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1500000006

第6章 《周礼》的阴阳五行思想(4)

中医的这套理论,比较完整地为《周礼》所吸收。《天官·疾医》云:,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郑注,,疠疾,气不和之疾”,孙诒让《周礼正义》云:“四时皆有疠疾者,并据时气所感病之多者言之。”如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有痟首之疾;夏气不和,民感其气则有痒疥之疾,等等;所以说疠疾生于五行之气。基于这种认识,治疾之术必须与脏气相应,即所谓,攻其赢养其不足者”。

因此,《天官)疾医》又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五味,郑注云:“醯、酒、饴蜜、姜、盐之属。”贾疏:“醯则酸也,酒则苦也,饴蜜即甘也,姜即辛也,盐即咸也。”可见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郑注、贾疏的依据当是《天官·食医》文:“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一时有一时之味,食味宜从时气,春时宜多酸,夏时宜多苦等,食以养其时之气。五味又代表五行,贾疏云,,东方木味酸,属春”,,南方火味苦,属夏”,,西方金味辛,属秋”,,北方水味咸,属冬”,,中央土味甘,属季夏”。甘味虽不在四时中,但按五行说的见,五味之甘,相当于五行之土。

以五味与五脏相搭配,始见于《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但是,《水地》篇以水为“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以地为“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并没有五行气,而且五味与五脏的搭配也与《吕氏春秋》不同,说明《水地》篇的五味、五脏尚未正式纳入五行说的框架之中,《尚书·洪范》、《管子·幼官》等篇五味与五行、五方相配的顺序与《吕氏春秋》相同,但又不与五脏相配。《淮南子·地形训》又以东方苍色主肝,南方赤色主心,西方白色主肺,北方黑色主肾,中央黄色主胃,不仅搭配不同,而且五脏也不同,有胃而无脾。诸说似乎尚处于游移之中,郑注以《吕氏春秋》说为正解,符合五行说定型后的情况。

五谷,郑注:“麻、黍、稷、麦、豆也。”本于《月令》。《管子·地员》、《淮南子·修务训》高注、《素问·藏气发时论》、《灵枢·五味》、《素问·金匮真言论》等所言五谷各不相同。谷的分类很杂乱,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域的看法自然不会完全一样,本不足为怪。

《疾医》五谷为养时疾而食,与《素问》、《灵枢》等一样,有鲜明的五行色彩,所以贾疏说:“夏时病者,则五味中食甘,五谷中食稷,以甘、稷是土之谷味,土所克水,是攻其赢也。土生于火,土是火之子,食甘、稷为子养母之道,故云养其不足也。

关于五药,郑注云:“草、木、虫、石、谷也。”将动植物等能入药者划分成这五类,完全是为了牵合五行说而强作的分割,毫无科学性可言。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机械地分为五类,配属五行,不过是出于整齐理论体系的需要,是五行说盛行后的必然结果,《疾医》之五味、五谷、五药等,都可以作如是观。

6. 五气、五声、五色

《疾医》认为,在观察病情时要“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五脏之病变虽在体内,但是“剧易之征见于外”,气、声、色即其外征。郑注云,“五气,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这是根据五脏之气的温凉程度来判断病情。五声,郑注云:,言语宫、商、角、徵、羽也。”贾疏:“宫数八十一配中央土,商数七十二配西方金,角数六十四配东方木,徵数五十四配南方火,羽数四十八配北方水。此五声数多者声浊,数少者声清,人之言语似之,故云言语宫、商、角、徵、羽也。”认为病人言语之清浊亦与五脏相应,故可据以视其死生。

关于五色,郑注云:,面貌青、赤、黄、白、黑也。”贾疏:“此据五方,东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中央土色黄,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病者面色似之。”这种察五色而治疾的方法,亦见于秦汉间成书的医籍。《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五藏之气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灵枢·五色》篇云:,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种带有神秘巫术色彩的理论,当然不是对医学实践的总结,临床上不可能有这种五色见生、五色见死的病例,它不过是五行说的推导物。

《周礼》对外科疾病的治疗,也充满五行气息。《天官·疡医》 云:“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郑玄以《疾医》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故据以校正此,五气”为,五谷”之误。如此,则《疾医》、《疡医》 均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其校至当。

关于以五味养骨筋等,郑注云:“以类相养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咸,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脉;苦,火味,火出入无形似气;甘,土味,土含载四者似肉。滑,滑石也,凡诸滑物通利往来似窍。”这种说法不见于先秦典籍,其出当亦较晚。《管子·四时》云春“风生木与骨”尹注“骨亦木之类也”,孙诒让《周礼正义》引之以证《疡医》之说。但是,《四时》夏为“阳生人与气”秋为“阴生金与甲”,冬为“寒生水与血”,中央土为“土生皮肌肤,”与《疡医》说多不合,不足为凭。《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尹注“分流地上若脉也”,孙诒让《周礼正义》亦引之证《疡医》“以咸养脉”之说,然《水地》以水为万物之本源,不言五行,与《疡医》说无涉。应该说是《疡医》兼采了前说。

7.四时国火

《周礼》疗治时疾的办法,除以上所述之外,还有“变国火”一法。《夏官·司爟》云“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说文》攴部云:“变,更也。”孙诒让《周礼正义》云:四时变火以救时疾者,时气太盛,则人感而为疾,故以异木为燧而变国中公私炊爨之火,以调救之。”所谓异木,郑注云:“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即在一年之中,随季节和时疾的不同,而相应地变换取火的燧木,以此救时疾。《论语·阳货》皇侃疏云,“改火之木随五行之色而变也。榆柳色青,春是木,木色青,故春用榆柳也;枣杏色赤,夏是火,火色赤,故夏用枣杏也;桑柘色黄,季夏是土,土色黄,故季夏用桑柘也;柞楢色白,秋是金,金色白,故秋用柞楢也;槐檀色黑,冬是水,水色黑,故冬用槐檀”,认为异钻燧之木是取五方之,今按枣杏虽赤,榆柳不青,槐檀不黑,其义未闻”。贾说过于拘泥,五色之木,不过大略似之,取其与方色相应而已,世界虽大,然黑色之木毕竟难求。如前举以五色视病情者,有面色青如草兹者,黄如枳实等等,病例中何曾有之?都是为足成五行之数而拼凑之,不可深究。《天官·疾医》云“四时皆有疠疾”,此云“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显然有五行相应之义。

5.五云

在《周礼》中,五色不仅可以诊察疾病,而且可预知灾异。《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即以日旁云气的五种颜色辨吉凶妖祥。青云主虫,白云主丧,赤云主兵荒,黑云主水,黄云主丰。郑司农引《左传》僖公五年文作证,,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注:“云物,气色灾变也。”经注均未言五云之物,而仅言云物,二者不可等同,前者是五行观念的产物,云物必为五,云色必与五行相应;后者不过是对云物的观察,云物不必有五,如实书之而已。

孙诒让认为,郑司农的注可能是根据汉代望气家之说,因为《太平御览·咎征部》引《三辅旧事》说,汉作灵台,以四孟之月登台而观,黄气为疾病,赤气为兵,黑气为水也”,引文无青、白之气,疑有脱漏。尽管所说与郑司农不尽相同,而其意则一。《易纬·通卦验》亦有“其云青者饥,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之文,可见,以云色占吉凶,是五行说盛行的汉代常见的现象,此亦可为《周礼》晚出之证。

9.五虫

关于动物的分类,《吕氏春秋》十二纪根据五行说划为五类,即所谓“五虫”:春之月

“其虫鳞”,夏之月“其虫羽”,秋之月“其虫毛”,冬之月“其虫介”,季夏之月“其虫倮”。高注“东方少阳,物去太阴,甲散鳞。鳞,鱼属也,龙为之长”,鳞为东方之虫,龙为东方之象。又云,盛阳用事,鳞散而羽,故曰其虫羽。羽虫,凤为之长”,鸟类为南方之虫,凤即朱鸟,为南方之象。又云,,金气寒,裸者衣毛,毛虫之属而虎为之长”,兽类为西方之虫,虎当即白虎,为西方之象。又云,介,甲也,象冬闭固,皮漫胡也”,介甲类动物为北方之虫,以上三者均言,某为之长”,此不言者,当有脱文,以三隅反之,此当有,龟为之长”,龟即玄武,北方之象。又云阳发散越,而属倮虫。倮虫,麒麟为之长”。倮即裸,或作臝,倮虫指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礼记·礼运》孔疏引《五经异义》左氏说“麟中央轩辕大角之兽”,可见麟为中央土之象。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逆顺》亦以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并称。

《管子·幼官》八举时节(春)“以羽兽之火爨”;七举时节(夏),“以毛兽之火爨”;九和时节(秋)“以介虫之火爨”;六行时节(冬)“以鳞兽之火爨”;五和时节(中)“以倮兽之火爨”。五兽之名与《吕氏春秋》五虫全同,但五兽与五行的配属有异,除中央之倮兽与《吕氏春秋》的中央倮虫相同以外,其余四兽的位置正好相错一位,即春行夏兽之火,夏行秋兽之火,秋行冬兽之火,冬行春兽之火,不知何故。《吕氏春秋》则纠正了这种错动。《管子》、《吕氏春秋》的五行分类法,被《周礼》吸收,《春官·大司乐》云: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再变而致倮物及山林之;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五变而致介物及土;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此六变之乐为大蜡之乐,郑注云,此谓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因祭鬼神而及于百物。,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六乐奏毕,则羽物、倮物、鳞物、毛物、介物等,百物及百物之长,川泽、山林、丘陵、坟衍、土等五地之以及天神均来之。《周礼》以五虫代百物,显然是因为五虫有五行象类的意义。

《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孔广林,“五地之分,本乎五行,五行各有所偏胜,故五地之物因所感而形类有异”,认为五地有五行之义,廖平也有类似的看法。连斗山则说,五地之山林属木,川泽属水,丘陵属火,坟衍属金,原隰属土,并说:“五行之精运于天,而其气寓于地,人物遂禀是以生。”从《大司乐》文看,这些说法不为无据,但《大司徒》五虫与五地的配属却与《大司乐》不同,现简单表示如下:

一书之中,却有前后歧异,其原因殊难索考。故揭之于此,以待能者。

10.四学

《周礼》的学宫似乎也有五行气味。《春官·大司乐》云“掌成均之法”。关于成均,有两种说法,郑司农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但是,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成均是学名,董仲舒说,成均,五帝之学”。《文王世子》郑注认为,成均可能就是虞庠,有二,一是大学之北学,又叫上庠;二是四郊之小学。贾疏以为郑注之虞庠为小学,但诸家多不从其说。段玉裁认为应指国立大学上庠,非小学。关于大学、小学之制及地点,各家所说,极为纷繁,莫衷一是。孙诒让通校诸经涉及学制之文,认为,国中为小学,在王宫之左;南郊为五学,是为大学,如辟雍即大学,在郊,与四学同处”。四学即《礼记》所见之上庠、东序又名东胶’、瞽宗、成均。辟雍为天子所居,四学为国子肄业之所。五学的方位,说也多歧,郑锷云,“周五学,中曰辟雍,环之以第二章《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其说较析,诸家多从之。五学,《周礼》仅见成均、瞽宗之名,而以辟雍之南的成均概称五学。

四学的作用,《周礼》未言,《文王世子》有“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之语,根据这一格局,则秋学礼于西学瞽宗,冬读书于北学上庠,再依此推之,则夏当学于南学成均,春当学于东学东序。若此推测不误,则四学为四时读书、习礼之处,这种安排,恰恰是《吕氏春秋》天子四时易居之举的翻版,其文云:孟春居青阳左个,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庙,季夏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居太庙大室。孟秋居总章左个,仲秋居总章太庙,季秋居总章右个。孟冬居玄堂左个,仲冬居玄堂太庙,季冬居玄堂右个。

青阳、明堂、总章、玄堂等,都是明堂的组成部分,《吕氏春秋·孟春纪》高注云:

“青阳者,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个犹隔也,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毕沅云:“明堂之制,中外皆方,不得如注所云。”高、毕二说对明堂的外形究竟是圆是方,争执不下,但这对于明堂之制的认识,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大戴礼记·保傅》篇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大学五学,但无名称。毛奇龄亦云:“此因明堂十二室,东西四面皆可为学,遂取四正室与中室立五学。”,可见,五学也是五行说的产物,目的是使天子所居顺应四时之气。

《周礼》的五学,虽然没有《吕氏春秋》明堂之制那样复杂,但同样有顺应时气而易居的意思。当然,上述种种推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

《文王世子》没有提及成均的具体作用,而且,行文中又有,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皆于东序”之语,又似乎四季之学都在东序,令人颇费揣摩。这里只得姑且存疑,以待能者。

综上所述,《吕氏春秋》十二纪所开列的五行分类单中所出现的项目,如五帝、五虫、五味、五祭、五车、五旗、五玉、五畜、五谷、五音等,《周礼》几乎应有尽有。有的虽不见于《吕氏春秋》,但《周礼》亦有之,如关于医学的五行思想即是一例。《吕氏春秋》关于天帝与五帝的理论,也被《周礼》所吸收和发展。整个来看,《周礼》所见的五行思想,虽然散见于六官,未集中表述,有些地方还说得比较隐晦,但却是较完整的、系统的,其成熟的程度已不在《吕氏春秋》之下。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北大培养了中国几代最为优秀的学者、智者。他们以博大的、达观的、聪慧的精神风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传播文明与智慧的种子。当我们处在茫然不知所措、希望之光黯然失色的时候,不妨坐下来,翻开这本心灵书,与北大的智者们聊聊天。相信他们的人生哲思会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把,为我们照亮前路。
  • 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知者不言——不显耀聪明才是真聪明、祸福相依——遇福不骄、遇祸不馁、美行可以加人——高尚的品行能赢来高超的地位、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能成就大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大志无畏起点低等。
热门推荐
  • 地下停尸场

    地下停尸场

    好端端的地下停车场变成了地下停尸场,那些孤魂野鬼闯入了我的梦里,我必须要把他们赶出去!
  • 明世宗宝训

    明世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看淡:活出人生大格局

    看淡:活出人生大格局

    圣严法师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是的,对于生活和命运,只有如此,才能活得轻松自在,人生才能得到提升和解脱。面对生活,我们要看淡,淡然、淡定、淡泊,宽心、舍得、放下,要拥有正念、正行、正见,拔掉心中的杂草,接纳生命的正能量。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只有看淡,才能做到如此,人生才能上一个新台阶。看淡,酝酿天地精华玉成于心,静听高山流水激荡人生,这是大气魄、大人生、大境界。
  • 黑骚

    黑骚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被中国作家全国作品评比一等奖。这是一本关于解放前西北农村家族之中的矛盾。揭示了人类传宗接代的真谛——两性的活动,该书描写细腻、情感古朴厚重。
  • 明伦汇编人事典睡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睡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天龙神传

    九天龙神传

    龙套演员意外穿越,看腹黑男演绎闷骚人生。修改后再发表
  • 暖配

    暖配

    十二年。再听到沐阳的声音时,向暖彻底老实了,眼圈却突然抑制不住的红了起来。这些年,只有天晓得她有多么想他。那种想见又不敢见的情愫,甚至连他的消息都不敢听到半分的懦弱,折磨的她快要发疯了。然而这段隐晦的感情,本该被碾碎在过去里,再不被任何人提起。这次的重逢,究竟是上天难得的恩赐,还是今生避无可避的孽缘!“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十二年前就不曾认识你。”
  • 原来是徒儿

    原来是徒儿

    纵使当初的相识那般美好,温柔,眷恋也不过是属于所爱之人。而我只是一个过路者罢。即使有一天我消失,也没有奢求你记住我的权利。
  •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神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神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龙骑兵

    战龙骑兵

    战龙之力与符文之力交相辉映,演绎出了神奇大陆起伏跌宕的历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驾驭两种神奇的力量谱写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如今人类盛极必衰,内忧外困,猪脚赵元宛若穿越时空的蝴蝶,翩然而至,掀起人类复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