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9700000008

第8章 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5)

潘美并不同意王侁的做法,但无法阻止他。为了以防万一,他将部队重新进行了部署。不久,王侁得到了杨业战斗失利的消息,顾不上许多,掉头逃跑。监军要走,潘美当不能制。他是受监督而不是实施监督的,监军与钦差大臣无异,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杨业与王侁发生争执而潘不发话的原因。

杨业知道大势已去,忍不住仰天长叹,吩咐部下另寻生路。但将士们誓死相从,无一退却。杀到最后,王贵和杨延玉都壮烈牺牲,杨业身上多处受伤,战马也累得跑不动了,最后中箭被俘。史上记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至死不从,大呼:“我杨业一心尽忠报国,无奈奸人逼迫,导致兵败身困,如今我还有何面目见人?”最后绝食三天,壮烈而死。

各种史料,包括《宋史》、《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对杨业之死的描述基本相同。新编《辞海》杨业条:“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错误指挥下,他孤军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食而死。”《辞海》的解释非常客观,认为杨业身陷绝境是因为潘美和监军的错误指挥。但历来都有学者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杨业为谁所害的争论中,其实这毫无意义。

如果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说到底,杨业之死只不过是一场意气之争,谈不上刻意相害,更上升不到政治高度。杨业与监军都有些意气用事,如果杨业能够放低姿态,妥善化解矛盾,结果当不会如此惨烈。但由于双方都过于重视自身感受,结果一场言辞之争,演化为生死较量。表面上看杨业确实维护了个人名节,也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还留下了千古美名,但细想之下,他的死于己、于家、于国又何益之有?

杨业之死与其自身性格有直接关系,他自己对此也负有很大责任。杨业在北汉是说一不二的主将,投诚北宋之后角色变了,他不再是主角,只是一个配角。在军事讨论会上,杨业主张避实就虚,强调计谋。王侁主张不畏强敌,直面对手,打出声势。

应该说,杨业的主张更合理些,但他并没有进一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而是对监军说,“按你们的主张,只会打败仗”。王侁是何等身份,怎么能由得他这样驳自己的面子,马上反击道:“你号称无敌,现在却如此胆小怕事,难道有什么二心吗?”话语间流露出对杨业的轻视和不屑。

其实,杨业完全可以用商量的方式与监军探讨,不必对不同的意见那么激烈否决,不仅对上级,对同事如此说话也会招致反感,更何况面对的是代表皇帝的监军。诚如此,杨业敏感和脆弱的神经便不会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也不会将自己逼上绝路。

史书上讲,“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可见杨业的群众基础并不过硬,有可能性格过于耿直,不够低调,给人留下了一些把柄。杨业的悲剧有一半是他自己造成的。性格即人生,历史上又有多少如杨业一样恃才傲物的人,导演了自己悲剧的一生。性格的悲剧有时就是人生的悲剧,而个人的悲剧有时就是历史的悲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和财富。

一场个人的悲剧,最后演化成了国家悲剧。986年那场战役,十万宋军顷刻消亡,再加上979年的幽州之败,北宋前后丧师不下30万,宋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杨业死后4个月,辽兵又攻占了瀛州(河北河间一带),大将刘廷全军覆没。接着,平州团练使贺令图,高阳关都部署杨重进殒命沙场,数万人死亡,沿途诸郡群情涣散,毫无斗志。契丹军长驱直入,连夺数州。从此,宋在对辽的军事斗争中完全处于劣势。

986年北伐失败之后,宋太宗开始采取虚外严内的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对内强压,对外妥协,宽外而严内,用好听一点的词形容就是“内法外儒”。“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宋太宗的这段话表明,在他眼里,内患大于外忧,家贼甚于外寇,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维护政权稳定和如何传位于子上了。

宋太宗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北宋合计320多年,外患是挥之不去的魔咒,历受辽、西夏、金、元人的侵扰。敌寇兵临城下,朝中和战之争端不断。即便战事顺利,形势占优,也要委曲求全,屈辱求和。一旦危机解除,便又好了疮疤忘了疼,故态复萌,满足于眼前的平安。靖康之后,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批朝臣、嫔妃都沦为金兵阶下囚,最后死在异乡做鬼。

在悲剧发生之前,无论是潘美还是监军都没有刻意要害杨业的主观动因。王侁与杨业素无过节,他在宋军北伐时才出任监军。打仗派监军,这是宋朝惯例,并不是特意针对某个人的。王侁指责杨业不出兵是胆怯,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杨业言辞过于激烈,王侁刚一提出自己的设想,杨业马上反驳说,按照他的设想去做,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其实,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杨业主张避开强敌,重点保护人民转移。而王侁则认为不能太窝囊,要正面迎敌。应该说王侁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想法是不仅要打胜仗,还要打漂亮仗。杨业久经战场历练,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更为充分,打胜仗是第一位的,没有胜利就谈不上漂亮。

观点的不同,观念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但因为双方表达方式有误,导致了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杨业可能确实不懂吏事,他不知道如何与上司相处,更不知道如何争取上司的支持,所以即便是完全正确的主张,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给他带来了最黑暗的结局。

决策失误与曲意陷害完全是两回事。一事当前,完全没有争论和异议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化解矛盾,协商出最正确的办法,这也是为将之道,为帅之法。如果明知决策有误,反而要以身试法,尽管可能一时痛快,但结果可能害人害己又害国。如果是真刚烈,据理力争又如何?还是不够坦荡,又不够世故;性格刚强,又过于软弱,一遇挫折,便只想到玉碎瓦全,摆脱被动的能力、摆脱困境的能力都不够。杨业最后说自己为奸臣所迫,表明他虽久居官场,但并不成熟,或者是在北汉居高官霸道惯了,在宋朝军中做一配角还没有调整好心态。

再说潘美。有人认为潘美对杨业之死要负主要责任,理由是他没有支持杨业,没有主持公道。其实这是一种曲解,完全不理解宋朝的监军制度。宋代对武将一直放心不下,实行监军制度就是要分将帅之权,防止其拥兵自重。

当时的监军都是皇帝信得过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谁与皇帝关系密切、谁受皇帝宠幸,谁的权势就大。两位监军都与皇家有一定的关系,王侁的父亲是后周枢密使,对于宋太宗来说就是老首长的孩子。刘文裕的姐姑是宋太宗之祖母,与皇家有血缘关系,算是“外戚”。他29岁“起家补殿直”,官位很低,但在太宗继位之前,与赵光义有过不少接触,太宗当了皇帝之后,对他不断提拔。

皇帝派监军到西路军,不是监督杨业的,而是监督主帅潘美的。对抗监军就是对抗皇上,“有异志”者是死罪,监军有权处死心怀异志的战将,有的大臣仅仅与监军发生了争执就受了贬官的处分,这是有先例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理解潘美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为杨业主持所谓的公道。官场上,不作为有时是立身之道,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宁可不做也不能犯错。

潘美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只不过他处事比杨业更为周到圆滑,如果没有这一点,他恐怕早和其他武将一样被“杯酒释兵权”了。以他的性格和为人,在那种场合不会轻易表态,稍微有点城府的人都不会与监军正面冲突,监军的权威是要维护的,否则朝廷也不必派什么监军。

历史上潘美也曾当过监军,对监军的职责肯定有很深刻的理解。宋太祖刚继位时曾对陕州主将袁彦不信任,派潘美去做监军,并授意他随时可以取其性命。但潘美单骑赴任,以大局为重,不但没有简单行事,反而感化激励袁彦,使其诚意归顺大宋。

史书上说杨业不知书,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从其性格过于耿直这一点就能看出些苗头来。杨业与潘美是西路军的主将副将,此前他们之间没有过节,而且能够一起打胜仗。与杨业相处,潘美的心态应该是放松的。杨业是北汉降将,立再大的功也无法与他们这些“根正苗红”的人相比。倒是杨业急于表现自己,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如果过于急于求成,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历史上一些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将大多有这个毛病。南宋的岳飞如此,明代的袁崇焕也如此。

批评潘美的人责难说潘美应该站出来支持杨业,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过高要求官场中的人了,不了解现实的残酷性,带了太多的浪漫色彩。不仅是潘美,即便换了一个人,也不会轻易否定监军而支持杨业。况且当时,两位监军已形成了一致意见,潘美此时站出来反对,只能使矛盾激化,于解决问题无益。

如果军队主帅与监军发生争执,皇帝肯定更容易相信监军而非部队将领,王、刘二人回朝后的汇报至关重要,他们是最能左右皇帝判断的人。杨业不懂吏事,不懂官僚系统的程序,而潘美在官场历练多年,显然更世故老到。如果潘美是动不动就与人叫板的人,他也不会有功德圆满的下场。

杨业之死,与其说是被奸人所害,倒不如说是死在了无处可见但又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有他志”、“莫须有”、“朝廷疑耳”都是宋朝军事制度之下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悲剧。杨业的悲剧是宋朝武将的悲剧,或者说是中国武将的悲剧。

七 谁为杨业洗冤屈

同类推荐
  • 萌将三国

    萌将三国

    少年无意间受上古天书吸引,魂穿三国,“少女你叫什么名字”“什么,你说你这只萝莉是郭嘉!”“哎!你竟然叫我司马懿!”“天啊,这样下去,三国的历史就……”——这是一部当代少年奋斗在萌三国的掉节操故事。
  •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一个喜欢三国的现代人穿越到东汉末年的幻想故事。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杨闫开始了他争霸之路。我要统一这天下,我要让全天下人看到我华夏之威。
  •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

    敦煌学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主要是揭示敦煌、河西及至我国古代社会、中亚古代社会和中西交通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规律;为研究我国古代某一局部地区的历史、社会状况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典型。樊锦诗先生这样说:敦煌莫高窟以汉地文化为基础,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地吸纳了多种文化,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将明

    将明

    李闲因命相被皇家追杀数十年,隐身农家劈材喂马读兵书。不甘平庸的他,誓要推翻隋朝。纵横沙场,挥斥方遒,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前世在课堂里学习唐朝盛世,现在自己书写李家历史,帝国旗号上终究还是冠以他姓。
  • 神鹤奇侠传

    神鹤奇侠传

    《神鹤奇侠传》本故事隶属传统历史武侠剧。本剧题材新鲜,别具一格,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又能衬托侠士柔情。门派纷争、争权夺位、感情纠纷、宠物通灵、灵异诡途等精彩事件。故事内容敬请诸位细心品味,有看不懂的地方还请多看几遍。本剧预计100集左右,分上下部,每五章为一集,共百万字上下。(本故事纯属虚构,版权为本人所有,禁止复制转载,侵权!)
热门推荐
  • 情洒人间

    情洒人间

    《情洒人间》1996年最初以日记的形式写成,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 茶酒论

    茶酒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奔向辉煌——编辑前言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改朝换代的巨变,世界大战的烽烟,内忧外患的困扰,改革开放的雄风……使中华民族走过了百年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记住昨天,是为了明天。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记住英勇悲壮,记住成败荣辱,记住发展与坎坷,记住辉煌与使命,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更加认清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以更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认真策划并努力组编了这套反映中华民族百年概貌的大型史典丛书《20世纪的中国》。《20世纪的中国》,按照大项领域,分为政坛……
  • 一见倾心:首神大人好妖娆

    一见倾心:首神大人好妖娆

    【相遇】她是有幸得到天地点化的雪山灵狐花若水,他是仙界首神沧溟。第一次相遇,她五岁人童模样懵懂可爱,他一见倾心便收做义女。虽小水儿从未叫过沧溟父亲,但也是心中将沧溟当做父亲看待。【极宠】沧溟疼她护她,她便养成了刁蛮的性子。“首神!若水殿下又不小心烧了整个藏书阁怎么办?”“再修便是!”【变故】花若水十七岁生辰之时,整个仙界都来祝贺。但九天玄女自小爱慕沧溟大闹一场突生变故。“怎么可以?您是水儿内心最最最敬爱的如同父亲一般的人物啊~”“花若水~”【再遇】五年后,她带着一个面容极其像她的儿子回来!沧溟“我没有想到我们再次见面会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花若水拿剑指着沧溟“你好!首神大人”
  • 宠爱皇帝夫君:代嫁皇后
  • 护短娘亲:极品儿子妖孽爹

    护短娘亲:极品儿子妖孽爹

    推荐新书《绝色小痞后:妖孽邪帝,用力宠!》强大到令人恐怖的宝宝,无赖到令人跳脚的娘亲,外带一只萌宠小吃货,开始了精彩的人生之旅。“看上娘亲了?卖进青楼!”“打娘亲的主意?往死里揍!”某女不干,“儿子,不得无礼!想娶我,报身价、报现金、报家产……”某男怒了,“想娶这个蠢女人的,先到我这报遗产!”
  • 上古之路

    上古之路

    人究竟是安排命运,还是....被命运安排。脚下的路,是继续前进,还是...就此停步。
  • 恐怖空间

    恐怖空间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的恐惧折磨!死亡并不绝望,绝望的是明知徒劳的奋力挣扎!所有的负面情绪在这里你都将体会得到,进入到这里的人,只会存在一个想法,那则是活下去!
  • 轮回之宫青月

    轮回之宫青月

    昆仑掌门死因不明,看似被人暗算,但是他知道,不是的。“亦然哥哥,你说过永远都不会对我刀剑相向的,你说过的!你说过会护着我的,你说过不会伤害我的!你说过的!可是为什么啊”女子低头望着穿进箭头的他的剑,突然笑了,笑的十分开心“原来,你从未爱过我,是我自作多情了“青月,我带你走,我们走的远远地,不要再杀人了,好不好?”男子看着女子一脸冰冷的用剑一起一落,地上已是血流成河“伊洛,不可能了,我已回不了头了,既然是因为我。。。那我只有这样才可以赎罪”“小月儿,我帮你杀了他们,好不好?只要你可以和我在一起”“沈长琴,我的事不用你插手”“小月儿,为了你,我愿意为你与天下为敌,只要你开心就好了”
  • EXO之残光

    EXO之残光

    我在黑暗中垂死挣扎,当我接受现实不再挣扎安静接受一切的时候,突然我所处的无尽黑暗破了一道口子,我看到了一抹残光,那里有个人背着光看着我,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该放弃,我继续痛苦但又充满着无尽希望的日子,知道那一天,那抹残光突然消失了,我知道,他走了,不会再回来了,我再次被无尽的黑暗吞噬,我放弃了,闭上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