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7500000051

第51章 意象—意境—典型 (4)

如清人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310页。)这意思是在空间上虚实相生,就会使画的“有限”延伸出“无限”来,这就是有意境。现当代取这一视角去解释意境的人也不少。例如宗白华教授就是非常重视意境的空间意识的学者。他说: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云:“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储光羲的诗句云:“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以及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见《美学散步》,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宗白华所说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他理解中的意境。因为下文分析杜甫那句诗时,他就用了“境界”一词。他从中国画出发所理解的意境就是在有限空间中看到无限,又从无限空间中看到有限。

蒲震元教授《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一文,也是从绘画空间转换的角度来解说意境的。他说:“意境的形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之上。所谓意境,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联想形象(虚)的总和。”(蒲震元:《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载《文艺研究》,1983(1)。)虚实相生在绘画中明显是一个空间意识问题,在诗的意境里,的确写的是“萧萧数叶”,但其效果却是“满堂风雨”,有限中达到无限。谭德晶在《意境新论》中把意境中的空间问题提得更明确,他从宋元以来的画论出发,认为:“意境当然是由个别的意象形成的,但是又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形成意境。在意象中,只有那些能形成完整连续空间的意象才形成意境。”(谭德晶:《意境新论》,载《文艺研究》,1993(6)。)在艺术空间中,他强调只有整体的连续的空间,才会有意境。应该说,从艺术空间的角度,以虚实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意境,是有效的。这个角度的解释还可进一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如果过于单一,也是有问题的。就是说,虚实相生的问题,也是各门艺术普遍的问题,是各门艺术共同的特性,如果我们不能更紧紧地抓住抒情文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抒情这一特点,仅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来解说意境,也还是勉强的。诚如谭德晶所说:“完整连续的空间只是意境的基础,不能说有了完整连续的空间就有了意境。除了这个空间性之外,还必须在空间中有情绪的弥漫充溢。”(谭德晶:《意境新论》,载《文艺研究》,1993(6)。)他的话是说得不错的。

3.境生“象外”说

唐代的诗歌特别是律诗发展到一个高峰,诗人之多、诗歌成就之高都是空前绝后的。唐代诗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提出“意境”说,发展了“象外”说,并把“意境”说与“象外”说联系起来思考,即认为意境的主要规定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响”、“言外之意”,反过来又用有没有意境来规定“象外”,两者互释。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见吴汝煜选注:《刘禹锡选集》,353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这可以说是以“象外”说解说意境最早最简洁的尝试。在刘禹锡看来,意境有两个层面:一层是作者要表现的诗情画意,他认为这就是“境”;另一层就是语象,即文字描写的形象,他认为这是“象”。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境”在深层,人们不能见到,要通过语象的描写,在语象的浅层之外才能追寻到。司空图也是从实境与虚境的联系中来把握意境,“实境”是他的《诗品》中的一品:“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真是“语语如在目前”;那么虚境是什么呢?就是他认为“岂容易可谭哉”的“诗家之景”,即“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唐)司空图:《与极浦书》,见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100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他认为意境就在实境与虚境的联系中,特别要于“象外”去寻找。

现当代学人利用唐代的“象外”说来解释意境,成为一种学术时尚,到处可见。较有代表性的是叶朗教授的解说:“到了唐代,在禅宗思想的推动下,‘意境’的理论就诞生了。什么是‘意境’呢?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这可以看做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最简明的规定。‘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境’当然也是‘象’,但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象’,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只有这种‘象外之象’———‘境’,才能体现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叶朗:《说意境》,见《胸中之竹》,54~55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意境诞生于唐代,运用唐代的主要诗学观点“象外”说来解说意境,可能是诸说中理由最充分的。但是用“象外”说来解释“意境”也不是没有问题。关键之点是,“象外之象”并非抒情诗本身的某个成分,是一种艺术效应。既然是一种艺术效应,那么离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所谓的“象外之象”就无从谈起。我们只能说“象外之象”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产物,所以如果要以“象外”说解说意境,就还需要读者接受角度的配合。

4.“生气远出”说

如我们在第二章范畴论所说,“气”的概念是先秦以来一个原始范畴。后人看到意境必须是生气灌注的,于是移“气”论来解释“意境”。司空图在《诗品·精神》中说:“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今人郭绍虞教授在《诗品集解》中说:“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迸露纸上……有生气而无死气,则自然精神。”意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所以宗白华在引了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所引别人的话“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胜,格胜也”之后说:

“‘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意思是说意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生命力的活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见《美学散步》,63~6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从“气”和“生命力”的角度来解释意境,也还有一些论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总的看这是解释意境的一个薄弱的环节,有待加深。当然,仅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又可能以偏赅全,所以又必须与别的角度的解释互相配合。

5.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文学领域提出的“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意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论诗,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意思也含有用他的“兴趣”说解释“意境”说的意思。现当代从这一角度着眼的论文还不是很多。其中叶朗教授的说法值得注意:

“‘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这是‘意境’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特点。”他认为:“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叶朗:《说意境》,见《胸中之竹》,55~57页。)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基于意境必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那么这无穷的“意”是什么呢?在许多有意境的诗中,那“意”往往是形而上的哲学意蕴,所以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合理的。但这种解释不能孤立进行,它必须与别的角度的解释相结合,才能揭示开意境的奥秘。

6.对话交流说

先秦的孟子开始提出“以意逆志”说,汉代的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说,到明代的钟惺提出“诗为活物”说,再到清初王夫之提出“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思想趋于成熟。这些思想与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相结合,形成了解说意境的又一重要视角。如前所述,在一般学者眼中,意境的最本质的规定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那么这“象外”、“景外”、“弦外”、“味外”、“韵外”的东西,是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还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交流中产生的?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这样,有的学者就转而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探讨意境的特征。如陶东风教授提出:“意境作为文艺作品的美感效应(而非作品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与接受者共同创建的,在接受过程也只能在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的,意境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定量,同一部作品见之于不同的接受主体其意境的形态或产生的方式、实现的程度都千差万别。”(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118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文艺作品就其本身的存在方式而言无非是一些符号———‘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它自身无法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这就需要有主体的介入。没有接受主体的介入,‘言’不可能自动地产生‘言外之意’,‘象’也不可能固有‘象外之象’。”(同上书,20页。)应该说,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意境的特征,的确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见解也很独到。

但是,第一,接受问题,不仅仅是涉及意境的生成,整个作品的审美效应都有待于文学的接受;第二,接受角度如不与别的角度相配合,也难于揭示意境的特征。

上面我们梳理了六种主要的关于意境的解说,应该说这六说都言之有据、论之有理,但又都不能完整地把握住意境的审美本质,这就说明了意境作为抒情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我们必须以全面的流动的视点,才可能接近“意境”的丰富内涵。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意境问题研究者也不是完全从一个角度去把握的,例如宗白华教授说:“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见《美学散步》,63页。)这里是三个角度。在目前的意境研究中,这一观点仍然是最全面的。叶朗的研究主要涉及“象外之象”和“哲学意蕴”两个角度;蒲震元的研究主要涉及“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和“气韵生动”三个角度;陶东风的研究涉及“象外之象”和“接受创建”两个角度。他们的探讨已经把研究推到了一定的深度。

(二)意境的美学内涵

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美学内涵呢?这里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在这些观点中,我们想从“生命力”这一角度,提出我们的一点新看法。下面是对这个理论假设的分述:

1.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在抒情型文学中,其中必须有两个要素,这就是情与景以及这二者的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生成的基础。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卷二,150页。)这话极为精当,意思是若要把诗的抒情推到极致,那么就要情景妙合无垠。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加以说明。在意境的研究中,常有一些论者认为,情景交融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他们看来,情是主观的,景就是客观的。

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在“情景交融”这个命题中,情与景都是主观的,或者说都是“心理现实”。因为这里的“景”已经不是自然外在的“景”,是经过诗人“物以情观”后的“景”,已经是“胸中之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把握到的真理性的认识。

“情景交融”构成艺术形象,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到意境之有无。如果离开情景交融来谈意境,就失去了艺术形象这个基础。在情景交融中,不论是以情为主,还是以景为主,一切都围绕着情的表现来展开描写,有时所写的景物,也只是情感化了的景物,不是外在的景物。情感的凝聚和流动是诗人内视点的作用。所谓内视点也就是精神视点,灵魂视点,即景物通过诗人内心的加工可以变形、变态,当然也可以不变态、变形,但都充溢着诗人的感情。据《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一诗中,原来有这样两句:“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觉得不妥,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有很大改变。此诗是杜甫任左拾遗时所作,杜甫对当时的皇帝未能整顿好国家深感失望,所以他坐在江畔,一种寂寞无奈之感袭上心头,所以把诗中“桃花欲共杨花语”这种比较有喜气的句子,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这种带有颓丧感的诗句。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调。

2.意境的诗意空间必须具有张力

仅有情景交融并不一定就有意境,还要看是否有一个辽阔的、不可穷尽的诗意空间,是否耐人寻味。所以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维也说,词人如果要在意境上用力,就要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也就是说,作者要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段,不是在艺术形象之内的狭隘的空间里,而是在形象之外的辽阔的诗意空间里去表现诗的意义,使诗的形象获得多义性,给人留下意义空白,等待读者去填充。例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能说这首诗情与景不交融。诗中的“慈母”、“线”、“游子”、“衣”、“缝”等,都是被诗人的情感浸泡过的。诗的主旨也很动人。但我们很难说它有意境。这主要是诗意都在“象内”,并没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等,缺少诗外的可以令人展开想象的空间,没有那种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回旋往复的诗意的张力,所以是好诗,但未达到最高理想———意境的呈现。我们再来读一首李白的也是描写送别的诗,大家十分熟悉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 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 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 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静静的箬竹江

    静静的箬竹江

    《静静的箬竹江》一书主要讲的是普通人在和平环境中的普通生活。
  • 栖霞民间故事

    栖霞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栖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和积淀了丰厚而博大的民间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旧时,乡间信息闭塞,精神生活和物质需求一样贫乏,一代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的“真事”经过不断的加工完善,就成了现在人们听到的民间故事了。
  • 紫姻缘

    紫姻缘

    长诗取名为《紫姻缘》,是因了有百合花的满庭芬芳,也有彼岸花一丛一丛的经年绽放。有些甜蜜,明媚,有些酸苦,黯……这些暖意,或寒意,均来自于单薄日子在黯的氤氲气质里落下的斑斓美好。
  • 我扶着四川歌唱

    我扶着四川歌唱

    感谢一条北纬30。线,把浙江与四川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了一起,把“天堂”与“天府”联系在了一起,把诗人的炽热的心与我们四川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联系在了一起!旋律之一:蜀地遐思,栈道,剑门关,西昌发射基地参观记,冰川野浴,高山杜鹃,康定,折多山,折多河,塔公寺,丹巴县,藏羌古碉,雪山感觉,三星堆遗址断想,第几场雨下在昭化古城,金沙遗址,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都江堰的李冰,夜宿“九寨天堂”等。
热门推荐
  •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伊洛斯皇家贵族学院

    伊洛斯皇家贵族学院

    五位让学院所有女人为之痴迷的伊洛斯四少四位让学院所有男生为之倾倒的伊洛斯公主会在这个校园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浠辰哥哥,你是不是永远都不会离开我?寒,请不要这么忧伤,我会一直在你的身边。
  •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空武帝

    星空武帝

    人生有十窍,是为三魂七魄的源头。每通一窍,可获得强大的力量。王越,出生在一个小乡村,却与其他同龄人有不同的想法,偏好习武修身,并最终踏上了漫漫武道征途,为追寻父母踪迹,誓要踏上巅峰。层次:练窍、炼魔、炼魂、人仙、洞天、不朽、涅槃、造化、混沌
  • 烟染红尘

    烟染红尘

    人家穿越养尊处优,她穿越就得从棺材里挖出来。一下子是花魁一下子是乱党她也是醉了。事业糟糕得一塌糊涂,没想到连爱情也流年不利,前有恶魔少主挡道,后有爱人必死的预言诈桥。好不容易来了个两情相悦,皇帝竟然要她舍身成仁?死就死吧,又不是没死过,姐一定会回来滴!
  • 收集世界

    收集世界

    少年王潮远天生大脑能力远超常人,但是同时也几乎没有人类的感情,这种极其罕见的特殊体质在医学界至今没有治愈成功的案例。有一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天才泽城美由纪自愿担任了王潮远的主治医生。但是这位年轻女医生竟然是个重度电子游戏迷,在她的影响下,王潮远也成为了一名游戏玩家,而他的命运也随之开始改变……
  • 全民入侵

    全民入侵

    本来想写地狱、天堂、人类、冥界的故事,但是又觉得没意思,于是本书不仅将有上帝等西方诸神,也将有佛主等东方神仙,还会有生化人、智能机器人,这将是一场大混战,到底谁牛逼呢?点开看就知道了。(QQ交流群:80018796)
  • 百家公案

    百家公案

    包拯执掌开封府衙门,负责审理全国各地的案件。他为人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既敢于为民请命,也敢于碰硬,被世人尊称为“包青天”。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他的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包公佯怒撕伞,巧妙地辨别出伞的真正主人……
  • 旷世神少之白狮

    旷世神少之白狮

    兔子般的无能,狮子般的强大;前后判若两人,却同为一体;碎骨以后,废柴已燃烧起来,死灰飞扬,飘落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他将征服全世界。
  • 新蜀山传说

    新蜀山传说

    故事讲叙了陈陌在参加高考前通过了来自都市不为人知的一所私立大学:蜀山学院的入学测试,随着陈陌同学走进这个看上去和普通大学没有区别的校园,那些关于蜀山的古老传说和秘密将会逐渐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