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5400000015

第15章 名词篇(6)

“皮、肤”的关系和“肉、肌”的变化基本相似,在核心词“皮”中我们讨论了都用于人时“皮、肤”的区别,那么当“肉、肌”都用于人时,是不是也有不同呢?《素问·上古天真论》载:“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肌肉若一”,显然“肌”和“肉”不一。而历代注家对“肌、肉”的注解,只是注意到了二者在适用范围本身上的不同,对于同中之异,即当“肌、肉”都用于人时有什么不同,大多没直言。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肉”与“肌”似乎存在松弛柔软与绷紧有力的区别。《后汉书》中如“肉袒”、“肌栗心悸”,也可以体会出这种微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诸如“肉瓤西瓜”、“做事真肉”、“肉脾气”这样的说法,似乎可以印证上述对于“肉”、“肌”都用于人时的不同之处的解释。

在《后汉书》中表动物肉的子语义场内,我们分为可食用肉和祭祀用肉两类,其中肉食类可细分为干肉、肉酱、熟肉、生肉、切肉,充分显示了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脯”、“脩”意为干肉,《礼记·内则》“牛脩鹿脯”郑玄注:“脯、脩,皆析干肉也。”又《周礼·秋官·掌客》“三问皆脩”郑玄注“脩,脯也”贾公彦疏:“脯,干肉薄也,脩是锻而加姜桂捶之者。”可见“脯、脩”统言之都表示干肉,但在所指上稍有不同,“脯”表示剖开制成的薄干肉,“脩”则是加佐料经过进一步捶制的干肉。《后汉书》中“脯”9例,多见“酒脯、脯糒、糒脯”,“脩”1例,见《第五钟离宋寒列传》“束脩之馈”。到了现代汉语中,“脯”的词义扩大了,晒干或蜜渍的水果也叫“脯”。

“醢”、“酱”、“菹”意为肉酱。《说文·酉部》:“醢,肉酱也。”又《说文系传·酉部》:“酱,醢也。”《仪礼·公食大夫礼》“皆有大”郑玄注“唯醢酱无大”孔颖达疏:“醢则酱类也。”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唐(蚁卵)醢;还有枸酱、芥酱等。可见,“醢”只是“酱”的一种,以肉为酱谓之“醢”,“酱”包括“醢”。又《释名·释饮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后汉书》中“醢”2见,名词和动词用法各1例,如《礼仪志》:“瓮三,容三升,酰一、醢一,屑一。”《东夷列传》:“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以示百姓。”“菹”1见,用为动词,与“醢”连用,见上;“酱”2见,如“执酱而馈”、“御食酱”。

“肴”、“膳”意为熟肉。《说文·肉部》:“肴,啖也。”徐锴系传:“肴,谓已修庖之可入口也。”《古文苑·扬雄〈蜀都赋〉》“脍龟肴”章樵注:“熟肉连骨曰肴。”《后汉书》中“肴”11例,如“酒肴、肴膳、甘肴、兰肴、肴核”。《广雅·释器》:“膳,肉也。”《周礼·天官·膳夫》“膳用六牲”,可见“膳”即食用的肉食,后“膳”泛指为饭食。《后汉书》中“膳”有表示肉食的,如“肴膳、珍膳”,也有泛表饭食的,如“膳食、膳药”。

“腥”、“鲜”意为生肉。《礼记·内则》“麋腥醢酱”孔颖达疏:“腥,谓生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割鲜染轮”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鲜,生肉也。”《后汉书》中“腥”、“鲜”表示生肉,各有1例,见《列女传》“人似禽兮食臭腥”,《班彪列传》“割鲜野食”。

“脍”、“脔”意为切肉。《玉篇·肉部》:“肉细切者为脍。”《资治通鉴·后唐纪六》“得脔炙”胡三省注:“脔,肉作片也。”可见,两者都是切成的肉,只是形态不同,“脍”是切得很细的肉,“脔”是切成片状或块状的肉。《后汉书》中“脍”、“脔”各1例,其中“脔”用为动词,见《文苑列传》“煎熬脔割”。

古代人们把祭祀当成是国之大事,牲肉无疑是最重要的祭品。《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脤”、“胙”均表示祭祀用肉。《广雅·释器》:“脤,肉也。”《穀梁春秋·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陆德明释文:“脤,生祭肉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于社”杜预注:“脤,社祭之肉。”“脤”即祭祀社稷的生肉。《集韵·铎韵》:“胙,祭余肉。”又《尔雅·释天》“夏曰复胙”陆德明释文:“胙,祭肉也。”王凤阳先生(1993∶173)认为“胙”可泛指祭肉。《后汉书》中“脤”1见,如《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朱俊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胙”2例,可表祭余肉,如《班彪列传》:“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也可泛指祭肉,如《邓张徐张胡列传》:“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另“胙”有动词用法1例,见《光武十王列传》:“光武十子,胙土分王。”

“胔”表示腐肉。《礼记·月令》“掩骼埋胔”郑玄注:“胔肉腐曰胔。”《汉书·娄敬传》“徒见羸胔老弱”颜师古注:“胔,谓死者之肉也。”《后汉书》中“胔”6例,可见“埋胔、掩胔、露胔、枯胔”。

小结:《后汉书》中“肉”语义场下,我们重点描写了“肉、肌”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二者的不同,要之,“肉”既用于人也用于动物,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后来,“肉”的词义范围进一步扩大,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也称为“肉”,如白居易《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而表肉食和祭祀用肉的词划分较细,表义具体;“胔”表腐肉,并无语用对象的差别。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词或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成为了古语词,如“脤、胙”;或带有浓郁的语体色彩,如“脍、脔”只用于书面语;或在使用中逐渐改变了常用词性,如“腥、鲜”更常用的为形容词,很多被以“肉”为核心语素的双音词替代了。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2)

6血(Blood)

“血”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生命的到来也需要血。中国文化的原初伦理,无论是儒家强调的“血亲”还是道家强调的“血气”,都发生在对“血”的感通之中。“血”在《百词表》中居30位。《后汉书》中“血”的概念下只有“血”1个词。

血:《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段注:“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血”本指牲祭之血,甲骨文中多用其本义;后逐渐泛指,《释名·释形体》:“血,也,出于肉,流而也。”凡是“出于肉”的液都可称为“血”,所指范围不再局限于牲血,也可指人血。

《后汉书》中“血”共82例,其中单用仅有5例,而以“血”构成的双音词占了绝大多数,约94%,可与动词搭配,如:流血、呕血、歃(喢)血、如血、出血、唾血、含血、濡血、盛血、吐血、饮血、漂血、去血、薶血;也可与名词组合,如:人血、创血、手足血、黑血、脓血、骨血、毛血、血气、血脉、血鍉、血祀、血尸、血嗣等。这与西汉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据吴宝安(2007:84)考证,这一比例在西汉文献中只有不足70%,这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体现。从语法功能来看,除了在双音词结构中充当偏语素或是中心语外,“血”还可作主语,如《皇后纪》“血溅后衣”,也作介词宾语,如《西羌传》“以血盟诅”,同时还有“血”用如动词1例,如《虞傅盖臧列传》“操血而盟曰”。从词义上看,“血”多表示血液,而以指人血为主,其常用义已不同于本义,还指祭血、盟血、牲血等,另可引申表示血泪或是象血一样的液体,如:泣血、涕血、汗血、雨血等。要之,《后汉书》中的“血”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血没有什么区别,仅仅因为古代的祭盟而使“血”多了一些文化色彩而已,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双音词流传至今,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

小结:生命之为生命的事实性,生命的出生和延续都离不开血。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血的重要性,血在祭祀、盟誓中的意义正体现了这一点。《后汉书》中与“血”有关的词仅“血”1个,从历时来看,“血”一直很稳定,古今基本上没有变化。

7.骨(Bone)

“骨”位于《百词表》第31位。早在殷商时代,龟甲兽骨已广泛用作占卜的材料,可见当时人们对“骨”的认识。

“骨”泛指骨头。《说文·骨部》:“骨,肉之核也。”又《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尸骸”注引《韵谱》:“骨亦骸也。”可见“骨”也指尸骨。《后汉书》中,“骨”148见,除“骨都侯”用于称谓外,表骨义的有113例,其中“骨”单用较少,仅15例,如《崔骃列传》:“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如:骸骨47、骨肉20、白骨7、枯骨5、朽骨4、骨髓3、骨立3、骨法2、骨血、筋骨、骨相、骨节、骨鲠、死骨、巨骨等。从结构上看,这些双音词多为并列式或偏正式;从词义上看,一些并列式双音词多有引申,如《后汉书》中“骨肉”已不再表示骨和肉,均喻指父子兄弟,而在《春秋繁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形体骨肉”这样用于本义的例子,偏正式双音词则相对稳定;从搭配上看,双音词与动词的再组合的形式较之先秦西汉正在逐渐增多,如“葬枯骨”、“乞骸骨”、“收朽骨”、“露白骨”等,从侧面反映了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趋势。

“颅、胁、肋、脊、膂、髀、踝”是人体各部位骨的专名。“颅”意为头骨,《后汉书》中“颅”用为此义只1例,见《马融列传》:“祋殳狂击,头陷颅碎,兽不得猭,禽不得瞥。”“胁”、“肋”意为肋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庄子·秋水》“予动吾脊胁而行”成玄英疏:“胁,肋也。”可见“胁”本指腋下,亦指肋骨。《后汉书》中“胁”表“肋骨”仅1例,见《班梁列传》:“超素有胸胁疾。”又《说文·肉部》:“肋,胁骨也。”《释名·释形体》:“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脏也。”据吴宝安(2007:87)考察,“肋”不见于先秦和西汉文献。《后汉书》中“肋”2见,用于“鸡肋”、“羊肋”,后来“胁”多用于引申表示胁迫,而“肋”表肋骨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脊”、“膂”意为脊骨,《慧琳音义》卷二“脊骨”注:“脊,膂也,背骨也。”又《书·君牙》“作股肱心膂”蔡沈集传:“膂,脊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膂力过人”胡三省注引《字林》:“膂,脊骨也。”《后汉书》中表示脊骨“脊”3例,“膂”6例。“髀”意为股骨,《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之所”颜师古注:“髀,股骨也。”《后汉书》中“髀”2例,见“拍髀”、“拊髀”。“踝”意为踝骨,《广韵·马韵》:“踝,足骨也。”《后汉书》中“踝”1例,见《独行列传》:“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骸”、“骼”表示尸骨。《说文·骨部》:“骸,胫骨也。”段注:“引申为凡人骨之称。”《广韵·

皆韵》:“骸,骸骨。”《后汉书》中没有“骸”表示胫骨的用例,“骸”均表示尸骨,如“支骸不敛”、“收葬枯骸”、“尸骸流离”、“析骸易子”等。又《吕氏春秋·孟春》“揜骼霾髊”高诱注:“白骨曰骼。”《后汉书》中“骼”2见,都用于“掩骼埋胔”,表示人的枯骨,如《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相对《说文》中的解释,现代汉语中的“骸”、“骼”,语义都有所缩小;同时“骸”、“骼”的使用渐趋僵化,组合能力衰落,其中“骼”仅见于“骨骼”,不再单用。

“鲠”表示鱼骨。《说文·鱼部》:“鲠,鱼骨也。”《广韵·梗韵》:“鲠,刺在喉。”《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骨鲠可任”李贤注曰:“食骨留咽中为鲠。”《后汉书》中“鲠涕”、“鲠言”、“骨鲠”、“鲠直”,都是由“鲠”的鱼骨义引申出来的。

按照现代科学对骨的认识,上述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均为内骨骼,而一些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体表的鳞、甲等为外骨骼。《玉篇·鱼部》:“鳞,鱼龙之鳞也。”《后汉书》中“龙鳞”2见。“壳”《后汉书》中2例,见《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蝉蜕亡壳”,《张衡列传》“玄武缩于壳中”,李贤注曰:“壳,龟甲也。”“甲”多表示制成的铠甲,如“甲车”、“被甲”、“缮甲”、“束甲”、“解甲”,据郑春兰(2007:72)考察,殷代“甲”就作铠甲讲。《后汉书》中《文苑列传》“碎琉璃,甲玳瑁”,此中“甲”用为动词,意为剥玳瑁甲,这里也可以看出“甲”是表示动物外壳的。《玉篇·八部》:“介,甲也。”《后汉书》中“介”也表示铠甲,如“介士”,“介马”,另“介”也可表示带有甲壳的虫,如《马融列传》“踵介旅”,由此可见“介”是表示虫的硬壳的。

小结:《后汉书》中“骨”语义场下,“骨”用于泛指,并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基于现代科学的认识,我们把与“骨”相关的词,分为内骨骼和外骨骼两个类别,其中内骨骼又包括人骨、尸骨、鱼骨三个部分。和现代汉语反映骨骼系统的词相比,《后汉书》中用于表示人体各部位的骨的专名颇显粗略,这反映了语言和认知的紧密联系。

8.油(Grease)

《后汉书》中“油”的概念下有5个词:油、脂、膏、腴、泽。

油:先秦文献中“油”为形容词,仅见“油油”、“油然”例,表示光润或充沛的样子,不指称油脂。关于“油”表示油脂的最早用例,王凤阳先生曾举西汉扬雄《答刘歆书》“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认为此例中“油”大概指桐油,我们认为有待商榷,这里“油素”理解为“光滑的白绢”似乎更为恰当。又《三国志·魏志》“折松为炬,灌以麻油”,《博物志·物理》“煎麻油”,可见“油”表示油脂时,多指称的是植物油。《后汉书》中“油”4见,其中“油缇”、“油画车”、“赤屏泥油”中“油”通“”,表示粗绸;仅《陈王列传》“脂油粉黛不可赀计”1例表示油脂,这里“脂油”连用指的是妇女用的油性化妆品。龙丹(2008:120)曾考察魏晋的汉译佛经,指出相比中土文献,佛经文献中多用“油”。我们想可能因为植物油是饮食、点灯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油”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渗透力更强,虽然《后汉书》中“油”的使用还极为有限,但是南北朝以后,“油”逐渐普及并活跃起来,成为动植物油的通称,“油”虽然进入“油脂”语义场较晚,但其发展是最迅速的,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油”语义场的代表词。

脂、膏:“脂”、“膏”都可用以表示人或动物的脂肪,历代注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脂、膏”作过精辟的辨析。从其来源看,《说文·肉部》:“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孔子家语·执辔》:“无角无后齿者脂,无角无前齿者膏。”从其特征看,《国语·晋语一》“不能为膏”董增龄正义:“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尔雅·释器》“冰,脂也”孙炎注:“膏凝为脂。”《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孔颖达疏:“虽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其实凝者亦曰膏。”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脂”、“膏”的使用情况。在指称对象上,“脂、膏”都可用于人,其中“膏”的语义范围稍大,还用于动物和植物;在使用功能上,“脂”可用作妇女化妆润发的油脂,“膏”可用于表示药膏;在组合搭配上,“脂”和名词搭配,而“膏”除名词外,还与形容词搭配;在语法功能上,“膏”有动词的用法,表示以膏涂拭。我们似乎感觉《后汉书》中“膏”比“脂”要稍占优势,而考察稍早期或同期的其它文献,我们发现“脂”也可用于动植物,“膏”也可作化妆之用,甚至“脂、膏”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后汉书》中所显示的“脂、膏”以上的种种区别几可忽略不计。下面略举一二:

1)“甘草一两,并切猪脂,羊肾脂各半合许。”(《肘后备急方·卷五》)

按:这里“脂”用于动物,《后汉书》中称“猪脂”为“豕膏”,如《东夷列传》:“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2)“仙人告之曰,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 按:这里“脂”用于植物。

3)“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曹植《应诏诗》) 按:这里“脂”作动词,表示用油涂拭。

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

按:朱熹集传:“膏,所以泽发者。”这里“膏沐”指妇女用的润发膏,“膏”也用作化妆之用。

5)“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按:《后汉书·董卓列传》:“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可见,“脂”、“膏”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用法,而《后汉书》本身“博采众书,裁成汉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措辞习惯或者风格的差异,同时可能囿于内容篇幅,使得“脂”、“膏”的用法不能在《后汉书》中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而使我们看到的具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这一时期,“脂”、“膏”在各方面都基本势均力敌。

腴:《说文·肉部》:“腴,腹下肥也。”《后汉书》中“腴”10见,明确表示人腹下脂肪的仅1例,见《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此例中“脂腴”连用。余多见“膏腴”,用以形容土地的肥沃。

泽:“泽”也可以表示化妆用的膏脂,这一用法先秦文献中就有用例,如《楚辞·大招》“施芳泽只”蒋骥注:“泽,膏脂也。”这里“芳泽”意为古代妇女润发用的香油。《后汉书》中“泽”表示化妆用的膏脂有1例,见《皇后纪》:“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这里可以看作是仿古的用法,除还见于曹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外,在魏晋其它的文献中均十分罕见。

同类推荐
  •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凤凰池

    凤凰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蟫史

    蟫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编选评注的,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讫明末,共二百二十二篇。所选文章注意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的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故与《唐诗三百首》一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故事的构架和枝叶,可以追溯到《尚书》、《吕氏春秋》、《史记》和《帝王世纪》等秦汉古籍。如《尚书》中《武成》篇有一句:“维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说周武王求助于鬼神讨伐殷纣。这已经是一种神话传说。《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专家们且认为《武成》篇经东晋人改窜。又如《逸周书》之《克殷篇》说周武王攻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九十有九,浮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这里把魔与人分说,已经具备神魔打斗的雏形。
热门推荐
  • 健康人手册

    健康人手册

    本书是迅速提高“健商”的完全讲义。书中健康教育专家从科学保健的角度介绍了怎样衡量、自测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怎样了解自己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怎样预防:怎样把握生活中的细节,按照健康人的标准不断修正自身的健康状况;怎样挡住生活中的健康杀手,怎样做好健康投资和健康储蓄,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具体方法。
  • 网游之穿越到古代

    网游之穿越到古代

    现实咱穿越不了,就在游戏里穿越一回!吃货宅女林梦琪,到了《古代》游戏里,居然成了美女!不能打怪升级?死了就得重来?这叫什么游戏!现实里完全是两个世界的男神女神们,居然也在游戏里跟咱关系不一般了!想知道怎么个不一般法?那就点击阅读一探究竟!且看小丫头林梦琪携琴仗剑闯江湖!带给你不一样的《古代》游戏!※本文非重生非反穿非复仇,女主种族不特殊资质又平平,无神技无金手指。
  • 红绣鞋——兰花再放

    红绣鞋——兰花再放

    女子善良美丽,后来为什么要杀人?她素袍裹身,站在悬崖之颠,这次没有像以前一样被人利用到这儿来杀人,而是和心爱的男人一起济世救人,路过此地,一起笑望天下……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玉皇心印妙经注

    玉皇心印妙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锻天

    锻天

    顺为凡,逆为仙,九锻通神欲锻天。远古时代,天界神魔并起,诸雄争霸。奇珍异宝,真灵凶兽不计其数,纷繁无比。然天亦有不测之云,剧变突起,天界一朝为之崩没,衍化为诸天万界,无穷时空。风浩,一介平凡人物,偶得一颗神秘珠子,习得逆天功法九锻通神诀,从此走向精彩的成神之路。九锻通神,锻人,锻宝,锻神亦锻天,克尽一切邪魔仙佛,天下万物。试问,偌大诸天,无穷时空,孰敢与吾争锋?ps:从今日起本书开始为期两百期的悬赏,看书拿悬赏,起点币轻松拿,衷心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 邪魅王妃,夫人莫翻墙

    邪魅王妃,夫人莫翻墙

    前世被父亲抛妻弃女,林晓琪凭着自己的能力,拥有了王牌佣兵的地位。一个任务失败后醒来,她再次成为被渣男父亲嫌弃的可怜人儿。林晓琪惩渣男,斗庶姐,阴皇子,今生的命运,由自己来做主。
  • 囚爱:邪魅王爷的独宠小俏妃

    囚爱:邪魅王爷的独宠小俏妃

    冉豆豆,因一粉笔擦狗血的穿越了,最让她无语的是竟穿越成九岁小屁孩。穿就穿了吧,或许能有一个新的人生。然而面对温润如玉的沉易若,受尽帝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楚尤木,妖娆抚媚的百里琉凤,甚至是千年之后追随而来的亲生哥哥,她乱了,慌了,懵了,她何德何能?她的心很小,小到只能装一个人。
  • 逍遥公子

    逍遥公子

    翩翩少年郎,逍遥贵公子!他身价过亿,资产无数;他身边美女如云,兄弟遍地!商场上他是狡诈的角色,情场上他是个懵懂的少年,战场上他是无人比拟的狂少。让我们来共同见证王者的成长历史!
  • 施肥知识(上)

    施肥知识(上)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现在已经知道的有20多种,其中碳、氢、氧可以从空气和水中获得,一般不需要以肥料的形式提供。氮、磷、钾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吸收得也较多,占干物重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称为“大量元素”。氮、磷、钾三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普遍较少,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所以特别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钙、镁、硫一般称为“中量元素”。铜、锌、铁、锰、硼、钼等元素,作物需要量少,称为“微量元素”。一般土壤中含有的中、微量元素都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但对于某些对中、微量元素特别敏感的作物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较严重的土壤,则必须施用相应的中、微量元素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