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3800000002

第2章 礼崩乐坏怎么办:周公改制定万世纲常

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深彻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法制、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他在“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改革与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是周成王的叔叔,故称叔旦;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公。

周公为人很好,孝顺、仁厚、笃实;能力也很强,在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属于“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信得过”的领导干部。周公在全力协助周武王灭掉商朝后,被封于鲁之曲阜(今山东曲阜),故史书又称他为鲁公。

笔者第一次了解周公,是读曹操的《短歌行》,里面有句话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时我就想,这个周公怎么会这么忙?他究竟在忙什么呢?这些年断断续续读史书才知道,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的周初的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深彻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法制、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他在“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改革与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

1.天下治式--完善“诸侯封建制”

这是周公在政治建设方面的首要大事。西周的分封制前后实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武王伐纣以后,主要是由武王主持的。第二次则是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由周公亲自谋划落实的。

这种分封,主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算是核心层,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叫王畿,由成周(河洛地区,以王城为中心)和宗周(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两部分组成。第二层是分封的“姬姓”王族子弟,算是直系。据考证,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就占了五十三国,比例较大。第三层是分封的功臣子弟,算是嫡系。比如,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的姜尚(姜子牙),其后裔就封于齐。第四层主要分封的是殷商旧族后裔,算是“统战对象”。比如,周武王时,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继续管理商的豪族和遗民,并派武王之子管叔、蔡叔、霍叔加以监视,时称“三监”。滑稽的是,后来猫与老鼠同流合污,“三监”与武庚联合发动叛乱。但周公在平定这次叛乱后,仍封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这确实体现了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

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实质就是一种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统战对象”为黏合剂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的形势下,对于稳定和巩固周王朝的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其中体现的政治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钱穆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桚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

这里,有一段历史疑案需要特别说明。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现在通常的分法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种分法主要沿袭了西方的古代社会划分法,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则可能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至少是很不准确的!为什么呢?

这种分法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都称为“封建社会”,问题恰恰是:其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实行的才是封建制。这一点,《吕氏春秋》说得很明白,“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天下太大了不好管,不如“多建封”,分成许多小国方便管理。显然,这里所谓的“上世”,也就是指夏、商、周三代。

其二,自秦朝开始,封建制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读过秦史的人都知道,秦灭六国以后,曾为“治式”问题,也就是实行诸侯封建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点,李斯在《仓颉篇》中写得很清楚,“华夏九州,兵戈止息,封建不再,万民康宁”。

既然从那时起“封建不再”了,那么把秦朝至清朝的这段历史说成是“封建社会”,又怎么会准确呢?那么,准确的分法是什么?笔者认为,如果以政治管理体制为标准,则可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三个时代或三个社会,即氏族部落时代(社会),诸侯封建时代(社会)和帝国集权时代(社会)。

我的这个观点,与李泽厚先生的看法颇为相同。他在《论语今读》中也说过一段话:“数十年来,套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模式说中国历史,削足适履,扞格难通,并引起古史分期、长期停滞诸假问题之大争论,似应重新考虑,改弦更张。”

另外,我的这个观点,还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得到了印证。他在《国史大纲》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新”中明确地说:“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他在第七章第二节“国家民族之抟成”中,则对封建制退出历史舞台的状况做了详尽而生动地论述。原文如下:

“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秦以下,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且其势如危石转峻阪,不堕于地不止。汉初先则有异姓封王,继则封王惟限于同姓,又次则诸王惟得衣租食税,同于富人;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诸封王惟食邑而已。

至魏则并邑入亦薄。晋矫魏孤立,大封同姓,并许自选官属,然刘颂言其‘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盖亦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乃西汉景、武以后法度耳。至晋惠帝立后,诸王或镇雄藩,或专朝政,遂有八王之乱;然此乃权臣之擅政,非古代封建之比。

下至南朝,宋、齐、梁诸代,宗室诸王皆出为都督、刺史,星罗棋布,各据强藩,假以事任,矫东晋中央衰替之势;然此特援引亲族以踞要位,其权重在为守令,不在为王侯。

唐封诸王不出阁,有名号,无国邑,空树官僚而无莅事,聚居京师,亦仅衣税食租。惟明初封诸王,欲以封建、郡县相杂,然一、再传即废。终明之世,仍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

再以封侯论,汉初诸侯亦犹有君国子民之意,景帝后事权即皆归国相,侯国与郡县无异;然尚裂土以封。东汉则多未与国邑,仅佩印受廪,列侯殆全同于关内侯。又汉初丞相选用列侯,武帝时始有拜相封侯之制。东汉位三公者亦不复有茅土封。然汉人犹常称‘万户侯’,言其封食之大。至魏,虽亲王所食未有及万,诸将封多不满千户。

晋、宋以下,门第既盛,朝廷封爵乃不为重。至唐则并废封爵世袭之制,爵仅及身而止;而所谓爵土亦只是虚名。受封者于内府给缯布,惟同俸赐,绝不足以拟古之胙土矣。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令诸功臣世袭刺史,长孙无忌等十四人辞曰:‘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一也。臣等非才,愈彰滥赏。二也。孩童嗣职,宁无伤锦?一挂刑纲,自取诛夷。三也。求贤分政,寄在共理。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四也。’于是遂止。观于此,则知封建制度已不能复行于后世。

以唐太宗之英武,唐初文、武诸功臣之出众,诚使君臣割地,各自专制一方,相与和好连结,征租训武,亦足各传百年、数百年之外。所以不能尔者,由国人对于政治意义之认识,久已不许复有贵族世袭封建制度之存在。此乃中国史进程中一极要纲目,不可不特别注意也。”

钱老先生真不愧为史学大家,短短九百余字,便将封建制度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段沿革勾画得清清楚楚。由此亦可见,把秦朝至清朝的这段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是多么不确切啊!

2.社会模式--完善“宗法政治制度”

西周以前,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多具有原始氏族的特征,总体上是很松散的。周公对宗法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整个社会而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祖宗为基点,以族长为领路人,结下了一张由“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

第二,就王族而言,把“族长”和不同层次的“统治者”的角色合二为一,使“族权”与“政权”更好地结合起来。具体要求为,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其一族为大宗;其他的儿子分封为诸侯,其一族为别宗;各诸侯国又实行分封,建立卿大夫之家,其一族为小宗;卿大夫以下又分士之家,其一族算是小小宗。天子为大宗的族长,诸侯国君为别宗的族长,卿大夫为小宗的族长,士为小小宗的族长。如此,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真正使“国”与“家”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为华夏民族这个“大国家”的延续奠定坚实的根基。

3.行为范式--制礼作乐

对于周公一生的功业,汉朝的伏胜在《尚书大传》中做了简明概括。他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周公在摄政期间,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件是平定叛乱,廓清天下;一件是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还有一件就是制礼作乐。在这三件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制礼作乐”,也就是让我们的孔圣人最为称道和崇拜的礼乐文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礼”,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礼节”、“礼貌”,而是用来显示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等级秩序及行为规范,是一种社会生活准则。礼的原则是敬天祭祖。礼的内容,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主要包括五类: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军礼(征战礼)和嘉礼(吉庆礼)。

礼的特征,从执行的角度看,主要是突出“差异”,强调“区别”。而这种“差异”和“区别”,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统治阶级内部的差别,如君与臣。按照周礼的规定,有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大夫之礼等。以祭祀为例,只有天子才能举行郊祭(祭天),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国内的名山大川。

(2)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别,如贵与贱、尊与卑等。

(3)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差别,如长与幼、亲与疏等。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与规范,整个社会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礼”,不得有所逾越。

至于“乐”,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音乐、舞蹈等。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

(1)再次强化等级的差别。如祭祀用的乐舞,按照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八佾”(八个行列),诸侯用“六佾”(六个行列),大夫用“四佾”(四个行列)。

(2)缓和“礼”的社会差别所带来的“埋怨”情绪,促进社会和谐,诚如《礼记·乐记》中所讲的那样,“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由此可见,周公制作的礼乐,实质上就是给当时混乱的社会人际关系确立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备的伦理规范,为当时的社会装上了一个稳定器。尽管数百年后,中国社会又陷入了“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境地,进入了“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但周公创造的礼乐制度却通过儒家的不懈宣扬与传承,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其中显示的政治智慧,也一直被历代高明的政治家汲取和运用。

除了上述三项大的改革外,周公在军队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即明确了“中央军”(天子之师)和“地方军”(诸侯军队)的编制要求;在法律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即完善了《九刑》。据《尚书·吕刑》记载,周朝的刑律共有三千多条,法律已相当严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内容深彻的变革,周公改制无疑是成功的,达到了为“万世立极”的效果;周公本人的结局也是完好的,虽然有一些流言蜚语,晚景也有些“失意”,但毕竟比后世摄政者的结局要好很多。

周公改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大环境

按照伏胜的说法,周公改制是在“救乱”、“克殷”之后进行的,即在平定“三监”之乱、妥善安置好“殷顽民”以后开始的,其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相对稳定,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改革条件。

2.手中掌握了真正的权力

权力是改革的重要保障,改革者无权,就等于一个武士手中没有剑。周公改制期间,虽然只是“摄政王”的身份,不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却掌握了“天子”的实权,因而其各项改革措施都能无阻碍地推行。

3.先进的执政理念

周公改制,尽管直接目的是维护周王朝的政权,但其核心理念及制度设计均体现了“民本”思想,即在极力宣扬“天命”思想的同时,也从殷商灭亡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很重视“保民”的问题,提出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周公教育官员的话,实质上就把“敬天”与“保民”结合起来,赋予了天意具体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也是“民本”思想的源泉。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头人,是支委会“一班人”的“班长”。实践证明,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支部书记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远离职业病

    远离职业病

    各种职业病特点在于,健康不仅决定于遗传、营养、生活方式,也决定于工作的环境、性质、心理状况。保健不仅仅是针对工作环境中有毒物的污染,而且包括了因紧张、劳累等导致的心理、躯动各方面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与保健技能。所以,保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范围。保健因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场所、性质,因而与非职业人群的保健是有明显区别的。
  •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共分为理论篇、实战篇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评价中心、案例分析概述、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
  • 中国梦

    中国梦

    一个产业专家解读的中国梦,一段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共呼吸的赤子情,一部演绎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开拓产业新格局的思想录。《中国梦(未来国家战略与中国崛起)(精)》由姚晓宏所著,“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百年前,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龚自珍、梁启超分别写下了心中的梦想和期望。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又处在更为波澜壮阔、风险丛生的大变局中,只要我们信念在胸,责任在肩,只要我们不停步,不止步,只要我们的双脚不断迈向梦想,蓝图就会化成现实,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 寒冰访罗明

    寒冰访罗明

    本书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
热门推荐
  • 异世之君临九霄

    异世之君临九霄

    这片天如果阻挡了我的脚步,我势必斩破这苍穹,既然我命不该绝,就让我潇潇洒洒的过活这一生。什么神佛,什么鬼怪,我之存在,不为天不为地,只为无愧于心,尊严靠的是实力,我就是这片天空的主人,让热血沸腾起来吧。
  • 从细节中学习

    从细节中学习

    《从细节中学习》中编选了若干经典而具有现实意义的小故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充满了对人世的关爱和生活的热忱。当你在每日的繁忙劳碌之后,燃一盏温暖的黄灯,泡一壶热咖啡,随便翻翻此书,你就能轻轻松松地从中获取智慧的力量和舒畅的理由,之后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无限。
  • 恶魔出没

    恶魔出没

    校园恶魔出没,步步惊心;必须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
  • 重生之起点

    重生之起点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你还在我身旁。吴起回到初三时代,努力弥补遗憾的故事。
  • 开一树月光花

    开一树月光花

    开满了一树月光花,你可曾回家?世界上最痛苦的大抵就是你曾许诺,却在时光深处只有你一人记得。沉歌,这世界上最深的绝望就是你想给,却没有人要。
  • 做人不败的底线

    做人不败的底线

    本书叙述为人处世的学问,教人如何察人、成事、变通、交际、成己、忍耐、谦逊等做人之道。
  • 萧瑟秋风流滢舞

    萧瑟秋风流滢舞

    余下的睡眠消失殆尽,我猛地坐起来,看着周围的情况。这是哪里?古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身古装,挽发。这梦境,真实地令人发指。一朝穿越,让我恍如隔世,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幸福,悠闲自得,享受着古朴的田园风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逆仙

    逆仙

    一颗引魂珠,让林洛融佛道两脉至高心法,洗筋伐髓,成就绝世资质。顶级势力的角逐,布下的逆天棋局,让他在生死中行走,开始了漫漫仙路的追寻,经历诸多恩怨情感的纠缠。最古典的仙侠故事,最缱倦的恩怨情仇……
  • 网游之杀手生涯

    网游之杀手生涯

    杀手,杀手是干什么的?杀手,当然是杀人的。杀手,杀手也玩网游啊?杀手,杀手玩网游厉害着,注定是个高手。有杀手的网游小说会YY吗?会,但YY有度!
  • 租用蓝天

    租用蓝天

    《中国新锐作家校园文学经典:租用蓝天》是著名作家高军的小小说精选集,多为被转载及获奖作品,有多篇如《军号声声》《人面鸟》《掌声》等被设计为江苏、四川、福建、浙江等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试卷。书中有给力的校园故事,有独特的战争对决,有丰富的乡村人物,有多彩的城市生活,有的写实,有的科幻,有的传奇,有的荒诞……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过阅读,能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是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借鉴的重要参考。平时,经常听一些人这样抱怨,写文章太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