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8000000013

第13章 王阳明的著述观(1)

在《传习录上》中,所录徐爱与阳明先生问答的最后几段,集中记录了王阳明的著述观。虽然这些论述不如“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说能突出地集中体现阳明思想的特质,但亦是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应该给予必要的重视,这对于全面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王阳明的著述观,涉及对孔子删述的评说、后儒拟经的宜否、经与史的离合、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著述的统一等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说,阳明先生提出了不少与俗儒不同的振聋发聩的观念。由王阳明的这些观念,我们又可深切体悟到为何徐爱诸弟子“备录先生之语”,著为《传习录》,“固非先生之所欲”(《传习录·序》。)。

一、著述的目的在明道

著述的目的在明道,只是在道不明的情形下,才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著述,这是王阳明对著述的基本观念。王阳明说:

著述以明道……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传习录上》,本文以下凡引《传习录上》将不再注明出处。)。

明道是著述的目的,著述只是明道的手段,若道明于天下,连六经都可不必著述。孔子删述六经,是因道不明而不得不采取的行为。这表明,王阳明并不推崇著述,只是在明道的前提下,他才肯定著述的必要性。

明道的表现不在美辞善言,而在于使人朴淳实行: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饶饶于世也?天下之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

而为了追求朴淳实行之道,反对美辞善言乱道,王阳明主张,凡著述都应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其宗旨,并将其推尊为孔门家法:

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

王阳明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取决于心,存天理、灭人欲亦由人心所决断,所以他讲正人心在先。人心正,自然天理存,人欲灭。在他看来,一切著述都需以正人心、存天理、灭人欲为其宗旨,才算合于孔门家法,才是有价值的著述。否则,就是长乱导奸的邪恶之作。这是王阳明判定一切著述宜否的价值标准。

自汉以来,儒学独尊,《易》、《诗》、《书》、《礼》、《乐》、《春秋》被尊奉为经。班固著《艺文志》,以“六艺略”冠各略之首,晋以后四部分类渐行,经史子集四部以经最尊。故拟经之作常受到正统世俗儒学的攻评,王阳明则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反对非难所有拟经之作,提出“拟经恐未可尽非”的惊世骇俗之论。

徐爱曾请教王阳明,对王通与韩愈二人当如何评价。王阳明回答说,韩愈只能算是“文人之雄”,王通则是一位“贤儒”,韩愈远远不如王通,后人只重文词,所以,把韩愈尊崇有加。然而,《文中子世家》称王通“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并仿《论语》著《文中子》,故徐爱讲王通有“拟经之失”,对其师之说提出疑难。而徐爱所讲“拟经之失”,乃是当时思想界的通识,包含着对所有拟经之作的非难与否定意识。

针对徐爱的疑难,王阳明明确提出:

拟经恐未可尽非。

从这里的一个“恐”字可见,当时思想界非难否定拟经之作的势力多么强大,连王阳明这位心学大师在讲其反对命题时,也要婉转地用“恐”字,而不是直接理直气壮地讲出“拟经未可尽非”来。

难怪徐爱听了先生的回答后,仍要与王阳明再三诘辩: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在王阳明看来,拟经不可尽非,是因为拟经是效法孔子删述六经,是以明道为其宗旨的。这里的“效法孔子”,既包含着肯定后儒拟经的含义,更包含着一种观念:孔子是能够效法的。因此,孔子并不是只能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位后儒可以学习的圣人。

拟经本是儒学中著述的形式问题,但对拟经是否予以肯定,则是儒学中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儒家六经、孔子地位、儒学发展等根本方面。俗儒以六经、孔子为神圣,坚决否定任何拟经之作,并随着儒学的发展,至宋明几成为思想界的律条。王阳明敢于在明代肯定拟经的合宜性,实是认为拟经只是著述的形式问题,著述应重在思想内容,具有重内容、轻形式的一般方法论意义。这对于提倡各种不同著述形式,形成著述的活泼多样性,打破著述形式的禁锢律条,以充分抒发其思想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观念相联系,王阳明亦反对经史相异、史不如经的观念,而倡言“经史合一”之说: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羲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儒学自汉以来,就有经史两分之说,尤其是四部分类法固定后,经史严格相分,经高于史、史不如经的观念成为定式。故徐爱根据流行之说,提出六经中《春秋》为史、与五经相异的观念求证于师。王阳明则以经史合一,经即史、史即经之论,对此予以否定,认为经只是就《易》诸书所讲之道而言,史则是就《易》诸书所说之事而言,二者并无高低之别,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罢了。

王阳明这一经史合一、道事不离之说,虽仅是就六经而言,但却有极大的意义。一方面,它反对了流行的严格经史之分的观念,对于神化经典与贬低史籍的两种倾向都有所矫正;另一方面,它包含着道不离事、事中有道、事道统一的观念,对离事言道、离道言事的分裂道事为二的观念给予了否定。王阳明这一理论,在神化儒经、贬低史籍的明代,具有不迷信经典、提倡思想解放的意义。

由经史合一之说,王阳明认为,因其五经亦史,才可通过“明善恶,示训戒”,来达到正人心、存天理、灭人欲的效果:

五经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诫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可泥着于文句。”

对善恶的价值判定是道,而道所言善恶必须借史以明。圣人将善的史实存留于经,以向人们昭示为善之法,而将恶的史事予以删削,以免后人学坏,杜绝奸恶发生。徐爱将其存善削恶,理解为存天理、灭人欲,正合王阳明之意,故深得王阳明的赞许。由此亦可看出,王阳明的心学虽与程朱理学相异,但同样以善为天理,恶为人欲,具有相同的价值判定标准。

王阳明的上述论说,同时申明了他的一个著述原则:著述应当宣扬为善的东西,以存天理即明道为宗,凡属明道、正人心的史事都应予以著明宣扬;相反,凡属人欲的恶的东西,就不能写、不能保留,以免人们去学习,使奸恶得以不断滋生。根据这一原则,著述的范围就应是与善相关的事实领域,超越这一领域就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一般的善恶而言,王阳明这一著述原则,具有著述以善为追求的正面价值。在今天文化界某些人以金钱为追求目标、根本忽视著述应当是对人类善的表彰与追求的风气下,王阳明的这一著述原则是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的。

围绕着这一著述原则,徐爱进而与其师讨论了今存《诗经》的问题: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邪之词,世俗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此处涉及今本《诗经》是否经秦火而残破,其中的《郑风》、《卫风》是否淫恶之作,恶是否能惩治人的逸志等儒家著述的问题,亦是经学史所关注的问题。

秦始皇焚书,史有明文,中央政府所藏的书不在焚禁之列,只是焚烧百姓私藏的诸子百家书,儒家著述是焚禁的重点。但《易》为卜筮之书,《诗》能口头讽诵,故虽经秦火,却完整保留下来,只是《书》、《礼》诸书经秦火散亡颇多,这本是汉以来儒家多数人的通论,故王阳明之说是不合于史实的。且秦火之后,《诗》三百篇以外仍有诸多逸诗可见,若世儒为凑足三百篇,为何仅取《郑》、《卫》?且秦火之焚,难道仅焚《郑》、《卫》,而于其他风诗、二雅、三颂无所焚损,后儒所补仅及《郑》、《卫》?若《郑》、《卫》早经孔子删削(笔者曾撰《左传与诗经》一文,根据对《左传》所存诗的全面研究,认为孔子并无删《诗》之举。请参见《孔孟学报》第六十七期(1993年)。),又何需秦火之焚,既经孔子删削,又经秦火所焚,《郑》、《卫》仍得以保留下来以供后儒补足《诗经》,岂非奇迹?这些都是王阳明难以回答的。

古代《诗》与《乐》相互依存。孔子讲“郑声淫”,是指郑卫一带的音乐,并不是指诗而言。诗虽配乐,才能歌之咏之,但诗与乐毕竟为二。故孔子讲郑卫之音之淫,仅说“声”、“音”,而不讲“郑风”、“卫风”,又不讲“郑诗”、“卫诗”。再看今存《郑风》、《卫风》,与其他国风大体风貌一致,难以认定为孔子所删淫诗。因此,以“郑声淫”,绝不能推出“郑风(或郑诗)淫”来,至于王阳明由此断定孔子删削郑、卫之诗,今本《郑风》、《卫风》为秦以后世儒所补,更不足详加辩说。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孔子说为人

    孔子说为人

    本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胡适成名作,在北大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绝对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热门推荐
  • 都市修仙高手

    都市修仙高手

    昔日徐家商业天才,从修仙世界重返前世,立志复仇。于是,各路女神,再无宁日……
  • 校园灵异事件

    校园灵异事件

    她,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自从她来到这所高中后,她发现,这个学校有太多离奇的事了,食堂里的脚步声,宿舍里的头发,请笔仙......等等的灵异事件,让她感到这个学校的灵异事件太多了
  • 冷欢残笑

    冷欢残笑

    腐宅慕阿妍只想好好做花痴梦女王梦,却被自称表弟的帅鬼夺了初吻,然后莫名失去一年记忆。竹马被下蛊,自己中毒,闺蜜陌生……在见识那么多妖魔鬼怪后,才发现真正可怕的是人心。他一直在保护她,即使多么腹黑毒舌,他还是一如既往宠着她。结果,被她扔出大街后,夜晚竟然爬上她的床!还到学校里当学霸转学生,勾搭妹纸就是为了让她吃醋?从此,她沦陷在他温柔的眼中,当了鬼王小媳妇,竟然还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过是另一个女人的替身,他只是一直把她当成那个女人!当冷却了所有欢悦,只剩破残的笑靥,腥烂发臭。
  • 短篇辑

    短篇辑

    这里是许多中短篇,整理合集,以飨读者。根据每篇类型的不同分卷,希望,朋友们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若有所悟,实乃我幸!同时,也请朋友们多多支持擎霄的花宗!
  • 静志居琴趣

    静志居琴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璇语天赋魔法学院

    璇语天赋魔法学院

    此文已弃,幽幽会开新文,大家多多支持。。。。。。。。(此文幽不加v,免费,望大家支持)四个原本很平凡的人类女孩,忽然被父母转到了一所魔族的贵族学院,并与另外三人成为了好友,身世不知,种族不明的他们,老是被同学嘲笑,忍忍……再忍忍,渐渐地,身世谜底揭开,原来四位女生竟然是魔族的公主,神的女儿,背负神奇的命运。几位魔族伯爵世家的阴谋,混乱,疯狂的魔界,嗜血的本性,身上的灾难,濒临死亡,消失……一次次考验她们,还好她们不是孤身一人。伯爵之子兼校草中间前来帮忙“我是被逼的,我们家老头子非让我来。”欢喜冤家整天吵。“你嫁给我吧!”为何还来个濒临死亡前的浪漫告白??爆笑、温情、爱恋、痛苦。一个不少!
  • 婚纱背后

    婚纱背后

    陆澜川对苏绣做尽了狠事,自知在她心里已禽兽不如,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此生不见。可老天偏爱开玩笑,有一天,两人狭路相逢了……
  • 日版呼啸山庄:金色夜叉

    日版呼啸山庄:金色夜叉

    故事从贯一和阿宫两个男女主角说起,贯一从小父母双亡,因贯一的父亲有恩于阿宫的父亲,故阿宫之父就负起养育贯一的责任。男女主角青梅竹马般快乐地成长,贯一对阿宫一向呵护备至,阿宫父母也许诺让两人成婚。阿宫终于长成美丽的少女,在一次宴会上遇见了当地一个银行家之子,她被他手上闪亮的大钻石戒指吸引,心想若能嫁给这样的人,或许会有幸福快乐的一生吧!而银行家之子对出众的阿宫更是一见钟情,回去后立刻说动父亲出面提亲。阿宫一家毁弃了对贯一的承诺,同意了这门婚事。贯一受此刺激开始自甘堕落,成为金色的夜叉,一个金钱的奴隶,做起他原先最瞧不起的高利贷生意,一心只想赚大钱。而嫁为人妇的阿宫并没有得到想。
  • 清代:帝国余晖

    清代:帝国余晖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统治中国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18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蛊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清代:帝国余晖》适合大众阅读。
  • 不败仙

    不败仙

    人人皆可修真年代,他居然沦为一个废材,可这凶手是他未来的大舅子,一个天才强者。为了恢复修为,他竟然跟一个一直怂恿他出卖色相来赚取灵石的残破宝塔达成一项秘密协议。一个废材和坑货宝物的至强之路,能否成真?塔爷神身,神圣不可亵渎!果然是真的。只是废材的不败神话,有这坑货宝物的指点,充满众多未知。有时候,坑着,坑着,坑多了也就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