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000000011

第11章 破除心中贼(4)

高僧说:“你的气并未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于是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女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说:“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太阳马上要下山了,高僧问妇女,“还愤怒吗?”

妇女茫然回答:“大师,愤怒是什么?”

高僧微微一笑,打开门锁,说:“你彻底清除了愤怒之心了。”

这个故事可疑的地方就在于,愤怒之心与生俱来,没有人可以把它清除。我们也只能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尽量压制它,不要让它如火山一样喷发。火山不喷发时,谁也不知道它是火山,当它喷发时,巨大的威力必会带给人伤害。

王阳明教导人,受到外界环境的挑战时,必须要用良知的武器去接受挑战。

我们很多的愤怒其实都不是外界给的,而是我们自己苦心“栽培”出来的。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一篇叫《不生气,就赢了》的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台湾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殷海光,他和雷震办《自由中国》杂志,办了十年,结果被蒋介石反掌一扑,雷震被关了起来。殷海光虽没被关,但是,每天吃饭时,他想起了蒋介石,就气得吃不下饭。后来殷海光得了胃癌,49岁就因病去世,而他的敌人蒋介石则活到88岁。

注意这个故事中的殷海光,他真没必要生气,因为蒋介石针对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他的工作。工作是外物,不值得我们为其生气。但他就是愤怒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愤怒像恶魔一样跟随了他一生,最后吞噬了他。

我们只需略微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就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凡是心胸开阔者,整天笑口常开,精神百倍,身体健康,工作、生活都充满了热情;凡是心胸狭窄者,整天愁眉苦脸,精神萎靡不振,对别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的琐事,在他那里就是天塌地陷的大事,搞得自己不开心,他身边的人也跟着不开心,由于经常精神状态不好,身体很难健康,当然也就和幸福绝缘了。

其实,王阳明只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压制自己的怒火;实在无法压制,就把自己遇到的事迁移到别人身上,假设别人遇到这样的事会如何。如金庸所说:不生气,你就赢了。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时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传习录·陆澄录》

)第十一节 心不正才见鬼出

陆澄问王阳明:“有人晚上怕鬼,该怎么办?”

王阳明回答:“只是平时做事亏心,所以才怕鬼。如果行事光明磊落,怕什么鬼啊?”

陆澄的问话切中现代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人怕鬼,并非是做了亏心事才怕。由于人对未知世界的不了解,因而产生恐慌,所以人怕鬼这种虚无的东西,是最正常不过的。因为怕这种行为,是因我们的心而起,但凡有心的人,就必然会怕。

《东周列国志》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在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着马车,突然间,齐桓公神思飘散,仿佛见到了鬼。

他很害怕,赶紧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对齐桓公的举动很疑惑,回答道:“我没有见到什么。”

桓公打猎回来,在草泽中看见鬼这个念头始终困扰着他,长期处于恐惧之中,于是,就生病了。这时,一个叫告敖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自告奋勇地进宫来,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

桓公听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将信将疑,问:“既然如此,那么世上还有没有鬼呢?”

告敖回答说:“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齐桓公就是在草泽中看到的“鬼”,听到这里,他来了兴趣:“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

其实,告敖早就从桓公身边的人了解到他所遇见的“鬼”的形象,这时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委蛇,身躯大如车轮,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他作为鬼神,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见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齐桓公听了后开怀大笑,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人人心中都可能有一个乃至很多个“鬼”,在你追逐外界事物时,它们就会出现,你追逐的越多,鬼就越多。心不正,必然见鬼出。遗憾的是,在这是非难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追求外物——钱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档次,老婆不够漂亮——所以,都拼命地追逐,于是,贪鬼、色鬼、名利之鬼一拥而上。很多人宁愿让这些“鬼”相伴左右,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心有片刻宁静。但事实上,当鬼太多时,心就碎了,幸福也就名存实亡。摆脱掉那些“鬼”的方法很简单。王阳明说,只需要停下来,那些“鬼”就会自动消失;只需不为外物所牵制,那些“鬼”就不会侵袭你。

人人心中都有“鬼”,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被心中的那些“鬼”所左右了。如果你经常害怕各种各样的鬼,那只能说明一点:你的心还不正!

)第十二节 王阳明心学精粹(二)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此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会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同类推荐
  •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这个世界已经变得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你又该如何改变?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最起码可以改变自己,世界会因为我们改变而转变。这不仅是一本让你改变自己的书,更是我们个人与这个世界的一次对话,一次非同寻常的探索。
  • 中国老板演讲录

    中国老板演讲录

    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因此,对于一个梦想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来说,善于从这些成功的企业领导者身上学习到闪光点,必将受益匪浅。追求梦想,获得事业成功,是胸怀大志的人们奋斗的目标,编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收集了大量的著名企业领导者的演讲,内容广泛,包括创业、经营智慧、创新、国际竞争、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以及资本运作等共10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的风采。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企业家成功背后的感人故事和经营哲学,相信本书,必将给那些谋求事业成功的人们,以很好的启迪和鼓舞。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职场智慧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职场智慧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有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本书围绕口才艺术、交际智慧、处世风范、心理攻略、用人之道、人格魅力、创新精神、生存哲学等几个方面,详细系统地讲述政府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必须遵守的91条职场法则,辅以真实、典型、新鲜、趣味、可读性强的真实案例。
  • 聪明人的笨功夫

    聪明人的笨功夫

    是时候刷新你的学习方法了!不用“头悬梁,锥刺股”,不用“三更起,五更眠”,《天才知道》八强选手联手打造最值得期待的中学生励志读物,以最酷、最萌的方式,为你指点迷津,告诉你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最聪明的考试攻略。学霸们到底是不是特殊物种?他们的学霸路径我们可以复制吗?平凡如你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取得让父母欣慰的成绩、让旁人艳羡的成功吗?《聪明人的笨功夫》将告诉你学霸们在镜头背后的故事。霸道的成绩是学出来的,既“酷”又“萌”的气质是修炼出来的,学霸们每天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他们也会哭,也会困,也会找不着北,他们爆发小宇宙的方式只是多一些有效的方法,多一种笨笨的执著。
  • 慧眼看透人心

    慧眼看透人心

    人是复杂予盾的综合体,但也是信息之源,观察可以为我们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提供依据。用一副好眼光去识人,察人于微,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看出一个人来。这说明识人之道还是有迹可寻的,能够洞察一个人的内心而取得先机的确是一种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频繁。而要想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了解别人的真实心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人,洞察他深藏不露的内心玄机,并采取相应的交往方法,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建立人脉、成就事业必备的生存技能。
热门推荐
  • 完美对手

    完美对手

    惊心动魄的三方角逐演绎一场完美的商战对手戏,上升态势强劲的IT企业锦盛天成,在互联网、网游、教育PC、无线RP、手机阅读等领域全面出击、疯狂收购,不出意外,将在2010年敲响纳斯达克上市的钟声。
  • 吞噬魔力

    吞噬魔力

    是获救还是陷入了不可救赎的死亡之境?黑洞是通往“死亡”还是另一个世界的“门”。他陷入陌生的异世界,遭遇到的一切简直匪夷所思。在异世界里,该往何处去?人是在活着中去探寻,还是在死亡之中漫游?彗星撞地球,地球的一部分,漂浮在太空成为‘离球“,成为异世界。那里的人有“明朝”的遗风,但文明已逝。在这里只相信“武力”为大,胜者“吃”人,败者“被吃”。根据传说,只要得到二十年才会显身一次的魔力草,就能够获得超级“武力”。当魔力草出现的时候,整个世界喧嚣热闹起来。一场血腥的,各怀鬼胎的争斗,开始啦——
  • Lay Morals

    Lay Mora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

    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在风风雨雨的坎坷生命进程中,先后经历六个女人的情与爱,大喜与大悲,坚忍的品行操守,执著的幸福追求,在物欲泛滥的命运抗争中,谱写出人性的道德力量。
  • 烽火乱世情

    烽火乱世情

    一不小心穿越成了村妇,家徒四壁还偏偏遇上战火纷飞,父母年老体衰,还有四个小萝卜头,田丹表示亚历山大。都说亲人最亲,可没想到这年头亲人也不可谱,果断带着父母兄弟和儿子分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是田丹的口头语。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重生到了那个小山村,回想他这一生的感情之路,他突然发现他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那个山沟沟里的妇人,这一生他绝不会轻易放手。当穿越男遇上重生男,田丹表示激情四射啊!
  • 驶向枢纽港

    驶向枢纽港

    本书考察了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与演变机制。作者建立了“区位优势—自我增强”的分析框架,并从自然条件、陆向海向腹地、临港集聚和港口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
  • 濯缨亭笔记

    濯缨亭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责任

    重生之责任

    重生一次,安爵不仅有了一个使者身份,异能也是世界上排的上名的高手,但这一切都被他掩藏在那副纨绔表皮下。谁能打开他封闭的内心,融化他心中的坚冰?
  • 台湾姐妹

    台湾姐妹

    小说主人公夏诺和林知舒的经历分分合合,尽管他们学识不同,但他们拥有着共同的世界,拥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拥有共同成长的家乡。因此他们的结合是在现实基础上结成的浪漫爱情。而这种爱情也是处于现实中的,不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相反他们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的故事的美好结局,也是我的婚姻观.
  • 领导力的42个黄金法则

    领导力的42个黄金法则

    卓越的领导者是天降英才还是后天培养的呢?如何能够成为成功的领导者?《领导力的42个黄金法则》详尽介绍了领导力包含的八个方面的能力:远景规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情商管理能力和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领导力的42个黄金法则》详尽介绍了领导力包含的八个方面的能力:远景规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备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情商管理能力和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