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4700000007

第7章 难以企及的“忘我境界”(2)

第二天,楚怀王设宴款待张仪。觥筹之间谈起了秦楚联合之事,屈原当然是强烈反对,并痛斥张仪、子兰、靳尚,对着怀王大声说道:“大王,张仪是秦国派来的奸细,你千万不要相信他呀!”怀王贪恋那600里土地,又忽然想起了郑袖说的话,于是大怒:“难道楚国的600里土地还抵不上你的一双白璧吗?”命令武士将屈原拖了出去。

奸臣的陷害,金银财宝的诱惑,也许真实的场景会让屈原更加痛心,但就是这一次的离间注定了屈原今后不断被放逐的命运。最终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异乡。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曾经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楚国国都被攻破。屈原的政治思想完全破灭,什么圣主明君,举荐贤能,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他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五日遗恨汨罗江,而这一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端午节。

屈原与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民间就会举办很多活动,例如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活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我们最熟悉的无外乎吃粽子、赛龙舟了。那么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吗?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源问题一直备受争论,与屈原有关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其一,源于纪念屈原。前面已经说过,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放逐,忧国忧民的屈原既无法改变自己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也无法改变楚国的现状,更不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凌辱,他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只有跳入滚滚汨罗江,让自己的生命随着江水永远流动不息。

传说他跳河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闻讯后都哀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划着船只,期盼能打捞上屈原的尸体;有的百姓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说是鱼虾蟹吃饱后就不会撕咬屈原的身体了;还有的老医师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中,说是要把蛟龙水兽都药晕了,以免伤害屈大夫。传说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后来人们还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投进江里。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现在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了。

其二,屈原恰好在端午节跳的河。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做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的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强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按照这种说法,端午节是早就存在了,可是端午节流行的吃粽子、赛龙舟的项目,还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打捞尸体、投放米团等行为演变而来的。

关于端午节,还有几种说法:一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二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三是源于古越民族的图腾祭。其实争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屈原一样,可能他的作品没有多少人能够领会其中奇幻美妙的语言,能够体会屈原强烈的情感流露,但是大家都不会忘记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绝世之作

动荡的时局,怀才不遇的苦闷,满腔的报国热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造就了屈原的悲剧人生,也造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25篇,为《离骚》、《九歌》(计11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做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对于这25篇中某些文章的归属,汉代就存在争议。总体而言,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较大。

在屈原众多作品中,《离骚》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共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之一。关于“离骚”的内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解释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则在《楚辞章句》中将其解释为“别愁”。对于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代也有所争论,一是认为写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前往汉北之时所作;另一种认为是写于顷襄王当朝第二次被流放江南之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篇作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之作。

《离骚》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到“岂余心之可惩”,诗人自叙家世生平,自豪地指出自己是楚王同姓之臣的贵族地位,因此他对楚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出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勤勉不懈,及时修身,有着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干,他希望能够献身楚国,实现其“美政”思想,使楚国繁荣兴盛,使楚王能够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主明君。但是“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些“党人”“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于是谣言四起,陷害诗人。而最高统治者也不善明察,动摇多变,最终诗人蒙冤受屈,“众芳芜秽”,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况,可他仍然坚贞不屈。

诗中用各种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戴岌岌之高冠,佩陆离之长剑;又身披种种香花与香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决心宁死不变。

诗的第二部分则把人带入了一个极具幻想、诡秘神奇的世界里。诗人在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舜)表述了治国之道,发泄了遭人诬陷的愤懑之后,他开始“周流上下”,驱使众神而求索,他来到天界,而天帝的守门人却拒绝为他通报,这象征着屈原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梦想已经完全破裂。

于是,他又降临地上以“求女”,但是那些神话中的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以相通,他无法找到能够理解自己、体会自己感受的知音。而后诗人又求助于占卜,但结果是灵氛、巫咸告诉他楚国已没有希望,劝他最好离去,去寻找自己的前途。然而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诗人发现他终究眷恋宗国,难以割舍故土,在彷徨之中将何去何从?既然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更不舍得离国而去,那么只有以死明志,以凄美悲壮的死来殉葬祖国,完成自身人格的升华。

全诗荡气回肠,辞藻华丽,缠绵悱恻,场面辉煌奇幻,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楚国黑暗腐朽统治的愤恨,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的悲痛,遭小人陷害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诗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抽象的思想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鲁迅先生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离骚》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而由屈原开创的楚辞,突破了《诗经》那种传统整齐的四言格式,形成了句式多变、篇幅宏大、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骚体诗”。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形容的巨大影响。

惊世之举成就“壮士”美名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好一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萧萧易水河畔,秋风瑟瑟,诗人在与谁别离?那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因为这样诗人才会如此慷慨激昂,才会想起当年荆轲在这里唱起的《易水歌》。

同样的易水河畔,同样的秋原辽阔,荆轲立于船头,望着岸上前来送行的燕太子丹以及高渐离、宋意,他们身着白色衣冠(丧服),双眼含泪,荆轲此行刺杀秦王,命悬一线,生死难料,也许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的相会。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荡气回肠。

寒水如镜,但它能够照出壮士的一片丹心吗?

荆轲其人

荆轲是谁?为什么刺杀秦王的任务会派给他?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是最后一个被描写的刺客:“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太史公为我们介绍得很详细。荆轲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来迁居到卫国,人称庆卿。后来到了燕国便改姓荆,人称荆卿。他喜好读书舞剑,是个性情中人,也更像个游侠。荆轲曾经向卫元君游说,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卫国濮阳(今天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卫元君则被迫迁到野王(今天河南沁阳),成为了秦王的一个附庸。随后,荆轲便开始周游列国。

有人说荆轲是个胆小之徒。《史记》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这是荆轲在榆次的一次经历,他喜好舞剑,便与盖聂在一起讨论剑术,可惜话不投机,盖聂十分生气,怒目而视,荆轲见状,没说什么就扬长而去了。有人提议把荆轲叫回来,可盖聂说:“我们一起论剑,有谈的不如意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他。你去找找看吧,不过估计已经走了,他不敢留在这里。”果然,荆轲已经驾车离去,盖聂认为是自己怒目而视吓走了他。还有一次在邯郸,荆轲和剑客鲁句践一起下棋,但两人在输赢上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十分气愤,斥骂了荆轲。荆轲见状,连话都没说就离开了,再也没回来。那么荆轲真的是被盖聂和鲁句践的怒视和斥骂吓跑的吗?他真的是胆小懦弱吗?

有人说那是荆轲心胸广阔,能屈能伸,不愿意与他们二人斤斤计较,既然不是一路人,那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荆轲更像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怕是太史公的意思也是借此赞誉荆轲的隐忍品德吧?因为如果荆轲真的是胆小怕事之人,他后来又怎么可能被选作刺秦的人选,更不要说图藏匕首走到秦王的面前,恐怕还没走进大殿,就会被秦王的气势吓跑了。

后来,荆轲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声而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旁若无人。荆轲虽能以酒交友,但也喜好读书,结识了一些贤豪长者,其中就有他的知遇之人田光,两人成为挚友,田光觉得荆轲非等闲之辈。后来也是在他的推荐下,荆轲才被燕太子丹选为刺秦的勇士,那么燕太子为什么要刺秦?荆轲又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是为了个人恩怨,还是为了民族大义?

壮士刺秦为哪般

话说秦王嬴政一心想灭掉各个诸侯国,四海归一,他重用尉缭,不断征战。燕赵联盟以失败告终,燕国的土地也损失许多。这时,原来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见此情形,就偷偷逃了回去。秦王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但面对浩浩荡荡的秦军,燕太子害怕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要找人行刺秦王。他先是找到了田光,但田光年老力衰,就向燕太子推荐了荆轲。我们看看太子丹是怎么劝说荆轲的:“秦王要兼并天下,让四海臣服,十分贪婪。现在,韩国已灭,秦王又南伐楚,北讨赵,接下来就要轮到燕国了。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各诸侯国又害怕秦王,不敢合纵,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迫使秦王归还诸侯的土地,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群龙无首,乘其内乱,诸侯联合,一定能打败秦国。”

太子丹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挽救燕国将亡的局势,反抗强秦的兼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他自己的个人恩怨,被当做人质留在秦国,他肯定过不上什么好日子,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国,却又面临着亡国的命运,燕太子对于秦王定是怀恨在心。可是,荆轲刺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荆轲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的确,荆轲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入虎狼之地,刺杀秦王,从个人情感而言,肯定包含着报恩之情。就在临死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但是就此把刺秦的意义仅归结为报恩,恐怕太过狭隘了。从大局来看,燕太子请求荆轲出面的缘由是“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而当时荆轲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可见荆轲是把刺秦作为国家大事来看待的。后来他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也曾说“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既能解除燕国之患,又能为将军报仇,这也说明了荆轲接受刺秦的任务主要是为了反抗暴秦,试图使燕国走出灭亡的险境。

也有人指出,秦王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那么荆轲的行为是否可以看作是“小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战国后期,四处征伐,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他们也渴望能天下稳定,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然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主要是依靠兼并战争,这种战争充满了屠杀和掠夺,也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深的苦难,例如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被兼并国家的人民憎恨秦王,荆轲出于挽救燕国的目的而前去刺秦的行为难道都应该被否定吗?谁会愿意献上自己的国家来实现他人的天下一统,像电影《英雄》中的无名那样,能够感悟到秦王一统天下的“大义”而放弃刺秦之人怕是只能存在于电影之中吧?

同类推荐
  • 坎坷风雨路

    坎坷风雨路

    “关西宅一把大火,烧得片瓦无存,是闾山游击队救了大哥的命,他才死里逃生啊!”众人一听,想起关西宅大火,无不气忿,都对关幽燕投去同情的目光。特殊年代里,一帮塞北儿女轰轰烈烈的斗争就此展开。人人都为保家卫国拼尽自己的力量!
  • 财倾大明

    财倾大明

    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大明有钱,那流寇和满清鞑虏都不是问题。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大学生获得了一个玉佩,让他可以来回穿越自己前世和今生,并且可以携带双手触碰到的东西一起穿越,这样让他感觉到自己发财了。所谓独发财不如众发财,他依靠两袖金风行走天下,所到之处上至贵族官僚地主豪商,下到普通庶民百姓,都在他的银弹战术之下弄得跪地投降,纷纷主动结成利益集团。“我要让流寇、建奴、西方洋人,都统统在我的金山银海里面摔死淹死,让大明帝国的皇帝,在我的银弹之前跪下唱征服!”本文关键字:种田、赚钱、练兵、打仗、泡妞、开疆拓土、海外殖民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草原铁骑

    草原铁骑

    流浪的狼从遥远东方翻越乌拉尔山跨过草原而来,当富饶的拜占庭、骄傲的佩彻涅格、崛起的基辅罗斯、腐朽的阿拉伯帝国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演出的时候,狼崽藏起爪牙,等待着时机。当狼群咆哮之时,铁蹄必将布武威于四方!
热门推荐
  • 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那一世,你回眸一笑,我许你一生。这一世,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下一世,谁许我一世倾心?
  • 红豆女的恋情

    红豆女的恋情

    从前有两个女孩,一个是美丽善良的土豆女,而另一个是长相难看而且心眼很坏的红豆女,红豆女总是想方设法的陷害土豆女。
  • 幻妖途

    幻妖途

    无尽的十山天地,通神山与通天山静静矗立。九幽体的掌控者,在当年引起了那一场大变,毁去了通天神山,如今,唯有现世的九山。踏天梯,沐浴天殿洗礼,登上至强者的路途。当幻妖的世界被人类所争夺,当黑暗大森林里传出天幻妖出世的消息,在那灭世雷霆降下之后,九幽体与月乌第一次碰了面。月乌右肩膀处那个奇怪的印记,当他突破之时偶入奇异的空间,那一刻苍老的古树,竟视他为亲子。这十山天地的外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神幻妖的一句话,提醒了月乌。
  • 非专业特工

    非专业特工

    为了不让国家的科研成果落入敌人之手,他毅然服下,从此之后这世界少了一名兢兢业业的学子,多了一个身手不凡的特工,虽然不太专业......为了心中的坚守,他选择了一条强者之路。与此同时,一场针对全世界的阴谋酝酿已久。做掌门、联合各大门派、说服各国情报机构,看猪脚如何扭转乾坤(新人第一本书,开头写的不怎么样,请大家支持。每天7、12、18点稳定更新三章,要是码得多那就爆发一下!)
  • 生命的颜色

    生命的颜色

    编入作者陶少鸿的二十一个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内容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写了人与他者、与环境的关系,也写了人处在困境时的挣扎与自我拯救。
  • 重归书斋

    重归书斋

    本书收有《乡村学校的记忆》、《在自由和锁链之间》、《我的春节在童年》、《囚禁自己》、《怀疑手中的钞票、《回归书斋》、《大碗吃饭》等散文随笔作品。
  • 特工狂妃:绝代女将军

    特工狂妃:绝代女将军

    她是将门孤女,孤高清绝,他是战神王爷,铁血冷酷,当她与他雪原相遇,谁入了谁的眼,谁又入了谁的心?当她被异世灵魂取代,当她风华绽放,当她素手揽风云,当她袖手转乾坤,当她浴血成凰,谁又敢说女儿不如男?当他们强强携手,忘川大陆,谁与争锋?
  • 韵道渺茫

    韵道渺茫

    有心者,琉璃即是血肉。无心者,在天外飞仙又如何?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也只答一句:那又如何?手握一把黑色利刃,脚下踩出玄妙的步伐,身体浮光掠影般在人群中闪烁,所过之处,黑芒涌动,血光迸现!在他身后,是倒下的众神……
  • 跨世元极

    跨世元极

    元:始也。极:终也。跨越时间的长河,回到了曾经的太古的大世文明。那是一个人类刚刚起源的年代,甚至武器都很单一,到处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凶兽。人类完全是在一个夹缝中苟延残喘的生活。汪洋是一名军人,一次意外发生,被一伙神秘人派往到了过去完成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重大的让任何一名军人都无法拒绝。但是当他回到过去、恢复了记忆之后,才开始真正的了解这个世界,而这个时间完全与描述的不同。当他查看日期时才发现他已经身在几千万年前的另一个大世文明的原始阶段,并且与预测时间还要早上很多年。且看他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又会有着怎样的奇遇呢?
  •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中国古代高僧传》这本书中讲述了大约10位高僧的故事,主要介绍了“法显、鸠摩罗什、真谛、智顗”等等高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