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47900000003

第3章 秦皇汉武开疆拓土 移民造渠卷设县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河南地,指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秦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在河南地设立44县。这44县中,设在今宁夏境内的有4县,即安定郡的乌支县和朝那县,北地郡的眴衍县和富平县。富平县在今吴忠市西南,当时中宁地区属富平县管辖。继之,秦始皇又派蒙恬北渡乌家河,把匈奴赶得更远,然后“徙谪,实之初县”,即从内地移民来充实新建立的44个新县。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又一次“发谪徙戍”,再次移民来开发和防守这些新建立的区域。

这些徙民,起初由政府提供土地、耕牛、籽种与农具,他们屯垦时使用与内地相同的铁制农具,用牛耕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垦殖,戍民逐渐达到自给,后来还能将余粮供应戍边部队作为给养,省去了朝廷“转输戍漕”的负担。由于垦田的增加,秦代宁夏地区的农产品增加,粮食作物的品种和内地相同。因为有农业作为基础,加上宁夏的自然条件与军事需要,秦代宁夏地区的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农民用缯物与当地遗留下来的戎族交换畜牧产品,往往“十倍其偿”。

秦时,宁夏手工业也有提高,除制盐外,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娴熟的水平。1982年10月,中宁黄河大桥建设施工取土时,在石空镇倪丁村张台西侧挖出了几座古墓,出土了青铜盔、青铜剑、青铜箭头、带鎏青铜斧、铜削、铜凿等兵器。经专家鉴定为秦代或秦代以前的典型物品。

农业、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发展,使交换和商业活动发展起来。商品交换除农产品与手工业制品交换外,主要是畜产品和织物的易货贸易。史载,秦时北地、陇西等郡,因西有与羌族交通之利,北有与戎翟贸易及畜牧之便,甚为富庶,“畜牧为天下饶”。也有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如考古发掘中,有圆形方孔的秦代“半两”铜钱发现。秦“半两”为秦统一后通行全国的货币。

总之,秦朝在西北边地筑长城、建郡县、修道路、置关障、徙谪戍、驻军队,加强了对匈奴的防御,也揭开了开发西北地区的序幕,使这里开始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

同时,宁夏地处边塞,与匈奴相邻。北方游牧地区的文化,对这一地区也产生重要影响。史载,“塞北之风,多骠悍骁勇”。秦时这一地区的民俗尚武,百姓性格倔强,耿直质朴。

秦亡后,“徙谪戍边者皆复去”,被蒙恬北逐的匈奴游牧民族乘机卷土重来,使宁夏川区的农业开发受到很大影响。

秦汉之际,匈奴已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权。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秦始皇时期谪戍而来的内地军民纷纷离去,边防陷于松弛。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亲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为匈奴所败。当时西汉初建,经济凋敝,政局不稳,无力北伐,高祖遂以“和亲”之策暂缓与匈奴的冲突。

汉文帝和景帝时,对匈奴继续采用和亲政策。汉武帝即位之初,也继续采用和亲政策。但是后来发生了“马邑之变”,汉朝与匈奴关系失和,匈奴又南下寇掠不止,汉武帝自度国力已经殷实,对匈奴遂变和亲政策为积极的进攻战略。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卫青率军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败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地(河套以南地区),俘虏数千人,得牛羊百余万头。于是汉遂取河南地,驻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寨障,依河戍守。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五万人降汉,于是陇西、北地、河西皆属汉。继之汉武帝又“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70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官”。官府给这些新来的徙民供应粮食、衣服、耕牛、子种,并开渠灌溉,边生产边戍守,既加强边防,又解决由内地运粮之耗。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今中宁县境内设置了眴卷县。属安定郡管辖,距今余年。

元鼎五年(前年),汉武帝率数万人巡行边郡,北出萧关,在新秦中狩猎。然后,经沿河牛车道西临祖厉河而还。从新秦中到祖厉的车道途经牛首山、眴卷城、寺口峡,这一段车道大约是300里。由此可见,汉武帝这次出巡,是在中宁地区饱览黄河风光,欣赏亲手开创的塞上江南景色。眴卷县城的具体位置在哪里?郦道元《水经注》曰:“河水又东北,经眴卷县故城西。”清代董祐诚对此注曰:“故城在清水河口,当灵州西南,近鸣沙堡。”明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眴卷城,在所(指灵州守御千户所,即今灵武市,编者注)西南200里。”古代,清水河从风塘沟下来,经黄花塘,在南河子汇入黄河,黄河的主河道在今靳崖、黄滨、莫嘴一带,田滩、康滩、郭滩一带,都在河中,所以古时的清水河口,不在泉眼山而在今新堡镇境内。清水河流经眴卷县故城之西,也就是说眴卷县故城在清水河口的东岸,再结合“灵州西南二百里”和“近鸣沙堡”等各项因素综合考察,眴卷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应该在现在的新堡镇附近。

眴卷县的面积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查知,当时眴卷县东连北地郡富平县,南接本郡三水县,西毗本郡祖厉县。当时富平县的县治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内,三水县的县治在今同心县东部红城水,祖厉县的县治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内。根据这三个县治的位置再结合山川地形分析,可以推想,眴卷县北面以黄河为界,东部可能与现在的中宁县县界大体一致,南面在清水河流域与三水县为邻,红寺堡甚至同心城等处,都可能在眴卷县内,西面与祖厉县接壤,大致达到靖远县管辖的范围,比现在的中宁县大得多。

眴卷县的人口在文献上没有详细记载,只记有当时安定郡全郡的人口是42725户,143294人。当然,一个郡所辖各县,面积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彼此只有大致的平衡,没有绝对的相同,只能求其平均数。全郡的户数和人数用21个县数平均,每县是2035户,6724人,平均每户3.3人,家庭规模很小。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户和军屯户,来的都是青壮年,许多人还没有成家,不存在几世同堂的现象。

西汉在中宁设置的眴卷县,开辟出一片引黄灌溉农业区,这是卫宁平原上最早的引黄灌溉区。

西汉时期,全国只有多个县。在宁夏川的卫宁平原上,眴卷县是唯一始建于西汉时期的县级行政单位。眴卷县位于安定郡的北界,扼守着黄河千里一曲的南岸。当时,初创的“丝绸之路”,把黄河渡津设在鹑阴县和祖厉县,这两个县都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境内。眴卷县西邻鹑阴,东连富平(吴忠),南接高平(固原),是北地郡和安定郡出河西走廊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来的2000多年历史证明,眴卷县(即中宁地区)在沟通西域、屏蔽关中、裾联华北等方面都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至今,仍有“宁夏通衢”的美誉。

在当代词典上找不到“眴”字,清代的《康熙字典》中不仅有它,而且还有个字的释文。释文的末句是“音旬”。眴卷一词的含义,清代的《汉书地理志详释四卷》中认为是“象卷物,中不圆,如眴,瞪视也”。意思是说,卫宁平原的地貌,四周是山(象卷物),中间是两块平原,被泉眼山和胜金关双龙山隔开(中不圆),像两颗眼珠子,瞪视着中原(如眴,瞪视也)。这是对卫宁平原地貌的形象比喻,只是因为用词深奥,不被人们普遍了解。现在,如果站到天景山顶上看去,中宁和中卫的河网地带确实就像是两个大眼窝,而泉眼山和双龙山,就是这两个眼窝中间的鼻梁。

眴卷建县后,经过200余年,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西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羌族武装起义,东汉地方政府官员无力抵抗,争相逃命。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来长期居住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生活。东汉王朝建立后,出于削弱羌族势力和易于分散统治的政治需要,陆续迁羌族多部于金城、陇西、天水、扶风等郡。其后,宁夏地区也逐渐有了羌族居住。东汉统治集团逐步加重了对内徙羌族的剥削与压迫,使他们不是给官绅当奴仆,就是给朝廷服徭役。这就是《后汉书·西羌传》上所说的“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扴于奴仆之勤”。果然,起义的火花爆发在“徭役”这个燃烧点上。永初元年(107年),东汉朝廷准备撤销西域都护(驻新疆轮台),并撤回那里屯戍的“田卒”,征发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羌人随军同行进行掩护。这些被征的羌人惧怕远戍不归,行至酒泉时纷纷逃散。附近郡县发兵堵击,并焚毁沿途羌人房屋,激起被征发的羌人和当地居住的羌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爆发了羌族起义。

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邓骘和征西校尉任尚前往征讨,结果屡战屡败,起义由河西走廊蔓延到宁夏地区。永初五年(111年),朝廷只好下令南迁安定、北地、陇西三郡,将郡治设在高平(今固原县)的安定郡南迁美阳(今陕西扶风)。眴卷是安定郡的属县,自然也要跟着南迁。南迁时,又逼迫当地汉族人民一同迁徙。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谁不迁就“刈其稼禾,撤室居,夷营垒,破积聚”。致使随迁汉族人民流离分散,或死亡,或捐弃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失大半。这又迫使部分汉族人民也参加到羌族起义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安定郡北部富饶繁荣的引黄灌溉县眴卷,也就废弃了。

这次起义历时10年,为平息起义,东汉朝廷耗军费240亿钱。到了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爆发了第二次羌族起义,延续7年,消耗军费80余亿钱。到了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爆发了第三次羌族起义,历时10年。接二连三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的先导。从此,社会更加动乱,东汉王朝自顾不暇,再也顾不上安定北还和眴卷重建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两千多年以后的2003年,中宁县考古工作者在龙坑发现了汉墓群,这是当年眴卷县人在这里生活的遗址,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探研。

龙坑,全称“龙坑沟”,人们习惯上将古城子至茶坊庙的这段沟道简称为龙坑。龙坑沟是明代以前为了分流清水河的洪峰而开挖的一条人工河道。它自风塘沟的北端筑坝,开口向西北方向引流,途经白土梁、古城子南山边和红石嘴,从茶坊庙东侧汇入南河沟,最后注入黄河。由于受清水河洪流的冲刷,人工河道最终变成了一条百余米宽的大深沟。沟道沿南山边蜿蜒西来,左盘右旋,曲曲弯弯,势若游龙,故名“龙坑沟”。龙坑汉墓群就处在沟岸南侧的一块台地上,东面是古城子,南面是红石嘴,西面是轿子山,北面是七星渠,地理位置比较独特,是古代墓葬的风水宝地。

汉代有厚葬之风,人们死后全都葬在南山边子一带,墓室大都用砖石砌筑。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墓室规模也各不相同。有的墓室规模很大,仅墓道就有几十米长,墓室高达数米,有前厅、左右耳室、主墓室等,宽敞宏大,随葬品丰富,无异于一座地下宝库。有的规模很小,仅有一个单室放置棺木和简单的随葬品。有些贫民墓,只挖了一个土坑便一埋了事,随葬品也少得可怜,只有几只陶罐而已。正是因为汉代墓葬用砖石砌筑得十分牢固,不易塌毁,才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于大量开荒垦地,推土建房,种树挖沟,浇水灌田等,大量墓葬被发现。东到白马乡新田村,西到轿子山,在七星渠以南的山边子上,到处都有汉墓,被挖出的墓葬砖石随处可见,目前已发现的大型汉墓群有十几处之多。

2003年,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天然气管道须经龙坑台地,经前期调查勘探,发现地下墓葬众多。经自治区文物局批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和中宁县文物管理所立即组成了考古队,对台地东端管道必经之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台地墓葬十分密集,几乎一座挨着一座,在短短不到100米的距离内,挖出墓葬25座。2007年,太中银铁路建设施工,在龙坑台地输气管道南侧不远处,又挖掘汉墓4座。2008年,西气东输复线施工,又在紧挨一线管道的北侧,挖掘了汉墓8座。三次考古共挖掘汉墓37座,其中砖室墓葬5座,土坑墓3座,其余均为石室墓。石室墓的型制有两种:一种是用石块卷成窑洞形,内里平整,石尖朝外,形如刺猬;另一种是砌成长方形的四壁,室顶用大石板叠加平铺,十分牢固,埋入地下已经2000多年了,依然坚固如初。从墓葬中共出土铜器、铁器、玉器、陶器、古钱币等各类文物400多件。文博界有句行话说,汉墓是十室九空,意思是汉墓被盗严重。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这些文物都是墓葬多次被盗后残存的遗物,可见当初随葬品是何等的丰富。虽然如此,发掘也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创造了宁夏汉墓考古的五项第一:一是首次发现了“刀把”墓,即墓道不是正对墓室,而是偏向了一边,形如菜刀的“刀把”;二是首次发现了“过洞”墓,即墓道不是直通墓室,而是在接近墓室的前面留一道隔墙,然后在墙上开一个过墙洞通往墓室;三是首次出土了一套彩绘列罐,汉代还没有瓷器,陪葬品主要是素面陶器,在素陶上用各种颜料绘制花纹图案一般很少见,而在一个比一个稍大的五个列罐上进行彩绘装饰,就更加罕见;四是首次出土了背面刻有奇鸟的大型铜镜,铜镜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直径一般在10厘米左右,而这面铜镜直径达20多厘米,十分少见,而且背面前有一只奇鸟,既不是凤凰,也不是孔雀,又不是仙鹤,更不是鹭、鹳,也许是已经灭绝了的一种远古鸟类;五是首次出土了一块砖刻棋盘,这块棋盘既不是象棋,又不是围棋,而是两种棋类的综合体,也许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还有另外一种棋类,后来才演变成了象棋和围棋,虽然不太完整,但也十分稀有珍贵。这些实物的发掘出土,为研究汉代的墓葬方式、陪葬习俗、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提供了实物依据。

考古发掘期间,按规定没有对外报道宣传,但闻讯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争相围观,对地下如此密集的汉墓奇观啧啧称奇。而这仅仅是工程必经之地施工机械伤及的一小部分墓葬,绝大部分不涉及工程的墓葬,按国家规定未被发掘,如果全部发掘出来,那将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汉墓博物馆。

在墓群所处台地的北侧,有一道深约10米的陡崖,是古时候被清水河的洪峰冲刷切削所形成的景观。崖下有一条小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水的流量也很大。奇特的是,该河的水流与别处不同,一改大自然的规律,反方向自东向西流淌,是一条“倒流河”,令人称奇。

当你站在“倒流河”边,观悬崖,看古墓,不由使人浮想联翩,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文历史文化,不得不对“龙坑汉墓”这一稀有景观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类推荐
  • 金甲虫

    金甲虫

    一位酷爱收集昆虫标本的爱好者,为捕捉到一只金色的甲虫而兴奋不已。为了向朋友描述甲虫的模样,他在纸上画了出来,可他画的甲虫却犹如一颗恐怖的骷髅头! 昆虫爱好者从此之后就变得神秘兮兮,他的仆人认为他被那只甲虫咬伤了,从而遭受到邪恶的诅咒!可他本人却坚称自己十分理智。并将甲虫看成是上天赐予的财富。 几近癫狂的昆虫爱好者,究竟是染上了不知名的疾病导致精神失常,还是其中另有玄机?
  • 缱绻与决绝

    缱绻与决绝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本部小说正是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展现了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小说从1972年沂蒙山区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的长女乡乡正欲出嫁写起。
  • 北方城郭

    北方城郭

    《北方城郭》是柳建伟潜心十余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是中国多年以来深得批判现实主义真传的长篇之一,1997年一出版,受到评论界高度关注,与《尘埃落定》一起被誉为“年度长篇小说的双璧和压卷之作”。作家以恢宏的气度、过人的胆魄、批判性的姿态和攻坚的责任感,直面当下纷繁复杂的中国现实。小说以追查一笔赈灾款和一个命案的真相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包括官员、暴发户、记者、艺术家、演员、教师、农民、手工业者、娼妓、小偷、赌徒、囚犯等三级九流的庞大人物形象群,深刻地剖析了中国40余年来,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从都市、城镇到乡村等诸多方面和层面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 迷茫在G岛

    迷茫在G岛

    G岛是指一座外形犹如大写英文字母“G”的孤岛,她悄无声息地屹立在茫茫的大洋深处。所处的云遮雾绕及特殊的电磁物理环境,使他很难被外人发现,更别说再去进一步认识它了。只有偶然机会才能相遇,才能登岛,才能窥其一斑。
  • 近报丛谭平虏传

    近报丛谭平虏传

    传中记述清太宗领兵绕道入关,破喜峰口,陷遵化、顺义、良乡,过蓟州,围京城,明督师袁崇焕星夜驰援,总兵尤世禄、满桂、祖大寿力战破敌,清兵退走。
热门推荐
  • 帝宠:第一皇后

    帝宠:第一皇后

    有三国的军事割据局面,也有汉朝时代的忠贞坚忍,一次次战役让她的名字传遍整个契丹,让辽国数十年不能南侵,给大宋和西夏诸国多年的和平,这份功劳是巨大的,她用一个人的才华,改写了历史。
  • 海洋馆漫游(海底世界大观)

    海洋馆漫游(海底世界大观)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盗墓之王者传奇

    盗墓之王者传奇

    在跟随吴老大去云南大理云岭山腹的初次盗墓过程中,我无意中得到了一块红玉扳指,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外随之发生了。血罗刹、阴阳铃、八荒冢、盗天命······在无边的黑暗中我浴血而战,开始了一段叱咤盗墓界的传奇经历。
  • 我还为庆祝的青春

    我还为庆祝的青春

    青春一个遥远却触手可及的词,在现在这个时刻,却常常让我感到悲伤,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人,我的友谊刚刚开始,我的亲情一直都在,我的爱情还在远方。
  • 超级大魔头

    超级大魔头

    什么是大魔头?什么是超级大魔头?就是改杀人的时候绝不手软,该XXOO的时候不会JJ软!看不顺眼的都杀掉!看上眼的都要XXOO掉!杀一个不多,XXOO一百个不算少!我们的口号是:只杀最牛逼的!只XXOO最顶级的!看了超级大魔头,保证让你爽歪歪!注意,不要爽过度.......
  • 太古祖神

    太古祖神

    古之武者,引九虚星辰之力,结星辰印记,修炼星魂,壮大己身。武道圣贤,遨游九虚星辰,摘星揽月,为宇宙之尊。
  • 地球灾难死亡地带竞技场

    地球灾难死亡地带竞技场

    作为一名佣兵,方浩最大的爱是去探险,金字塔?马里亚纳海沟?这些已经勾不起他的兴趣了,51区、曼威斯山皇家空军基地这样的禁地才是他的后花园。当方浩从一个叫做地球灾难死亡地带竞技场的地方走出来时,他手中的水晶球里,隐藏了一个改变世界的秘密。他发誓会再次回到这里,不是为了全人类,只为平息他浑身沸腾的热血。
  • 珍珠项链

    珍珠项链

    爱情与富贵,米尔选择金钱;爱情与事业,施恩选择事业;爱情与友情,金沙麦里克选择友情;爱情与金钱,赫布拉选择金钱。
  • 冰山酷少你让我的心融化

    冰山酷少你让我的心融化

    “我们分手吧!”今天已经是乐正璇曦的第205次分手,对于这些男人曦从来都没有投入过真正的感情。追求她的人很多,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的烦,所以她就会答应他,一星期后她一定会和那个男人分手。“曦,我们俩个在一起不好吗?干嘛非要分手?”这个男人真的特别喜欢曦,希望曦可以给他一次机会,但是曦从来不会打破自己的原则,至少是在那件事后不打破原则。
  • 九印决

    九印决

    青梅煮酒,举手投足间看破苍穹。沧海茫茫,红尘争香时却未猜透。夜来何妨?却有神伤。听南邙仙音三清,看牌匾写满仇怨。纨绔只为一时张狂,世间沉沉恶恶,且融与我一席置身。醉又何妨?震破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