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8000000011

第11章 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1)

陈亮是历史上与叶适齐名的思想家。他们都生活在偏安的南宋王朝,在学术上深感道学的静坐修养、空谈心性误国殃民,而揭诸功利的旗帜。陈亮尤以其豪爽不羁的性格,不顾世人的各种冷眼甚至处心积虑的迫害,而与当时的道学代表人物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王霸义利的论辩,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功利思想。

这场论辩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轰动,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相当的意义。无论是中国思想史的教材,还是专著,在论说朱熹与陈亮时,多对此有所论及。束景南教授的名著《朱子大传》、蔡方鹿教授的《朱熹与中国文化》等书,更对其专门详论。本文拟主要依据陈亮在这次论辩中的言论,结合他的其他论说,来讨论陈亮的功利思想。

一、“各务其实”

陈亮的功利思想,是以道“出于事物之间”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与程朱理学的以理为世界的最高与最终本原不同,陈亮认为世界的存在不过是事物的存在。他说:

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今载之《书》者皆是也(《经书发题》,《陈亮集》。)。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不是物,就是事。古代的三皇五帝所以能够国治民安,就在于他们深明事物之故,圣人的经典所言也是如此。所以,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只是事与物,这既是由古代帝王“发言立政”所证明的,也是圣人经典所肯定的。陈亮此说是为他的道“出于事物之间”的哲学理论制造历史与经典的依据。

世界的存在只是事物,人们所说的道、理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没有所谓事物之外的道与理。陈亮说:

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与应仲实》,《陈亮集》。)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陈亮集》。)。

夫渊源正大之理,不于事物而达之,则孔孟之学,真迂阔矣……(同上。)

道与理的存在,不能离开事物,而只能通过事物体现出来。离开事物,就无所谓道与理。事物千差万别,道与理依事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同时,也没有任何可以离开事物而存在的道与理,道与理都是事物之道与事物之理,所以说“何物非道”。对道与理的探求,只能从事物中来寻求。如果离开事物来言道与理,这样的道理绝不是正大之理,也绝不是真正的孔孟之学,而是不符合圣人之道的“迂阔”之论。

既然道、理只能存在于事物中,那么,一切道与理都是与事物相关的“实”。在陈亮看来,只有合于“实”,才是合乎天道与圣人之道的,由此,他激烈地批评离开事物大谈所谓心性义理的道学是“尽废天下之实”: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干序》,《陈亮集》。)。

道学的空谈心性,以“尽心知性”、“学道爱人”等相标榜,不过是使人们丧失了各自应该具备的本领,其结果只能是“尽废天下之实”,“百事不理”,祸国殃民。他分别批评道学的程朱理学与陆学说:“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与应仲实》,《陈亮集》。)认为陆学的“心学”是“得之浅者”,程朱理学是“得之深者”,相对于事物而言,他们都未得其实。陈亮以为,一切人事与学说都必须合于事物之“实”,才能有致用之效。

为此,他提出了“各务其实”的功利思想,主张士人能言文章行义,居官能通政事书判,不同的人应该精通不同领域的事物,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功绩。在他看来,只有他的“各务其实”的功利思想,才能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各务其实”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观念。一是“务”,一是“实”。“务”是人为,是指人的作为;“实”不但指事物之实,更主要指效果之实。没有“务”就没有“实”,“实”必须通过“务”来实现,离开人为的“务”就无所谓“实”;同时,没有“实”也就无所谓“务”,因为“务”必须落实到事物中,而体现在效果上。所以,“各务其实”就是要求不同的人,通过各自的人为努力,去实现其相应的功效,也就是陈亮所说的事功。陈亮在上孝宗书中,曾批评道学家只“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为何物”,指责道学家的只知议论正大,而既无“务”,也无“实”的空谈。因此,讲求人为的“务”,重视客观效果的“实”,构成陈亮功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在人为的“务”与客观效果的“实”之间,“务”既是前提,也是保障、手段,“实”既是结果,也是目的所在。“务”以“实”为归,“实”必先有“务”。而“务”的人为,是由人的行动来实现,故陈亮的功利思想特别强调动的意义。他说:

风不动则不入,蛇不动则不行,龙不动则不能变化。今之君子欲以安坐感动者,是真腐儒之谈也。孔子以礼教人,犹必以古诗感动其善意,动荡其血脉,然后与礼相入;未兴于《诗》而立于礼,是真嚼木屑之类耳。况欲运天下于掌上者,不能震动则天下固运不转也。此说虽麄,其理却如此(《又癸卯秋书》,《陈亮集》。)。

陈亮所说的动,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但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行动,而与道学的安坐静养完全相反。所以,“务”的人为是指以“动”为特点的人的主观行动。在陈亮看来,万物都是因其动,而后才有变化发展的。教与学、治国与平天下同样需要“感动”、“震动”,否则,就不能收到相应的功效。因此,“务”的人为就是指人的行动。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取得事物的成功。强调动对成就功效的意义,是陈亮功利思想的重要特点。

因此,陈亮把动与安坐,看成他与道学的根本区别。一方面自许:“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蒙瞳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又甲辰秋书》,《陈亮集》。)另一方面,指责道学的“欲以安坐感动”是“真腐儒之谈”。他在答朱熹的信中将此点说得更为明确:

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麄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又甲辰秋书》,《陈亮集》。)。

陈亮在这里公开地承认,自己与研穷义理的道学之儒是不同的。道学只是纸上谈兵,空谈义理,而无一点实际的行动,他则要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来真正行动,付诸实行。他认为,不能像道学家那样安坐无为,而只有靠各人自己气力来行动,才可以挽救南宋的偏安危机:“度外之功,岂可以辏合而行乎?天下,大物也,须是自家气力可以干得动,挟得转,则天下之智力无非吾之智力,形同趋而势同利,虽异类可使不约而从也。若只是欲安坐而感动之,向来诸君子固已失之偏矣。”(《壬寅答元晦秘书书》,《陈亮集》。)所以,他批评朱熹为代表的诸儒的空谈心性而无行动的行为是道路走偏了,并不合乎圣人之道。并指出道学自诩的得不传之绝学,完全是毫无“实用”的好高骛远,“故亮以为得不传之绝学者,皆耳目不洪,见闻不惯之辞也。……使世人争骛高远以求之,东扶西倒而卒不着实用,则诸儒之所以引之者亦过矣”(《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所以,陈亮的“务”是具有“实用”之“务”,而非离开事物之实与人用的。

由于陈亮的“务”具有“实用”之义,因而,他的“各务其实”的“实”就是一种有“用”之“实”,是一种带有客观效果的“实”,他称之为“适用”。陈亮在与朱熹辩论成人的问题时,曾有过一个比喻:

管仲尽合有商量处,其见笑于儒者亦多,毕竟总其大体,却是个人,当得世界轻重有无,故孔子曰人也。亮之不肖,于今世儒者无能为役,其不足论甚矣,然亦自要做个人。非专徇管、萧以下规摹也,正欲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

朱熹在复信中,抓住陈亮比喻不当的理论缺陷批评说:“正如搅金银铜铁为一器,不惟坏却金银,而铜铁亦不得尽其铜铁之用也。”并说陈亮的“搅金银铜铁为一器而主于适用,则亦可见其立心之本在于功利,有非辨说所能文矣”(朱熹《寄陈同甫书第八书》,见《陈亮集》。)。陈亮在复朱熹的信中,也承认自己有譬喻不当的错误,但是,对“主于适用”的观点却无所变更。陈亮通过不恰当的譬喻,表明了自己功利思想的基本观念,这就是通过“搅金银铜铁为一器”的“务”,而做出有该器之“实”的“适用”器物。一器之“务”与“实”是如此,万事万物之“务”与“实”也是如此。是否有“适用”之“实”,不仅是“务”的目的,也是陈亮功利思想的根本所在。而这一以“适用”的“实”为追求的功利思想,正是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的中心所在。

二、王霸与义利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并不如某些观点所认为的,只是功利与仁义的对立(束景南教授早已指出这点,参见《朱子大传》第十四章。)。其实,陈亮与朱熹不仅有对立,也有一致。因此,陈亮在信中曾将朱熹的一些观点许为“名言”(见《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而朱熹对陈亮的“关键”处,亦表示“鄙意所同未有多于此段者也”(朱熹《寄陈同甫书第八书》,见《陈亮集》。)。

在王霸义利的关系上,他们都反对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所以,朱熹指责陈亮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与陈同甫四》,《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而陈亮则回答:“而来教乃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则前后布列区区。宜其皆未见悉也。……诸儒自处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自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又甲辰秋书》,《陈亮集》。)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不是自己的思想,是朱熹强加给了他,并指责道学家才有这样的思想,而申明自己的观念是“自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

对于陈亮所说的直上直下的“头颅”,陈亮并无明说,令人费解。束景南先生指出,这个“头颅”指的是道,亦即天理(《朱子大传》第十四章,第605页。)。这是深得陈亮本意的。以天理为最高的范畴,是陈亮与朱熹的共同点。但是,对天理与王霸义利的关系,二人却有根本不同的见解。在陈亮看来,天理与功利不是绝对对立的,相反,天理、义必须通过功利来体现,而没有可以脱离开功利的仁义。王道与霸道不是相反的,“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又甲辰秋书》,《陈亮集》。)。所以,仁义、王道是天理,功利、霸道未尝不合于天理。故王霸义利的关系,绝不是天理与义、王道对应,人欲与利、霸道相应的关系。陈亮说:

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地暗合者,是以亦能长久。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物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长存乎!故亮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而人物赖以生息。惟其时有转移,故其间不无渗漏(同上。)。

所谓近世诸儒,指以二程为代表的伊洛诸公,实际上也包括朱熹本人。陈亮表面上说王霸义利之辩由他们大明,但却对他们的说法从根本上持反对意见。在程朱道学看来,历史上只有三代是行天理、王道的,三代以后即使是人们所推崇的汉唐,也是专以人欲行的时代,故他们说千五百年来只是人欲横流的“架漏过时”,是只在“利欲场中走”(陈亮在《又乙巳春书之二》中说:“而秘书必谓汉唐并无子些本领,只是头出头没,偶有暗合处,便得功业成就,其实则是利欲场中走。”)。陈亮则认为,汉唐虽“不无渗漏”,但是,绝不是仅有人欲,而无天理,其间仍是天理通行的时代,三代与汉唐只是有尽与不尽之分:“某大概以为三代做得尽者也,汉唐不到尽者也。”(《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亮大意以为本领宏阔,工夫至到,便做得三代,有本领,无工夫,只做得汉唐。”(《又乙巳秋书》,《陈亮集》。)尽与不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王与霸的根本对立。

程朱道学否认汉唐,又不得不承认汉唐盛世的历史事实,于是,他们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一是所谓“假仁借义以行”的“假借”说,即陈亮所说的“秘书必谓其假仁借义以行之”(《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所谓假借即是对世人的欺骗,陈亮则以为:

同类推荐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封神邪少

    封神邪少

    离枫,凭借着自己接近人类极限的身体,成为了世上的黑道之主。“快,本少要去拯救世界,虾米?你居然不知道?好吧,蹲下来本少慢慢跟你说。”这是,离枫另一个冒险的开始...
  • 武道至圣

    武道至圣

    武为王道,我必成圣。一个深藏不露的少年开始了一段强者之路,他的一个小小眼神,都会让世界开始颤抖!
  • 校园大师2015年最多人追看

    校园大师2015年最多人追看

    华硕的清风不是校园的传说,用细腻而舒缓的节奏为我们讲述了这段跨度十年的多人命运,蓝天将我们领到了离那年夏天最近的地方。你们全在一伸手的距离,像窗外的蝴蝶纷飞。聊天,等待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来。这是2015年夏天。7月9日。晴。没有云。一朵也没有。
  • 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四书五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它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由《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总共九部儒家经典著作组成。千百年来“四书五经”启迪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感受,启发了华夏儿女的智慧灵根,让一代代中华儿女一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安息之地

    安息之地

    据阿里王赞歌记载,在一望无尽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曾有着一个无比辉煌的国度,只是,这个国度却在一夜间消失了。没有人知道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他们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世间一样,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 道衍巅峰

    道衍巅峰

    一个天生的武学废材。在得到一个神秘的棋盘之后……黑与白,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正则为儒贤圣者,逆则成天地大魔看如何翻云覆雨道衍极致,我为巅峰!
  • 男人,挣钱才是真本事

    男人,挣钱才是真本事

    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实在是万万不能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有可能会发生!但如果男人没有钱;男人没钱心太差——压力大活得累,男人没钱处世难——门路少日子艰。男人没钱爱情苦——烦恼多隐患大,男人没钱易走极端——缺点多死脑筋,男人没钱死抠钱——投资理财顾虑多,男人没钱容易被人耍——易受骗被人欺。本书从男人的各个角度,分析了男人的各种性格缺陷和他们面临的种种无奈,文中我们的笔触可能会显得有些苛刻,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只有这样说出来才足以让人警醒。只要你能意识到息的缺陷,并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它,那么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既然这样,做一回“恶人”,也是值得的。
  • 谁的青春不伤痛

    谁的青春不伤痛

    那一年,她在城里打工,波折坎坷,一切都不是童真般美好了。她们都是灰姑娘,蝴蝶飞不过沧海的那种,很多灰姑娘梦想嫁给白马王子,但是在现实中又屡屡碰壁。只有自己靠自己得到的才是真实的。那一年,她懂了,什么是爱!
  • 重生之超级大善人

    重生之超级大善人

    一个碌碌无为的富二代重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可是脑中却多了一个养成系统······做非凡善事,养成各种牛逼人、物,做别人无法做之事,行别人无法做到也想象不到之善,通天通地,替天行道!!!他所做的善事——无人可懂,无人可理解······他身边的人、物——皆非凡胎······
  •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