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中还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儿茶酸等,能够防癌降压。《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对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肝郁肝癌等,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山药
山药,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人所共知的滋补佳品。它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胆碱、淀粉酶等成分,还含有碘、钙、铁、磷等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等症。
●栗子
栗子是很好的健胃益脾食品。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腰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泄泻及肾虚腰膝无力、小儿筋胃不健等。李时珍对栗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颗顿愈。”
防治胃病,平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吃饱饭以后,不要急于工作或学习,要常常散步来帮助消化。此外,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都是很好的运动。
足三里穴,暖胃补虚
俗话说:胃病反复治,不如治反复。当胃病发作的时候,可以用艾灸烧双足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是能强壮全身的穴位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等功能。脾胃虚寒的病人,长期对该穴进行艾灸,有明显的补虚祛寒作用。
如果对艾条的气味过敏,或寒象不严重者,按摩足三里穴也有类似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将纯净的艾绒(中药房有售)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先在双侧的足三里穴涂少量的凡士林或温水,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穴位的皮肤感到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
此外,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分别沿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可以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2次,对养胃有很好的作用。
山药百合大枣粥:将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具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此粥非常适合胃病中属胃阴不足者,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
§§§04 饮食保健,防治痢疾
中医认为得痢疾是有心理因素的。如果一个人整日生活在惊慌之中,忧思过度,经年累月的思想负担会造成脾虚而衰(脾主思),自然会诱发肠道痉挛,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时轻时重,久泻不止。
夏季炎热,易得痢疾
痢疾属于中医学“肠僻”“滞下”等范畴。其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及内伤饮食,湿热邪毒积滞肠道,与肠内正气相搏,肠道脉络受损,气滞血淤,邪毒内郁,气机壅滞,肠失传导而致。
痢疾为患,无论虚实,肠中总有积滞,而气血失于流畅,故去滞、调气、和血为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在治疗上,初痢宜通,久痢宜涩,对老年久病体虚者,以温中健脾为宜。
在现代医学看来,痢疾是典型的肠胃疾病,症状是上吐下泻,如果伴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状,那就不是痢疾。如果上厕所时解不出来,肛门口也感觉疼痛,极可能是杆菌性痢疾,要赶快就医。杆菌性痢疾起因于小肠末端及大肠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粪便中有血迹、黏液及细菌群落形成之脓,然而约1/3的患者有水样下痢。
痢疾也可以通过接触而传染,所以是一种传染病。夏天是胃肠疾病易发季节。气候炎热潮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加上夏季人体脾胃功能薄弱,中医称“湿困脾阳”,胃肠功能低下,容易遭受外邪侵袭。另外由于人们贪凉饮冷,或外感寒湿,更容易伤及肠胃,所以稍有不慎便闹肚子。慎吃生冷不洁食物痢疾最直接的原因是吃了生冷、不洁或变质的食物。所以在夏秋季节,食物一定不能放太久,放在冰箱里也要加热后食用。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开,如无条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做凉拌菜时,最好加点大蒜、姜、醋等,可以杀菌消毒。
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宋朝孝宗皇帝患了痢疾,御医们束手无策。御医总管急得没办法,忽然想起他路过的一家说能够治痢疾的小药铺,就把掌柜召进宫中。掌柜问了孝宗的情况后,得知孝宗喜欢吃海鲜,经常吃螃蟹,断定痢疾就是因为吃海鲜过多造成的。于是就开了一个药方,采新鲜的河藕细细捣成汁,把藕汁和热酒调制后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
中医认为,海产品多为大寒之品,会导致脾胃受伤,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疾患。河藕味甘、性平,有凉血止血、生肌止泻、祛湿的作用。热酒亦有杀菌、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因此用河藕捣成汁后再加上热酒,可化湿、温中、散寒,对于治疗过食海鲜造成的痢疾很有效果。
所以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应少吃或不吃海鲜。吃海产品时最好也要同食生姜,以保护肠胃。例如吃螃蟹时一定要蘸着姜末和醋,姜具有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醋能缓解蟹肉的腥味。
另外卫生习惯也很重要,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发现痢疾病人,要及时隔离,预防传染。
食疗痢疾,值得一试
如果得了痢疾,可以吃点大蒜拌马齿苋。马齿苋又叫马虎菜,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是防治痢疾的好药,且营养丰富,可蔬可药。还有黄连素,效果也不错。如果病重的话要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贻误病情。
另一种药是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夏季外感寒湿引起急性胃肠炎时,这些是非常好的药,服之即效。
喝茶也是一种很好的防治痢疾的方法。轻症可用普通绿茶浓泡饮服,重症则可用茶叶浓煎剂口服或灌肠,也有用茶末制成丸剂、片剂的。用茶叶治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的治愈率较高。
还可以用茶叶和其他药物配合起来,制成药茶饮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蒜和乌梅。
●大蒜
大蒜为百合科植物的根茎,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于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价值。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称: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痛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
大蒜一直有着广泛的医药用途。几千年来,大蒜在中国和意大利等国一直是民间常用药。大蒜曾是罗马帝国的秘密武器,古罗马军队要食用大蒜来预防疾病——尤其是胃部的小毛病。古罗马人还用大蒜治疗伤风、哮喘、麻疹、惊厥等疾病,疗效极佳。据埃及的象形文字记载,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得到大蒜,以保持身体强壮和健康。古代以色列人为他们随摩西逃往荒野时把大蒜留在埃及感到遗憾。古希腊运动员将大蒜作为保健食品。公元5世纪,印度人发现吃大蒜能增强智力,嗓音宏亮。在中世纪的欧州,大蒜被用来预防瘟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青霉素和磺胺制剂药物供应中断时,医生用大蒜防止坏疽。
中医研究发现,用大蒜3~5瓣捣烂开水送服或取独头蒜以炭火烧熟,每次服3克,可治痢疾、急性肠炎;每日服数瓣醋浸蒜治心腹冷痛,3日可愈。口服大蒜汁加奶油可治高血脂症。大蒜4头切片煎水趁热熏洗外阴可治阴部搔痒;生吃大蒜配合温盐水漱口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好方法。
●乌梅
乌梅原产于中国,根据成熟的程度和加工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未成熟果实称为“青梅”,初熟时称为“黄梅”,经草烟熏至黑色时,称为“乌梅”,盐或糖渍的称为“白梅”。
自古以来,乌梅作为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受到医家的广泛重视。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则载有“乌梅丸”以治疗蛔厥。《本草纲目》则记载乌梅能“敛肺、涩肠,治久咳、疟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磺毒”。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乌梅的钾含量较一般水果高,故对于常服利尿药者,可吃一些乌梅来补充钾。中药学认为乌梅性平、味酸、无毒,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生津、安蛔驱虫的功效,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等症。
夏天吃菜时加点大蒜,饭后喝一杯乌梅茶,谁还会拉肚子呢?
若是拉肚子后,在调养期,要注意清淡的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可做山药粥,方法:取山药100克,小米100克,山药洗净切薄片,小米洗净放锅里,加适量水急火煮开后,换慢火煮成稀粥,分次吃。
§§§05 对付流感,三分治七分养
预防和治疗流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流感的预防方法不外乎三类: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
气候变,流感来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流感症状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且头痛及全身酸痛明显,与感冒相比,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中医认为,流感属“时行感冒”,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绝大部分流感患者都是因为“阴虚内热”而致病,也就是说,体内的免疫力低,造成了阴虚,而阴虚就会导致相对阳亢,从而使病毒有机会侵入。
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是导致流感的重要原因。所谓“四时不正之气”就是“风不调、雨不顺”的意思,中医称它为“非其时而有其气”,用现在的话说,即不是那个季节却有那个季节的天气,天气失序了,人体无法适应就会生病,这就是流感发生的原因。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般来说体内有热毒的人特别容易感染温热邪气而得流感。所以遇到有温热流感时,平时有口舌生疮、口干咽痛、便秘尿黄、眼角红赤的人就容易成为流感患者,正所谓“同气相求”。
桑菊饮,最牛流感方子
中医古方桑菊饮是最有名的治流感的方子。桑菊饮来源于我国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其中记载的配方,一直被沿用至今,在预防和治疗流感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它的主要成分有: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在这个方子里,桑叶是主药,因为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也是调和阴阳的用药。杏仁、桔梗可以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都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的佐药。甘草的作用则是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作用,被称为使药。薄荷则可以辅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
桑菊饮是一剂典型的预防良方,它主要是在流感刚刚爆发,身体还没有完全发烧、发热,咳嗽也不厉害的情况下饮用的。
艾叶杀菌,剿灭流感
熏蒸艾叶能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是防止流感传染的好方法。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中医认为,艾性辛、温,味苦,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带下病及皮肤瘙痒等。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用艾叶薰蒸空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14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且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熏蒸艾叶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体的作用,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冬季寒风习习,门窗紧闭,空气对流少,是多种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节,用艾叶熏蒸居室,可以净化空气,不妨试试。
预防保健,从生活细节做起
当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很重要,如要勤洗手,在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平时可以坚持散步爬楼梯来锻炼身体。每天行走5~l0公里是非常好的锻炼方法,适合所有人。
上班爬楼梯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防止被流感病毒感染,因为封闭的电梯更利于流感这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任何疾病的发展都与精神紧张、超负荷工作所造成的抵抗力下降有关,感冒也不例外。所以,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情同样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患了病,放松自己,进行调养,能使疾病及时康复。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三分冶,七分养”。
古法小妙招
流感患者在饮食上宜清淡、稀软,宜食玉米面粥、米汤、藕粉、杏仁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风热性的流感,要多喝水,萝卜汁和梨子汁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惹了风寒的流感,用生姜煮红糖水微微发汗,再盖上被子睡一觉,很快就会康复。
§§§06 勿将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鼻子是人脸面的支柱,是面相五岳中的中岳,也浓缩了人体生命的信息。《内经》曰:“肺开窍于鼻。”鼻子患病,反映了肺的问题。
带你看清鼻过敏
中医称过敏性鼻炎为变态反应性鼻炎,以鼻黏膜变态反应为特征,是对某些物质特别过敏所致,且经常发作。鼻炎发作好像得了重感冒,鼻塞,然后流鼻涕。但千万不要将过敏性鼻炎与感冒混淆了,以免错过疾病的最佳诊疗时机。
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头痛头晕,嗅觉减退,鼻内奇痒难受,清水样鼻涕不停,喷嚏不止,但不会像感冒那样伴有发烧等全身不适。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内经》曰:“肺开窍于鼻。”故其病多始于肺气虚,又复感风寒或秽浊之气,闭塞肺窍,致肺气不宣,卫外功能减弱,故令患者呈伤风之症。
过敏性鼻炎可分为季节性和长年性两种。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与花粉有关,每年到了一些花草树木开花时,会引起鼻子过敏。长年性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家居环境中的尘螨、动物皮屑、羽毛、脏空气、油漆味等引起过敏,少部分人对蛋、牛奶等食物亦会过敏。
大气污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增高也可能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常可引发支气管哮喘,还可引发鼻息肉、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咽炎、喉炎等一系列疾病,因此一定要注意防病治病。
治疗鼻炎,偏方多多
人们遇到过敏,一般会定期服用抗组胺药物来对付过敏的症状,或用类固醇的鼻腔内喷剂来缓和鼻黏膜的肿胀,也有选择外科手术、电疗、冻疗的。
中医的天然疗法副作用小,是不错的选择。
(1)治疗过敏性鼻炎,并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试一试药薰疗法。就是用脸盆装入热水并加食用醋或拍碎的大蒜,将脸靠近呼吸热气,并用毛巾盖住头与脸盆,避免热气散出,(类似蒸脸的效果)若是家中有蒸脸的器具就更好了,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距离,多吸几口气,鼻塞就通了。
(2)如果因接触油漆、花粉、某种野草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过敏,可用甘草加水煎煮,滤去药渣后用药液外洗患处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