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地,绿色石头
【女子理应更加注重本身的气韵以及涵养。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一切宝石黯然失色的。】
临近期末,待各科考完之后,便要再次离开这片土地。周美人这个时候正在大街小巷地希望带些特产回去。这天中午,她来找我。说是看到一种蓝绿色的石头,甚为好看。我知道她看到了绿松石,那是一种古老的玉石,有着佛教渊源和浓烈的异域风情。
绿松石是佛教七大宝石之一,西藏佛教甚至将它视为神。佩戴它象征着成功和幸福。长期佩戴绿松石具有清热、消炎、镇静、降血压等药理功效。传说中和氏璧便是由上好的绿松石做成的。
柒白衣家里是做此玉石的生意,她曾告知我说绿松石以蓝色为最上品,十颗深绿色的石头她为我亲手绾成链子,远从西藏托寄,来到江南。她送我的不是最为上等的绿松石。那样诚恳地告知。有多少祝福的力量,我能感知。
“这是楚地盛产的石头,若是去了别处,可难找到这般优质的。”
“那愈发需要带一些回去。”
“嗯。蓝色的无瑕疵的光洁者,为上品。”
“一同前往,如何?”
“甚好。”
我们找了一家这座城市里最为盛誉的绿松石店面。里面装潢得很质朴,没有过多虚张的饰物。进去看到一个暗红色的格子柜,放满了绿松石的摆设。绿色的笑面佛,雕工精致,栩栩如生。蓝绿色的笔筒,笔筒外面有龙凤的浮雕。这些摆设都是太过于奢侈的物品,我们走到柜台前面,看玻璃柜台里面的商品。这些绿松石小巧精致,被做成项链,戒指,耳坠等饰物。这些都是女子天生喜爱的物品。宝石,饰品,相得益彰。
店员是个四十开外的女子,剪一头利索的短发,亚麻色,微卷。短发很适合她。这家店的店员统一穿白色短袖衬衫,蓝色领结,黑色一步裙,但只有这个店员看起来干练精明。
她不跟随着我们,只是一直与我们之间保持她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内,偶尔朝这里看一眼,会及时发现我们所遇上的问题。我购物不喜欢有导购员跟着,这样的感觉,就好像被唆使似的。她就做得很好,只在需要她的时候出现,解决问题,然后离开。
这天可歆买了两条手链,一条项链和一对耳环,都不是多贵重的东西。周美人是个量力而行的人。临走时我们才知道这个女人不是售货员,她是这家店的老板娘。
这样的女人应该成功,收获财富。
我说在这样的店面买到的松石会好一些,在楚地,还有很多卖红绳的摊位,一些稍稍年长的妇女,会在街边摆放一个摊位,卖一些手工编织的线链等物。编一颗桃核进去,或是一颗玉石,一颗珍珠。这些东西想必都应该是脚料,但是戴在身上却一样不失美感。绿松石也是有的,可以叫阿姨编织成不同粗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手链。我会在街边买下几颗绿松石,任阿姨照着我的手腕编织,红绳绿石,也不落俗套。或者这个年纪,对于宝石还没有太过多的讲究吧。
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要再去追求它的本质价值了。花两元钱买红绳桃核作为护符,也是可以驱邪避凶保平安的。女子理应更加注重本身的气韵以及涵养。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一切宝石黯然失色的。
2. 楚地,要离开的人
【爱书的人不吝于藏书,她会拿出来给大家看。毕竟一本书它本身是不情愿被人遗弃。即便是旧书,对于还未看过的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变卖书籍是要离开的人为未离开的人做得最后一件事。】
近段一直看到拉着行李厢离开的人。我知道这是年长一些的学生。他们实习了半年,回来处理一些事物,然后打点行装,就要离去。我不去臆测他们说再见时的心情,或对未来充满憧憬,壮志凌云,或对于学校心心念念,欲走还留。但是如论如何,要离开总是会伤感的,因为毕业就意味着有些人可能这一辈子都见不到了。
寝室楼下的空地上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旧书摊,离开的人带不走这些笨重的东西,但是也舍不得丢弃。于是拿出来卖。很多书读了一遍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些书是值得一遍一遍地回味的。至于这里面的学问,就见仁见智了。
古人说书非借不可读也,也并不是说书本非要借来才会去读,只是很多时候,人们对读书,藏书有一定的误区。人都喜欢来之不易的东西,故而珍惜,人也喜欢不劳而获的东西,故而贪心。
有一个学姐在今年毕业,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是多次在校园里碰到,留有印象。像这样认识却不熟悉的人还有很多,即便是对这些人,再也看不到了也不是件有滋味的事情。我这个人念旧念得有些不寻常,可能显得矫情做作。比如我会在走过一座桥的时候闻到迎面有浮草浒苔的淡薄腥味,就会触及记忆里某些熟悉的画面,念旧,落泪。
姑娘不漂亮,剪斜刘海的江姐头,时常穿大一号的男士T恤,棉布七分裤,穿球鞋。眼睛很小,眼皮耷拉下来,永远都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不很整体的牙齿奇怪地排列着,她也不常说话。我对她印象来自于她对书籍的态度。我有一段时日经常去图书馆翻阅楚汉时期的历史,那个时候通常就会遇见她。
她一般坐在最东面靠窗的那个位置,一坐就是一下午。有一次我去书架取书的时候恰巧遇上她看完还书,她将手里的书一本一本地放回到原先的位置上。我在她走后抽出一本她放回去的关于楚地方言的书籍。书本已经很老旧了,有些发黄,凑近还可以闻到一股霉味。翻开来的第一页就被人用胶布粘起来了,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几乎散架的书,一页一页几乎都是有人整理拼贴而成。我经常看见她手里拿着胶布,她一般喜欢把胶布套在大拇指上,然后弯曲大拇指以达到不会掉落的目的。我知道这些书本是她糊好的。
爱书的人不吝于藏书,她会拿出来给大家看。毕竟一本书它本身是不情愿被人遗弃。即便是旧书,对于还未看过的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她在别人提包拉箱要回家的日子,搬出来她所有不想带走的书籍,展放在寝室楼底下的空地上,或卖或送。我认为她本质上是不追求这些旧书籍能创造出多少实际价值的,她更在乎它们带来的精神价值。或者我再浅一点,她仅仅只是舍不得丢弃而已。
变卖书籍是要离开的人为未离开的人做得最后一件事。
3. 楚地,诗稿
【我在纸上写:琴心之曲,绣竹栩栩。心之忧矣,于子归语。琴心之孤,褛褛衣服。心之忧矣,于子归哭。琴心之绝,白衣若雪。心之忧矣,于子归偕。】
周美人要在楚地等我一直到学期结束,然后同我乘坐一辆列车,背风离去。从这座城到另一座城,同我讲几多时光的话。
她在这里的几日,我要上课。她拿一本笔记本和一杆笔就混进诸多学生当中,她同我一起坐在最角落的位置。人们大抵会对半密闭的空间产生安全感,比如把床的一个横折面靠墙摆放,再比如睡觉的时候朝向空间位置比较小的一面,或者像这样坐在角落里。其实就老师而言,坐在哪里都是一样一览无遗的,只是他们想不想看看到,就不得而知了。当然大学的老师不会太猎奇。
周可歆在我上课的时候写诗文。她写后现代主义的长诗,喜欢用叹咏的调子,是常用带口字旁的叹词或者象声词。她喜欢那种激情,那种画面,慷慨激昂,铿锵有力。
我偶尔从认真听讲的状态里出来,陪她玩一会。我写五言绝句,或者拿一个词牌名填词。她会偶尔同我说一些话,也不启齿,只写在纸上面推送到我面前,我在纸上写上回复,再给她推回去。
“下课去吃什么?”
“你想吃什么?无须顾虑我。”
“烤鸭如何?”
“那要行长远的路,去黎汾才有。”
“黎汾黎汾,像极了离分。不喜欢。不去。”
“叫我说,一切从简。”
“如何?”
“木杉说有家的寿司不错。”
“日本菜,高蛋白低脂肪,健康。”
“可好?”
“好极。”
离下课还剩下十几分钟的时候,可歆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递过来给我。我接过来看,她要我题上诗词。我看过那诗,思维跳跃,画面鲜明,没有过多的叹词和象声词,不是她惯有的风格。诗的题目叫《断·怨》:
天使与恶魔站在一边,
月光守着人间。
黑暗无视铁铸的栅栏,
水晶灯下、十字符前。
谁用零度的手,
温暖零下一度的心弦?
还未盛开的过去,
凋谢成了永恒话题。
久仇爱上夙敌,
放不下前世的宿命。
呐喊在声嘶力竭间无语,
回忆、只是回忆,
苍白无力。
千年之后、回望之际。
暗香刺入花影,
攀越中前行,
一望无际的太平。
大浪淘尽、流沙万里。
谁在哪里哭泣?
蛊惑万象红与腥,
陨落今生恩与情。
断落的翅,破碎的心。
我在幽暗的古堡里,
用杀你的刀子自尽。
这是这个悲剧的故事,天使和恶魔走在了一起,却逃脱不了两两纠葛的宿命。恶魔和天使无论是谁杀谁,都是一样的。最后他们还是要一起逝去。因为爱得深则毋宁死,是可以为对方抛弃性命的。西方有个叫做伊甸园的地方,那里只有欢乐没有忧愁。我觉得他们会去那里。
我在纸上写:琴心之曲,绣竹栩栩。心之忧矣,于子归语。琴心之孤,褛褛衣服。心之忧矣,于子归哭。琴心之绝,白衣若雪。心之忧矣,于子归偕。
她把诗稿收起来,折成很小很小之后放进了裤子的口袋里。她总是喜欢随身带着这些东西,在空闲出的档子里拿出来读记,就像背诵古人的诗词一样认真。
4. 楚地,食物
【童叟无欺的带着人情的食物,就会比豪华包装虚有其表的食物令人流连。】
十分钟被我拿捏得刚刚好,题词完毕之后过了没多久,就下课了。周美人过来挽我的手,她说那家寿司店在哪里。这天你去吃喜酒了,本想着让我们也跟着,但是终归非亲非故,可歆甚是不请愿,我也如此。
“在五塔隆丰超市门口的街店。”
“现在前往?”
“你可还有他事?”
“并无他事。”
“这便好。”
我叫室友帮我带课本去寝室,帮我带课本的是一个叫做周宣的姑娘,荆州人,温情和善。那个时候寝室里时兴减肥,她们让我教她们跳舞。我选了童丽的《伶人歌》作为音乐,编了一个舞蹈出来,姑娘们在寝室里腾出空间跳舞,偶尔也去广场或者空教室排练。她们笑着说这个就是我们寝室的室舞。那段时日过得开心。
我带周美人到了寿司店,要了两份招牌寿司套餐,四份三文鱼手卷。这不是一个高级的旋转寿司店,可以坐在玄关吃自己想吃的寿司,然后按照盘子颜色来结算。这是最为简易的外带寿司店,只管做好一盒给你。这种寿司便宜,且能吃饱。
高处的人是否不需要靠食物店面来提升价值,富而不显就上一个层次。
和可歆在一起饮食自在,因为大家对于吃都可以将就。也可以吃路边摊大排档,也可以在不知名的农家小店,或者像这样买了寿司在店门口的便利餐椅上坐着吃,照样的谈笑风生。
或许是我吃不惯太生的食物,即便只是放了一小片的三文鱼,还是觉得腥得很。我是不排斥吃鱼的,也吃生的三文鱼,又或许这次的鱼有些许的不良,吃着腥膻。可歆在吃手卷的时候拣出来三文鱼,她说腥得有些厌弃,我说是。
这家寿司店是一对母子在经营的。母亲帮儿子打下手,他儿子做寿司的手艺不差,无论从外形到手感都感觉很到位的。那妇人走过来收拾我们的餐桌,她看我们不吃三文鱼就一直在追问是不是寿司不好吃。我看这个妇人穿着黑色围裙,围裙给人一种油腻的感觉,但是不反感。我说他们家的寿司很实惠,也很好吃,会常来的。大娘笑得那样好,拿了两个手卷给我们。
“小姑娘,这两个手卷给你们,以后常光顾啊。”
“可以么?”
“拿着吃吧。看你们这三文鱼手卷没吃多少。”
“谢谢阿姨。”
手卷是普通的肉松手卷,吃这样的食物却显得特别贵重。妇人是个寡妇,她丈夫在两年前心肌梗塞死了,儿子当时念大一,之前一天还在家里和父母吃饭,一晚上时间,父亲就不复人间。当时父亲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父亲一走,天一下子垮了下来。儿子一边打工一边完成了学业,之后开了这家寿司店。
童叟无欺的带着人情的食物,就会比豪华包装虚有其表的食物令人流连。吃过中秋时节的月饼,有着那种风华绝代的华丽外衣,还吃过那种粉色底盒,透明盖子的简易大月饼。最终得出结论,实在是没有必要花钱买一堆硬纸板。
还有那对母子。
愿能安生,且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