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3600000015

第15章 燕飨之会(1)

剪辑螃蟹

螃蟹的样子很怪。

《梦溪笔谈》载:“关中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螃蟹,人家病虐,就借去挂在门上。”国人过去相信生疟疾是由于虐鬼作祟,门上挂一只螃蟹,虐鬼不知是什么玩意,就不敢进门了。沈括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这话说得很幽默。沈括是杭州钱塘人,又在延安当过官,此事应是亲见,而非耳食。当年关中人不识螃蟹,恐怕只是穷乡僻壤的普通百姓,繁华都市的富贵人家,当不至此。东汉郑玄考证,西周祭祀时便有青州的蟹胥即蟹酱。可见关中早八辈子就有人不但识蟹,而且食蟹。不过,食蟹之风流行开来,还是以后的事情。

东晋时有个叫毕卓的人,官做得不大,最高也就相当于省办公厅主任,地厅级,但酒却喝得多,还经常因酒废事。他在吏部任职时,看到邻居家的好酒酿成,便趁夜去盗饮,被当场拿住。直到天明主人来时才发现:“啊呀,原来是毕吏部!快快松绑!”主人非但没有将其送官,还拿出好酒与他对饮,直至大醉方休。毕卓有句名言:“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样一个人,把喝酒吃螃蟹作为最高追求,在《晋书》中居然有传。搁到现在,别说立传,纪检监察部门不查处便算便宜。可能史官觉得,懂得品尝螃蟹美味的人,毕竟还有些可爱之处;再说,毕卓只不过想喝点酒,吃吃螃蟹螯而已,又没有为此巧取豪夺,比那些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横征暴敛的人要强许多。

国人食蟹之风大约起自江南一带,开始时并不为北人所认可。《洛阳伽蓝记》曾记载北魏杨元慎对来自江南的南梁将军陈庆之的奚落:“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做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急速去,还尔丹阳。”嗍是吮吸,唼是吧唧嘴的声音,用来形容吃蟹黄的情景倒是挺传神的。从中可见,当时北人对南人吃米、喝茶、食螃蟹的习俗还是颇以为怪的。直至唐宋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宫中已有螃蟹需求:“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份,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宋朝赵家皇帝祖籍河北涿州,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宫中也要食蟹,可见此风已然北渐。不过直到今日,南北风俗还是有些差异。

苏沪一带称螃蟹为“大闸蟹”,盖以阳澄湖大闸一带所产最为肥美。而北京人则径称螃蟹,没有别号。过去,“老北京”讲究要吃天津附近胜芳的大螃蟹,这些年北方日益干旱,胜芳螃蟹也久违了。几年前,螃蟹在北京时价颇昂时,一个朋友曾诚邀品蟹,到一家江苏馆子门口问引座小姐:“有大闸蟹吗?”只见她思忖好一阵,终于恍然,随即热情作答:“我们这里不卖炸蟹,但是蒸、炒螃蟹都有。”朋友听罢扭头而去,另择他处。江苏馆子不知道大闸蟹,成什么话?

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螃蟹这种样子很怪的东西?最直截的答案当然是好吃。林语堂便说过:“凡地球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出于爱好,我们吃螃蟹;出于必要,我们又常吃草根。”但我怀疑事情是否如此简单。螃蟹好吃,是吃过之后的结论,而非未吃之前的动机。中国人最初吃螃蟹,应该出自于憎恨。

稍加对照便可明了,中国食蟹之风最盛的地区与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大致相当,都在江浙一带。而螃蟹又是个食稻伤农的东西,而且曾经为害相当严重。直到元朝,江苏一带还有“蟹厄”的记载:“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蟹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螃蟹多时,会像蝗虫一样给稻谷带来毁灭。农民对此能不恨哉?恨到了极点,只好去吃。古人对一个人万分憎恨时,不是要“食其肉,寝其皮”吗?对待同类尚且如此,何况螃蟹乎?

还可以作为佐证的是,过去一些地方闹蝗灾时,百姓在烧香求神无济于事之后,便会点起火来,将蝗虫烧死,吃掉,以解心头之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螃蟹咏”云:“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吃掉螃蟹,才能保住庄稼,这实在是很浅显的道理。

如果有人撰写中国烹饪史,恐怕应该添加一条——憎恨出美食。

食蟹寻味

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蟹。

说这话的人,是张岱。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精美食而擅美文者,张岱是一个。有《陶庵梦忆》为证。书中有文专写食蟹:“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蓏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这等精致吃食,确实值得一书,让后人跟着流口水。

螃蟹自身五味俱全,因而最宜蒸煮之后直接剥食。此为食蟹之正宗。

明代宫中吃螃蟹,就是这个法子。据《明宫史》记载,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胡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

待到满族入关,朝代更迭,老爱家取代老朱家坐上了金銮殿,律令要重写,朝臣须换班,可这宫中食蟹之方却是照单全收,还要传诸子孙。据睿亲王后裔金寄水回忆,当年王府的内眷们,每逢秋高蟹肥,便要互相请客。食蟹之方也只是整蒸剥食,而且不得借助仆人之力,主客一律自己动手,边吃边聊。同时还要比赛,看谁吃得又快又干净。输者则要出资,请大家听京戏。看来,《红楼梦》三十八回所写贾府持螯赏桂的盛会,确实有所依据,只不过比真实生活更精彩罢了。要说满族在关外游猎时,上好的饭菜不过祭祖时的白水煮猪肉,辽河虽然也产河蟹,却未闻其享用过。而一旦入主中原,对于这等饮食精华不但不拒绝,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可见,世间有许多好东西是不能因固有习俗和意识形态而排斥的,硬要如此,嘴巴只好淡出鸟来。

食蟹当然不止整蒸整煮一法。宋《山家清供》中便有“蟹酿橙”之方:“橙用熟而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至今,浙江菜中仍有橙蟹同食之法。记得1983年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时,江浙某位厨师的参赛作品便是蟹酿橙。

作家赵大年的舅母幼时在扬州当过丫环,擅剥蟹肉,后来被赵的大舅买回作偏房。一次其大舅做寿,此舅母花了一天一夜时间,剥了一篓生蟹,然后配以姜粉、醋精、葡萄酒、蛋清、蛋黄,硬是“粘”出了十只肥美的无壳全黄整蟹来。上屉蒸过一遍之后,再用紫菜剪成壳、螯、腿形,以蛋黄粘于表面,涂油再蒸二遍。如此,螃蟹便可带“壳”大嚼了。这等吃法,今天的大款很难享受到。偏房是不能娶的,小蜜二奶则没有这般情致与技艺。

不过,真正的美食家对烹蟹添油加醋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甚至深恶痛绝的。李渔便认为:“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掏水益河,冀有其裨也,不亦难乎?”为这话,天下厨师该联手把李笠翁打入十八层地狱,这简直是把他们的饭碗都给砸了。

我们一家则是坚定的李渔派,吃螃蟹一向整蒸剥食。其中又以女儿最为铁杆,不但百吃不厌,不惮费力,而且不假佐料。问之原因,答曰蟹肉一沾姜醋,便会掩其本味,所品只是调料耳。这张嘴,比号称美食家的爷爷还要命。为了女儿的嗜蟹之好,该把她送到德国去。

距德国首都柏林百余公里处有一湖,前几年螃蟹成了灾。渔民捕鱼时经常被此怪异之物划破鱼网,只好在报上刊登螃蟹图片,征求消灾解厄之方。当地中国人认得此物为中国河蟹,遂以一马克一公斤的价格购回,大快朵颐。一马克一公斤,一斤还不到人民币两元。便宜。此后德国及周边国家的中国人都来此买蟹尝鲜,把蟹价抬到了五马克一公斤,但还是便宜。一同事在德国当了四年驻外记者,自称四年所吃大闸蟹比在国内四十年还要多。

此事虽出自同事之口,但我仍不敢全信。中国河蟹,怎么会漂洋过海到了德国?直至近日偶翻书籍,方知此言不虚。1872年,蟹瘟疫使德国的河蟹灭绝。1905年,中国绒螯蟹(即河蟹的学名)传入德国,泛滥成灾。此事载于德国维尔纳·施泰因所著《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经济和生活分册》,应该可信。有人分析,应该是当时德国轮船到长江一带运货,回国时装入江水压仓时,将水中的蟹苗一并带回了老家,于是中国的河蟹便入了德国籍。

看来,德国人虽然办事认真精细,但对付螃蟹还差点事,蟹灾闹了近一百年仍无治理良方,最后还得靠中国人的嘴巴来维持生态平衡。倘若中国人把这等本事用在其他方面,那该是个什么光景!

千年蛇鳖

民初蔡万云在《蛰存斋笔记》中说,他幼年时曾见一河边有数条蛇盘结成团。当地农妇渔父都说,等到几日之后,这些团结在一起的蛇跌入水中,便可变成一只鳖。今天看来,这自然是子虚乌有的事儿。不过,蔡氏的疑惑却有些意思:“且人之食蛇者绝鲜,成鳖又将自取刀砧汤镬之苦,何为也者?”蔡为江苏盐城人,故有此问。换了广东人,事情就简单了,不管蛇鳖是否变化,统统送入汤镬了事。

中国人食鳖之历史可谓久矣。远在周代,宫廷之中便有“鳖人”,掌管龟鳖蛤蜊之类的吃食。《诗经·小雅·六月》中描述大军班师的盛况:“吉甫燕喜,既受多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其意为:“吉甫燕饮,喜气洋洋,接周王百般厚赏。大将吉甫,镐地归来,行军征战,时日久长。盛情设宴,众友齐集,红烧甲鱼,细片金鲤。”屈原在《招魂》中开列的楚国宫廷宴会菜单中,也有炖鳖。可见,几千年前,鳖已是官场上的美味。

唐宋时,鳖的恩宠依然不衰。唐代韦巨源当上宰相后,请皇上吃“烧尾宴”,席上便有一道“遍地锦装鳖”。宋仁宗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及当地膳食,张以“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作答,惹得仁宗垂涎欲滴。

到了元明清,形势为之一变。御膳之中已然少见鳖之踪迹,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甚至认为,“鳖肉味咸,有毒。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总之是好评少,坏话多。不过在众多美食家心目中,甲鱼依然是佳馔,不曾受官方态度影响。清代《调鼎集》中收录的甲鱼制作法有17种之多,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记鳖之做法也有生炒甲鱼、酱炒甲鱼、带骨甲鱼、青盐甲鱼、汤煨甲鱼、全壳甲鱼等多种。其中汤煨甲鱼的制作方法是:“将甲鱼白煮,去骨拆碎,用鸡汤、秋油、酒煨;汤二碗收至一碗起锅,用葱椒、姜末糁之。吴竹屿家制最佳。微用芡才得汤腻。”其味道想来不错。

鳖的别号有很多,除了甲鱼,还有元鱼、脚鱼、水鱼、团鱼等,粗俗一点的是王八。文雅的则有擐甲尚书、金丸丞相、九肋君、总督。鳖为总督,有一典故:“广东中山产一种鳖,土人名为山菜,味极腴美,老饕皆嗜之,然所产绝少,得之颇不易。庆成督两广时尤喜此味,属员探知所嗜,不惜重价而沽。幸而得之,磁钵中满贮清水,养鳖于内,遣干仆星夜驰献,习以为常。庆获之,无不喜动颜色。一日有某令遣人献一磁缸,缸上封识有红纸签大书‘两广总督部堂庆’。初不知为何物,及启视乃一鳖也,游泳水中,悠然自得。庆不觉大喜,署中人亦附和之,几至哄堂。明日衙期,与司道谈及,犹笑不止。某令闻之,恐制军疑其有意侮辱,惊惶无措,急进省谒见两司,求为解围,两司谓制军以为笑谈,并不嗔怒,毋庸求见也。令乃回任。然自此广东人呼鳖为总督,盖犹以此为笑谑云。”

引文见《大清见闻录》,堪可玩味。清朝称各部尚书、侍郎为部堂,各省总督加尚书衔者,亦称部堂。制军则是总督的别称,如同王八之于鳖。

中国民间认为甲鱼兼有鸡、鹿、牛、羊、猪、蛙、鱼等七种肉的滋味,七味合一,自然鲜美。其最美者又为鳖甲四周的软肉,即鳖裙,也叫裙边。五代时有一位不忌酒肉的谦光和尚,尤好鹅掌鳖裙,只是无权无势,少人驰献,于是只好发发感慨:“但愿鹅生四掌,鳖长两重裙。”想象毕竟是想象,当不得真,还不如另外想辙。宋代江修复所著《江邻几杂志》载:“客有投缙云山寺中宿者,僧为具馔,馐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将鳖裙留下自己享用,把普渡众生之类的宏愿暂且放到一边,这个办法就比较实际,不过还是不如径直当官由人进贡来得简便。

鳖被国人吃了几千年,居然未断子绝孙,也算是一大奇迹。除了其生存能力顽强之外,与古人的资源保护意识也有相当关系。《礼记·王制》云:“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禽兽鱼鳖没有长大而捕杀的不许在市场上出售,其管理之严格未必逊于今天,尽管当时没有工商局。

不过,如果人们没有杀生有度的意识,即便有工商局也没有用,须知最严格的管理也有疏漏之处,到了外国更是鞭长莫及。南亚某国,居民向不食鳖,当地甲鱼优哉游哉过了几千年,经常成群结伙在河岸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前几年,有中国援外工人发现了这个食品宝库,从此甲鱼再无宁日。还有人捕获甲鱼之后,竟然将其裙边割下,再放回河湖之中,让它们慢慢等死。此举终于引起众怒,当地报纸揭露了这种野蛮行径,文章标题是“王八杀手——中国人”。

呜呼!

文余杂碎儿·续千年蛇鳖

蛇跌为鳖的故事,当年大约流传甚广。清薛福成在其《庸盦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世传蛇跌鳖,性最毒,食之能杀人。买鳖时,须以绳穿其尾,倒挂两时试之,则顿复原形矣。上海乡人素以贩鸡为业,一日担笼遇雨,避大树下,忽闻橐然一声,有物自树巅坠下,视之鳖也,大如九寸盆,首尾皆伸出五六寸,尚系蛇形,乡人捕至笼中。比归,则笼鸡皆死。鳖之头尾已与鳖无异,惟腹带红线耳,遂埋诸土,而弃死鸡于地。明日有黄鼠狼、野猫各一,死于鸡旁,皆因食鸡而毙者。其毒如此。”同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条目,如四千五百余年元鹤、水神显灵、湄州大鱼献灯油、雷击巨蝎、水鬼白昼拉人等,其中大都怪异难信,还有许多因果报应之事。

同类推荐
  • 轻松做滋补菜

    轻松做滋补菜

    吃出健康,吃出美味!《轻松做滋补菜》让你做自己的家庭营养师!好学易做的滋补菜,轻松炝拌、快手小炒、家常好炖、美味慢煲,好学易做,厨房新手也可以轻松成为烹饪高手!书中对每道菜所用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使您在家中就可以轻松地做出既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 一学就会做粗粮

    一学就会做粗粮

    《一学就会烹饪丛书》精选了近1500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内容实用,一学就会,是饮食男女应该了解的上选读本。
  • 南方风味小吃

    南方风味小吃

    《家庭美食坊丛书》根据四季的特点、不同的家常菜式、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精选了一千多道家常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又有保健功效,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家庭美食坊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还有相关的营养知识,是家庭食物调养的有益参考书。
  • 家常炒蔬菜

    家常炒蔬菜

    本书汇百家之所长,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家常菜。您只需要举一反三,便能让普通的家常菜因独特的做法而与众不同。精心为您选取了拌三样、炒黄瓜片、家乡茄子、尖椒土豆丝、双仁菠菜、西红柿虾仁炒蛋等好吃的菜肴的制作方法以及厨房小常识冰箱霉菌的去除等生活小常识。既给闲暇的生活增加了活力,又带来健康的享受。
  • 百姓私房菜

    百姓私房菜

    本书汇百家之所长,经典私房菜的制作过程,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家常菜。您只需要举一反三,便能让普通的家常菜因独特的做法而与众不同。还有“厨房小常识”告诉你健康饮食生活的小窍门!
热门推荐
  • 执宰万域

    执宰万域

    天生经脉於堵,偶然的机会踏上修行路凝聚武灵失败少年不甘,依然奋力前行强势的欺压他奋力抗争战四方,杀强敌成就一代杀神凶威面对数万敌军,血染的白衣在阳光下飘荡,少年冰冷的声音传遍沙场:“谁还来战!”QQ交流群:415049510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丐帮女帮主

    丐帮女帮主

    骚年,留步,留步啊骚年,我看你骨骼奇佳天赋异秉是练武的奇才,我这里有一本金瓶梅,不,是菊花宝典,擦,是打狗棒法,还有这根打狗棒就传授给你了,今后拯救世界的艰巨任务就有你来承担了,话一说完这个浑身邋遢的老叫花子就一命呜呼了于是杨珂的手中多了一本破书和一扔根不掉的狗头棒;当某一天血云密布创世的神灵归来毁灭世界,狗头棒却大发神威帮助杨珂诛仙伐神拯救世人,于是一场人与神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在芸芸众生中亲情友情爱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守护了众人可却守护不了你,自始至终我只想说一声我爱你……
  • 剑道帝皇

    剑道帝皇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护卫,毕生所愿不过是成为亲卫。然而,命运嘲弄,世事变迁。无须沧海桑田时,只道故人心易变。当杀机暗藏,是引颈待戮,还是毅然执剑。武道繁盛,世家盘踞。少年与微末中沉浮,心怀凌云之志。一枚神秘发簪,一颗无畏之心。任它强敌环饲,仅凭青锋三尺。杀个朗朗乾坤,战到天昏地暗。
  • 三国之魏国无双

    三国之魏国无双

    谁说三国一定要真实,我写的就是玄幻,呵呵主人公身上的血是猪妖皇之血,我召唤的东西不是亡灵什么的,是小猪仔,只不过小猪仔站起拿武器罢了,看主角在科幻的世界,从造魏国的辉煌,为曹操征战四方!!!
  • 若善则美

    若善则美

    “赵嘉嘉,你能帮我把情书给芷泫吗?谢谢啦。”“嘉嘉,帮我注册个账号。”“可否帮我把传单发给别人?”……烦死啦!人人都把她当便利贴使唤,为什么?难道是颜值的问题,看看自己,长得又矮又小,又黑又瘦,丑!现在,开始改变?说做就做!可当嘉嘉让自己变成了个女神后,这个世界,好像不一样了……若善,美岂不随之而来?
  • 相对无语是清欢

    相对无语是清欢

    “作为作家和教育名家的彭辉以书为伴,孜孜不倦,浇灌了他的心灵之花;丰富阅历,行走山水,孕育了他的文人情怀;重情重义,坦荡处事,成就了他的诗意栖居。漫漫人生路上,他幸福地行走着,行走于浩瀚书卷,行走于湖畔山巅;行走于学生目光的河流中,那目光中流淌着信任和期盼;行走于今生无悔的爱情中,那内心里有两不相厌的敬亭山;行走于自我心灵的麦田,那心灵从不会干涸与狭隘。”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记述了两位老人相对静坐的生活小事,面对这一平凡的人与事,我们难免会被那种最细腻的感觉所打动,其间也蕴涵着人生大智慧,可谓是平淡而隽永,让人反复地去品味,具有感人的力量。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暗黑之孤胆英雄

    暗黑之孤胆英雄

    自人类击败地狱三魔神,大天使长泰瑞尔击碎世界之石,毁灭世界之石要塞和野蛮人圣地,至今已经八百余年。人类认清了最高天堂的真面目,为求自由与生存,奋起抗争,与最高天堂、燃烧地狱,展开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史。来自东方的武僧、叛逆的巫医、天才的魔法师、不屈的野蛮人和四处奔走的恶魔猎人,携手共进,领导着旧时代的英雄们,向最高天堂、燃烧地狱以及他们的爪牙,发起了决死的冲击。厉红雪,来自地球的绝顶高手,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的乱世之中,以其冷静、睿智与武力,一步一步,走向神坛!(注解:本书综合了暗黑1、2、3代系列内容,背景设定与装备技能设定等皆与旁人有些不同,只为梦想而作,若有喷子,请自觉点X!若有筒子,请好心收藏!若有粉子,感谢不尽!若有条子······我没犯法,本书极度和谐,请放一条生路!)
  • 夏唯墨初:薄凉无情夜

    夏唯墨初:薄凉无情夜

    五岁。母亲,被家族害死。父亲,娶了别的女人。从那一刻起,她的心中变积蓄了恨意。十岁。被虐待,被辱骂,终于,离家出走。五年后,回归。办好入学手续,却又临阵脱逃。两年后,以转校生身份重回学校,创造传奇,可是薄凉夏夜,墨色无情。命运,似乎就喜欢这样玩弄她。
  • 古穿今之娇娇女

    古穿今之娇娇女

    顾明达:“爸爸,我满20周岁了,可以嫁人了吗?”顾炎﹕“小宝贝,你得过了30岁生日,才能嫁人。”顾明达哭﹕“爸爸,我不想变成老姑娘!”顾炎:“小宝贝,国家实行晚婚晚育哪!”唐朝早夭小公主李明达穿越到顾家小公主身上,从小在女儿奴爸爸和妹控哥哥们的关爱下,顺便拐个男神做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