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8000000025

第25章 王玄览的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

王玄览,俗名晖,四川绵竹普闰人,玄览是他做道士后的法号。生年约武德九年(626),卒年约神功元年(697)。他是唐代时四川道教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王玄览的弟子经常向其师询问经教,王玄览一一作答,每有妙义。弟子们各录所得,后经王太霄整理为定本,名为《玄珠录》。该书集中反映了王玄览的道教学说。王太霄在《玄珠录序》中,论其书说:

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记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题曰《玄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窃以往古当今,玄文空论,清言脆句,趋过之速,未居于上,非得之于赤水,奚以鉴诸云尔。

可见,《玄珠录》一书是王太霄根据众弟子的私下所记整理而成的。在这之先,有苏游的《灵验记》记录了王玄览的言行,王太霄觉得不能反映王玄览的思想,于是集合各位弟子的记录,整理成了这部书。

《玄珠录》的取义,在“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又因“可贵为心宝”,故被称为《法宝》。曾有人为《法宝》作过序,但王太霄未说明此人姓名。在王太霄看来,这本书代表了王玄览的思想,是对任何人都有用的法宝,能“深浅俱通,真伪等用”。虽然王太霄因尊崇其师,言过其实,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很有特色的道教著作。书中体现的融佛入道的道教理论特点,反映了道教理论深化过程的特定的时代烙印。

道是道教的根本观念,但在不同的道教理论家那里,道的理解各异。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是王玄览对道的基本认识。他说:

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称无常。无常生其形,常法生其实。常有无常形,常有有常实。此道有可是滥道,此神有可是滥神,自是滥神、滥道是无常,非是道实、神实是无常(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引自《玄珠录》,故不注出处。)。

这段掺杂着佛学用语的晦涩语句,虽然很难完全读得明白,但显然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发挥。

在王玄览看来,道可分为“常道”与“可道”。“常道”的特点是不可变、不可言说的;“可道”则是可变、可言说的。但这种区分,绝不是说“道”有两种,道是一,而不是二。只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的精义,而不得不作此强硬的区分。所以,王玄览又说,唯有常道才是真道、是真神,而可道只是假道、是滥神。

作为常道,与天地相联系,是无生灭的永恒实有;可道则产生万物,万物是有生灭、有形体的,因其形体的生灭,所以不是永恒的。由此推论,常道与万物是不发生联系的,与万物相联系的只是可道。《玄珠录》卷上说:“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遍物的道是可道,与万物的生灭相一致。但不可的常道,却不与万物相联系,所以说“物皆非常”。

可道与常道是有真与假、常与无常诸方面的区别的,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相互转化的: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灭,其灭无所灭。

这是说可道与常道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常道也会变为可道,而可道也会变为常道。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若住于常者,此常会是可?何者,常独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对可,故其常成可。”常道是不可执著的,若执著于不可执著的常道,常道也就变为可道了。相反,若认识到可道是假,而不执著它,也就由假的可道体悟了真的常道。在这个意义上,可道与常道相因相成,相生相灭,但生灭都是相对可道而言,对常道而言是无所谓生灭的。但是,对于王玄览说来,可道与常道的这种转化相因关系,最后仍归结为常道的无生无灭。因此,他所真正重视的是常道。所以,他对常道论述颇多。

真、实、常、不可道都是常道的规定性,这已见前引王玄览的论说中。常道至寂,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至道即是常道,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别称。玄寂,意谓玄远寂静,这是说常道玄远而不易了悟,寂静而无运动。空是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空,故不可得”。总之,既是永恒的真实,又是不动的、空的,这就是王玄览对常道的规定。而用“空”作为常道的规定性,则是吸收佛学的理论养料的表现。

王玄览把常道说得如此神妙,不过是为了将道教的追求神圣化,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王玄览又将所谓道泛化于万物众生,以便为众生修道成仙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如下一段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动不乖寂。以物禀道故,此则是道之应物。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本字虽不减,复能印多泥,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

这里用印章与印出来的文字,喻道与万物的关系。印章犹道,印出来的无数文字象征万物;无数的文字由一印章印出,好像万物都由同一的道所产生;当万物产生后,道又寓于万物之中,如印出来的文字是印章的表现一样。因此,道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道生万物,无万物也体现不了“道”。

道物相依,绝非二者具有同等地位,而是道“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遍道,而不盈于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道完整地体现在每一物中,但每物都并不能完全地包含整个道。道生物可无穷无尽,物则有生有灭。因此,道物相依,唯有道才是绝对的。

王玄览既说常道不生万物,又讲万物禀道生,二者看起来明显有矛盾之处。对此王玄览是借助对“空”的训释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他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就是说,常道即道体的空,不是纯粹的虚空;纯粹的虚空不能有任何物质,只是虚空而已;但道体的空,却是能包容万物。王玄览又说:“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道体因其空能包容有生有灭的万物,并由此体现出了道体不生不灭的特性。这样,王玄览就把二种矛盾的说法加以自圆了。

道物相依,可以合逻辑地推出众生与道的相依,而这一点才是王玄览的道物相依的重心所在。他说:

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这段开头讲众生禀道,但又不是道;结尾则说道与众生,你是我,我是你,浑为一体。其用意是要人们相信,道并不神秘、远离人们,它就在人身之中,人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的。

王玄览用隐、显表示道在众生中和与众人修而得道两种状态。他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即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即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当道在众生时,道是隐而不显的;当众生得道时,道就显而不隐。道从隐到显,依靠众人的修炼。修炼得道,就解脱了烦恼疾苦,而获得了快乐幸福,可以称为冥真,这正是王玄览的终极追求。

众人怎样才能修炼得道呢?王玄览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人心,而要由人心得道,又必须经历诸多环节。他说:

十方诸法,并可言得。所言诸法,并是虚妄;其不言之法,亦对此妄。言法既妄,不言亦妄。此等既并是妄,何处是真?即妄等之法,并悉是真。此等既悉是真,前者何故言妄?为起言故,所以说妄。何故说真?为起言故,所以说真。何故起言,欲达彼耳故。彼何须听?欲通心故。何故通心?全得道故。

王太霄将王玄览这段论说置于《玄珠录》的第一段,绝非偶然编排,而是因为这段话是众生修道的大纲,说明了众生得道的必经阶段或路径。它从十方诸法起,经对十方诸法的言说,由人耳听闻,再经人耳听闻转入心中,由心而体悟到大道,最终而得道。因此,我们可将上述的路径表述为如下简单图式:

法→言→(耳)听→心→道

其中法是借佛教术语对万物及其现象的概括,言是对法的言说,听是对法、言的感官感受,心则是对法、言的思维,道是经耳听、心思后,对法、言中包含的道的体认。因此,法、言为类似客观的领域,听、思为主观精神活动,道则是二者合一的升华。

人们得道必须由法开始,是因为法与道、物有直接关联。王玄览说:“物无本性,法合则生;生无本常,法散则灭”,又说:“一法生物,不假合成”,“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诸法若忘者,无一物而不忘”。法合则物生,万物都是法的体现。而“天下无穷法,莫过有与无。一切有无中,不过生与灭;一切众生中,不过常与断”。万法不过是有与无的不同表现,有与无又有生与灭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天下之法,可以归结为有无或生灭。万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有无、生灭的具体表现。

同时,法又与道不可分离。王玄览说:“诸法未出时,非道亦非俗;诸法若出时,是道亦是俗。”万法一经出现,就有道在其中,所以说,法既是道,又是俗物。但这绝不是说,法与俗物就是道本身,而只是说法、物与道的不可分离性。因为法只是虚幻的,唯有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法的特点是无自性的虚幻。王玄览说:“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虽无主我,而常为相性。将金以作钏,将金以作钤,金无自性故,作钏复作钤。钏、钤无自性,作花复作像。花像无自性,不作复还金。虽言还不还,所在不离金,何曾得有还?钏钤相异故,所以有生死,所在不离金,故得为真常。”任何法都无自性,其性、相都是各自因素的离合。如以金作钏、钤,钏、钤都有不同的性、相;又可将钏、钤变为花、像,花、像又有自己的性、相,由此产生的不同性、相,都是因离合而造成的,而非诸法物本有的。所以,在他看来,“此等法”皆“幻”,并不是真实的。

虽然法是虚幻的,但真实的道又存在其中,所以,必须由法来得道。而要让人认识到法,又必须借助言说。然而,正如法是虚幻的一样,用来教育人们信道的言说也是糟粕:“所言修、习者,法因妄立名,妄法既法真,教言皆糟粕。”

正是借助糟粕的言说,传入人耳,再经心知的作用,就可得道了。而由心知得道,则涉及关于心的认识诸问题,对此,王玄览有颇多论述。

从王玄览将心与耳听、色见等感性认识相关的论述中可知,他所说的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及其相应的活动。他说:“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这里的心就是指思维的器官;而在有的地方,心是指思维活动而言,如“将眼以接色,将身以接识,在内而生心”,就是以心为思维的活动。

在王玄览看来,人心是决定得道与否的根本所在。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由人心而生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既然万法的生灭都是由人心所决定的,那么,十方万法无论如何广大众多,都在一心之中:“十方所有法,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中。”“十方所有法,一识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

由于万法都是幻,因而,心生万法也是幻,人要得道就不能执著心知,相反,应当从心知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心的空、无的本性,王玄览说:“心中本无知,对镜始生知。”“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于中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他甚至说:“一本无我,合业为我;我本无心,合生为心;心本无知,合境为知;合境既无,外入有者,并悉是空。”总之,认识的自我主体、认识能力、认识的对象,一切都是无,都是空。因此,要做到无心才能得道,王玄览说:

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谁当知脱者?心。心知法,法处无心;法被心知,心处无法。二除既无增减,故知无观无法。无法则心不生知,无心则诸妄不起(《正统道藏》第39册,第3145页。)。

无心才能使诸妄不起,达到得道的解脱境界,这就是王玄览的结论。从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导,就是要消灭众生的知见,而且要彻底消灭,才能得道:“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

在论证上述思想时,我们看到王玄览对佛教理论的吸收,如空、法、色诸观念的论说。而他对佛教理论最重要的吸收,在于中道观的方法论,即运用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的观念阐发其理论。因此,他论述真,总是不离假;言有,总是不离无;言生,总是不离灭,无不表现出对有无、真假、生灭的双遣,而归结于所谓“中”。如他说:

将言以说物,物一言不一。其物被言说,言多物不多。若许如是者,言应不说物,言实说物。所说若依物,云何得言多?未审言与物,何者是为妄?物与言互妄,物与言互真。观言如言法,观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时真。若约物以观言,约言以观物,此是言物一时妄。我若去肴乱,何曾有真妄?既得真妄寂,则入于环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遣,所以旷然无怀,乘之以游。

这里法与言、物与言、真与妄都不即不离,但必须双遣,才能得中,获得常道。王玄览的相关论述无不如此。然而,真与妄、有与无、生与灭之间,王玄览重的还是真、无、灭、空,这才是他的思想实质所在,而中道观只是他论证其思想时采取的方法。

王玄览论证其思想,无不借助佛教的中道观。这是因为不一不二,不即不离,最终又双遣得中的理论,较之一味言空,一味讲无,只讲灭知灭识的说教,在理论上要圆润得多。客观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万物万事的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道教要否定这一切,只讲空、无,就很难令人信服。另外,道教以无为本,但对其崇尚的“道”,却认为是最真实不过的。要将二者调和起来,中道观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它给人以这样一种印象,即它并不否认万法万有,而以一种貌似辩证的面目,承认有与无的统一。有此特点,就使王玄览的道教学说更容易俘虏众生。

也因其如此,王玄览借用中道观,用所谓“四句”来概括他的学说: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

这里讲四种状态,其中两种状态是讲心的动静,两种状态是说心的动静与法物动静的关系。心静为寂,心不息则为非寂,是讲心的寂与非寂两种状态,由于这两种状态都存在于人的一心之中,所以说是“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当心与法物相接时,若心动而不静,法物即使是寂,也因心动而变为不寂了;若心静而不起,法物即使是动,也因心寂而变为寂了。王玄览认为,若能领悟到四种状态的奥妙,也就可以领会到大道了。而从他的四句论述中不难看出,众生的得道就在人心的绝对寂静解脱。这就是王玄览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的最终结论。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创立了解决一切心灵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穿越时空,让我们与这位圣哲对话,聆听王阳明的思想,以此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塑造成功心理与高尚人格。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内容包括史前的蒙昧时代、史前的野蛮时代、、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三种形式。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热门推荐
  • 今夕行

    今夕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飞天穹

    九飞天穹

    简介:天穹之上,无数人向往的地方。飞上天穹是每个有志男儿的梦想。那会是一种荣誉,极高的荣誉,名为天兵。每个人都有一颗飞星,觉醒它便可翱翔天际。一个地球上的孤儿,拥有难以置信的飞行天赋,却体弱多病,告别了虚拟飞行顶端的男人,在命运的引导下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天穹
  • 奋不顾身爱上你

    奋不顾身爱上你

    本是民国豪门小姐,却在一夕之间,沦为大户家奴。因为那宛如明珠的美貌被那些权高者垂涎,在那个红颜薄命的年代,她却选择追求爱情。红墙绿瓦内,勾心斗角中,沐倾寒在一开始便选择明哲保身,只希望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却因为那抹雪中的身影——温润如玉的四少爷,让她魂牵梦萦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期望,她用生命中全部的力量守护着摇摇欲坠的爱情。她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低眉顺眼的丫鬟,出谋略,除奸邪,辨鬼神,她如深海中最璀璨的明珠,锋芒毕露下的她不顾四面楚歌,飞蛾扑火地守护自己的爱人,孰不知,一切都是有人精心布局,她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 至高盟约

    至高盟约

    卡苏斯缓缓举起了手中的术士王之杖,一个清越的声音在无尽位面的众生心中响起:“吾将于此订立至高盟约...”一个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倒霉大学生追随穿越大潮来到一个陌生的魔法世界,披荆斩棘,在秩序与混乱之中左右逢源,一步步走向至高的故事。
  • 天阙录,仙师妙徒

    天阙录,仙师妙徒

    昆仑太乙宫,圣尊亓琞。神秘,尊贵,天下苍生奉若神明,却独对她宠得没有底线。西陵将军女儿祝一夕,追随西陵太子到昆仑拜师学艺,意外跌落深谷丧命。生死之际与封印在谷底的剑灵结契换来十年性命,除非修成仙身,否则小命难保。因着他是半仙之身,灵血有助她与剑灵提升修为,她千方百计赖在了他的身边,只为时不时偷他一点灵血祭剑。昆仑之巅,十年师徒,他倾囊相授,助她修仙求道。十年之后,她终于修成正果,一心想摆脱剑灵之咒与他携手遨游天地。到头来,却是被他送入焚仙炉,烧得灰飞烟灭将她仙元炼成一半龙珠,助他前世所爱的西海三公主重归神位。然而,一切尘埃落定,他夜夜梦见的却是那梨涡浅笑的容颜……百年后,轮回塔倒,魔族倾巢进犯天界,南天门上狭路相逢。他是重归神界的无极圣尊,身旁自有那高贵无双的龙三公主。她是幽都统战诸魔的四方魔主,身后站着睥睨三界的魔尊帝鸿。
  • 如影随刑

    如影随刑

    本书是一本悬疑短篇合集,共包括十五个短篇悬疑故事。青春里,你总是有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为此你不惜将最亲密的朋友推向深渊,那些和善的皮囊下,其实个个《心怀鬼胎》。那些灼灼的时光,烧掉了覆盖在青春年少和爱情上的斑斑罪恶,只留下一尊让你不忍触碰的《灰白残像》。一段奇怪的视频,一个执著的信念,寂静如死镇的《魂行镇》地下飘来诡异花香,刑警严铮为你破解所有疑云,他是否能够收获自己的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无法填满的欲壑,身处诡异谜团中的严铮是否能够拨云见日,找到《兽心》的最终真相。
  • 求知力学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求知力学的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玩转生活英语

    玩转生活英语

    本书是一本涵盖日常生活的英语口语书籍。全书信息量丰富,趣味性强,适合不同英语阶段的学习者使用。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为了帮助读者巩固和提高英语能力,专门设计了“跟我练”栏目,保证能活学活用。
  • 爱错少总嫁对郎

    爱错少总嫁对郎

    林枫,总裁,青春,帅气,有点腹黑,颇有心计。他为了给未婚妻艾利世界上最好的一切,不惜在结婚前前夕与陆氏集团达成一个交换协议,使得他不告而别。而当他恢复了自由身,且如今已是总裁之身时,却发现灯火阑珊处已经找不到艾利的影子。再次重逢,虽知她已为人妻,可她在他心中一直未变过,为了夺回曾经的最爱,他不惜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 镜中明月

    镜中明月

    仆人般的生活结束,修炼的时刻到来。奇怪的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变得异常可怕。明明答案近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我快坚持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