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7500000027

第27章 “言外”—“象外”—“韵外”(5)

他说: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赞《易》陈《书》,无待诗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岂有入微翻新、人所不到之意哉?((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对高启《凉州词》评语,见《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三种》,船山学社,1917。)为什么诗的“深远广大”、“舍旧趋新”俱不在“意”?原来“意”可以是一种指称性推理性的“意”,如《易》、《书》,所以必须把诗的“意”与一般的“意”区别开来。诗歌作品的特质或根本是作品中的“意象”,是情景交融的“意象”。所以王夫之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154页。)这里王夫之提出要“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认为只有这样,诗人心中独特的感受才可能表现出来。这意思是说,诗歌作品的根本是情,但情不能直露喊出来,要以“写景的心理”,即通过“景语”以达情,合成“意象”。王夫之举例说:“语有全不及情,而情无限者。

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语。”((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对谢朓《之宣城群出新林浦板桥》评论,见《船山古近体诗评选三种》,船山学社,1917。)诗句中,并没有人物,但是“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就是“意象”,这意象不依靠外物,依靠的是“心目为政”。“心目为政”即以心目的活动为主宰。清代另一文论家叶燮则直接谈到“诗之至处”,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叶燮:《原诗·内篇》,见《清诗话》下册,5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从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同上书,585页。)叶燮的这些话,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他明确提出了“诗之至处”。“至处”就是根本处、极处或特异处,其要说明的是诗之为诗、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所在。西方文论追问作品的本体,也差不多是追问作品的根本处、极处和特异处,寻找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特异之处。第二,他认为,诗的至处不在一般的事与理。诗要写理,但非“可言之理”,诗要写事,但非“可征之事”,诗所写的事与理,要有寄托,是一种“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要有指归,是一种“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第三,“诗之至处”,就是作品的审美“意象”,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对读者而言就是一种恍惚之境。总而言之,诗之至处是一种不可穷尽的朦胧、缥缈、不确定的境界,它基本上是不可意释的。如卢纶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全唐诗》第九册,31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汉语诗的特点,时态不确定,人称不确定,等等。如诗中的动词“飞”、“遁逃”、“逐”,都没有时态的标示。第三句的主语也没有写明。这样,诗的至处的确就出于“冥漠恍惚”之境,与诗人的审美体验是一致的。但翻译成英文,情况发生了变化:High in the faint moon light,Wildgeesearesoaring.Tartarchieftainsarefleeingthroughthedark—Andwechasethem,Withhorseslightlyburdened.Andaburdenofsnowonourbowsandourswords.(参见吕叔湘编注:《英译唐人绝句百首》,5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在这里,原本不确定的时态被确定(soaring,fleeing,现在进行时),原本不确定的人称被确定(we,作为第三行的主语),虚词大量增加(如in,through,with);人称代词和名词有了数的限制(bows,swords,houses,we,geese,chieftains),这样就加强了词的确定性,读者的联想被大大限制,诗的朦胧、恍惚的美,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都被削弱了。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到,汉诗的“至处”在于那种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的朦胧、恍惚之情感境界,分析的、逻辑的理和事,不是汉诗的特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古代文论反复讲“意在言外”,就要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有血痕无墨痕”。在我们古人看来,“性情”、“血痕”是根本处,而语言文字只是诗性情感的载体。若从鉴赏的角度看,也许更能揭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奥妙。我们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这首诗,我们实际上融入了诗人狂喜中的境界,似乎跟着诗人喜极而泣,似乎和诗人一样在书房中随意翻书,却又无心读书,似乎也跟诗人一样向往着故乡,而这愿望似乎顷刻就可实现,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向着洛阳。我们似乎根本没有注意诗里的语言文字,当然也没有停留在语言文字上面,而直接进入诗的境界。注意力的转移机制,从语言文字完全转移到诗的境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现象发生了。所谓“得意忘言”,这里的“忘”,乃是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意”的一种心理状况。“忘”是删除一些被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而突出了被认为重要的东西。“忘言”是突出“意”,“不睹文字”是突出“性情”。由此可见,中华文论的“得意忘言”说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说,与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客观地说,现代西方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的,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语言与情感之间,选择语言为诗的本体,把诗封闭在语言的牢笼中,似乎把诗性的情感放逐出去,这就过分了。

(二)“得意”难道真的“忘言”

上节重点讨论“得意忘言”和“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强调的是要“忘言”,要“不睹文字”。但是,优秀的作品难道真的在“得意”之后,在“但见性情”之后,就可以“忘言”,就可以完全“不睹文字”吗?这里要区分两种“忘言”和“不睹文字”。在普通的指称性的语言中,我们在明白了意思之后,真的可以不管那语言文字。例如一个从北方来的人说:“新加坡的植物四季常青。”我们在听了他这句话之后,知道他说过这个意思,就可以把他说的话忘了。他是说“新加坡天气热,植物一年到头都是绿的”,还是说“新加坡靠近赤道线,树常绿花常开”,或者他说的是别的相同意思的话,这对听话者来说,记住意思就可以,怎么说完全可以忘记。因为在这普通的话语中,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与工具,只具有指称的意义,或认知的意义,我们迅速滑向了“新加坡植物春夏秋冬都常绿”的客观认知,不会去感受这个人说话的语音语调、词语组合等,在这种情况下,话语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只是它能指称客观事实。

但是在文学语言中,情况发生了变化。文学语言一般而言是非指称性的。它一般不指称外部的事物,只表现诗人的艺术世界,诗人的审美情感的世界。这里,说什么,怎么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重要的。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句子为历代津津乐道。中华文论讲究“推敲”,讲究“炼字”。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宋代学者邵雍说:“不止炼其辞,抑亦炼其意”(《论诗吟》);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宋代孙奕也说:“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履斋诗说》);宋代胡仔在谈到杜甫改诗后也说:“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元代刘将孙也说:“老杜有‘新诗改罢自长吟’之句,盖其句有未足于意,字有未安于心,他人所不知者,改而得意,喜而长吟,此乐未易为他人言,而作者苦心深浅自知,正可感也”(《蹠肋集序》);清代袁枚也说:“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随园诗话》);刘熙载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是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艺概·诗概》)。这些强调要“炼字”、“推敲”的说法,与“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说法,是否有矛盾呢?其实是不矛盾的。“不睹文字”是说读者沉浸在诗的审美情感和意境中,但我们心中仍有文字语言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作为艺术符号与审美情感是同构对应的;我们在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句子时语言文字与诗性的情感同时在心中跳动。

当我们的注意力转向情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现象;当我们为那种情感激动过后,把注意力转向诗句时,又会产生这些字句音调铿锵、急促、有力的印象(觉得杜甫在炼字上下了工夫)。这样,我们就觉得语言文字并没有被抛弃,而是隐入诗性情感中。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论又重“性情”又重“文字”的理论,或者说是“性情”与“语言”合一的理论,恰好与现代符号学的原理是息息相通的。艺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是,艺术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情感不是分离的,恰恰是合一的。看似两个东西(语言与情感),实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艺术符号不像普通语言那样去说明、标示感情(如欢乐、痛苦等),把语言的“所指”与“能指”拆开;相反,艺术符号就是所要表现的情感,符号与情感没有裂痕,完全合二为一,符号就是情感,情感也就是符号。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表现性形式,也就是一种符号,但它并不是那种超出了自身的、而且使人的思想转向被标示的概念上去的符号。([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55页。)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意义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地方,一旦我们掌握了它的内涵……我们便不需要这个词了。然而,一件艺术品便不相同了……我们看到的或直接从中把握的是渗透着情感的表象,而不是标示情感的记号……艺术符号的情绪内容不是标示出来的,而是接合或呈现出来的。一件艺术品总是给人一种奇特的印象,觉得情感似乎直接存在于它那美的或完整的形式之中。(同上书,128~129页。)中华文论深刻说明了“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后,又强调“炼字”之重要性,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吻合了现代艺术符号学的原理。在诗的世界中,“性情”是审美情感,“语言文字”是艺术符号。“炼字”表面看是提高艺术符号的表现力,可“意”、“性情”、“境界”就在字、词、句所描写的“幻象”中。所以古人又有“炼字”、“炼意”并举的说法。其实,为什么要“炼字”呢?因为“其句有未足于意,字有未安于心”。但又如何“炼意”呢?还是要从“炼字”入手。正如艺术符号与诗意情感合二为一一样,“炼字”与“炼意”是互补合一的。

本章以作品的言、象、意层面结构开始,以文学作品的“至处”收束,中间重点展示中华文论作品论的核心———美在“言外”、“象外”、“韵外”,说明了道家的“无”生于“有”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文论影响甚巨,所以“虚实相生”是中华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征,折射到作品论上面,必然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并以此为作品之美质。

同类推荐
  • 八九十枝花

    八九十枝花

    本书作者用安静而引人入胜的文笔,描写了细腻、清雅,诗意丰盈的日常生活。结构按季节分为五部分,春、夏、秋、冬,加上“人事”一章。内容包括:草木,饮食,人物,民俗,风俗。本书文字温雅清艳,绵密细致,写人状物有独特风格。
  •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本书采用七言诗的形式,把《三国演义》全部重新改编,用简洁、轻快、整齐、优美的七言押韵组诗,把《三国演义》重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 别样人间

    别样人间

    过去,家乡人说听戏,不说看戏。那时不象现在的舞台,有灯光、布景许多讲究。戏台上就是两把椅子一张桌,简单得很。而且上万人听戏,好大一片,哪看得清?只远远地见舞台上人影乱晃。便只能借助耳朵了。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 心湖的涟漪

    心湖的涟漪

    本书就学校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保护和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文书、教师学生、财务等各类档案进行全面介绍。
  • 人之初

    人之初

    本书选收作者报告文学12篇,作品讴歌世间真、善、美,赞美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生事物。
热门推荐
  • 霸王宠妻

    霸王宠妻

    他是冷漠孤高的商界霸主,只有在她的面前,才会卸下面具。厌恶一切觊觎窥探她的人,哪怕只一眼,他也半分不容!当她消失在他的眼前,整个世界开始冰冷、嗜血、狂杀。纵有权势滔天,也终抵不过她笑靥如花。
  • 缘.

    缘.

    十世缘,九世爱,一世恨。她,无忧无虑的神之女,却没人知道她的孤单,爱上他,只源于他的温暖...他,魔界至高无上的魔界之王,但没人知道他渴望自由,爱上她,只因为她的无忧无虑...他们的爱情不被祝福,落得那个下场,永生永世不得相爱,如相爱必相恨。但命运还是眷顾他们不是吗,相爱必相恨,那相恨呢...(本文十世都讲,从第十世开始,上面的是第一世)不喜勿喷
  • 总裁的糖果老婆

    总裁的糖果老婆

    兔子不吃窝边草?窝边有草干嘛还去别处找。因为一次出差,喝醉了的夏子轩把“窝边的草”给吃了。然而醒了之后发现“这颗草”一直躲着自己,这要是换了其他人不是都巴不得凑上来吗?难道这是她在耍欲擒故纵的把戏?可是后来她说的谎彻底惹怒了他。夏子轩掀桌了:“死女人,在我不要你之前,你都是我的。”
  • 排除不良情绪50招

    排除不良情绪50招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怎样自我排除不良情绪的大众科普读物,作者针对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各种消极有害情绪,总结归纳了50种自我化解的妙招。
  • 逗比小冤家

    逗比小冤家

    此作品对三观有严格要求的童孩们,具有1000点伤害,慎入~~~~~~“床前明月光,撒了一碗汤,举头拿毛巾,低头擦裤裆。”白衣胜雪,潇洒不羁,一位年轻公子对日高吟,白色纸扇在胸前轻轻拍打。“好,好。”身后忽至一妙龄女子,声若黄莺出谷,清脆俏皮:“这位公子,你真是太~~有才了!”“呵呵……小姐谬赞了……”白衣公子缓缓转身,原本得意的脸上一秒钟转成菜色:“刘沐诗!怎么是你!”
  • 噬无忌惮

    噬无忌惮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 极品化妆师:冥君乖乖宠我

    极品化妆师:冥君乖乖宠我

    沈洛洛!这个A市的极品化妆女竟然穿越了!!!一时间这样的新闻几乎在全世界铺天盖地,版版都是头条!姓名:沈洛洛。职业:死人化妆师兼女主。年龄:21岁。特征:不知道她身边的那只帅死人的男鬼算不算?穿越方法:三月三在回阴路迷路而穿……“想看美男吗?不好意思,他是我家的!过目需收费……”沈洛洛站在仙界凌霄宝殿上,霸气一呼。“谁都不许动!他是老娘的男人!”………
  • 穿越时空:娘子很可爱

    穿越时空:娘子很可爱

    一次车祸,她穿越了!穿到了一个不知道的朝代,而且她变成了一个丑女!天哪!不要酱紫好不好?
  • 爷家后院有妖孽

    爷家后院有妖孽

    某邬大爷,于某年某月某日在一堆小树苗遮挡的地方匆匆挖了个坑,然后一泻千里,只听见砰啪一声邬大爷的人生就此拉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梦无岁月

    一梦无岁月

    梦里不知身是客,欣于入沉梦中情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有不同,各有所好,然嗜梦甚有。享梦者却难得少见。在光怪陆离地幻镜里,有善恶美丑,有千奇百怪,有一切你想像不到的有意思的故事,如同电影镜头、语言一般丰富多彩,甚至更有趣。身在其中偶有怅然、偶有喜乐,也有不能请言尽的话语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