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800000011

第11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4)

(六)髻珠喻,出自《安乐行品》。所谓髻珠,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稳。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给予功臣。

(七)医子喻,出自《如来寿品》。以“医”比喻如来;以“子”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领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法华七喻”中的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髻珠等喻,只能喻迹门的开权显实,医子一喻,只能喻本门的开迹显本,都不能如莲华一样,可以通喻一期的开显,所以以莲华为喻而有三种意义:

(一)为莲故华,譬喻迹门的为实施权。佛自成道以来,四十余年所说的三乘教法,无非是为说一乘实法的机缘未至,权宜一时的方便施为。所以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就好像莲华为结实而开华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从本垂迹。佛自王宫诞生,至双林树入灭,八相成道之身,并非真实;不过从久远所成的法身,为度众生,一时垂迹而已。所以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这也好像莲为结实而开华一样。

(二)华开莲现,譬喻迹门的开权显实。三乘佛法虽为一乘实法所施的权方便,权中有实,实不离权;然而在法华会的机缘未至以前,学人但见三乘,而不能即三见一,及至法华会上,佛为开示“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以后,才恍然大悟。所以舍利弗说:“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这好像莲实隐在华中,华开才出现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开迹显本。今佛化身,虽是从本地的法身所垂迹;然在法华会前,众生但见垂迹的化佛,而不见法身佛。所以佛为开示说:“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我实成佛以来……”这也好像莲在华中,华开莲现一样。

(三)华落莲成,譬喻迹门中的废权立实。既以开权显实,便立即权见实,归无上道,名谓废权立实。所以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好像莲华已经凋谢,只有成熟的莲实可资收获一样。同时,又喻本门的废迹立本。既已开迹显本,便应泯迹归本,名谓废立。所以经云:“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这也仿佛像是华落莲成。

莲华虽出于污泥浊水,而不为污浊所染,虽不为污浊所染,却又不离于污浊。这好像佛陀妙法迥超有、空、非有非空;不离空、有,即有即空的圆融中道一样。莲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同时。这好像妙法不说则已,说则因果双举一样。莲华微妙鲜洁,为群华第一。这也和一乘为五乘的第一相相似。

《妙法莲华经》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是因为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以大乘的立场,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用大乘去融会小乘。提出“成佛”,从而调和了佛教派别的斗争,也是《法华经》包摄并高于其他经典和教义的地方。佛说:“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法华》最为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法华经》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提倡众生可以成佛,所以以后大乘佛教都以《法华经》为基础,各派别的争论也逐渐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华经》的协调佛教宗派组织的作用,决不在其他佛教理论方面可起的作用之下。所以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尊奉《法华经》的道理也就显然易见了。

(第五节)中观学派所依之《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共分十三品。东晋法显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本经的前五品十卷,被称为《涅槃经》的“前分”,其余部分被称为“后分”。唐会宁等又译有《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是讲佛涅槃以后诸事的,《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认为它的义理与《大般涅槃经》相涉,当是昙无谶译本的续篇;义净则说,会宁的《后分》,实是《阿笈摩经》中抄出的,内容与昙无谶本不同。《大般涅槃经》以《阿含》、《法句》等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瞿师罗》、《摩诃般若》、《法华》、《城经》、《杂华》等经,受《般若经》影响不小。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泥洹经》六卷,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本则称《北本涅槃经》。

《涅槃经》的主要内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阐述佛身常乐我净之意;又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缘觉皆成大觉;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

一、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佛教各宗派都以涅槃为最后归宿。小乘佛教视世俗世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灰身灭智,不要再生。这样的涅槃,只能是对死亡的讴歌,既不能给人以生的激励,也无利于佛教的发展。按照《般若经》的看法,小乘佛教对世俗世界和涅槃世界的理解,都是以“实有”的认识为基础;就“真谛”而言,从无常苦到涅槃寂静,从此岸到彼岸,全是主观忆想分别的产物,性空假有,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假有性空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涅槃,所以既无须在乎追求无生的涅槃,也不应厌恶有生之烦恼。《般若经》类留给人生的只是虚幻。《大般涅槃经》对上述两种对立观点作了纠正,认为必须承认,世俗人生诚然是无常苦的,理应从中解脱出来,但涅槃并不意味着死亡。诸佛如来都有一个入胎投生、出家得道,由凡入圣而最后涅槃的过程,但这仅是“随顺世间”作出的一种“示现”,而不是表示佛当真象凡人一样有生死。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品》说:“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于涅槃者。”这样,《涅槃经》即承认了世俗人生为无常苦,又将彼岸涅槃确定为永恒乐,从而在整个佛教中形成了又一类思潮。

《大般涅槃经》中,佛向大众郑重宣告:“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寿命品》之二)“诸法本性空寂”是《般若》类经的基本命题,如来虽曾修习过,但并未就此止步。《大般涅槃经》判决自己出自般若波罗蜜,又高于般若波罗蜜。承认《般若经》宣扬的一切皆空,但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出世间为“不空”,即所谓“菩提涅槃”亦有亦常;不仅像《般若经》一样地要求于世间“无所得”,而且还要求与《般若经》不一样地于出世间“有所得”,即所谓“得慧”、“得大涅槃”。

大小乘佛教都肯定世间是空,中观学派既主张“我空”,又主张“法空”,法空如果讲过了头,理论上引起出世间也是空的后果。《大般涅槃经》的“不空”,并不像纯有那样的抽象,它既可以用各种名称来表达,诸如法性、法身、如来、般若、菩提、解脱、涅槃等等,也有极吸引人的规定,即与世间的基本性质“无常苦无我不净”完全对立的“常乐我净”,所谓常、乐、我、净,被称为“涅槃四德”,是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种德性。即: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恒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谓之我;无烦恼之污染,谓之净。《大般涅槃经》认为,唯有“涅槃四德”的真实存在,才是无颠倒的认识,才是名实相副的“真谛”。《圣行品》之三说:“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这种说法,不论就佛教的哲学观还是宗教观,都是对中观学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所谓佛性,又称作如来性或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如来性品》之四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被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大般涅槃经》的佛性思想,直接来源于小乘佛教所讲的“心性”,即心之本性,或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污染,或者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中虽仅言心,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乎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说一切有部等破之,立心性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承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性说而发展,此乃为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多识、唯识、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阐解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大般涅槃经》把心性改成了佛性,这使其在成佛的理论根据上有了变化,也使“佛性”有了比“心性”更广泛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讲的“佛性”,当然包括“心性”。第十五品之五所谓的“心性无系”或“心无住处”,都是指“心性本净”的状态,但它反对这样的简单归结,所以有言:“……诸佛菩萨终不决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心无住处故。……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大般涅槃经》首先是以法性为佛性。“法性”的含义是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再者,指佛教的教义或理论。由于佛教对事物的分类是按照其世界观和宗教观来作的,所以规定的本质属性同其教理完全一致。这样的教理被遍在化、永恒化,当作事物的普遍本质,是成佛的根本原因。从佛性认识论根源上看,是把一般从个别中抽象出来,使之实体化、永恒化的结果;反过来,再让一般成为个别赖以产生的本源和模型,也作为众生成佛的最后依据时,那就叫做“佛性”。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不说佛、菩萨以外者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修得佛性”。《大般涅槃经》以“常”为共性,并以“常”为“佛性”。《迦叶菩萨品》之一中说:“佛性是常,三世不摄。”同品之二又说:“佛性具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四德也是“佛性四德”,所谓“佛性常乐我净”是。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常”。

《大般涅槃经》倡导“众生悉有佛性”,就是从“佛性”的定义中推演出来的:既然佛教的教理是作为一般的永恒存在物,并体现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中,那么,众生无例外地也应同等的体现着佛理,人人都具有佛性,如《师子吼菩萨品》之六说:“十二因缘,一切众生共有之,亦内亦外……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在同品之一说:“若有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如此推理,“佛理”就是佛性,那么演说佛理的经典和传播佛理的僧伽、善知识,也应该是佛性了。《大般涅槃经》把“三皈依”最后统一到“我性”即佛性上来,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僧)三事与我一体”,“我性即佛性,无二无差别。”最后,也可以把佛性都归结到《大般涅槃经》上来,因为“能信如是《大般涅槃经》,其人则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中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心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于未来是我身,即成信三宝。”这种以“理”为核心的佛性论,不同于“心性”为“佛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三、成佛和一阐提

众生悉有佛性,同众生皆可成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大般涅槃经·邪正品》中说:“我不知我当得作佛不?然我身中实有佛性。”“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审之。”这是关于佛性和成佛问题的最好答案。《大般涅槃经》坚持人人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有无佛性呢?阐提能成佛吗?所谓一阐提,是指断善根、信不足、极欲、大贪、无种性,这种人是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迦叶菩萨品》之三说:“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同品之一说:“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同品之三还说:“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由众生悉有佛性的命题,也就推出了众生皆当成佛的结论。此处所谓“如来佛性”,指法性身,亦即众生皆有的“佛性”;所谓“后身佛性”,指佛生身,亦即所成之佛身。这就是说,一阐提不只有佛性,未来毕竟还得成佛。能够成佛的原因,其一是“佛性不可得断”,非“如朽败种子不能生芽”;其二是佛菩萨的“大慈心”,在一阐提受诸苦楚中,能使其一念悔改之心。所以,中国道生提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涅槃经》在印度可能未被纳入中观学派的经典之中,而于中国,纳入三论宗的时间亦较晚。

同类推荐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道教宫观“神圣空间”的内核与作为社会化外延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发展的,从而奠定了宫观文化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道教宫观内神仙信仰在当时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神仙信仰的特点,以及人神交通的斋醮仪式。第三章主要探讨宫观的神职人员——道士的产生发展、清规戒律、组织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等。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道教官观的建筑、美术以及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其艺术表象下的神学思维和世俗情怀。第五章,宫观文化的世俗化典型——道教庙会。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热门推荐
  • 剑御阴阳

    剑御阴阳

    魔能天纹,令叶辰成为了万人唾弃的半人半魔,为了尊严的打拼,顽抗天界教条,他一步一步迎难而上。半人半魔的血脉,为叶辰打开了一条恒古存在,让他踏上通往巅峰的无上大道。
  • 凤天澄运

    凤天澄运

    我还以为我终于熬出头了,没想到风云突变,我锒铛入狱,死后重生,再遇见你,你只是我手里最喜欢的灵狐。我们能不能续上一世没完的情缘能不能结束我和他的孽缘你所爱是否是我——————————————————“阿澄,你爱的是她不是我,你走吧。”……“为夫给你做的好不好吃?”……“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归途究竟在何处?
  • 倾世芳华:天使之恋

    倾世芳华:天使之恋

    她,是一个芳华绝代的佳人,性感、妩媚,妖娆、艳丽,才华横溢;他,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男,温婉优雅得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遇上他之前,她以为自己已经心如死灰,永远不再相信爱情,永远都不会再去爱了;遇上她之前,他以为自己天生被抽走了情根,永远不懂得什么是心动、什么叫爱情。他对她说:借我你的一生,可好?她只能在心里苦涩暗叹:我愿借你生生世世,只是,我拿什么许你这一世的安好?……【仅以此书怀念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几度春来桃又红,几度梦入回忆中。几度魂牵伊人影,几度疑是故人逢。抚琴时,一曲弦断,葬花时,珠泪倾干,回首时,物是人换,叹只叹年花似水、流光易断……
  • 邪王独宠顽妻

    邪王独宠顽妻

    本文为轻松搞笑文,坚决不虐:一朝穿越,苏笑笑得了个便宜儿子。但儿子的爹却不知死哪儿去了?“走,儿子,娘给你找个便宜爹去!”路人甲挺帅的,但没钱!路人乙挺有钱的,但人却实在是不符合她的审美观。苏笑笑拔拉着便宜儿子一路走一路找便宜爹的故事……(全文完)(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绝色特工“弱”女子

    绝色特工“弱”女子

    她是弱女子,她是弱女子,她真是一介弱女子啊啊啊啊啊!呜呜呜,为啥大家都不相信她捏?她不过是随便玩玩,结果一不小心把王府玩垮了。她不过是感恩救人,结果一不小心把皇帝报废了。她不过是做个丫鬟,结果一不小心把主子做成暴发户了。她不过是公费旅游,结果一不小心把娃游出来了。
  • 狙破九重天

    狙破九重天

    名门之后,怎生得个天妒英才之命?绝代佳人,又何来个红颜薄命之劫?追杀刺客,反被族人追杀,东躲西藏,携狙击杀穿大陆,又何妨?无奈苍天无道,天帝之下皆蝼蚁,闭月阻道,陨星闭道,全不顾苍生死活。幸哉幸哉,悠悠乱世,自有逆命之人携神器救世,十大狙击如何在这诡月大陆搅起一番风云?且看小诡细细道来
  • 生生逝逝—人生自古薄红颜

    生生逝逝—人生自古薄红颜

    小狐狸小九意外化身成人,却发现全家惨死,得仙人指点前往人间历练,却意外的遇到了他,为了他放下仇恨,放弃历练,跟随他上山学艺,可是为什么你的眼里始终不是我一个人,告诉我你的心究竟有多大!洛煜染,我不恨你,却也再没有力气去爱你,来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你只喜欢我一个人!
  • 时空垃圾星

    时空垃圾星

    未来星际,苏白坠落于垃圾星,捡垃圾捡到一个垃圾宝藏。一个小米手环,让苏白轻松突破了身体限制。一块魔兽肉,凶恶的变异生物成了苏白的看门宠物。一家垃圾公司,销售的各式垃圾连联邦总统都熬夜排队。全联邦都在买我们的垃圾。垃圾星宣。……微博:安静烦恼多,书友群187145663。
  • 超级典当行

    超级典当行

    新书已上传,书名《丧尸先生》
  • 我心向暖阳

    我心向暖阳

    向暖阳没有想到自己新来的boss居然是自己的初恋,而自己当初是不告而别的。于是,向暖阳便开始了你追我逃,你追我再逃,最后实在逃不了,只好将其扑倒的故事。(一个暖暖的故事,男主身心干净,女主呆萌可爱,一枚高冷的女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