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把儿子的许多坏习惯,特别是乱要东西的坏习惯改过来,成了家政的首要任务。我开始一步步实施策划已久的计划。
那是暮春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丈夫加班去了。早饭过后,在儿子的要求下,我答应带他去逛街。临行前,我跟儿子约定:
只看不买,否则就不去。儿子满口答应:“行!”说实在的,以前我最怕的是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的小眼睛一旦扫描到玩具柜台上,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他看中就一定要买。
一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叽叽喳喳的小嘴一刻也没停过。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样,儿子照例光顾一下三楼的玩具城。由于有约在先,我便放大胆子带他去了。一路逛下来,倒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事情。突然,一种可以发射子弹的玩具枪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便缠着我要买。我说不买。这下可不得了了,他顿时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别的小朋友都有,只有他没有,不买就回去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买了他就听话,以后什么也不要……我给他讲不能买的道理,甚至妥协给他买别的玩具,以及他喜欢吃的果冻、饼干。可他根本不理这一套,咬紧牙关一个字——买!并且越哭越凶,最后,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这时,服务小姐及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给孩子买一个吧。”“玩时注意点安全不就行了。”你一言他一语的,说得我真是尴尬极了,真想一买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计划,便又横下一条心:不买!我对儿子说:“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我躲在楼梯口,很久才见儿子抹着眼泪跟了出来。见到我,儿子的小眼睛冲我翻了又翻。
回到家里,我开始告诉儿子,他什么样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什么样的非分之想会被拒绝。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
有了这“第一次”成功的拒绝之后,我开始拒绝给他整理玩具,拒绝给他穿鞋子,出去玩时拒绝抱他……并努力引导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渐渐地,儿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良习惯少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增强了。
有一天,我对儿子说:“替妈妈把鞋子拿来。”儿子回答:
“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这小子居然“将”了我一军。看来,教育好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爸爸妈妈用心去探讨、摸索。虽然难,我还是愿意接受这一挑战。
【解决方法】
孩子任性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种种“越轨”行为。这种性格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任性的不良习惯呢?
(1)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爸爸妈妈在纠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孩子了解了行为准则的意义,他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自觉地去控制自己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而爸爸妈妈简单的训斥与体罚是不能起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作用的。
(2)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地剥夺丰富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拣四。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因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可能会有利于改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比如,吃东西的时候给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意吃就挨饿;不该买的玩具一定不给买,孩子怎么闹也不答应。爸爸妈妈应意识到,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3)对孩子的任性置之不理孩子的任性一般发生在爸爸妈妈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尽管爸爸妈妈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哭闹,一定不要妥协。过一会儿,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就会停止。如果爸爸妈妈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逐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
(4)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特别善于模仿,情绪极易受感染。
因此,爸爸妈妈可利用生活中、电视中以及故事中的“好孩子”形象来教育孩子,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明白懂事的孩子让人喜欢,而任性的孩子让人讨厌,使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5)坚决制止孩子的不礼貌和不良行为爸爸妈妈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既是友善随和的,同时,又是有权制止他的任性行为的。爸爸妈妈不能一贯纵容孩子,这样孩子将不会有满足感。适当地拒绝孩子,会使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时,要讲道理,不能为所欲为。宠坏了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会感到幸福,一旦他们进入社会,肯定会感到与他人格格不入,他们会发现没有人愿意与自己相处,因为别人都不喜欢他任性,自私自利。成人若坚持一贯要求,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6)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孩子的任性是因为情绪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尚未完善,表现为兴奋比较容易泛化,兴奋强于抑制,反应不精确,所以外界较小的刺激都极易引起儿童的兴奋而难以自制。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感觉系统,使他们的情绪发展与心理素质发展相协调。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重视理由】
孩子形成了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是爸爸妈妈所不希望的。孩子的乱发脾气会影响他的知识获得,影响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追根溯源】
乱发脾气,是现在现代孩子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孩子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让爸爸妈妈也无计可施。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乱发脾气,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爸爸妈妈对子女过度的疼爱,造成孩子脾气大
爸爸妈妈常常怕自己对独生子女生活照顾不周到,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情绪,以致一切服从孩子的要求,甚至让孩子支配爸爸妈妈的行为。他们处处为孩子着想,不让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种教养方式自然使孩子产生了一种心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都管不了我。同时,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劳动习惯,并不了解做事情的困难,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孩子从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小皇帝”变成了自我心中的“小皇帝”,这种乱发脾气的性格使孩子不能接受外界的合理要求,影响了孩子正常性格的形成。
(2)爸爸妈妈的虚荣心促成了孩子乱发脾气
由于爸爸妈妈的虚荣心,总要使孩子在任何物质享受上超过别人。别人有的自己孩子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于是省吃俭用,给孩子买钢琴、电子琴,即使自己的孩子没兴趣,也要满足爸爸妈妈的虚荣心,但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出现了自高自大的心态,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在家中不服爸爸妈妈管教,在学校不听老师教导,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一切按“我”
的意愿去做,否则便会执拗起来的性格。
(3)爸爸妈妈的骄傲容易使孩子变得乱发脾气
爸爸妈妈的骄傲影响着子女,使得孩子没有一个探求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觉得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提出要求便可以得到满足。他们很难辨明是非,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因而形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榜样魅力】
球王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于巴西朱纳斯·吉拉斯州的特雷斯·科拉索斯小镇,他原名叫埃德逊·阿兰德斯·德·纳斯齐缅图,家里人亲切地叫他地科。贝利,是球员们对他的尊称,有“赤脚足球之王”之意。贝利成为一代球王,与他父亲的指导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8岁的贝利去上学读书。
可小贝利不喜欢读书,学习成绩非常糟,越糟他就越不想学。顽皮儿童的把戏他全会:上课随便讲话,用沾湿了口水的纸团打人,捏痛女同学的手,在教室里打架……气得那位女教师对贝利施行各种最严厉的处罚。可野性的贝利,就是不思悔改,而且愈演愈烈。
教室外才是小贝利的乐园,他和那群小伙伴成立了一个足球组织,叫“九·七”俱乐部。因为他的伙伴们门前不远有条“九·七”街,而9月7日又是巴西的独立纪念日。
“九·七”足球队成立后,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在包鲁地区很快就威名大振,称霸一方。
但是贝利的脾气太暴躁,老是爱打架,这让父亲十分担心。有一次,贝利去看包鲁队的一场球赛,爸爸也参加了这场球赛。贝利的眼睛紧盯着球场上的爸爸,只见爸爸突然盘球向前,老练地闪过了对方的后卫,伺机射球。贝利的心突突地跳着,他替爸爸着急。糟了,爸爸失去了进球的机会,他真替爸爸惋惜。这时,他听到一个球迷高叫:“何奥,你这个饭桶!”
听到有人侮辱爸爸,贝利立即无名火起,回骂道:“你叫谁饭桶,你妈才是饭桶!”
贝利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一场混战开始了。直到看球的军人出来制止,才平息下去。
贝利回到家里,爸爸问清了打架的经过,神色庄严地摇摇头说:“贝利,你打架太多了!要想踢职业足球,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中国有句话说:‘一捏拳,便榆了理。’球场上分两队比赛,观众自然也分两派,一件事使一派观众高兴了,另一派就不高兴,总有人会骂你的。职业球员,要适应这种环境,一发火,球就踢不好,裁判员还可以罚你出场。这样,你自己和你那一队的人就吃大亏了!”
爸爸的话有道理,贝利最听爸爸的话,他也最崇拜爸爸,因为爸爸是巴西最好的球员之一,爸爸因为不幸受伤,才抑郁一生,没踢出高水平。他要为爸爸争口气,决心不再吸烟、喝酒,不理乱发脾气。
贝利这样的“野”孩子在父亲的正确引导下也能成功,绝大多数孩子再怎么贪玩,再“野”,也不过如贝利而已,相信通过正确引导,一定也会有出息的。
【解决方法】
有关专家指出:爸爸妈妈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有效地对孩子坏脾气给予及时纠正:
(1)用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2)用奖惩的办法矫正孩子的脾性
当孩子固执乱地发脾气时,爸爸妈妈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在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的程度减轻了,爸爸妈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继续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错误的行为会逐渐消除。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爸爸妈妈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爸爸妈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中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4)创设一个平静的环境与氛围。
爸爸妈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更需心境平和,处事大度。孩子在安安静静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步受到陶冶。
(5)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系列“磨性子”的活动
例如,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性情;让孩子和妈妈一起剥毛豆,理韭菜,参加诸如此类的家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耐心、毅力;双休日,与孩子一起进行登山、远足等活动,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许多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实施一年之后,有发脾气习惯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发脾气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总之,爸爸妈妈一定要记住的就是:不要让孩子感到乱发脾气的好处,更不要急急忙忙向孩子妥协。要让孩子知道乱发脾气的孩子不会让大家喜欢,乱发脾气更不会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在乱发脾气达不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从而逐渐克服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性格懦弱怎么办
【重视理由】
坚强的性格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性格坚强的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强者。要期望孩子在今后事业上获得成功,爸爸妈妈就要从小注意磨炼孩子的意志,矫正孩子的懦弱性格。
【追根溯源】
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种特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锹挖不成水井,成功需要积累,成功需要坚持。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商较高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的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积累成果,三是具有自信心,从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
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仅一步之遥,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在向你招手。但是,许多人正是因为在前面的困难中已经筋疲力尽,在最后的关头,即使遇到一个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放弃而导致前功尽弃。
一个拳手曾经说:“在受到对手猛烈重击的情况下,倒下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每当这时候,我就在心里对自己叫喊:挺住,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因为只有我不倒下,才有取胜的可能。”确实如此,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坚强当中。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胆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胆怯、腼腆。胆怯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公共场所胆怯、社交胆怯、特定情境胆怯、特殊动物胆怯等。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许多麻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没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和挫折。坚强勇敢的孩子则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挫折,越过障碍和绊脚石,从而取得成功。
因此,明智的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坚强的习惯,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坚强地走得顺顺利利。
【榜样魅力】
张进,1982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系;1989年获得本校的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5年因工作表现出色,被公派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