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800000012

第12章 中观学派的论典(1)

(第一节)龙树的主要著述

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缔建者,有关龙树的传记之原始资料,也和印度其他史书一样夹杂着类式神话的传说。至于龙树的生活年代,近代佛学界都公认他大约在公元150-250年之间。在龙树之前,大、小品《般若经》、《华严经》之《十地品》《入法界品》、《法华经》、《维摩诘经》已经成立,龙树在印度的某一些地方隐居潜心研习这些经典,并对这些大乘经典的思想有很深的体悟。因而确立其思想规模,校正其以往之错误观点,从而奠定了革新佛教、宣扬大乘教义的路向,谛建了中观学派。他抉取《般若》、《华严》等经的大乘思想,弘扬于南印度,并造了很多论著来宣传他的学说。

依照《大正藏》所收,署名龙树撰写的著作有二十余部;《西藏大藏经》则收有一百多部。依据近代学者的考订,其中有些作品是伪托或以讹传讹的,大体上,学术界所认为系龙树真撰的,大约有下列十三部:

1.《中论》(本颂)此为龙树之代表作,容后专节讲述。

2.《十二门论》此为《中论》之纲要著述,容后讲述。

3.《七十空性论》此书原仅存藏文译本,先师爷法尊法师依藏文本译为中文。本论为《十二门论》观因缘门所引用。《七十空性论》论述诸法无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与论证方法,大体与《中论》相近。全书计有七十三首偈颂。第一颂总论,为根本命题部分,即宗要。自第二颂至第七十一颂,详述第一颂内容,为本论之中心。其中,第二颂至六十六颂,以世俗之观点,叙述存在之生灭变化;而自六十七颂至七十一颂,即由胜利谛之立场,叙述不变化境界。后二颂乃“劝信得益分”,为本书之结论。故书名“七十”,即指第二颂至七十一颂。

4.《回诤论》一卷。中文本为北魏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兴和三年(341)在邺都金华寺共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第一六三一部。另外有梵、藏文本。有七十二偈,每一偈均有龙树所作之注释。内容分为二部分:一为反对论者之质疑,二为对质疑者之批驳。前者对大乘教学“一切法空无自性(缘起)”之根本命题,加以反驳论难者;后者则系龙树对此论难一一加以论破,而明一切法无自信,为因缘所生之学说。以上论项有十种,其中最主要之部分为有关无自性之阐述,以及自性(实体)成立不成立之论述,对反对论者之正理学派而言,本书可谓系正理学派与龙树间之论争。

5.《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此书只有藏译、汉译本。汉译本在《大正藏》第三十卷,为第一五七五部,为宋代施护译。主要说明诸法离有无二边,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等。

6.《广破论》(《广破经》)此书仅存藏文本。印度正理学派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称为“十六谛”或“十六句义”;以考察十六谛乃达到解脱之要件。而龙树则于其《广破论》中批判十六谛,并一一破之。

7.《大智度论》凡一百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卷,为第一五〇九部。系注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仅存汉文译本。“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译。相传原文有十万颂之多,据推测,今本系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之三十二卷为全译本,系《大品般若经·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卷首之序文为僧叡所作。全书所引经典极多,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论书。

《大智度论》一书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之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用之经典、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谓佛教之百科全书。本书为龙树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弘扬上,龙树之《中论》系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场而言,然《大般度论》则是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可由本书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龙树以后之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以本书为中心而开展。此即龙树所以被誉为“八宗祖师”之理由。故本书不仅为中观学派之论典,亦是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受本书之影响。本书中之佛身观法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本书引申了大乘义理,提示了般若的整个精神即在于以假成空、以假显空,即龙树所主张的中道观。本书以实慧、方便慧二慧为宗,并体现了大小乘的最初交涉,贯穿着申大乘、破小乘的思想。因为本书与《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则成为“四论学派”。

8.《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卷,为第一五二一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论系要约《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经文之大意所作之注释。汉译本中,罗什将“十地”称为“十住”;十地即是指大乘菩萨修道之十个阶位而言。然龙树并非完整注释十地经,仅注释初地(欢喜地)与二地(离垢地)之一半,此或为原典不备,或翻译未完成所致。本书《序品》先叙菩萨、十地之意义及区别三乘。全书共分三十五品,自第一品至第二十七品《略行品》为初地之注释,第二十八章以下始论第二地。初地部分首先说欢喜地之内容,再说菩萨理想(愿)、实践(行)、果报(果)。至第二地,力陈十方便心之要性,并详说大乘菩萨之十善业道。而三十五品《戒报品》为净土之重要典籍。

9.《大乘二十颂论》一卷,仅存藏译本和汉译本;汉译本为宋施护译。其内容宣说“佛众生一相,如虚空平等”,而“众生自起染,造彼轮回因”,“佛广宣世间法,当知即是无明缘”,“若不运载以大乘,毕竟何能到彼岸”。

10.《因缘心论颂》凡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卷,为第一六五四部。此是叙说十二因缘的偈颂,共二十句;另外龙树造有《因缘心论释》一卷,是对偈颂的解释。此论颂与释论之中文本系近代于敦煌所发现,未署译者。另有藏文译本。

11.《菩提资粮论颂》凡六卷,隋达摩笈多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卷为第一六六〇部。本颂为龙树造,长行为自在比丘的释论。是解说发菩提心及修行的资粮著述。现仅存汉文本。

12.《宝行王正论》凡一卷,收在《大正藏》三十二卷,为第一六五六部,陈代真谛译,有梵、藏、汉本。本书全为偈颂,分为五品:安乐解脱品、杂品、菩提资粮品、教王品、出家正行品。此系龙树居于大乘立场,对宝行王所说之政道论,故受到一般人的重视。第一品说佛教之世界观,复批判外教,并述及业及缘起之教义。第二品列举善恶之行为,以劝善诫恶。第三品说明由于善行即可成就伟大王者与佛之功德,王者必须建塔、佛像,以奉献社会。第四品详述王者之道。第五品述菩萨之十地思想,并说佛道修行之道。

13.《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卷,为第一六七四部。另有异译二种。除汉译外,尚有藏文本。本书是龙树训诫南印度国王之书函,乃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之偈颂,共一二六颂半。其中初三颂说明撰述之意,次四十一颂半说明六波罗蜜、八支圣戒、少欲等,次十三颂论述五盖、五最胜法、三结、三学等,次五十颂叙述无常、地狱等六趣之苦,次十三颂说明七菩提分、十二缘起、八圣道、四圣谛等,最后六颂举出观自在菩萨及阿弥陀佛之名;综观全文,旨在劝说修道。受此书函之王,义净译为亲友乘土国王,刘宋求那跋摩译作禅尼迦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译为号娑多婆汉那,名为市寅得迦。藏译为德西欧得王。

据西藏布顿大师之《佛教史》所列,龙树最主要论著有六:即《中论颂》、《七十空性颂》、《六十颂如理论》、《回诤论》、《广破经论》、《假名成就论》(西藏未传)。而太虚大师就中文《大藏经》中所收,将所有龙树著作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宗论部,如《中论》、《十二门论》等。第二类,为释经部,如《大智度论》等。第三类,为集经部,如《福盖正行所集经》。第四类,颂赞部,如《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印顺大师则分为二类:一为“抉择深理”的,如《中论》、《七十空性论》等。另一为“分别大行”的,如《十住毗婆沙论》等。无论龙树是否还有其他作品,从上列诸书中,亦可看出龙树的佛学思想是如何的精深博大。龙树在这些著作里,不只是阐述空理,而且还破斥小乘及外道的迷执,注释《般若》、《华严》经典,说明菩萨修行法门,并将大乘佛教之理论用到现实生活中。从印顺法师的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一类作品是龙树的理论基础,亦即是性空深理的解析。后一类则是理论的运用。透过龙树对大乘经典的整理与阐述,加上他个人独创的新义,终于使大乘深理显现成为一支足以摇撼小乘根本的生力军。其《中论》、《七十空性论》等书是以后大乘佛书的理论骨架之一,全有力辟斥小乘及外道之偏执。其《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等书,摧伏了当时正理派等外道。《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论颂》等书则讨论到世俗问题。龙树所揭起的,正是大乘佛教的一面鲜明旗帜。从龙树以后,印度佛教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大乘佛教从此确立。性空中道之深义从南印度而传遍印度,终成为佛教的主流。大小乘之正式分野,即肇启于龙树之时。

(第二节)《中论》概介

龙树所著之《中论》,是龙树的代表著作,亦中观学派的核心论典。其中不少的异名,有《中论颂》、《中颂》、《中观论》、《正观论》、《般若灯论》等名。其中则以《中论》、《中观论》二名最通行。这些异名的缘由如下:

《中论》:姚秦弘始十一年(409),鸠摩罗什始译《中论》青目释为中文,其中译名即为《中论》二字。由于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因此《中论》一名遂极通行。而《中论》二字也成了青目释的专用名词。

《中颂》或称《般若根》:全书正文只有四四九颂(汉译本只有四四五颂),而未有长行。因而后代有人称龙树原著为《中颂》。由于这本颂是各注释书的基础,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根本中颂》。又因该颂阐述《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因此又有人称之为《般若根》。

《中观论》:在鸠摩罗什初译《中论青目释》时,在书名上仅有《中论》二字,未标上“观”字。到嘉祥吉藏为该论作疏时,则命名为《中观论疏》。吉藏认为《中论》一书始终只是在解释这“中、观、论”三字。然龙树原来之书名,其语意并未含有“观”之涵意,惟罗什译本中之各品品名则冠有“观”字,如《观因缘品》、《观去来品》等等。吉藏为中国佛教史上三论宗之最高权威,因此其所命之《中观论》一名颇为佛教界所采用。

《正观论》:这也是吉藏所常用来称呼《中论》的一名,如《三论玄义》:“《正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僧肇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物不迁论》云:“《正观论》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再者,我国三论宗每以“八不中道”为中观,而以“无得”为正观。“八不”与“无得”并为《中论》之重要思想,故三论宗学者多以“正观”、“中观”为其书之名,盖从所观立名。

《般若灯论》:清辩之注疏,由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为中文时,其书名即为《般若灯论释》。慧颐在其书《序》中说:“《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借灯为名者,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举中标目者,鉴之缘观,等离二边也。”此名后代并不通行。

按《中论》一书之梵语读音为Mādhyāmika Sāstra。Mādhyāmika一词意指“中间”或者“中道”,而Sāstra则相当于中文之“论”。罗什所译之《中论》名较为忠实。《中论颂》共含二十七品四四九颂,每一品阐述一个专题,依青目释所载,全书可分为两大类,前二十五品系“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以大乘法破邪见”。后二品则系“以声闻法入第一义道”、“以声闻法破邪见”。印顺大师不同意此种科判,而将前二十五品判为“无非在成立苦、集、灭谛”。而认为后二品之“正观十二缘起,与远离种戏论,实为圣道的宗要,所以判为道谛”(见《中观论颂讲记》)。

若从性质上说,《中论》一书与一般架构式的理论著作不同,他有自己的性质和特色。《中论》是一部“驳论”的书,而所驳斥的是一切外道邪执,以及佛教内其他学派不合性空中道的见解,全书除了《观法品》与《观十二因缘品》是正面陈述义理之外,其余诸品全是激烈的辩论式文体,大部分颂文都是在指斥他者的理论过失。与其他的论典如《唯识三十颂》等,从正面去构建一种理论体系恰恰相反。本书所揭诸的道理,往往是在寓涵于对其他人的驳论之中,是所谓的“破邪显正”。这种寓立于破的辩论式文体,是其第一大特色。其次,龙树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对那些外道的理论和其他的佛教学说加以重新的批判。而批判的标准,便是“性空中道”的尺度。凡是违反性空中道理论的,或者似是而非的,龙树在论中都一概批判之或否定之。这种批判式的态度,是其第二大特色。再其次,龙树于论中所作的工作,是对那些不合佛法或似是而非之学所作一重新的审定,因此他须透过敌我共许的哲学或因明式的推理,而不能单凭独断式的“圣言量”语句。这种推理或论证,就必须尽可能地讲求严谨、缜密的技巧。因此,《中论》的“哲学命题多,宗教命题少,讲求严谨的论证技巧”,是其第三大特色。

《中论》基本的思想是“一切现象皆为缘起的、性空的、无自性的”,而这个基本原则,又归纳为一个“空”字。如《十二门论》所说的:“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这也就是《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把握这性空思想,即把握住中观学派思想的核心,也能把握《般若》类经典之核心,甚至也就把握整个佛教理论之核心了。其《中观》一书的基本思想也是立足于“缘起、无自性、性空中道”这三项原则,而驳斥那些不合这些思想的学说。“缘起”是宇宙间一切人、事的形成法则,也是这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则。从时间的绵延上看,从空间的组合上看,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因缘和合而有的。这是《中论》的最根本命题。

同类推荐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这样称呼他!
  • 红尘禅影壹

    红尘禅影壹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假死公主闯江湖

    假死公主闯江湖

    她多重身份,隐于江湖,武功卓绝,美男相伴,温香楼初见,顽劣如她,买下了他一夜;隐雾山赛轻功,他将心丢失……生死关头,他们以性命相救,隐世归来,她又是何重身份?她记忆全失!美男相争,只为红颜!朱颜如玉,得美男一世相爱!
  • 混血公主的爱情

    混血公主的爱情

    一系列的巧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系列的错误害了那么多的人
  • 暖玉温香

    暖玉温香

    温香最喜欢的小品演员曾说过一句话——人这一生可短暂啦,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可温香眼一闭一睁,她连人都当不了了。世子爷表示,他急需请太医来瞧他的眼睛,因为最近他总是瞧见他的血玉扳指想逃跑。
  • 妾本倾城不倾君

    妾本倾城不倾君

    她是九荒第一绝色,花城城主花倾城,最擅长媚术与用毒,他嫌她心肠狠毒性子轻浮;他是菩提寺里明一和尚,寒寺侍佛二十载终不得剃度,师父说他佛缘未到尘缘太重。她带他远离蛮荒踏入滚滚红尘,她说他是临苏唯一的皇子,她说她要将他送上临苏至高无上的皇位;他挣扎过,逃离过,最终却心甘情愿任她摆布,甚至滋长出更大更狂妄的野心,却始终看不透她浅笑低语的背后。那一日,他九五至尊,她却顿然远去,他以为她要的他曾不愿给的,竟是她不屑的;那一日,她褪下铅华,芙笑媚众生,依是曾经戏语:妾本倾城,奈何倾国倾城不倾君。
  • 道血玄黄

    道血玄黄

    好把,不少人都说我简介不好,那我干脆来个干脆点的。■■■■■■■■■■■这是一个发生在洪荒时期,天地初开不久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无敌圣人,巫妖各掌天地的故事……这是一个赤血染大地,人类夹缝崛起的故事……这是一个穿越来客,为己不得不战的故事……■■■■■■■■■■■战龙於野,其血玄黄。天地交战,道血玄黄。巫妖大战,原由谁知?女娲造人,辛秘谁知?道门崛起,算计谁知?人族大兴,艰苦谁知?一切尽在《道血玄黄》……群:45697541
  • 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本书介绍了胡雪岩的成功经历和创业经验。 做生意既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力的较量。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
  • 易是烊光千万玺i

    易是烊光千万玺i

    易烊千玺,你笑起来的时候,梨涡很好看,比春风更醉人。你唱歌的时候咬字很好听,一言一语,字字分明。你说话的时候,声线有点点沙哑,听上去像羽毛抚过指尖,恼人又挠人。你跳舞的时候气场全开,举手投足都极具风采。你真的很好!未来十年,不要怕,我们陪你一起走
  • 临江信步

    临江信步

    骤雨初歇,雨后江晴。临江信步,一个少年坎坷而又简单的修仙之路。
  • 茅山宗师

    茅山宗师

    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谓之茅山正宗!显宗承运千年,密宗伏龙万里,关于茅山派千年来的密显之争,已然成为旷古奇谭,谁人道捉鬼驱邪尽是混吃骗喝?谁人道一方术士密宗威龙尽是虚妄?聚千古仙道之精粹,凝稀世秘术之古蕴,道至简,是谓茅山宗师!禁忌古法、不传秘术、咒语等,为你揭开茅山密显之争的神秘面纱,捉鬼驱邪、降妖伏魔、夺宝斗法、传统殡葬。
  • 隐婚蜜恋:总裁老公太缠人

    隐婚蜜恋:总裁老公太缠人

    夏天暖觉得自己就是一出惨剧!她刚搞定了父母逼婚,转眼又被昨晚才滚了一回的‘陌生’男人拽进了民政局!最悲催的是,闪婚老公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天天对自己无情、无义、无理取闹。“赫延西,你敢说是我老公,这辈子休想有舒坦日子过!”夏天暖从沙发上蹦跶起来,差点压着他。赫延西敏捷躲开,目光灼热,“暖暖,亲爱的老婆,亲一口消消气儿,好不好?”“好你妹,给老娘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