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47900000005

第5章 唐太子驻跸鸣沙 刘昌祚智取御仓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儿子李亨临危受命,在灵州登基,统帅西北劲兵,收复长安,恢复国家的统一,为唐朝的中兴创造了条件,在历史上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皇帝。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经过10多年的暗中准备和精心策划,以“忧国之危”和“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借口,指挥15万番汉大军,在范阳举起反唐叛旗。叛军在蓟城誓师南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动。一时间远近骇恐,各地郡县毫无准备,铠甲兵器均锈坏不能使用,因此或降或逃。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3个月便占领唐朝东都洛阳,随后向潼关和长安进攻。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八,统领平叛大军的哥舒翰在灵宝战败,于关西驿被安禄山所俘。安禄山便由潼关长驱直入,仅十天时间就进了长安。唐玄宗对此毫无准备,于六月十三日率领亲属仓皇西逃。次日在马嵬驿六军不前,百姓壅阻于道。士兵们也义愤不堪,就地击杀权臣杨国忠,要求惩处杨贵妃。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之后,决定南逃四川。军民对此很不满意,要求留下太子,组织北方军民平叛。太子李亨于是留在西北,承担了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重任。

六月十五日,太子李亨率领玄宗分给的两千军北上,在渭河桥涉水过河时人员大部损失,第二天到达兴平时只剩下几百人。为了摆脱安禄山叛军追击的危险,他日夜兼程,于六月十九日到达平凉郡。李亨在平凉略事休整,局面随即改观。因此地是朝廷牧马监苑所在地,有军马数万匹。他在这里摆开了治兵平叛的阵势,检阅了监马,补充了兵士。同时,接见河西与朔方各界官员,督促京畿州县加强防守,坚决迎击叛军的侵犯。但是,对下一步怎么办还犹豫不决。这时,朔方留后杜鸿渐恭请他北上灵州。奉调回京的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在拜见时也劝他北上灵州,以图进取。六月下旬,李亨北上。杜鸿渐与魏少游又从朔方所辖的丰安调集数千兵马,至白草顿(今同心县南)奉迎,为太子北上灵州、治军朔方大造声势。六月二十八日(庚戌)到达黄河南岸的丰宁城(今中宁古城)。《新唐书》载曰:“庚戌次丰宁。”

李亨一行在白草顿休息一天,骑马走了三天。到达丰宁城南面的丘陵地带时,他看到黄河天堑险固,心情振奋,决定从丰宁过河,到丰安军城组建平叛指挥中心。杜鸿渐觉得不妥,劝他东出灵州,说:“朔方为天下劲兵,灵武乃用兵之处,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恰在此时,从腾格里沙漠刮起了龙卷风,霎时之间,沙尘暴遮住了天空,跬步不见人影。李亨觉得天意不顺,不宜过河,便决定经鸣沙到灵州落脚。

鸣沙当时是开元年间列为上县的鸣沙县的县城,当地引黄灌区十分广阔。李亨一行到了鸣沙县,城南有个龙华台,屋宇宽敞,风景优雅,李亨一行便住在龙华台。国难当头,军务倥偬,李亨顾不上游览鸣沙的风景名胜,为组建平叛大军日夜操劳。当时鸣沙境内有两个安置少数民族的羁縻州,一个叫东皋兰州,一个叫安乐州,东皋兰州就在鸣沙县城附近,安乐州距鸣沙还有100里路程(今属同心县)。黄河北岸的丰安县也有三个羁縻州,即燕然州、鸡田州、鸡鹿州,它们都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平素跟唐朝关系不错。特别是安乐州吐谷浑部的先祖诺曷钵,唐太宗时娶唐朝的弘化公主为妻,与唐王朝有姻亲关系,现在为了平叛,李亨要动用这些社会关系,把他们的首领挨个请来,跟他们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为平叛出兵效力,还专门检查了养马湾的马匹情况,招募扩充了一部分骑兵部队。同时,也秘密为灵州登基大典作准备,一忙就是天。七月九日,李亨一行离开鸣沙前往灵州。临走时,朔方六城水路转运使魏少游从灵州带一千骑仪仗队到鸣沙迎接,沿途盛况空前。

到灵州安顿下来之后,杜鸿渐、裴冕、魏少游、李涵等,便按照李亨的心思,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进身,展开了劝进活动。劝进书曰:“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孝也。”李亨故作推让,五六次之后,才答应群臣所请。于是杜鸿渐等立即布置登基大典事宜,所有供帐、銮舆和膳食、陈布之仪,均按宫廷帝制准备,并率在灵州的文臣武将操练君臣朝见之礼仪。另外,还赶筑了“受命宫”和祭坛。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州南门城楼正式继承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尊父皇玄宗为太上皇。但这座灵州城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灵武古城,唐灵武城早已被黄河冲毁。

肃宗即位后,调集四方兵力,作反攻准备。当时李光弼已回守太原,郭子仪也从河北撤退,率五万余人赶到灵州。聚集在灵州的还有西部一些郡县的地方武装。兵力稍集后,谋士李泌建议,从正面牵制敌军,派郭子仪、李光弼出师河北,让敌人与范阳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伺机歼敌;再派兵从北面与郭李配合夹击,攻取范阳;最后四面合击,收复两京,不出两年就可以消灭敌军,除掉北方边镇之患。肃宗表面赞同,实际上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显示他再造社稷的丰功伟业,所以他采纳了宰相房琯领兵收复长安的要求,并且任用两个虚浮的书生帮他主持军务,还从河东调回了郭子仪。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郭子仪率所部和回纥借兵15万人在沣水东与叛军展开决战,歼敌6万余人,一举攻克长安。宝应元年(762年),肃宗死,代宗即位,命诸将和回纥兵收复洛阳,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各族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唐朝也由盛转衰,进入藩镇割据的乱局之中。

唐肃宗曾经驻跸的鸣沙龙华台,后世演变为一座粮仓。西夏时叫天丰仓,储粮100万石,直属朝廷管辖,人称御仓。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发生的宋夏元丰之战中,曾一度被宋将刘昌祚占领。

元丰之战,是北宋和西夏之间众多战役中著名战役之一。其著名之处在于战机难得,却得而复失;胜利在望,却可望而不可及。最终胜负逆转,教训多多。

1067年12月,西夏第二代皇帝谅祚卒,年21岁,谥曰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谅祚死后,子秉常立,年方7岁,母恭肃章宪皇太后摄政,解除宗室嵬名浪遇(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弟)军权,以她的弟弟梁乙埋为相国。在梁氏的支持下,对朝廷内部进行人事调整,凡近臣要职,均选用自己的亲属。于是形成了一个以梁太后和梁乙埋为首的母党官僚集团,控制了夏国的最高统治权。

梁氏集团的专政,不仅遭到夏国汉族地主阶级的反对,也遭到夏国皇室中党项贵族的不满。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梁氏集团连年向宋朝发动战争,宋神宗为了报复,下令禁止宋朝边民与夏国人民的私市贸易,进行经济封锁,引起西夏国内不满,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夏大安二年(1077年),惠宗秉常年满16岁,按照祖制开始亲政。但这时母党梁氏集团不愿放弃已经控制了多年的朝政,一切实权依然掌握在梁太后手中。大安七年(1080年)一月,秉常在皇族的支持下,下令取消蕃仪,恢复汉礼,遭到母党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没有能够实行。

大安八年(1081年),是宋神宗元丰四年。三月,夏将李清向秉常建议,将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划给宋朝,与宋结好,以便借助宋朝的力量削弱梁氏势力。秉常接受建议,并准备派李清去宋朝联系。不料事情泄密,被梁氏得知消息,便与幸臣罔萌讹密谋,先将李清诱杀,然后将秉常囚禁在兴庆府外5里的木砦地方。消息传出后,秉常的亲党和党项各部酋长,立即各领所部,固守堡寨,与梁氏对抗,于是国内大乱。五月,保泰统军禹藏花麻以秉常失位为由,请求宋朝发兵征讨,并表示如果宋朝出兵,自己愿意率全族作为内应,共讨梁氏。宋神宗觉得机会难得,于是决定大举出兵伐夏。宋夏元丰之战,由此开始。

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宋神宗以熙河经略使李宪(宦官)为统帅,兵分五路,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向西夏腹地进攻,总兵力近50万人,意在一举占领灵州,荡平西夏。西夏梁太后听说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慌忙分遣各监军司兵,委任梁永能总领抵御,全部兵力不足万人。

八月,夏将禹藏花麻听到李宪已经攻到夏境,便领所部弃城出走。驻守西使城(今甘肃定西县西南)的党项族首领讹勃哆等,率兵万余人向宋军投降。梁乙埋遣兵数万赴西使城增援,途中得知城已丢失,只好退守翕谷(今甘肃榆中县南)。翕谷是西夏窖藏粮食的地方之一,夏人称之为御庄,李宪占领西使城以后,乘胜向翕谷挺进,夏兵抵抗失败,纷纷溃逃。宋军攻破翕谷,发窖取谷和弓箭等兵器,然后进取兰州。宋军攻入兰州后,李宪上疏请“筑城建帅府,以固羌夏之心”。

宋将种谔领本部兵9.3万人出绥德城,攻米脂(今陕西米脂县)。梁永能领兵8万增援,被种谔击败。夏兵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致使无定河河道堵塞,米脂守将令介讹遇出城投降。宋军占领米脂后,进围石州,州将抛弃文牍簿书和器械等,引兵败逃。种谔乘胜挥兵抵夏州,知州索九思还未见到宋兵就仓皇而逃。第二天,种谔率兵趋银州,守将献城降宋。

高遵裕率步骑8.7万人出环州,沿白马川(今甘肃环县西北)进兵,直逼夏清远军。守将嵬名讹嗯自知难以抵挡,举城投降,高遵裕领兵至韦州,夏兵早已跑光,仅留一座空城。宋军入城后,高遵裕下令不许毁坏官寺和民舍,以示招怀。

王中正(宦官)领所部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出发,过无定河,循水北进。一路沙丘沼泽,兵马多被陷没,行动迟缓,一个多月才抵达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夏兵弃城而逃,宋兵入城,城中老弱病残500余家,尽遭屠杀。接着,宋军又在城西左村泽击败守护窖粟的夏兵1000余骑。

刘昌祚率所部番汉兵5万余人,从泾原出发,一路向北进入夏境。至磨其隘口(今同心县莫其子),隘口旁有山,曰小凤台疙瘩,海拔1958米,是通往灵州的必经之地。梁乙埋已率领3万夏兵严密把守,如欲强行通过,必有一场恶战。于是刘昌祚决定留一小部军队在这里佯攻,牵制梁乙埋的夏兵,大部分主力悄悄向西渡过葫芦河(今称清水河),绕过尝移口(今中宁长山头),从西边沿寺口山东麓北进,直抵尝移口北侧西夏守军的后方补给中心,发起突然袭击。这里的西夏守军原以为前面有尝移口抵挡,准备不足,慌忙应战,结果大败。夏军大首领没罗卧沙、监军梁格嵬等阵亡,讫多埋等20多人被俘,士卒死2000余人。从此,这里留下了大战场的地名。梁乙埋闻讯后,知道自己上了当,立即挥师向北,直抵鸣沙,但刘昌祚早已夺取了西夏的鸣沙御仓。鸣沙御仓储米100万石。有了这100万石军粮在手,刘昌祚的底气更足了,率领自己的5万大军,杀过牛首山,直抵灵州城下,把灵州城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起来。

宋军五路攻夏,开始连连得胜,军威大振,而夏军接连失利,节节败退。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梁太后束手无策,只好问计于群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诸将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倾全国之兵力,出兵再战。在一片喧闹声中,一位老将献计说:“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精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其后路,绝其馈运。彼大军无食,可不战而困也。”用现代话说,就是诱敌深入,只要断了他的粮道,不用打,就把他饿走了。梁太后无奈,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刘昌祚的大军到了灵州城下,把城围得铁桶一般,夏军闻风丧胆。胜利之师,本可一鼓作气,乘胜打开灵州城池。但是,在序列上他受环庆经略使高遵裕节制,高遵裕是他的上级,怕他单独打下灵州得了头功,命令他暂缓攻城,等自己的部队到了再一起进攻。高遵裕的军队赶到灵州城下时,已经进入十一月了,就这样贻误了战机。

灵州城被围天,在这期间,梁太后调兵遣将,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根据那位老将的建议,派出精锐骑兵,抄了宋军的后路,断了宋军的粮道。鸣沙御仓虽然有粮100万石,但是运不到前线。士兵吃不饱肚子,必然影响战斗力,本可一鼓作气打下的灵州城,围了18天还没有打开。十一月天气,夜晚温度降到零下十几度,宋军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各路大军又不能如期会师,五个指头捏不成拳头。梁太后又命令夏军乘夜从高处掘开七级渠(今称秦渠),放水淹灌宋军,灵州城下成了一片泽国。宋神宗得到战报后,只好下诏班师,夏军又乘势追杀,结果10余万大军,逃回1.3万余人,约占十分之一,损失十分惨重。当时随高遵裕出征的监察御史张舜民亲眼目睹了这场惨败,他以悲愤的心情写诗描述了战场的惨景:

青冈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这场战争,宋军先胜后败,夏军先败后胜,初战的情况与后来的战果发生了180度的逆转,究其原因,从宋的方面看,主要有两条:决策时宋神宗指定宦官李宪为五路大军的统帅,曾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但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皇帝无可以倚重的大臣,只好以宦官为之,结果战场上缺乏有力的指挥和协调配合,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这是造成战局逆转的原因之一。环庆经略使高遵裕嫉贤妒能,使猛将刘昌祚在灵州城下不能作为,致使唾手可得的灵州城最后成了埋葬宋军的坟墓,这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二。从夏的方面看,主要是梁太后在关键时刻能够虚心纳谏,采纳了那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老将的深谋远虑。可见为将之道,勇重要,谋更重要。

西夏以后至元、明、清各代,鸣沙龙华台仍作为国家粮库使用。民国32年,宁夏马鸿逵在龙华台上下建了6个仓库,可储粮140万斤。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接收,仍作为粮库使用,叫做鸣沙粮库。

鸣沙粮库占地10亩,有围墙环绕,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大门朝西开。粮库将龙华台围在院内偏东处,占地近2亩。迎门有一斜土坡直通台上,台高约1丈,四周用大青砖砌护,砖多有破损。台上四周有砖砌的3尺高女墙相护。台东边建有3大间办公室,办公室前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对称的粮库共4座,每座库库容20万斤。台下西南角建粮库两座,库容各30万斤。大门右侧有门房,门前凿井一眼,左侧是伙房和厕所。除此,剩余空地皆植枣树、梨树和蔬菜等。

1953年7月的一天,乌云遮日,雷电交加,暴雨突降,龙华台因排水不畅多有渗漏。暴雨过后不久,台北侧中央(即两库连接处)砖壁及夯土忽然坍塌,一声巨响惊动了粮库主任吴定国、会计何仲德和保管刘垣等人,他们前去观看。只见坍塌处露出了一个红漆门框及砖阶,待仔细察看并粗测后,始知该门框高2.5米,宽1.7米,用比现时门框加倍厚的松木板材铆合,十分坚固,框三面用大红漆油刷,色彩十分鲜艳,犹如新漆的一般。框顶部悬一青石大匾,匾长1.5米,宽0.7米,厚8公分,自右至左用赵体楷书阳镌盈尺三个大字“龙华臺”,字迹苍劲秀隽,堪称一流。入门三步即有砖砌阶梯10余级,若不封顶,拾级而上可直达台上。事后许多干部和教师前往参观。这段坍塌因无碍仓库大局,职工们只用残砖砌了段矮墙保护,再未理会。20世纪60年代初,县粮食局拨款全面翻建粮库时,由主任张永祥领导,将龙华台上的4座粮库和办公室拆除,台土就地扩展推平,作为基地,石匾埋入地下,门框改作它用,自此龙华台不复存在。

同类推荐
  • 血色·红

    血色·红

    这本书主要有回到江陵、初到葛覃等16章。有的人一生却可能变换几种血色。在 《血色·红》 里,柳应强、齐小海是“鲜红血色”的代表,他们或者愤世嫉俗,或者不谙世事,他们是这个世界里把棱角显露得最彻底的人。
  • 古戍寒笳记

    古戍寒笳记

    《古戍寒笳记》 一反当时小说内容纤弱感伤的颓废格调,表现了高昂豪放的英雄情致,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作品不仅写各地义师战绩,英雄气概和战斗场面,而且对投降清廷的汉奸给以无情鞭挞,立场鲜明,思想性极强,主题开掘很深,作品语言生动朴实,明快而有表现力。
  • 黄河作证

    黄河作证

    农民杨发才因土地承包合同与村委会发生纠纷,被村霸赵玉虎和公安局长之子非法拘禁,毒打致死。他的女儿杨风霞为了替父申冤,百折不挠,逐级上告,把官司一直打到中南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笔批示,省委书记拍案而起,二十多个大小贪官和腐败分子在这场政治地震中纷纷落马。
  • 慧深还俗

    慧深还俗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智能是个阴谋

    智能是个阴谋

    就在人们不断的推出新科学,新技术的时候是否想到?人们不光是在拖动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创造者其他的物种。当一个新的智能生物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人类也将受到威胁。
热门推荐
  • 霸道校草的守护甜心

    霸道校草的守护甜心

    阮筱晴河炫鹤啸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炫鹤啸对阮筱晴一见钟情,但阮筱晴还傻傻的不懂他的心意。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的呵护她,保护她,可他们在一起还不到一个月,逆天了,在看日出时阮筱晴竟奇迹般地回到了古代,而炫鹤啸因为过度悲伤而进了医院,至今未醒。炫鹤啸竟然是一名君王,但却好像失去了记忆。阮筱晴做了很多都无济于事,阮筱晴的身世,不便透露哦。她在另一个国家看到了她的两个好朋友,他们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穿越过来的,穿越后不仅古代,现代也发生了很多事,阮筱晴很无奈,她,,,,
  • 黑白道之初入江湖

    黑白道之初入江湖

    一个普通趟子手,因为一段不经意的奇遇,得窥上乘武功的门径。本准备籍此在江湖中闯出一片声名,却因为性格和出身的原因,屡屡碰壁。几经波折之后,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他终有所成,却在那时陷入了情感和武功的重挫。在历经武功尽废,自戗未死之后,他终于一步步的明白心中所求,也找到了真正所爱。几次生死劫后,堪破一切的他想到了归隐。但这时命运却捉弄似的把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隐藏在他身后的隐秘也逐渐打开。小说写的是武侠世界,却也是现世。在这里面夹进了大量对人生,社会,情感的感悟。这里没有波澜壮阔,光怪陆离的情节,也没有纷繁复杂,理不清的感情纠葛。却有一个个鲜活如生的人物,洞彻心悱的感悟。
  • 葬神之名

    葬神之名

    她本是神岛上狼族的无忧公主,因降生时天生异象,被神树预言,说她会成神,还是“比死神还要可怕的神”。十五岁,哥哥被神帝带走,迫使她离开神岛,开始了她“监神”的残忍使命......
  •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罪孽家族

    罪孽家族

    香港女孩叶小漠跟随着被全球通辑的父亲叶树林逃到云南汤彪和汤勇两兄弟的农场避难。汤彪和汤勇他们都是残疾人哑叔抚养的孤儿。当汤彪领着叶树林和哑叔见面时,哑叔惊愕至极,他一句话没说,只是用力地指了一下叶树林,就倒地身亡了。这让汤彪似乎看到了什么,他没由分说,当即杀死了叶树林。至此,引出了一段久远的令人伤楚的往事……
  • 爆强女仙

    爆强女仙

    诛盘仙接纳世间万物,即使是椅子,只要有心,也可修仙铁匠之女苏如海前来拜师,一直当摆设的菜刀觉醒了,“你终于来了,我已等待了千年!”苏如海一来就是菜刀在手,惊动万仙。“既如此,我就封你为食仙。”苏如海不乐意啦,“仙尊,我不是来当厨子的!”“说说,你还有什么天赋?”“我可以再生,愤怒就会变巨人,通晓万物生灵。即使是椅子,我也知道它的话。还有,你们的财仙,只有与我在一起,才可善财呦。”
  • 凶灵怪谈

    凶灵怪谈

    一个精神病医生,在雨夜偶遇一个诡异的白衣女人。故事的开始,一切就是不正常的。最终,世界也失去了原先的模样。
  • 网游之绝代刺客

    网游之绝代刺客

    在这款名为“新江湖”的网游里,开创了全新的100%真实模拟技术。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里同样有真实的虚伪、友谊、阴谋、权势......且看刺客狐狸,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最后成为震慑天下的绝代刺客!
  • 课外名篇

    课外名篇

    读名著,更要读名篇,精彩纷呈的名家名篇独到精辟的名师导读实战备考的经典素材。精彩纷呈的名家名篇,独到精辟的名师导读,实战备考的经典素材,真材实料打通语文读写。
  • 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老兵口述抗战③:远征缅甸》这本书,通过很多亲临印缅战场的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这场战争的进程。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然后用两个月时间占据了东南亚大片土地,切断滇缅公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条通道被卡断。1942年3月,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国作战,然而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远征军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几个月后,大部分远征军回到国内,少部分撤往印度。一年后,中国重组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在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