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000000062

第62章 佛教基本知识概说(3)

宗因以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三论"自鸠摩罗什译出后,其弟子僧肇因为对其中"空"义的解说最为透彻而被后人尊为"玄宗之始"。以后师徒相传,研究者群起。隋代时,吉藏撰写《三论玄义》,正式创立了三论宗。此宗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现象的虚妄不实,宣传世间、出世间等一切万有都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也就是"中道"。

(3)法相唯识宗法相

唯识宗是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宗派。又因他们二人常住长安(今西安)慈恩寺,窥基世称慈恩大师,故也称慈恩宗。《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是此宗的最基本典籍。法相唯识宗所传的是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其基本理论是以逻辑的方法论证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即"唯识无境"说。此派十分重视"转依"即转变思想的认识,视认识上的由迷转悟为修持目的;主张五种姓(五种姓:又作五种性,指众生的五种种性。即声闻乘定性、独觉乘定性、如来乘定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说,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即无种性的众生永远不能成佛,从而与过去"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形成对立。

(4)律宗

律宗是依据小乘法藏部(昙无德部)《四分律》,并加以大乘教义的阐释而形成的宗派。此宗内部并不统一,有道宣于陕西终南山创立的"南山"一系,又有和他同时的扬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还有长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的东塔宗。其中以南山宗最为畅行。道宣的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他认为《四分律》通于大乘,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他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的意思,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是"诸善奉行"的意思,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

(5)华严宗

华严宗,因推崇《华严经》为佛说的最高经典,以它统摄一切教义,即依《华严经》立宗,故名。又因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法藏立宗宣扬"法界缘起"理论。认为本体是现象的根据、本原,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由此说明一切现象和本体之间、现象和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也是圆融无碍的。"圆融无碍"是观察宇宙、人生的法门,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6)密宗

密宗也称"密教",原是印度自7世纪以来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后很快传入我国。因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教玄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而真言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故名。密宗是用咒语(陀罗尼)作为修习方便的宗派。在修持上,此宗主张,众生修持密法如能达到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也就"即身成佛"了。

(7)净土宗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唐代善导创立,所依典据是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此宗的理论是以修持者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宗认为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号念佛,即口称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8)禅宗

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史载,初祖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武帝时由印来华,在北魏传授禅法,以《楞伽经》宣扬的世界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思想为印证,他与所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被称为"楞伽师"一派。四祖道信在楞伽禅法外又参用了般若法门。五祖弘忍持《金刚经》,宣扬世界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人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他的这种说法被尊称为"东山法门"。弘忍门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神秀和慧能,后分别开创北宗禅和南宗禅。北宗强调"拂尘看净",力主渐修,要求打坐灭除妄念,起坐拘束其心。南宗慧能的说法为其门人整理为《坛经》。此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性净,强调自悟,认为人人本来是有清净心性(佛性)的,彻见此心性就能成佛。也就是提倡单刀直入,直指心源,顿见心性,自成佛道。慧能主张顿悟,又结合世俗信仰而推重《金刚经》,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又不专主坐禅,认为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和神秀一系信奉的《楞伽经》所主张的渐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南北宗的对立。后来南宗禅分衍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至唐末五代年间,南岳一系又分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一系则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也号称五宗。

此外还有三阶教,因主张佛教分为三阶,故而得名。又因主张普遍信奉一切佛法,也被称为普法宗,为隋代信行所创立。他以所著的《三阶教法》为主要依据,把全部佛教按"时"、"处"(所依世界)和"机"(根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分三阶。信行认为当时已进入最后一阶时的"末法时代",众生不应满足于只念一佛、诵一经,而应普归一切佛("普佛"),普信一切佛法("普法")。宣传皈依普佛、普法,为末法众生唯一得救的法门。

6.五代以来佛教的延续

从五代开始,由于各个朝代的佛教政策不相一致,因此,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并不相同,各个宗派的变化也不平衡。五代以至两宋,南方相对安定,朝廷对佛教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使以南方为根据地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宗派获得一定发展。北方佛教在五代虽遭到限制,但到了辽、金两代,在帝王的保护下又臻于鼎盛。元代自世祖忽必烈始就崇奉藏传佛教,推动了藏传佛教的兴盛。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原来出身于僧侣,鉴于农民利用秘密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他特地对佛教进行了整顿,限制了佛教的发展。清代继承了明代的佛教政策,所不同的只是更为重视藏传佛教。

从整体来说,佛教尤其是义理佛教是由高峰向下跌落。从各宗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是禅宗在流行,其次是净土宗,再就是天台、华严、律诸宗的宗绪未绝。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佛教出现了各宗派互相融合的趋势,突出的是禅宗和净土宗的合一,此外还有"天台禅"、"华严禅"等。

7.藏传佛教

如前所述,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它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本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形成了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独具特色教义。佛教于松赞干布时代传入西藏后,经寂护和莲花生的弘扬,压倒了苯教,而居于统治地位。9世纪中叶,达玛在位时,大事灭佛,结束了佛教在西藏传播的"前弘期"。10世纪末叶,佛教分别从上路(阿里)和下路(多康)传回卫藏地区,西藏佛教再度兴盛,进入了"后弘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

(1)宁玛派(红教):其教法为吐蕃时期莲花生大师所传,不重戒律,专传持密咒。以弘传无上瑜伽部密法为解脱、成佛之道。

(2)萨迦派(花教):强调抛掉一切恶业,苦修苦行,悟解人身和宇宙万物都非实有,以便获得智慧,达到涅槃境界。元世祖的"帝师"八思巴大师即是此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噶举派(白教):11世纪时,由玛尔巴创立。此派教义主要是继承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月称派的学说,重在以经教证性空。

(4)格鲁派(黄教):15世纪时初,由宗喀巴创立。宗喀巴囊括佛教典籍,网罗众家,确定以佛教大乘中观月称一派为正宗,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义理。此派于藏传佛教中最有实力,影响也最大。受清王室册封承认的达赖、班禅活佛即属此派。

8.南传上座部佛教

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古国南诏和大理,一度是北传佛教的汉、藏两大系统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即佛教三大系统的汇集点。至今在傣族地区全民还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奉巴利文三藏,并将其音译为傣文大藏经。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

二、佛教的典籍、教义、制度和仪轨

(一)佛教的各类典籍

佛教典籍,通常称为佛经、藏经。"藏"的梵文原意是盛放各种东西的竹箧。佛教学者借以概括佛教的全部经典,有近乎"全书"的意思。"经"是纵线的意思,取其能贯穿摄持各种佛教义理的意义。藏经又称"三藏经",包括以佛祖释迦牟尼口气叙述的"经藏";约束佛教徒行为的"律藏";从理论上解释、发挥经的"论藏"。三藏经卷帙浩繁,为形容其量多、量全,也称"众经"、"群经"、"一切经"、"大藏经"。

大藏经原指汉文佛教典籍,现泛指一切文种的佛典丛书。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以及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和日文的大藏经。其中最重要的是汉文、藏文和巴利文的大藏经,尤其是汉文、藏文的大藏经内容最为丰富,也最为完备。

1.佛典的结集

释迦牟尼在世宣传佛法时,只是口授身传,并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弟子奉持佛法也是各禀师说。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使后世佛门弟子永远有所遵循,于是有结集佛典之举,其仪式是,先召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大会,会上选出最有威望的比丘一人为上座,他登上高座述佛所说,众比丘无异议,即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释迦牟尼在世所说相符。相传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四百年间,共进行了四次结集,形成了小乘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在佛灭后三四个月,由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于王舍城附近举行,诵出了经藏和律藏。第二次结集约在佛灭后百年,由长老耶舍比丘主持,在毗舍离城波利迦园举行,主要是确定戒律,审定律藏。第三次结集约在佛灭后二百多年以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地点是华氏城,帝须在会上阐发佛理,抨击异说,自此以后,有了经、律、论三藏。第四次结集在佛灭后四百年,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另,也有在斯里兰卡阿卢寺举行第四次结集之说。以上是佛教小乘经典形成的简况,至于佛教大乘经典的形成,虽有结集和秘密结集的传说,但都没有史料的确凿说明。大乘经典是经时久远渐次而成的。这其中虽有释迦牟尼的教义,但更多的是后人阐发而成。(关于佛教重要典籍的情况,请参见笔者《佛教哲学》(增订本)第三章"佛教哲学的重

要著作",55~7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佛典的翻译中国

翻译印度的佛教典籍共有汉译、藏译、傣译三个系统。

(1)汉文译经我国

汉译佛典的方法,大体经历了从"口授"即口头诵出到经本的翻译的过程。初期基本上是根据译人口头诵出的经本内容翻译。佛经是后来尤其是南北朝以来广泛传到中国的。印度佛经以梵文经典占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印度西北部和中亚细亚通行的佉留文,印度南部地方口语形成的巴利文,以及西域地区的安息文、康居文、于阗文、龟兹文等文字。汉译佛经翻译经历了不同时期。在东汉至西晋时代,翻译佛经没有计划性,遇到什么翻译什么。译经者多为西域僧人,他们大多不懂汉文,只得请汉人作译经的助手,而助译的汉人又不懂外文,这就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这时的译经既不成系统,质量也不高。东晋二秦时代,译经工作有了一定进展,开始趋向于集体翻译,分工也还比较细致、具体。此时出现了译经史上的巨匠鸠摩罗什。道安、鸠摩罗什等人也开始就翻译理论提出了指导性的见解。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典要籍已初步译出,翻译的重点由经典转向论典,如真谛的译作就体现了这种特色。隋唐时代是佛典翻译的成熟期,其突出特点和基本标志是,由精通教义、通晓梵汉语言的中国僧人担任主译。同时翻译制度也日臻完善,译经的目的性明确,系统性增强。玄奘是这个时期的翻译大家。宋代,是汉译佛经的尾声,译出的经典以密宗居多。此后,译经事业濒于废绝。

(2)藏文译经西藏

地区自7世纪传入佛教后到12世纪,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主要是根据梵文原本,梵文所缺的,则据汉文、于阗文本转译以补不足。藏文大藏经主要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构成。"甘珠尔"是"正藏",收入了经、律和密咒三方面的著述,"丹珠尔"是"副藏",意思是论部,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及密教仪轨。此外还有"松绷",是藏族僧侣的著述。

(3)傣文译经印度

巴利语系佛教约在13世纪初叶经缅甸传入我国,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地区。由于方言的不同,用来译经的文字有三种:西双版纳傣文(傣仂文)、德宏傣文(傣哪文)和傣绷文。佛经内容分经、律、论三藏和藏外典籍四大部分,属于小乘上座部思想体系。

3.中国僧人的撰述佛典

翻译的增多,使中国僧人对佛教义理的领会逐渐加深,并促使他们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两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佛教学者的著述不断涌现,丰富和发展了"三藏"的内容。中国僧人的汉文佛典撰述,据当代著名佛教研究专家吕澂先生所作的编目有582部、4172卷(详见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124~154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其中包括现存的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撰述和唐代以后的重要撰述,也包括流行于我国的少量的高丽、新罗学人的著作。从撰述的体裁来分,有章疏、论著、语录、史传、音义、目录、杂撰、纂集等。从撰述的数量来看,章疏部分居首位,其次是论著,另外,史传部分也很可观。这些著作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历史、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的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史料。

4.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佛典的流传伴随着写刻印刷历史前进的脚步,大致经过了由写经到刻经,再到排印经本的演变过程。

同类推荐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热门推荐
  •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是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历四百年而不朽,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 恶魔循环

    恶魔循环

    当人心的恶念被欲望激发,贪婪和惧怕僵持不下,“它们”……便会到来!一台莫名出现在白今安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一个死机后自动弹出的古怪界面……魔鬼在他的耳边低语:“我可以帮你实现你的心愿,可代价是你将陷入恶魔循环。”
  • 飞蝉档案

    飞蝉档案

    流浪人晨刚,不经意间卷入了一场场血腥恐怖的凶杀案中,逐步发现了存在于各个阶层中的神秘组织—飞蝉教,成了“沉”字辈的护教使者—沉刚。飞蝉教人员众多,组织严密,是取其飞蝉,沉、蜕、飞、化四个阶段,四个等级,修炼达成他心通,最终与举头神(日夜游神)合二为一,以至金蝉脱壳,获得再生,但组织内部,教派分歧,各逞手段,而躲在黑暗深处的邪灵野鬼,也伺机出现在一场场血腥的杀戮之中……
  • 九天武圣

    九天武圣

    武神大陆,宗门林立,强者万千。这里以武魂为尊。秦楚,秦家庸才,武魂卑微,却意外得到上古至宝九龙塔,得到上古大能的武魂传承,自此昔日废柴变身妖孽。传说有强者以太阳星为武魂,镇压苍穹,震慑苍生。也有绝美女帝以星辰为武魂,美貌赛过皎月星辰。当武魂繁衍到巅峰,足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唯我独尊。
  • 空坟

    空坟

    家里的镜子不能乱动!我最喜欢的镜子不见后,我就开始怕光。医生说我是阳光过敏,我也只以为自己是生病。直到后来……我看见了……自己的坟墓!
  • 续高僧传

    续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天战神

    九天战神

    背负弑父罪名的颜子轩,习得上古千年绝世功法,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百年修成大道卷土归来,与昔日陷害他的万千敌人,展开一场惨烈血雨屠杀。上入仙神两界尊称神王,下到五海六域众生臣服,飞升修真界巅峰神座,成为一代九天战神.....
  • 穿越世间的爱

    穿越世间的爱

    曾经,她很爱他曾经,他很爱他但老天爷却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坎坎坷坷而她也有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 案底刺绣

    案底刺绣

    叶舟是著名诗人,他一旦着迷起小说,这个诗人的主体和小说便出现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文本。因为,诗人,小说家的想象力比一般的想象力飞翔得更远。诗人的敏感洞烛了小说,对人性的挖掘会更加幽深;诗人灼热的目光面对女性,使女性更加美丽。《案底刺绣》,就是小说跨上了诗人想象力的产物。
  • 仙无绝

    仙无绝

    我无意争斗,奈何人辱我。他在迷惘之中踏入仙途,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少年无庸才,少年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