县枫泾的“孟家堰”,据传是孟子后代的移居处;青浦县北有一个地名叫“孔宅”,是孔氏后裔子孙落根于此;另外嘉定的马陆镇、叶谢镇,浦西的徐家汇等,都因一姓聚族得名。

说起徐家汇,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这位“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著人”,其先祖在北宋从中州南迁,自姑苏徙居上海。徐家汇也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只是他葬在那里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19岁中秀才,42岁终于中了进士,漫长的科举之路走了二十三年之久。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让徐光启深深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东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知识大交易”。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以明朝举人之身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沪上学者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其一,提倡农学引进推广番薯;其二,编纂《农政全书》;其三,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其四,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其五,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

在徐光启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学量占全世界的296%,欧洲14国的经济学量占196%。此时,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远不是今天因“与国际接轨”而被多方鼓励的事情,也不是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战术结果。作为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徐光启的开放精神在当时实属可贵,可谓是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其实可以追溯到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只是他个人的“修身”,他没有打算用基督教义来取代或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翻译《几何原本》、引进新式火炮技术,也是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发挥其“用”。

徐光启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两百年后,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号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到达上海,逗留了18天,由此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帝国。在这之后十年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子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1927年12月,她的儿子宋子文,将一套位于徐汇区天平社区的花园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蒋介石和妹妹宋美龄,蒋宋二人称它为“爱庐”。宋美龄在上海期间,常将母亲倪桂珍接来这里同住。每当此时,法租界巡捕房便十分紧张,派出各类警卫在洋房周围“散步”。

一家之物融入了一国的历史。那些老上海的房子,见证并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以及大人物的爱恨情仇。说到底,这都是从上海出发的传奇,以此而言,天平社区或可作为一枚历史标本,从它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始了它充满苦难和屈辱、雄心和梦想的历史。

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也没有标志性的社会烙印,彼此间交流通常讲上海话,当然尽管都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但彼时的上海话与现在的上海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城市一样,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他们自我介绍不是说“阿拉”是上海人,而是“我伲”是上海人。

《南京条约》签署后,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而每一次都是因为战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从广西金田起兵的洪秀全,领着太平军从桂林打到湖南长沙,直逼武汉,然后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最后打进南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倾覆。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所在的江浙皖一带,使整个江南富庶之地,顷刻间数百年精华变成废墟,上海租界成为了唯一的“安全区域”。“巨大的避难所”在涌入的难民推动下,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市”,上海由此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投机时代。这是上海建城以来,人口第一次在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855—1865年,上海人口十年净增90万,比原来多了一倍多。

第二次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悲壮的大迁徙。既没有政府号召,也没有人出钱,大批民众自发地经过无数磨难去找活路。于是,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租界,租界内原来不到200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到400万,上海成为当时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七大城市。

1945年,抗战胜利,一些居民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外流减少。但紧接着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让上海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的大规模移居。这次,上海增加了208万人口,从330余万人增至540余万人,不断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以上三次移民潮,与几百年前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相比,多属零散型、自发的、非组织性移民。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盛行。上海的城市大门也没有紧闭,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的双向流动仍颇为频繁,人口一度增长到700多万。为防止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从此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最深的计划经济体制印痕。在这一年,户口开始与粮票等票证绑在一起。从此,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迁入。

在特殊年代,公民的迁居自由被禁止。别说是高鼻蓝眼的洋人,就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上海也不是易事。外地的亲戚来上海,如果要住招待所必须有介绍信,即便在家里暂住,也要办个临时户口,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上海人而言,依附在户口本上的不仅仅是城市优越感,更令外地人艳羡的是上海人身份带来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待遇。所以就有了“阿拉”是上海人与“侬”是乡下人的区别,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着极为微妙的普遍心态。

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制度,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异、倒退,最终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停滞,中国曾经最具活力的城市就这样凝固下来了。在美国人罗兹·墨菲眼里,“过去曾受国共两党人士同声斥责的外国统治下的上海,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这个变动同时重塑了上海与上海市民。

由于上海居民的构成在变化,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上海话不断地吸收着各地方言甚至外语中词汇,显示了和城市一样的强大生命力。由于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此前的上海话不纯粹,大家都是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再夹杂洋泾浜式的英语,可以说上海话也是一种大杂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

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逐渐定型、统一。“阿拉”这个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性发音。尤其是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实际起到了规范上海话的作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

“阿拉是上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集体印记,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演变成某种无形的压力,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里举例说,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

同类推荐
  • 大秦帝国风云录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主人公穿越了,重生了,成了大秦帝国王族的一员,但让他极度失望的是,他这个王族成员是一个流配边疆的罪人,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 潮州旅游导航

    潮州旅游导航

    本书介绍了潮州市的城市概貌、文物胜迹、自然景观、历史掌故,包括潮州民间节庆礼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及以下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口述与景点轶闻传说等内容。
  • 一句话读懂中国史

    一句话读懂中国史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上88位关键人物的真心话及其背后的故事而串起来的中国史。每一句“真心话”,就是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反映的是历史中权力游戏的规则、名利生活中的利害算计,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弱点乃至阴暗面。这些“真心话”,读来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思。故事轻松简单,文字活泼,是一本别开新意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
  •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坐看高富帅们尔虞我诈,利用矮矬穷们出谋献计,哪怕你年岁不在,只要有才,照样功高盖主,定会有你一片天地。最终渔翁得利者,才是笑到最后的霸主!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热门推荐
  • 感谢我们的对手

    感谢我们的对手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对手。因为对手是我们成功的标尺。我们也应当感谢对手,因为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他们自身的努力,迫使我们更快地成长。由于对手的存在,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更多的激情,会领略到更多美丽的风景,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闪耀出更加动人的光辉!我们和对手因为各自的理想和憧憬而相互了解,又因为各自的目标和追求而彼此竞争。对手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和飞跃。对手与我们一起被放在生活天平的两端,互相验证着对方生命的价值。一旦失去了对手,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而我们自身生命的重量也失去了凭据和依靠。
  • 元气少女:死缠烂打追上你

    元气少女:死缠烂打追上你

    第一次见,她说她被精神病追,他居然相信了,还帮她躲过了一劫;再次见面,她调戏他,他面红耳赤;第三次见面,他救了她。她说我要追你,他说你别玩了。一场女追男的恋情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中……
  • tfboys之绝情恋

    tfboys之绝情恋

    她,紫君璃,众神魔敬畏的圣明魔君。一袭血衣,妖媚倾城;一束发带,系于红丝。众界只道她无情无欲,不想一朝被篡取魔君之位,她便遇上了她一生的情劫。“白梅树下,我在等一个人……”她,赵雨萱,亦是紫倾绝,乃冰炎大陆上古神兽族,龙族紫炎与凤族冰凰之女。前世,她识人不清,害父母惨死,自己亦中毒而亡;今生,她要冷心冷情,断绝一切的危险因素!“易烊千玺,你尝过背叛的滋味吗?”她,沐思媛,亦是魑婵,乃冰炎大陆魔界圣明时期,魔君紫君璃的唯一护法!三千银丝,高束马尾;无情银眸,千年冰山。再睁眼,却是洗尽前世之忆。她与他的誓言,却未想再次见面,只余绝情与嗜杀。“挡路者,死!”(读者群:436494784保证坑品)
  • 刀魔乱世

    刀魔乱世

    风家在这块大陆上早已成为一个传说,然而胡三就是风家唯一的继承人,他该怎样复兴自己的家族和拯救那些在沉睡中的族人呢?
  • 西游之唐三藏

    西游之唐三藏

    一个混混当了和尚。。。。
  • 古代民族史(中国文化史丛书)

    古代民族史(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TF之只因遇见你

    TF之只因遇见你

    她,一个手上沾满血的人,却因遇见了tfboys而改变,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这是作者的QQ:1849811477
  • 漓宫挽歌·药引皇妃(出版)

    漓宫挽歌·药引皇妃(出版)

    当今圣上病危,急需童男童女各一千名作为药引,与丹砂一起同焚丹炉,以炼制灵丹妙药......作为药引童女的殷雪漓一进宫便……。殷雪漓遂被打入天牢。而当她再一次跪在皇上驾前,始发现,竟然就是他......☆★★☆殷雪漓:权利巅峰,世事纷纭,谁爱我最深,我又伤谁最重?殷雪翼:漓儿,原谅我颠倒红尘,你可知我一肩担了爱,一肩担了恨......轩辕夜:漓儿,黑暗中你我能走多远?纵然爱得辛苦,却也幸福......司宸墨:漓儿,满目山河,江山瑰丽,若我失去所有,是否还能拥有你?......吉祥的古代文将会是一个系列:歌三阙第一阙:《漓宫挽歌:药引皇妃》(已完结)第二阙:《前世离歌:克夫新娘》(完结)第三阙:《雪銮清歌:王妃吉祥》(完结)吉祥群:39317029喜欢吉祥文的朋友加,敲门砖,故事人物。
  •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税收业务管理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税收业务管理

    本书讲述了工商税金的管理、进出口关税的管理、出口退税的管理和税收筹划的理论。内容全面,系统而具体,重点突出,指向明确。
  • 马超逆袭三国

    马超逆袭三国

    渭水河畔,西凉军因曹操‘抹书离间计’自相残杀时,主角夺舍西凉锦马超,面对重重杀机,主角亡命血战,转折,从此处开始!逃过死劫,马超还要如历史上那般,继续成为刘大耳的附庸,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不,这不是我要的人生,活着就是为了征服,整个天下都会成为我的战利品!注:本文非爽文,主角不是超人,前期做不到智虐诸葛亮、庞统、司马懿、贾诩、曹操等顶尖智者,他会获得胜利,也会伴有失败,他既能算计别人,也会遭人算计!主角是个运气不错的普通人,也是个成长潜力无极限的普通人,随着主角慢慢融入这个时代,也有一天,主角无论是谋略还是武艺,都能与顶尖古人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