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29800000002

第2章 告别浪漫

——赴美留学生的婚恋生活引子

那年,我探望在美国读书的孩子时,参加了一次中国留学生组织的Party(聚会)。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7对留学生,有5对已婚,另外两对虽未结婚,但关系已经铁定,只待良辰吉日走一个形式了。他们大多在这座城市读书,也有其他城市的学生,暂时分居两地。为参加这次聚会,他们在头一天从外地赶来,还有的当天早晨才从自己所在地出发。

周末野餐是美国人颇具特色的休闲方式,已被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孩子欣然接受。为这次野餐,他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到超市采购面包、香肠、青玉米……还有一次性餐具,买什么东西都是事先约定好的,避免重复。活动的目的地是100多公里之遥的香石公园。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距离不是问题,个把钟头也就跑到了。这种公园在美国随处可见,环境幽静,有山有水有树有草坪,还备有专供野餐用的凉亭和烤炉。7个家庭或准家庭,7辆轿车,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算个不小的车队,浩浩荡荡,颇有声势。车队在公园里一个足有30米长的凉亭前停了下来。这里风景不错,后面是如茵的草坪,前面是浩瀚的湖水,有天鹅和水鸟在水中嬉戏。他们从轿车后备箱搬出“库勒尔”(小冰箱),开始准备。孙桐是这帮孩子中的老大。去年毕业就上班了,已经领了一年薪水,他负责准备木炭和肉饼——最关键最值钱的两样东西,谁让他是“大款”呢!

男生分工点火烧烤加工,女生在凉亭里布置餐桌,不大一会儿工夫,烤肉、烤肠、烤玉米,还有各种中西餐点,杂然绚然,摆满餐桌。轻烟缭绕,菜香弥漫,随着嘭嘭啪啪开启酒瓶的声响中,宴席开始了。8月的阳光灿烂明丽,面前荡漾着湖水的微波,满眼是青翠的绿色,时时袭来的微风掠亭而过。这种置身于高天旷地的野餐情境在国内是难以领略的。酒足饭饱之后,孩子们在草坪上玩飞盘,打羽毛球,还有的玩遥控玩具摩托车,让它在平坦的草坪上驰骋。

这次野餐给我的印象深刻而良好,丈夫与妻子,男友与女友紧紧挨坐在一起,毫不掩饰之间的亲昵,时时开一些善意的玩笑,其情融融,其乐陶陶!浓浓的家庭气氛让我和爱人怦然心动。

一、快乐的“F2”

中国留学生踏上美国土地,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纷至沓来,包括语言、学业、生活、文化差异,哪一项都需要拿出一定的精力去应对。然而有一个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它绕不开躲不开,而且迫在眉睫,这就是留学生的婚姻与恋爱。

这些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小一些的已在国内读完本科,年龄在22岁左右,如果硕士毕业才出国,年龄应在25岁以上,还有一些在国内工作过几年的,年龄更大,已经迈过了30岁的门槛。他们无一例外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没有爱情的抚慰和家庭的依傍,不仅生活不够完整,而且有一种飘泊感,不安全感,无归属感。孑然一身难以承受异国他乡的“情感孤独”,身上的压力会成倍增加。

香石公园的野餐,让我走近了这个群体,更走近了他们的家庭,大致了解了一个个小家庭的组建过程,也知道在留学生之外还存在一个被称作“F2”的群体。

F2,让许多人感到陌生。要想弄清这个称谓,还得从赴美签证说起。

赴美签证大体分为两种,移民签证和非移民签证,我这里说的是非移民签证。其中包括商务及旅游签证、学生签证、交流访问学者签证、演艺人员签证、媒体工作者签证、过境签证及工作签证。学生签证称为F1。他们的配偶签证则属于F2。

持F2签证者之中有女性,也有男性,当然,以女性为多。F2签证持有者大多经历了长时间的思念,曲折,乃至磨难,短的几个月,长的一两年,但结局毕竟是圆满的,夫妻最终团聚。

这些小夫妻,大多在出国前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有的是大学同学,彼此熟识;有的是老乡,从小青梅竹马;还有的则由网络当红娘,就是时髦的“网恋”;也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是在出国后,遵父母之命或同学介绍,回国成婚的。

这所大学中的F2签证持有者们过得不赖,衣食无忧,一方有奖学金,既免学费还发生活费。仅从生存角度而言,两人的开销比一个人增加不了多少,并非1+1=2,房子本来就是要租的;车子也是要买的;只不过多了一双筷子,况且花在吃饭上的钱本来就不多,一人一个月100多美元足矣。而且一人在家赋闲,专心钻研厨艺,可以更好地照顾另一方全身心学习。不过我见到的F2签证持有者大多出去打工,聊补生活之不足。

有了家室的学生,不再与单身汉住在一起,而是另租一套住房。毕竟生活不富裕,租不起大房子,一般为一室一厅。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月租金500美元左右。生活是清苦的,但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国内小户人家。农村长大的也不在少数,既无背景,也无家庭金钱资助,甚至有的还要给国内寄钱,赡养父母。从小没有享受过大富大贵,不怕吃苦,对于生活并无奢求,能够坦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些F2签证持有者们一般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到美国第二年即申请读学位。在美国申请大学比国内容易多了。首先是有学习英语的环境,所以英语考试很容易过关;再说人已经在美国,免去了签证被拒之虞,送上门的学生大学何乐而不招?成功率很高。当然更重要的一条还是逼上梁山。因为在国内他们有多种选择,但在美国,只有读书一根独木桥。这时,决心就是决定因素了。我见到的签证持有者,先来的已经入学,正在攻读博士或者硕士学位,同样享有奖学金,全额也不少;来得晚一些的,正在准备应考,估计申请到学校并非难事。

我曾采访过很多留学生。对于采访,他们的态度是不温不火,谈不上积极,但也不反感。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接受了我的采访。但F2签证持有者一般都是婉言谢绝,他们的心情不难理解,还是面子问题,不如F1签证持有者来得硬气。但应该承认,在一两年之后,F2签证持有者与F1签证持有者并无区别,“混”得一点儿也不比F1签证持有者差,比如就读学校的专业,名气,以及就业后的收入,甚至还超过了F1签证持有者。过分地追究“出身”,出国背景到底是F1签证持有者还是F2签证持有者没有任何意义。

邹力苹是这所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生,河南人,她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英语专业,国内毕业的文科生就读这所学校的十分少见。2001年她以F2身份来到美国。老公正在攻读博士。

邹力苹毕业后曾在国内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里做文秘工作。是在她出国的前一年结婚的,那是2000年。在这些留学生之中,他们两口子家境无疑是最好的,力苹父亲是大学教授,公公是一个工程设计院的领导。婚礼办得很排场,宾客足有100多桌,上千来人吧,至今被许多留学生津津乐道,羡慕神往。因为更多的留学生,在人生重大时刻,或因为匆忙,或因为经济拮据,做得非常了草。在谈起自己简陋的婚礼时,都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在老公出国后半年,邹力苹去美国领事馆签证,当时签证形势极差,遭到拒签者无数。网上一片愤怒声讨之声,但力苹却出奇地顺利,三五分钟完事。两家4个老人非常高兴,都说老天爷眷顾这两个孩子。

我的孩子到美国大学报到就是他们两口子去机场迎接的,力苹的老公是我儿子的大学校友,师兄,比我儿子高四届。以前他们并不相识,接站也与这层关系无关,纯粹是巧合。邹力苹两口子参加了迎接新生的志愿者队伍,由华人学生会协调,配对。为了在机场容易辨认,他们通过网络互发了照片,我见过这张照片。他们是挺好的一对小夫妻,学生打扮,男的小平头,T恤,短裤,很英俊,女的也很秀气,扎个简单的马尾辫,也是一样的穿着,如果背景不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真看不出他们身在美国。

邹力苹来到美国后,一边帮助丈夫做家务,一边复习英语,好在她的英语基础太好了,没有费什么力气就通过了GRE考试。她也出去打了几次工,不是很经常,不打工也不会影响生活,她出去的目的主要还是学习口语,熟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接着就要申请读一个学位,读什么好呢?很多来美国的留学生发现自己在国内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或因就业形势严峻,或因收入太低,改换专业的不少。但放弃正在攻读的专业,风险很大,决心难下。但F2签证持有者不同了,国内的一页已经翻过,原专业对自己再不是禁锢,他们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很高。邹力苹选择了会计专业,因为就业形势相当看好。美国的会计专业数学所占比重很大,对于一个文科生并不容易。但邹力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两年后,她顺利地得到了硕士学位,不费吹灰之力在美国东海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的丈夫3年后毕业,找工作却颇费了一番周折,不过结局还是不错的,他在妻子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工作。算是丈夫投奔妻子,而且年薪比妻子低了近3万。这位博士曾和我通过一次电话,6年博士苦读,收入比不上妻子两年的硕士,找哪说理去?我知道他说的是玩笑话,其中不乏对妻子的赞赏。在美国影响收入最重要的因素是行业,这一点与国内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毛玉娜今年已接近30岁,原在国内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年薪在10万元左右。后来丈夫出国留学。艰难的选择立刻摆在了自己面前:是留在国内发展,还是追随丈夫出国,她曾犹豫再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丈夫团聚。刚到美国时,瞧哪儿都不顺眼,心理落差太大。房屋狭小,陈设简陋,最讨厌的是自己下厨。她是独生女,家里的娇小姐,长这么大从没有自己动手做过一顿饭,连猪肉多少钱一斤都不知道。按她自己的说法,到美国纯粹是吃二遍苦,遭二茬罪。不同经历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从学校直接出国的孩子在国内住惯了6人间的学生宿舍。国内的学生宿舍还得登梯爬高上二层铺,乱乱哄哄,连觉都睡不好,吃饭去大食堂,清汤寡水,菜不是炒熟的倒像是焐熟的。相对而言,美国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优越的,住房起码是单人间,还有车开,经济独立,不必跟父母张口要钱。我一直认为,学生时代不宜过分舒适乃至奢侈,这样有利于眼下学习专注而不分心,更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

毛玉娜在取得F2签证来到美国后,很快通过了英语考试,第二年就被丈夫所在学校录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我曾去过她的小家。其实就是一个学生公寓,一屋一厨,外加一个不大的方厅。她正坐在一张半新不旧的桌前,桌上摊开一片书籍。她的老公从厨房里出来,腰上扎着围裙,我们一见都笑了。他说:“现在我是家庭‘妇男’,没办法,老婆学习太重,压力大,做饭买菜洗衣全是我的事了。”毛玉娜申请的是医学专业,与她原来的金融专业相去甚远,况且医学是一门很艰深的学科,拿到学位并非易事,需要至少5年的奋斗。她老公说:“没关系,你看我,不是只剩两年就熬到头了?”他学的是航空专业,已经读了3年。他们的面相都已经不年轻了,我知道他们过得并不轻松。然而丈夫对妻子的体贴是细致入微的,毛玉娜当然是幸福的。

回国两年后的一天,儿子在电话里告诉我,毛玉娜生小孩儿了。我有些吃惊,那书不读了?孩子说,人家都32了,该要孩子了。她父母都来了,帮他们带孩子。我说,真够她呛,产假怎么也得休个仨月俩月吧。儿子说,用不着,十天半月就上班了。我大惊,那怎么可能?儿子告诉我,美国女人都不坐月子,没这习惯,大概是美国人身体棒吧。我还是不解。

顾军也是个F2,不过其特殊之处他是男性。在国内时,他和妻子是读研的同学,在确定恋爱关系的同时,就做出了双双出国的决定。于是二人一起准备GRE、托福,那段时间很紧张,他们同时考出了好成绩,也都申报了大致相同的学校,他们企盼着一起出国,最好被同一所学校录取。

2001年3月份,是他们丰收的季节,两人都幸运地拿到了美国大学的Offer(含有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顾军一人竟得了四五个,令周围同学十分羡慕。然而让顾军无法接受的事实是,他们去美国领事馆签证,女友一签而过,而他却连遭败绩——拒签。他忿忿不平,从各方面条件来看,签过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她。顾军决定第二年继续签证,好在美国老板给他把学籍与Offer悉数保留。

在机场送行的时候,妻子,当时只能称为女友,却劝他不必冒险了。

女友说:我们结婚吧!

他听了一愣,不解地看着女友。

结婚就可以改签F2了。女友说。

他仍然不吭声,女友的真情他心领了,但F2签证对他来说,多少有些屈辱。

倔强的顾军对女友的劝告一句也听不进去。

女友登上了赴美航班,顾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然而,顾军“运交华盖”,签证一次次被拒,他被死死地挡在了美国国门之外,最后连签证官都劝他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他有些绝望了。

在这两年最苦闷的时期,能够让他支撑下来的无疑是爱情的力量。女友与他热线不断,鼓励,劝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女友的专一与忠诚。利用寒假,女友回国,这年是2002年,也就是“9·11事件”的第二年,签证形势险恶,顾军签过机会更加渺茫。

女友旧话重提:结婚,改签F2。

顾军还在犹豫。这时,他接到了在美国读书的同学的电话,寒暄过后,对方单刀直入,告知自己妻子持F2签证来到美国,已经在美国同一学校读书,而且得到全额奖学金。

他知道,这是女友搬兵了。顾军被女友的真情感动了,是的,她在这个时刻回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当时返签被扣的学生很多。于是他不再坚持,与妻子完婚。

然后两人采取“携签”方式,一起去领事馆签证。不过顾军一想起签证就头大,签“伤”了,护照上已经盖了七八个拒签的章子。这次签证,他心情平静,静如止水,他甚至对签证官明侃,对签证已不抱任何希望,无所谓,如果再签不过,他永远不会再来了。他的话不知触动了签证官的哪根神经,结果顺利通过了。

顾军到美国的第二年开始申请学校,因为早已考过GRE和托福,结果很顺利地被一所名校录取。他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与他原来的专业丝毫不搭边。一开始只拿半奖,只好出去打工,但一个学季读下来,教授就给了他全奖,顾军聪明用功,考试成绩全部是A。只是同班同学中有的已经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了。他在近30岁的时候才继续求学,浪费了好几年大好时光。

二、幸运的“双飞”

“双飞”,就是比翼齐飞,热恋或已成婚的男女留学生,一起登上赴美航班,两人的身份都是F1。

那次香石公园的野餐中就有这么一对。

毕强在这座城市读书,妻子小洪就读于几百公里外的一所大学,两地分居已经3年了。

国内准备出国的的本科生,一般在大三以前考完了托福与GRE,大四一开学就要准备申报美国大学的材料了。毕强与小洪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的恋爱是从大二开始的。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了,现在很多大学已明文取消了禁令,但争论一直还在激烈地进行之中。在这里,我不想挑起争论,更不想充当裁判。但据我所知,不说社会与校方看法如何,家长与孩子往往会成为营垒分明的“敌对”双方。一般来说,家长会固执地认为谈恋爱影响学习。但从出国这件事来看,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促进。两人一起准备材料远比一个人孤军奋战更具优势。出国事关重大,遇到困难很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依靠,互相有个照应,拿拿主意;申报是一个复杂过程,上网查阅资料、书写个人材料、开成绩单、找教授签字、换美元、可谓千头万绪。两人合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出国留学前途难测,风险很大,很容易畏难、犹豫,这时信心往往是第一位的,俩人绑在一起可以壮胆。

这两个学生非常幸运,一起获得了Offer,一起去领事馆签证,又一起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直到芝加哥才分手。稍有遗憾的是两人暂时分居两地,好在不算太远,每月都能见面。

还有一对“双飞”与我的孩子有关。

儿子在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与美国一所大学教授通信频繁,教授决定给他Offer,并来信征询意见。但儿子此时已经有别的Offer在手,两个学校各有利弊,权衡再三难以抉择,因此做出了留有充分余地的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教授的态度有些改变,由积极而变得不冷不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申请出国的孩子心里清楚,你有几个备选学校,学校同样也有几个备选学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最糟的结局是,学生两头落空,当然教授招不到学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儿子最终还是被那个教授客气地拒掉了。

后来,孩子才知道,原来在他与美国教授进行拉锯战的时候,有“第三者”插足,竟是他的师兄,同届毕业,只不过儿子是本科生,人家是硕士毕业生。师兄的妻子已经得到了这个学校的Offer,但男方手中的Offer是另一所学校,当然愿s意与妻子踏入同一个校门。这种机遇千载难逢,岂能错过,于是对这个教授发起猛攻,最终如愿以偿。然而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师兄都不知情。早知如此,莫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儿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师兄也不必费那么大劲和教授“套瓷”,浪费感情。

毕强和小洪这对留学生不仅双飞,而且飞到美国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学校,这种可能性相当于买彩票中头奖。“双飞”是众多留学生的梦想,然而真正实现“双飞”的毕竟凤毛麟角,几率很低,不知在哪一个环节,哪一方就会受阻。

在美国探亲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对“双飞”留学生的婚礼,参加这种洋式的婚礼,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美国。

丈夫小娄与妻子小纪在国内相恋多年,在美国又忍受两地分居两年之苦,后来小纪终于转到这个城市继续读书,并与恋人相聚。我曾采访过这对小夫妻,他们的结合真应了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小娄非常英俊,个子足有1米80,眉目清朗,妻子小纪也很漂亮,说句实在话,F1签证过来的姑娘,相貌平平者居多,为什么?也许上帝是公平的,既然给了你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漂亮的脸蛋应该赐予别人。

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这家教堂距我们居住地很近。为什么选择教堂?他们算不上基督徒,但对此并不排斥,有时星期天课业不紧的时候也会到教堂做礼拜。他们喜欢这种宁静安详的气氛,也从中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的契合点及差异。他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很浓厚的国家。有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是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的源泉。基督教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这家教堂是小娄的同学,一个美国在读博士生帮助联系的。教堂、乐队,包括那个市里著名的琴师,还有为他们主婚的牧师,全套服务都是免费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美国盛行一句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又怎么解释?

小娄的美国同学,甚至导师都在为他们的婚礼倾力帮忙,当然主力还是中国留学生,有意思的是美国人也有随礼的习惯,是跟中国人学的吗?不得而知。随礼的不光有留学生,也有美国同学,但他们的礼不大,是个象征。有的直接送现金,更多的采取另一种形式:代为购物。新郎小娄把所需物品列举清单交给某商场,并通知同学,然后由同学根据清单为其付款。这种随礼方式很别致。小娄在和我说到操持婚礼经过的时候,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钱财是次要的,可贵的是情意。自己有课业和实验负担,同学也同样忙碌,但此时慷慨帮忙,听从调遣,非常主动。有个同学,为他们扎一个中国结,整整费了几个晚上。这个同学平时脾气很古怪,不太合群。以前和小娄虽然没什么芥蒂,但也没什么来往。但此时的义气使小娄大感意外,也颇为感动,并消除了隔阂,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个同学从此也被大家所接纳,包括她的性格,当然,她也刻意改变自己,古怪也从此有很大收敛。

参加婚礼的有100多人,整个教堂坐满了一半。其中有他的同系同学,还有其他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他的导师也参加了。那些散居在美国各地的大学同学,也纷纷赶来,为他们祝福。参加婚礼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一改往日休闲随意的装束。

这种西方的婚礼我曾在影视之中见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亲临现场还是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就是那种宗教的神圣与肃穆:凝重优美的合唱,浑厚的乐队伴奏,还有新郎把结婚戒指戴在新娘无名指,以及新娘把手紧紧地压在新郎手上的过程。喜气与庄重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那个蓄着胡须的年轻牧师,带领新郎新娘祈祷,然后发表了简短讲话,大意是祝福这对新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丈夫应以妻子为中心,妻子以丈夫为中心,这个家庭还要增添孩子,孩子是上帝的赠品。爱情是珍贵的,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因此需要夫妻双方小心呵护,乃至悉心经营。话虽简短,但令我耳目一新,这些话我真地第一次听到。

这次婚礼让我感慨万端,在国内操持一个婚礼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会让父母财力与精力几乎耗尽。而在遥远的国外,这两个孩子居然依靠自己的能力操持了一个如此隆重的婚礼,实在不简单。

小娄年龄比我的儿子大出五六岁,已于去年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不错。就在他们婚礼后的一天,我去这对新人家里做客,见到了他们的“豪斯”(Housec)。那是一幢独体小楼,两层,有停车库,前后有草坪,后面还有一片不小的池溏,夏天可以钓鱼;屋子非常宽敞,一楼是一间打通的客厅,显得透亮与宽阔,厨房客厅没有隔断,二层是他们的卧室书房等。让我感兴趣的是地下室,由于摆放物品很少,显得很空旷。他在里面摆了一副乒乓球台。球拍是我替他从国内带来的,我们还过了两招。按中国的通用算法,这套房子使用面积应在2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就不好算了,那个地下室是白饶的。他告诉我,这幢房子价值不到30万美元,首付两万,他只有一万,另一万是跟同学借的。还贷款期限30年,月供不足2000美元,妻子小纪刚刚毕业,下月就要上班了,收入还说得过去。月供只占家庭收入1/5弱,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这是个很会生活的小伙子,美国50个州他已经游遍了22个,他特别强调,这是实实在在的旅游,天上飞过、开车路过的不算。这才是他出国的第六年。

那天正是中秋节,晚上在他家吃了晚饭。品尝过月饼后,我们来到了后院,他在厚厚的草坪上支起了一口铜制大锅。一会儿,他从屋里抱出了粗大的木柴,在锅中摆好,浇油点燃,我们围篝火而坐,一边赏月,一边聊天。他说,常听国内一些人说,美国留学生的生活轰轰烈烈,我怎么感觉不出来?都是凭空想象的。特别是上班以后,美国的生活更显平淡,下了班就是自己的天地,琢磨的就是怎么玩好,比如旅游,出外野餐,美国人不大喜欢串门,独享“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乐趣。当然美国人的工作并不轻松,8小时之内是绝对的满负荷。资本家么!人家雇一个人不会白白养活你的,工作紧张,更容不得出一点儿差错。工作虽忙,累的是身体,并不累心,因为这里没有国内那么多扰人而又繁琐的东西,比如没完没了的评职称,升职的机会也不多,竞争压力并不大,更没有国内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把自己那份工作干好就万事大吉。

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他的心态很能代表一类留学生,我也曾见到另外一种,他们似乎对这种生活并不接受,更不会留恋。表面上看,在国内要经过一辈子奋斗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票子,在美国可以在工作后一两年内实现,一切靠贷款,寅吃卯粮。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30岁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后30年的生存状态,一碗清水看到底,也就索然无味了。不像回国,有那么多竞争和挑战,未知成分很多,有机遇,当然也有风险,但生活会因此而更富魅力。

赴美留学生的去与留是个敏感话题。邓小平的政策是“来去自由”。他说,即使有一半不回来,也要派,也比不派、少派好。这种胸怀是宽广的,眼光是长远的。

国门一旦开启,很快就形成留学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一时有所减少,90年代又出现了更猛趋势。据报道,从1978年到现在,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百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0万。

对于很多人留学不归,拿到“绿卡”也好,入外国籍也好,血管里流的都是中国人的血,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现在的年轻人很现实,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发展,留在国外,还是回国都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在美国已经生活多年,已经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回国反而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我结识的一些留学生大多今年毕业,马上面临找工作问题。在美国找工作,除了正常寄材料应聘,还有很多社会关系,有先工作的同学帮助介绍,还有导师推荐,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但对回国发展,心里实在不托底,他们知道目前国内找工作的难处,看看网上有关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的报道就瘮得慌。“海归”如今也不再是香饽饽,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并不比“土鳖”占多少便宜。再说,他们的朋友资源主要在国外,国内是孤家寡人,对他们而言,回国发展反而有着很大的悬念,风险也会更大。

我想,人各有志,就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轨迹走下去吧。

三、留学“王老五”难成“钻石”

随着和留学生交往的加深,我知道,他们的婚恋生活并非都如我在香石公园见到的这么美好,美满。他们大多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离别、思念、担忧与焦虑;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不光有夫妻团聚的幸运,还有为数不少(也许更多,我没有数据证明)的家庭离散与破碎;在他们中间已经、正在或者即将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在充满变数的婚恋面前,他们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无助,更多的是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无奈,因为他们之间毕竟远隔着世界最为浩瀚的太平洋。

有一篇《女博士为何难嫁人》的文章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网上点击率很高。不管文章对成因分析是否在理,传递的信息却是明确无误的:“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里女生在婚恋市场上是学历越高越受冷落。”除了找工作,还要嫁人,双重任务在肩,哪个更急切?女孩子也毫不讳言自己的紧迫感。俗话说,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倒是小伙子摆出一副放长线钓大鱼的从容不迫,他们的理想境界是“钻石王老五”。这是新近冒出的词汇,简单地说,就是有钱的单身,这里特指男性,而且大龄。“钻石王老五”在国内行情看涨,这应该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代注脚,家有梧桐树,何愁金凤凰!

在美国,这种格局完全被颠覆了。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男女比例失衡,特别是工科院校,留学的男生远远多于女生,物以稀为贵,留学生中的女性成了实实在在的“抢手货”。

我曾在黑龙江垦区下乡,知道北大荒早期开发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北大荒呀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如果连队分配来一位女性,如女技术员、卫生员之类,就会是一个天大新闻,人们奔走相告,女性自然会大受其宠,不过“狼多肉少,先紧领导”,一般都嫁给职务更高的转业军官。

这种现象不幸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再现,我见到孩子周围的留学生,女生显然少得多,而且几乎早有归属。一部分是持F2签证过来的,这个,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持F1签证过来的女性单身,坚守的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周围有那么多男生“虎视眈眈”,争献殷勤,谁能抵挡得住那么强烈的攻势?我在美国呆的时间不长,去过的学校也不多,视野实在有限,目力所及,“无主”单身女性没有一个,男光棍却有不少条。只好寄希望于来年,新生报到时再碰运气吧。男留学生能够“就地解决”婚姻问题难。

三国名相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这是“先贤”对后代的训诫,也是对青年人的训诫。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大丈夫先立业后成家,以事业为重,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勃勃,志薄云天。“志存高远”的学生期望值如此,“望子成龙”学生家长尤甚,包括我自己。总觉得学生早恋,即使是大学期间,也不应该谈恋爱,觉得谈恋爱分神,耽误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订出了更为严酷的清规戒律,即使读到博士,只要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孩子婚姻大事,免谈。然而对于人的本性,需求与欲望,包括绝不可缺少的“性”,“爱情抚慰”,不是漫不经心,就是刻意加以抑制。殊不知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庄稼该拔节时拔节,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你人为地把花期延迟,只会造成生长畸形,可能不再开花,或只开谎花,更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可结。

我采访过国内许多成功人士。他们事业有成,在各个领域堪称出类拔萃。其中有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官员。我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事业上,在其他方面也是同样出色,婚姻与家庭同样是成功的。这一点他们心甘情愿地“混同”常人,该结婚时结婚,该生子时生子,该抱孙子时抱孙子,用老百姓的话说,啥都不耽误。我想,这种人生才更加完美。也可能完美的家庭,婚姻是事业的助推力。事业与婚姻并不对立。那些影视中,年纪一大把,成功者却是未婚“杜丘”,或是单身的女强人,大概是为了戏剧冲突而制造的吧,并不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是少数。

留学生读完博士,也就是功德圆满以后,年龄已经30开外,这时才想起忙老婆的事。于是人们会见到这种现象,某博士在美国会神秘消失,上哪儿去了,做什么去了?周围同学都会会心地一笑,肯定是回国找老婆去了。相亲,结婚,时间间隔很短,闪电式的。接着就是办理签证事宜等等。这种速成婚姻直奔主题,只要结果,缺少过程,其间缺少了一个必要步骤——恋爱。正如电影《李双双》中孙喜旺的名言:“人家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爱情的种子留待以后慢慢发芽吧。

林超如果按国内标准来看,是钻石王老五的代表,甚至是“极品男人”,虽然如今“极品男人”在网络上已沦落为十足的贬义词,但我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还是依照惯例,取其正面含义。小伙子电子专业博士,已经通过答辩,而且已经签下位于西海岸的英特尔公司的合同,收入颇丰。他一表人材,在国内无论是职场,还是情场都应是常胜将军。然而,他双眉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凹痕,在见他第一面时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似乎心中有什么难解之结,或许他就是这种忧郁的性格。时间长了,他才向我敞开心扉,向我倾诉他的成长过程。

林超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孩子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一切,对孩子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一手包办。母亲管吃喝琐事,父亲司前途大事,而且不容商量。就说那年出国留学,林超凭借优越的条件,顺利得到Offer,只剩签证一关了。父亲陪着儿子从长春南下几千里,来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附近的旅馆住下。他们早来了4天,干什么?去踩点儿。爷俩儿早早来到领事馆,在门口与别人聊天,打探消息,并用眼角余光盯着领事馆的出口,每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出来,就赔着笑脸凑上前去,怎么样,签过了吗?签证官都问了什么?你怎么回答的?问了多长时间?签证过关的心情正好,也许会回应几句,盖了拒签章的正窝着一肚子火,你不依不饶地盘问,打心里往外烦,能有什么好话?爷俩儿往往遭人冷淡,即使被连损带挖苦也得受着。林超抹不开面子,只有当爹的上了。林超知道父亲性格内向,一向话少,为了儿子,他什么都豁上了,包括这张老脸。晚上,回到宾馆后,父亲总是对白天的案例细细分析,并制定对策。林超一次签证成功,父亲的功劳不可埋没。他至今对父亲心存感激。

对儿子的婚姻大事。父母并非不关心,而是关心过度,两个字——暂缓。老两口对儿子看得严着呢。哪个女孩子来他家了,哪个女生打电话了,都会引起他们的警觉。他们观念就是有了事业就有了一切,将来找什么样儿的没有,只怕挑花了眼呢!如今儿子在美国学位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也不菲,可惜年过三十,不用说婚姻,正经恋爱都没谈过一次,原因很简单,不会!林超在继承了父亲智商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内向,只是缺乏父亲说一不二的固执。他很随合,随合得到了没有主见的程度。父亲说什么他听什么,父亲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至今他认为,父亲在大多数时候是对的,除了在自己婚姻方面。

父母这时也感觉自己犯了不小的错误,真的着急了。便四处撒大网给儿子物色女朋友,三天踅摸一个,五天调换一个。林超一开始还当真事办,与女孩子通信,网上聊天,互寄照片,互通电话,但大多没有结果,总是没有“过电”的感觉。时间一长,也就疲沓了,疏懒了,暂缓了,搁置了。确实,只凭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能找着感觉吗?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缺少激情,倒是多了几分理性和冷静,这些都是恋爱的天敌。

缺少感情是婚姻难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婚姻本身的风险性。

对女方说来,谁知美国是啥样子,好处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也听了不少。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无了解,凭什么把终身大事托付给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挨坑受骗全都晚了。再说选择美国就等于放弃国内的一切,有的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到了美国就要从零开始,弄不好就会鸡飞蛋打;况且出国到领事馆去申请签F2签证,其先决条件是已婚,如果是情侣、恋人,则不在考虑之列。签证官先要验结婚证,辨明真伪,还要看两人的婚纱照,看多幅婚宴照片,而且结婚一般要超过半年才能去签证,这样更容易取得签证官的信任。为什么如此严格繁琐,全是移民婚姻作假闹的。签证官也是一遭经蛇咬,十年怕井绳。申请F2签证被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于一个充满风险的婚姻,心存疑惧是正常的,特别是女方,有无婚史,甚至恋爱史,小伙子还是十分看重的,“处女膜情结”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次失败的婚姻,对女方的打击远甚于男方,她们再想重新建立家庭,身价已经缩水了一大半。

男方更是戒心重重,现在的人很势力,女孩子更是精得很,与你素昧平生,凭什么以身相许,还不是图个移民美国吗,动机就值得怀疑。到了美国,“钻石王老五”比比皆是,焉能不动心?没准一声拜拜就算被打发了,自己忙活大半天成了中转站,二传手,“活雷锋”,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多心血、钱财,还有感情,全都打了水漂。

男女双方都在怀疑对方的诚信。

当然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男留学生不会在当地解决婚姻问题吗?

我孩子出国的时候,还没有谈女朋友,到美国是匹马单枪。周围有人开玩笑说,找个洋媳妇吧。不错,我们常听说某位中国留学生为父母领回一个金发碧眼的儿媳妇,惹来周围人们的好奇,也闹出不少笑话。当然结局还是皆大欢喜。不过那是影视中的故事,我看到的事实远非如此,在这个学校里在读的留学生中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娶了美国姑娘的,只听说老教授中有这么一对。倒是女生与美国小伙热恋的有那么一两个。

我曾采访过几个领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都是地道的白种人。他们非常善良,非常高尚。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努力学习汉语,并尽可能多地参与华人举办的各种活动,目的是为孩子寻找文化的根。然而,我知道,中美之间,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种族、民族自身的特点,还有宗教、文化、道德、价值观等的差别。中国人与美国人交朋友,密切相处尚且不易,何况长相厮守,同床共眠。

在我所居住的美国城市,本来中国人就很少见,这种跨种族婚姻更不会多。不过我曾参加一个旅游团,到美国东部观光。在纽约,波士顿这样的大都市,会时不时见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我相信不少是中国人),与白人手挽手亲密行走的身影。他们不是夫妇就是情侣。但你仔细看时,就会发现,在这种情侣中,白人男性与中国女性组合的占绝大多数,反过来却很少见。也就是说,中国人与美国人通婚是娶进来的少,嫁出去的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与中国人择偶标准有关,男方一般眼光为俯视,而女方则为仰视,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角度。如果硬让他们把目光角度调过来,不光女性不会通融,男性也不会接受。

虽然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也是西方各国对移民最为宽容的国家,但无疑是白人为主流的社会,各种族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只是写在法律条文中,而是深刻在心里的,而这才是最难以逾越的。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辛辛那提大学中,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华裔通婚的也不多见,我想应该是同一个道理。

四、望眼欲穿的企盼

夫妻相守最正常不过,甚至有人已经感到腻烦,前些日见些电视台曾做过这类专题,有人提出夫妻可以暂时离别一段时间,名之曰“距离美”。与新婚不如久别是一个道理,是否是调节夫妻关系的一剂良方有待考证。但对留学生而言,这种情调太过“小资”,他们无福消受,精神品味太高,还没达到那个层次。相厮相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为了团聚,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遇到过一个这样一个痴情者。

我在美国探亲的头几天,住在一幢蓝色小楼中。没有宽带设施,只好用那种吱嘎乱叫的“猫”上网。那天晚上,孩子走进我的房间问,爸,你在上网吧。我说是。孩子说,晚上这段时间最好别上网。我说行,反正我是个闲人,有的是时间。孩子说,咱们这幢楼共用一个电话,小刘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给国内的女朋友。

哦!这种事是不能搅乎。

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小刘跟我谈起了女朋友的事。

他们是在网上认识的。2000年,还是在大学念研究生的时候,他们相识了。虽然相识是通过网络,但他觉得不属于人们常说的那种网恋:一聊好几年,爱得死活来,一个含情脉脉,一个风流倜傥。其实这些都是想象中的,到头来不过是“见光死”,在虚拟世界里把对方想象得太完美,禁不住现实的考验,一见面,觉得对方不过是“青蛙”、“恐龙”,形象不佳,谈吐粗鲁,气质低俗,“树怕扒皮,人怕见面”,虚似世界,海市蜃楼,顿时消失,所以称为见光死。

小刘不是那种把感情当做游戏的年轻人,相反,感情很专一。网上聊了一段时间,两人就见面了。女朋友恰巧与自己是同乡,自然有一种亲近感,她在一所名校读新闻系,不是那种风风火火的女孩子,性格很沉静,这一点与小刘挺投缘。他们的感情发展不是洪水开闸式,一泻千里,倒有点像江河的源头,涓涓小溪,细水长流,越流越宽。

小刘本应2002年出国,但出师不利,签证被拒,眼瞅着秋季开学赶不上了。他与大学联系,美国老板很仗义,仍然给他保留入学资格,奖学金。

5个月以后,也就是2003年的2月份,他终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签证。但此时,他已经激动不起来了,也许是时间拖得太长,神经有些麻木。更重要的是,他在拿到签证的那一刻,马上想到了女朋友,近半年苦闷的时刻,给他带来安慰的是这种感情的支撑。他曾不只一次地对自己说,不走也好,在国内也不错。

他很快打点了行装,在春季开学前前往美国大学报到。

美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只有20多岁的留学生踏上这片土地,生活,学习,工作,自然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但此时困扰小刘的不仅这些,他最想念的还是远隔重洋的女朋友。有一天,他向老板正式提出,请假回国,老板怀疑耳朵出了毛病,刚来两个月就回国,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老板当然很恼火,要知道,小刘在美国的一切开销,包括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出自老板。

我问小刘,为什么这么短时间就回去?

小刘说,就是想女朋友,一刻也等不下去了。

我问,你考虑后果了吗?

小刘说,当然考虑了,我想了很长时间,老板可能会拒绝,不准假;可能留下很坏的印象,长时间不能改变;也可能一怒之下把我赶走。但我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认了——只要能很快地见到女友。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老板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准了假。他一直对自己的老板十分感激。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女朋友,为了这次见面,他付出很多,包括来往不菲的机票。后来他又回去过一趟,一年回国两趟,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少见,来回花费不说,签证风险太大,有很多先例摆在那里,返签被拒的大有人在。当前青年活得很实际,特别是海外留学生,小刘的忠诚与专一实在难得。

现在小刘每晚都要和女朋友通一次电话,雷打不动。美国东部与中国时差13个小时,如果实行夏时制,正好是对时,美国的深夜国内应该是正午。他非常珍惜这份感情,女朋友是独生女,脾气很好,人长得不错,个头很高。小刘父母见到后挺喜欢,彼此相处也很和谐。双方了解越来越深,风险也就越来越小了。他俩都到对方的家里去过,已经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小刘想让女朋友读完硕士后,到美国继续求学。

儿子曾对我说起过这样一个细节:美国的国际长途电话非常便宜。如果是IP电话,甚至低于国内的长途话费。如果反过来,中国打电话到美国,话费高得令人咂舌,每分钟8元多人民币,IP也得两块多钱,所以电话基本都从美国一方打进来。2003年有一段时间国内提高国际电话费,致使美国通信运营商也提高了对中国的国际话费。据我所知,在国内并未引起什么震荡,毕竟这件事与大部分人距离很遥远。但这件事却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反应,尤其是经济较为拮据,且配偶或恋人仍然居留在国内的中国留学生。比如小陆,本来他每天晚上都要与留在国内的妻子通话一两个小时,现在打不起了。因此,他情绪激动,愤怒异常,经常无缘由地与别人吵架。国际长途电话走不通后来转而用网络电话。好在双方都有上网能力,这点事难不住高智商的年轻人。只是麻烦一些,还要事先约定时间。不过网络电话还有一个优势,这就是可视性。那段时间网络电话在留学生中使用非常普遍。顺便说一句,使用网络视频电话,我就是在那段时间学会的,但这已经是三四年前的历史了。现在美国的国际长途话费实在太便宜了。

除了互诉衷肠,缠绵以外,越洋电话热线更像一根联结双方的纽带,维系着气弱游丝的脆弱感情。说什么并不重要,只是一个信号,一支感情温度计。电话的频度、长短、语气都会刺激双方敏感的神经。如果一方电话见少,或中断电话,那么肯定是感情发生了变化,无论什么借口都是搪塞不过去的。

五、悲剧永不谢幕

2004年10月中旬,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调查在互联网上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型调查。调查引起海内外留学人员的强烈关注。参与此次调查的实名注册者就有3000多人。

值得关注的有这样一个数据:这种跨海的婚姻,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

调查结果首先让人感到意外之处是,在留学生面对文化差异、无法融入异国文化、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以及饮食不适应等异国的种种困扰前,多数被调查者都坦言,留学期间最为“情感孤独”困扰。根据调查,一方面有23%的人留学期间无伴侣,同时,在即使有伴侣的留学生中,多数人还是与伴侣两地相隔。

我从美国回来已经两年多了,我从儿子那里听到了一个个家庭破碎的消息,全部是分居国内外的夫妻或情侣。这些消息让我惊讶,简直不能相信。然而更多的还是感慨,或许分手是他们必然的结局?

确实,留学生对长期分居的状态感到悲观。有近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情侣如果没有一起出国,那么将来在一起的机会很小”,而认同“真正的感情不怕相隔距离遥远”的留学生只占两成,更多的人(501%)倾向于“国外生活的变化是国内的人不能理解的,回国后观念也不能再回到从前”。

面对长期两地分居的现状,尽管有6成留学生愿受相思之苦,但是,也有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有8%的人寻找情人。对于出国后发生的感情变故,留学生表现得很宽容。超过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感情的事不能用是否自私来衡量,大家都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做理性的选择”,认同“人都是自私的,遇到比现在伴侣更好的人当然应该重新选择”的留学生的比例只有148%。

我常听留学生们说到这样一种理念,美国人认为夫妻长时间分离,既是不人道的,也是不被理解的。长时间,多么长?是半年,还是一年,两年,总之这种长时间不见面的婚姻就会被认定为事实死亡的婚姻。如果分居两国,相聚已经无望,只靠短暂的探亲相会,这种婚姻实在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中国留学生更有其特殊性,夫妻团聚必须跨越一个很高的门槛——签证。因被拒签有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另一半被挡在美国国门之外。如果夫妻分居两地时间过长,那么婚姻就会潜藏着巨大危险,可谓危机四伏。原来的信誓旦旦、海誓山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都是软弱苍白、不堪一击的。留学生的婚恋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正剧不多,不是大喜就是大悲,似乎无中间道路可走。

1、放不下的尊严

2002年,我去机场送孩子赴美留学,遇到了一大批同行的留学生。有十来个吧,个个精神焕发。其中有一对情侣格外引人注意,难舍难分,女青年眼睛是红肿的。他们双双申请出国,同时得到了美国大学的Offer,本应该是幸运的“双飞”。可惜男方签证被拒,只好留在国内,好在美国大学保留Offer,来年还能再签,保留一线希望。那段时间,他们之间电话不断,后来姑娘在寒假期间回国,毅然与丈夫完婚,我用毅然两字并不过分,足见姑娘的诚意与坚贞。他们的遭遇与前面提到的顾军出国经历十分相似。丈夫去领事馆签证一次次被拒,眼看签F1已经绝望,不过这时应该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改签F2。周围的同学,双方的父母都劝他走这条路,妻子也已经到了苦苦哀求的程度。但是,他拒绝了,他实在放不下这份尊严,认为签F2是终生耻辱,即使过去了,他将懊悔一辈子。

一个回不来,另一个又不肯去,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我在美国见到过这个姑娘,这个姑娘性格很开朗,也许是我们在机场有过一面之识,异地重逢当然很亲热。也许她把我当成了父辈,主动与我聊起这件事。我问她,你爱人过来了吧,以后做什么打算?她摇了摇头,半晌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儿,才轻轻地说,我们刚刚分手。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叔叔,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周围同学,但憋在心里太难受了。

2、“陈士美”之留学生版

我刚到美国就听到一件极为丑恶的事情。甄庆在2000年赴美国留学,并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妻子钟蓉申请F2签证却是多次被拒。最后好不容易弄到个短期探亲签证,期限是半年。钟蓉风尘仆仆赶到美国,满心欢喜地和爱人团聚。但在机场见到的丈夫与两年前有很大变化,不是在相貌上,丈夫还是那样简朴,身体也未发福。而是态度与神情,疲惫而且冷淡,一贯大大咧咧,性格像假小子的钟蓉也感觉到了。她想也许这是丈夫课业繁重,心情紧张所致吧。

他们是同班同学,钟蓉是这所学校的校花。她的活泼与清纯自然成为众多男生追逐的对象。但幸运者是甄庆,实在令男生羡慕,嫉妒不已。甄庆其貌不扬,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虽然不错,却也称不上优秀。至今同学们对他们的结合迷惑不解,甄庆,好手段!也许爱情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吧。甄庆出身东北农村,家境贫困,能进入全国名校实在不易,在钟蓉眼中简直就是天才。钟蓉欣赏的是甄庆的韧劲,冷峻,穷且益坚的志气。钟蓉与甄庆同时进新东方学校学习英语,但她的GRE考试成绩欠佳,只好放弃出国念头。甄庆凭着顽强的毅力,过关斩将,顺利出国。

出国后的一年之内,他们的感情用俗语“如漆似胶”形容并不为过,也像其他留学生一样每天热线不断,寒假时甄庆回国,与钟蓉完婚。剩下要做的事就是钟蓉申请F2签证了。这段时间虽然相隔万里,虽然苦苦思念,但回味起来,钟蓉的感觉是甜蜜的,她珍重这份感情。如果说有遗憾就是签证屡次被拒,丈夫感情的变化就是从第一次拒签开始的,先是急躁,埋怨钟蓉英语不过关,嫌她面对签证官不能随机应变,回答不得体;后来态度逐渐冷淡,虽然钟蓉觉得委屈,但更多的是自责,怪自己无能。

来到美国她本想和爱人整日厮守,为爱人做几个最爱吃的菜,甄庆爱吃东北大炖菜、农村杀猪菜,特别喜欢一种称为得莫利鱼的东北特色菜,虽然这些都不对钟蓉这个南方人的胃口。但为了爱,她什么都舍得。她专门学了得莫利鱼的烹调方法,这是在国内餐馆偷艺得来的。而今,当得莫利鱼端上饭桌的时候,让钟蓉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甄庆并未表现出任何惊喜,却紧皱着眉头说,在口味方面,我已经入乡随俗,更喜欢西餐。真是兜头一盆凉水,那一刻,钟蓉十分失落。丈夫的口味变化难坏了钟蓉,于是向其他F2签证持有者们讨教西餐做法,那些人撇了撇嘴,心里暗骂:他什么时候喜欢西餐了,他知道西餐馆的门朝哪边开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刚到美国一个星期,丈夫就给钟蓉她找了一份工作,到餐馆洗碗。在美国餐馆打过工的学生都有这种体验,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很是辛苦,美国老板不养闲人,一分钟也不让你闲着。半年时间不算短,但做丈夫的甄庆竟没有带妻子在美国旅游过一次,甚至公园都没有逛过。

留学生们看不过眼了,甄庆有全额奖学金,生活虽不富余,但也是衣食无忧,负担妻子在美国的饭钱总不困难吧。再说妻子在美国只能住半年,犯得着累死累活去打工吗?穷疯啦?留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了结论,这小子居心不良。但他们没有对钟蓉说破,也实在不忍心。

这一切钟蓉真地没有觉察到,她知道丈夫的生活不宽裕,自己打工虽然辛苦,但赚钱贴补这个小家,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更重要的是,陪伴在丈夫身边就让她幸福无限,累点苦点心甘情愿。半年期限到了,妻子在回国前,把挣得的美金悉数留给丈夫,未带走分文。但她前脚到家,后脚却接到了甄庆的离婚协议书。

这个留学生的行径自然遭到周围同学普遍的唾骂。也许,离婚是他们的必然结局,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甄庆的做事之绝,却让人匪夷所思,他在留学生中没有朋友,也不可能有朋友。

3、妻子回国之后

对于留学生婚恋的破裂,一般人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身居国外的一方都是负心汉,是强者,而留在国内的一方总是弱者,是受害者,人们往往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弱者。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抛弃与被抛弃的是谁,不能一概而论。

明生与丽丽是大家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人从相恋到结婚已有七八个年头。明生读的是博士,丽丽攻读硕士。丽丽毕业在先,本想在美国找一份工作,之中碰上点挫折,其实挫折并不大,在国内找工作也未必手到擒来。但丽丽是家里的独生女,恋家恋父母,和家里一商量,父母倒是乐得宝贝女儿尽快回到自己身边。但明生仍在学习之中,他当然舍不得丽丽,但妻子去意已决,明生无可奈何,在经历了辗转反侧之后,明生终于做出承诺,在后年学成之后,也回国发展。分别时,两人以三击掌盟誓,相约两年后在北京见面。丽丽回国后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很快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非常思念在国外学习的丈夫,于是两人电话不断。两人谈起未来十分兴奋,明生还对回国创业做出了规划,而且很详细,经过丽丽的补充修改,更加完善而具操作性。

可就在前几天,儿子和我通话时,无意中说明生与丽丽离婚了,这让我十分惊愕,十分不解。我说,我们还吃过他们的月饼呢!原来我在美国探望孩子时,见到了明生,从他家出来时,他送给我们一小盒月饼,让我猛然想起中秋节快到了。明生不无骄傲地对我说,是丽丽从国内寄来的,快件。我说邮费不便宜吧?他说,那自然,反正比月饼本身贵多了。钱是小事,贵的是感情呵!我看着深处幸福之中的明生,更在心里为他祝福。

可如今,这幸福的一对到底怎么啦?孩子告诉我:

过了一段时间,明生感觉情况有些不对,丽丽反应不再那么积极,先是说话语气慵懒,后来有些冷淡,有时以身体不适,或单位有事匆匆结束了电话。明生预感将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他在不安中等待。果然,有那么一天,丽丽提出了分手的请求,其实不是请求,而是通知,语气中绝无通融余地。几天后,在信箱中,他看到了丽丽的离婚协议书,明生陷入巨大的苦痛之中。他弄不明白,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更令人难过的是,至今丽丽也没有给出令他信服的答复,是之中有了第三者?是对丈夫能不能兑现回国的承诺表示怀疑?或是对长期分居生活的厌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明生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灰意冷,就此打消了回国创业的念头。感情难以割舍是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马上摆在眼前,他在年过三十后重归“王老五”的队列。

六、错把“国会大厦”当“白宫”

2004年9月,我和爱人参加一个美国东部旅游团。华盛顿是重要一站,白宫当然不可错过。当我见到白宫时,有一丝失望,不就是一所白色低矮的楼房吗?只有两层!这样的建筑,国内的县城都会见到,有什么看头?导游告诉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赏,我们绕到了白宫后院,仍然不是我心目中的模样。带着这份疑惑,来到了下一个景点,我眼前突然一亮,呵,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白宫,那个穹窿状的屋顶,通体白色的圆形建筑,够壮观,够熟悉。什么,这不是白宫?一时间,我脑子突然短路,叫了50来年了,50年形成的概念,竟一刻翻倒?我怕被人耻笑,只对一个已经足够熟识的旅伴说出了我的困惑。他一下子笑得弯了腰,这是国内一所大学的教授,来美国探望孩子好几次了。他说,跟我一样,一模一样,我第一次到国会大厦时,笑话比你还大,你的疑惑在心里,我可是喊出了声,明明是白宫么,是不是搞错了。旅游团里全是中国人,七嘴八舌,响应者不少。导游是位华裔,微笑着说,请相信我,此问题不必讨论,国会大厦是也,美国人吵架的地方。

回国后,我同样小心翼翼地问过几个人,竟然十之六七和我犯了同样错误,最近国内媒体曝光某县建政府大楼竟然比照白宫修建。那幅照片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先不说此地是否贫困,建楼是否奢华。首先是称谓错了,那分明是美国的国会大厦。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误读美国的时候还少吗?而且根深蒂固,坚定不移。

对美国的看法,国人容易形成两个极端。其实美国不是天堂,美国人也并非个个都是天使;当然,美国也不是地狱,更不必妖魔化。美国面积与中国相似,人口倒是少许多,还不及咱们的零头,但其人口多种族,社会多元化的特质肯定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这一点也是国人最难理解,甚至是无法理解之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有关美国人婚姻状况,特别对敏感的“性”的负面报道很多,影响深远。“垮掉的一代”,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对美国青年的基本评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出去进来的都不少,现身说法多了,报道也愈加透明了,人们见到了更加真实的美国。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印象刻骨铭心,很难修正,特别是在上了年纪的群体之中。

不过这些报道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相距遥远,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些消息只能做为茶前饭后的谈资。

当儿子留学美国,这些消息不再与我无关。特别是他刚去美国的时候,来自大洋彼岸的所有信息都令我关注,哪里飓风登陆,哪里发生了龙卷风,哪里发生了车祸,哪里出现了枪击事件。当然对于大学校园的报道更是格外留心,比如某校留学生自杀、被害、被抢劫,等等。

然而对于留学生的爱情,婚姻问题始终锁定在我的视野之内。正如网络论坛中的帖子,总是被我“置顶”,而且设为“高亮”。

那天一个朋友拿着一张报纸让我看,是一则有关留学生沾花惹草,染上艾滋病的消息。我看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出国是光棍一条,现在其他情况一切明了,工作学习情况,考多少分,甚至每天做什么饭,都是一清二楚,但婚恋方面的事却问得不多。那个朋友还关切地说,那地方,可乱了,还是加点小心——都是听别人说的,您可别不愿意听。

我当时就给孩子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让他见信后马上打电话。

当天晚上8点钟,孩子给我接通了电话,过去每次打电话都是在中午。电话里,孩子的声音还有些嘶哑,好像是刚起床,语气里透出不安:出了什么事?这么着急!

等到儿子真地打来电话,我突然感到自己非常可笑,天下太平,庸人自扰,有什么事呢,怎么说呢,从何说起呢?是啊,犯得着上这么大火吗?

我只好东拉西扯。不过孩子还是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总是刨根问底。几句话之后,我还是转弯抹角把话题引向了那篇报道。

儿子终于听出了门道,长出了一口气,敢情是这么回事啊,他笑了起来:这种报道多了,前些天你说留学生被杀,我这儿还没听说呢,国内消息够快的。

下面的话他的口气严肃了:您说的这种事,哪儿都有,国内这种事少吗?美国这片林子比中国小不了多少,不出点事那就怪了。跟您说了多少回了,我这里很好,再说,您连自己的孩子都信不过了吗?

我平静了一些,但心头似乎总是有一团阴云难以消散。

这次来到美国,真正走近了留学生群体,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婚恋状况,以及婚恋观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我是一个学生家长,我自然会以家长的眼光看待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不言而喻,这种代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婚恋问题,以及性的问题上,我们更趋于保守与传统。当然,现在社会如此开放,我们这代人也渐渐融入社会大的潮流当中,对年轻人的性开放也采取稍许宽容的态度,不会以六七十年代的标准苛求当代青年。但是所谓宽容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对其他人,我保证能做到不品头论足,甚至会劝孩子有这样行为的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这种劝慰往往招致人家的反感,不爱听,话在嘴边等着:这事摊你身上会怎么样?是呵,对自家孩子的要求完全是另一码事了,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觉得有责任,也有权利这样管束。

我知道,持双重标准的家长并不少见。

1、一些传闻

近来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海外留学生同居问题炒得火热。据说问题缘自2006年1月14日美国《世界日报》的报道,这家媒体对中国在海外的学生群体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留学生的同居率高达80%,而且还有年龄越小同居比例越高的势头。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一样,“从浩瀚的知识海洋到简单的洗衣做饭,从美妙的异国情调到挥之不去的乡愁,从白天短暂的欢声笑语到夜晚漫长的孤枕难眠,五彩缤纷的异国生活无法掩饰现实生活的诸多无奈,空虚、寂寞成为许多海外留学生最常用的词汇。就这样,很多中国留学生就在迷茫与困惑中走入了同居时代。”

文章把这种同居现象归结为,一是心灵空虚是促使同居的最大因素,他们在留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习压力,也不是吃饭穿衣,而是单兵作战时的孤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很容易使两个年轻的异性走到一起,彼此有个照应。同时在国外生活费用高昂,居住一起可以节省很多费用。然而这种同居绝对不是因为爱而走到了一起,因此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不知别人感觉如何,这篇报道对我的震动很大,当然震动之后,更多的还是担心。我想众多有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都会心急如焚的。

然而,我在美国这所大学看到的留学生群体,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并不普遍。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年龄偏大,已经达到谈婚嫁的年龄,即使在国内也堪称晚婚模范了。其中大部分已经成双做对,但不是报道中的所谓同居,而是有结婚证在手的合法夫妻。这个年龄跑单帮的已经比较少见,尤其是女生。正是年龄大的原因,自制能力比较强,行事比较理性,再说他们的课业繁重,金钱的压力也不大。这种如小孩儿过家家,随意组合的同居现象非常少见。

在一些中国媒体中,认为美国是个宣扬性解放的社会,对性非常的随意,典型细节是,女儿上学的时候,母亲会叮嘱书包中不要忘了带避孕套。

然而美国人的性观念到底如何?

请看这样一篇报道:

美国的性行为与社会结构的调查者们从全美国随机取样,对年龄在18至60岁性生活活跃的人群共3432名美国居民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对性与婚姻以及感情的关系、婚外恋、如何做爱等作出客观公正的回答,尽量排除误差和避免以往性学调查的偏颇,因此这次调查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

从报告中看出,美国人的性观念、性行为与以往人们理解大相径庭。以往人们都认为美国人的性行为十分随便和自由,萍水相逢即可上床做爱,然而此次研究显示,73%的已婚男性和85%的已婚女性的婚姻关系稳定,伴侣间真诚相待互相信任,大多数人表示只有保持稳定的婚恋关系,才能有两情相悦,白头到老。看来性自由、性解放不是当代美国人的性观念的主流。

对于这样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认识不一致的原因,有关专家是这样分析的:人们对美国人的性生活的了解大多来自电影、电视、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艺术作品追求夸张,往往将一些事例夸大、渲染,从而导致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第一批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美国泛滥,对美国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得许多美国人自觉控制自己的性行为。

也有的文章指出,人们通过深刻的反思,已从70年代的性解放而归真返璞,性严肃逐渐成为主流。一些留学生以自己的经历撰文,指出美国不仅不是性解放,简直是性保守。

在美国,我听留学生说起这么一件小事,有个学生的女友从外州赶来,房东问女友住在什么地方,那个同学满不在乎地说,我们住在一起。房东有些疑惑了,问道:这样合适么?你们不是没有结婚吗?这个同学说,我们这次就是商议结婚的事。房东还是摇了摇头。这位房东我见过,白人,女性,年龄应在40岁左右,应该是60年代生人,对中国留学生态度很友善。那次来修暖气,我们还聊了一会儿。看来美国人的性解放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距离。

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在美国炒得沸反盈天,司法机构也曾介入。克林顿虽未遭到弹劾,却大失颜面。从中不难看出,在美国,不管你是任何人,无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婚外恋在这里都是不体面的,不被容忍的。

那么中国留学生的家庭现状,夫妻关系如何呢?

曾看过一篇短文,有中国夫妇俩在美国一个小镇开个小店,收入微薄,生意寡淡,但妻子还是非常顺心如意,因为她不必为自己的粗腿肥腰而发愁,她相信,在这个几乎全是白人的小镇上,她不必为家庭的婚变而担忧。

在辛辛那提市城市中,我见到了不少留学生和华人家庭,婚姻大多比较稳定,婚变相对较少。其中原委不到美国很难理解。华人,特别来到美国的第一代,总有客居他乡、飘泊不定之感,夫妻相依为命,生存条件比较复杂,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使夫妻之间的依赖感加重;美国又是多种族的国家,走在大街上,白人、黑人、阿拉伯人、南美人都会一齐向你走来,如果不是特定场合,很难见到华人的面孔。这种现象在美国中部城市比较普遍,在这座城市里华人数量实在有限。所以,即使有花心,可选择的范围也有限,这或许是当地华人家庭稳定的原因之一。

2、留学生在美国的婚恋状态是国内观念的延伸

当我们在担心留学生会不会受国外不良习气影响的同时,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国内情况究竟如何?

改革开放近30年了,除了政治经济变化巨大,人们的观念所受冲击更大,这里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有外来进口的糟粕,也有的是历史沉渣泛起,多重因素搅拌在一起,社会变得光怪陆离。在婚恋与性方面,这种长足的变化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当今中国性开放的程度,不必客气,并不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美国。

当今年轻人,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未婚同居,对婚外恋的宽容,离婚率居高不下,以及对贞操的藐视,已达到相当程度,是进步抑或倒退?还是时代演进,道德观发生了变化?我做不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但是当这些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发生在留学生身上,为什么就觉得比天还大呢?当然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有一些特殊的环境,比如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独处他乡,孤独感强;远离父母,失去约束;以及经济拮据,还有所在国的不良影响,当然都是诱因,但我觉得还是国内思潮在国外的延伸,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比如分居两国的留学生的离婚或分手现象非常普遍,但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国内。

时下大学校园中的恋情大多无果而终,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实。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很低,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的一刹那,也就是一两个月时间吧,分手率竟然在30%左右。这是一份调查报告中说的。对此,我很惊讶,也很难理解,几年的恋情竟然经不住这么一点儿考验?一个毕业生对我说:“这个数字肯定被缩水了,依我看没有百分之百,也得有80%,您不知道,眼下找一份工作有多难!能因为这么点事而耽误一辈子?”也许这位大学生是对的,也是现实的,找妻子或找老公比找工作容易多了。这种观念令上辈人很难接受,甚至令人怀疑他们当初相恋是否真诚。然而我知道,这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一代人道德的退化,更不是对错两字能够说清的。

我家住在大学区,和大学生接触很多。在谈到当前青年婚恋观的时候,让我大感意外的是,他们非常羡慕中国传统爱情的专一与执着,梁祝羽化成蝶的坚贞,孔雀东南飞的“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以死抗争一直令他们感动,他们甚至赞扬父辈爱情的浪漫,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追随爱人远走天涯海角,奔赴穷乡僻壤而在所不惜。但他们坦言,如果今天让他们这么做已绝无可能,他们不准备效仿。

我想到了知青时代,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在知青大返城时,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人们往往把谴责指向返城知青一方,是他们回到花花世界后,忘记了农村温柔善良的“小芳”。但据我所知,大多数家庭破裂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出于无奈。这些知青并非个个家庭背景深厚,自己老子是组织部长,想调谁就调谁。一个个靠病退回城,30来岁,失业在家,与老爹老妈、兄弟姐妹蜗居一庐,哪里有把老婆办成城市户口的能力?从宏观来看,离异,是返城大背景的必然结果。这是时代的悲剧,如此说来,受害的不仅是“小芳”。怪罪于这些饱受折磨的知青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人说,他们可以返回农村,那样不是可以夫妻团圆吗,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让大部分知青照此办理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与性有关的诸多负面问题,如离婚、未婚同居、婚外恋、性随意等等,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你尽可举出成千累万的例子,但这都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性道德如何,重要的不是这些例证的多少,而是社会对这些现象的容忍程度,特别是主流社会的评判,这才真正具有权威性和说明服力。

3、依然故我

在辛辛那提大学,我采访过研究社会学的中国教授,他对我说,有关性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在留学生中肯定存在,除了国内风气,以及国外影响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个人的教养与操守。

李鑫是我见到留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6岁上大学,到美国时刚满20岁,是个小光棍。在国内没有谈过对象,还没有享受过初恋的甜蜜。这个孩子虽小,却老成持重,看来家教很严,父母都是老工人,是那种大型国企的“产业工人”。他严守“男道”,心无旁骛,学习非常刻苦,早早爬起来就去实验室,中午不回宿舍,晚上吃完饭还去实验室。我在晚上曾到儿子的实验室闲逛,顺便来到李鑫的实验室。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资料。

李鑫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爱到了痴迷程度,这在留学生中并不多见,甚至有个别的留学生已经对我明说,拿到学位的那天,可能就是与自己专业拜拜的时刻。三言两语我们就扯到了交女朋友问题,他说当然想交一个,但条件实在有限,你看周围女生本来就不多,还都有了“主儿”,跟谁去谈?再说,我的实验和学习太重,很少有时间想其他事情,特别是实验室的责任很大,稍不留意就会出大问题,精神压力不小。他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养的是活物,稍有不慎就会死掉,财力损失很大,就算导师不过多地追究,对自己损失也不小,还得从头做起,很耽误时间。

我问,你除了学习工作,就没有其他事情了?他说,有啊,我们星期天会去踢球,我最喜欢足球,从小学就开始了,但真正在绿草坪上踢球还是来美国之后,你不知道这种感觉有多美妙。

我单刀直入,你不想找个女朋友吗?他说,希望不大,眼下只好如此了,我年龄还小,过4年博士毕业才26岁。我爸妈在国内紧着给我张罗,当然,我还是希望在这所大学中碰上这么一位。

我说,祝你好运。他说,真得看运气了。

他最后跟我说,叔叔,其实国内好多消息我都看见了,负面的很多,我不做评论。您看看我,两年前在国内的是我,两年后在美国的还是我,在这儿的留学生,包括您的孩子,尽可以放心。那种花花事并不多见,您也看到了,这儿哪有那么多洗浴中心、歌厅舞池,即使有,我们这点银子消费得起吗?

让这些青年20来年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短时间内改变,可能性并不大。至于说到甄庆那个丑陋的留学生,有人说了句很难听的话,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恶棍终究是恶棍,跟在什么地方关系不大。

结束语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提出“爱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组成的。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异性吸引,它是与生俱来的,基本上不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亲密则是指两个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正是因为不断深化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这就是承诺。

斯坦伯格据此把爱情划分成7种不同类型,其中只有包含了激情、亲密、承诺全部成分这一类型才能称为完美式爱情。这对于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简直是一种奢望,更是海外留学生群体不可企及的梦想。也许中华民族性格比较内敛、含蓄而缺乏激情,决定了中国人的爱情方式。在留学生群体中,他们的爱情生活经历了更多的迂回与挫折,激情被消磨很多。因此他们的爱情不会是浪漫式的,更不敢企盼完美,但他们的亲密,特别是承诺还是足斤足两的。

有人对浪漫做出如下解释,浪漫的前提是“慢”,是生活的慢节奏,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享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那得有多大闲心呀!只有“慢”才能“浪”得起来。现代社会的疾速发展打乱了浪漫的节奏,浪漫是脆弱的,是精神范畴的,经受不住现实的沉重与坚硬,浪漫逐渐离我们远去。

海外留学生们渴望爱情,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浪漫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奢侈。

同类推荐
  •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作者着眼点在这些传奇人物“惊世骇俗”的婚恋史,以民国那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为背景,以一批最敏感、最有才情的男男女女为主角,妙笔生花,风趣幽默,为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令人唏嘘的人生和爱情往事。读的时候,你会不停地笑,笑过之后,你会觉得悲。悲欣交集后,你会觉得对人生的理解变得不同了……
  •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现代性视野中的赵树理小说

    现代性视野中的赵树理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小说的出现的确显得有些异样,陈思和先生言“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的发表,使赵树理迅速地成为闻名全国的作家,在解放区、国统区批评家的高度赞扬下,赵树理被树立为“方向”性的作家。然而,在被树为“方向”的同时,“农民作家”的称呼也部分传递出一些批评家对赵树理作品价值的疑虑,由于没能塑造出阶级新物、不擅长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等“缺陷”,赵树理的作品在建国前后都不断地受到批评。
  •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本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 散生漫笔

    散生漫笔

    近几年我的视力突然衰退,医生诊断是老年性白内障,而且是“老双白”:两只眼都被“白”蒙上了,这一点儿不冤枉我。几十年来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跟着我受够了罪,伤眼的事儿看得太多了。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体结构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体结构

    本书详细介绍了人体起源、人体的脑、身体、人体的血液、人体的奥妙等方面的知识,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结构,从而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
  • 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本书分十四章,从孕前准备开始,就如何应对早孕反应、孕期营养补充、孕期健康检查、孕期防病、孕期性生活、胎教与优生、新生儿护理与早期教育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 位面终结录

    位面终结录

    呃……当我得到这块板砖……哦不,是YeltogaDriver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主角了,真的。然而。你特么见过只有十个不到的女票的主角吗?!歧视学生吗?!我特么要当龙傲天啊!算了,不提了。是时候去装一波b了,自从终结了那一切之后,我的装b技术都变差了。——岳天恒语录
  • 夹科肇论序注

    夹科肇论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本宫怎生就是女人了

    本宫怎生就是女人了

    作为一朝穿成失宠贵妃的唐泽表示:与命运的玩笑坚决斗争到底,将直男的精神一路发挥淋漓。系统:不刷好感就狗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沙鸣曲

    沙鸣曲

    她没有想过这样的自己会被人爱,所以除了妹妹以为的人,她从没期待过谁来关心自己。但最后,不知不觉中,她的身边却聚了多了许多人。只是,有的人最终还是要被遗忘……你与我就像这河里的落花,我是离枝的花,你是那接住我的水,虽有相会,却不能长相守。你是那奔流不息的水,最终要流向汪洋大海。我宁愿,我们不曾相识,我落地、枯萎,你都不用难过,因为,我们原本各有各的世界。我所想要的,不过是在一个繁花满空的小屋前,和我珍视的朋友们,把酒话桑麻,不计明夕何夕。
  •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

    [跟风美剧之周更]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时候不在一夜之间,而是漫长有时痛苦的过程。但是,有时,环境所致,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强大。肩上的责任一点点变重,一个决断便会牵扯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更会改变未来的局势。回避?优柔?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还是随着成长,一点点的步入灰色地带?
  • 带子五年

    带子五年

    五年前,她不过是来走亲戚,看望自己的姑姑。何奈碰上这个成年后举行初拥之礼的蝙蝠,被抢占了身。事后,他却走得干净。五年后,奉家族之命,她这个本代最优秀的魔灵师必须嫁给他这只臭蝙蝠!大婚之日竟然也是离婚之时,她因为肚子里莫名冒出的胎儿成为不守妇道的贱人。前脚刚成婚后脚却成为弃妇,她沦为两个家族最大的笑柄。拿着一纸协议,她从头到尾并未说一句话,只是在离开城堡之时才转身让他看见自己眼中无尽愤恨的绝情。
  • 诸神游戏之法师之路

    诸神游戏之法师之路

    诸神为寻找隐藏在诸神试炼场内问鼎真神的命运之珠,从宇宙各地随即抽取试炼者进入诸神试炼场,为他们寻找命运之珠。身为刺客的王宇,一次意外中死亡,却莫名其妙被选中,进入诸神的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