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31500000016

第16章 尾声

屈指算来,学部下干校至今已46年。对“五七”干校到底该如何定论?笔者认为不仅是劳民伤财,更多的是对人的思想强制性扭曲,对人才的极大浪费,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且不论“干部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否荒谬,这些人绝大多数并没有跟当地农民相处,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说通过劳动锻炼能够改造人,可实践证明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笔者打电话给当年同住一室的陈长源阿姨,问她在干校的那些日子都想些什么。她说每天都盼望回北京,哪怕早一天都好。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杨绛先生于1970年底听说钱钟书先生要提前调回北京,是那么高兴。可后来得知这是误传,又极为失落。杨先生坦承:“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杨绛:《干校六记》)

学部从1969年11月“先遣队”下干校,到1970年8月上旬,学员先后分四批到达,共1858人(不包括家属和知识青年)。到了息县,干校的校址只是8000亩平川,其他一无所有。

要说学部下放人员在此期间还创造了一些物质财富,当数人们辛辛苦苦在东岳盖的那些席棚和土坯房。可这些房子在1971年4月4日我们搬迁到明港之后不久,就被当地农民几乎拆光了,干校学员近一年半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为何敢哄抢干校财产?估计是因为这些财产归属不明,而农民又实在太穷,且缺乏法治观念。据说当时中央把这个干校交给了河南,河南交给了信阳,信阳交给了息县。到底由谁来接收,并不明确。

自从学部下干校,一直有个说法:这个单位迟早要解散,只保留近代史所和考古所。这不奇怪,当时最高层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换句话说,连大学都不需要文科了,学部这个纯文科研究机构的下场可想而知。人们为此忧心忡忡,纷纷考虑自己将来的出路。有人认为与其跟着学部这条“泰坦尼克”一起沉没,不如弃船而逃,于是主动调走。经济所陆续调走的人有王湘元、李国强、王庆瑞、赵银花、邵广礼等,全学部在此期间走了三四十人。

干校期间,学部这个单位悬在半空,使用的公章都是“原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所”,军宣队的正式名称也改为“×××驻原学部宣传队”。经济所原来的办公地点在三里河经委大楼,可那些办公室早已全部清理移交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书都搬到学部大院一号楼底层。其他研究所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学部职工,在干校期间表面上干劲十足,内心却十分茫然,惶惶不可终日。

幸好当时的总理是个明白人,知道学部这个单位聚集了一批中国顶尖文科学者、研究人员,一旦散掉就再也收不拢了。他决定将连锅端下放的学部,再连锅端回北京,结束了这场莫名其妙的折腾。

1972年7月,学部全体人员从干校返回北京。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损失还是实实在在造成了。一些人在过度劳累中死去。所有研究人员在此期间荒废了业务,身心受到极大摧残。那些1964年进学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最初满怀心志,希望通过潜心钻研,日后成为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可来了之后先是搞“四清”,紧接着就是1966年“文革”,1969年下干校,直到1976年才开始搞研究。这一耽误就是十几年,浪费了大好光阴。

有的研究所下干校时把图书馆的书扎成一捆一捆地带下去,直到人员返回北京两年后,才把图书运回。一些珍贵的图书资料经过这一折腾,损失不小。

我家下干校前把房子退了,回到北京后被安排住在学部大院八号楼二层。在大院一号楼三层,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很多空书架。那些高大的墨绿色铁书架,不知是哪个所图书馆的,扔在过道里没人管。刚从干校回来的人们普遍缺少家具,于是偷偷把那些铁书架搬到家里用。说不清这是借还是偷,反正家家都那么干,法不责众。我和哥哥两人一个晚上就搬回来三个。同住在八号楼二层的顾准伯伯也用这种铁书架摆书。就连住在七号楼一层的钱钟书先生家里,两面墙壁摆放的都是这种借用的铁书架。

同类推荐
  • 这其实不是三国吧

    这其实不是三国吧

    一个普通的人,因为一起不普通的事故而来到了与记忆之中略有不同的地方在下司马堀,是一个要当上英雄的人,如此介绍着自己英雄?那是什么?以为当一位英雄就能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天真,真是太天真了。终于,梦想在现实中破碎,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原貌除去自己相信的,其余都不能相信,如此告诫着自己我为什么要去趟这趟浑水?让它按照历史的流程前进不就好了也是呢!毕竟还有我所珍重的人在这里,那么就必须要加油了!英雄?我现在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 先秦玮书

    先秦玮书

    你是否遗憾于焚书坑儒以及之后的战火导致先秦的历史大部分湮灭。如果是这样的话,请收藏本书。作者采用详细收集相关史料,并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有限的史料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采用类似百家讲坛的方式展示给你最清晰的历史脉络。
  • 锦衣王侯

    锦衣王侯

    本是京剧演员,穿越至大明正德年间,成为一名世袭锦衣。江山变幻,荣衰谁主。喝一杯满殿香,且看那红尘俗景。嚼一块虎皮肉,且听那雨打浮萍。哼一曲临江仙,且随那风起云涌。呼一声大丈夫当如是,这才要独掌权衡。且看锦衣缇骑,股肱心腹,鲜衣怒马,绣春刀出……
  • 游行东汉末年

    游行东汉末年

    80后的吕杰在一次意外穿越了,啊,啊,啊,穿越的金手指在哪里?什么?居然没有金手指,自己只有在东汉的乱世靠历史知识活下去了!曹操说:吕杰不厚道,嫁了女儿还打我!刘备说:这人怎么老给我找麻烦呢?孙权说:父亲,大哥,这就是你们找的女婿?曹丕说:姐夫救救我大魏吧!刘禅说:吕大大,我要去投靠吕杰的儿子!吕杰大笑:不要着急啊,我来帮帮你们,五胡乱华?我给你们乱!乱到你们灭族去!美女都来给我生小孩吧,哈哈!
  • 闻云录

    闻云录

    古剑穿心,神枪刺魂。扑朔离奇,破阵之歌。
热门推荐
  • 一梦千回

    一梦千回

    名牌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小报社任职的凌志,怀才不遇之时遇到了因夜明珠的诅咒应验而家破人亡的灵幻(安雨),从此坠入了情爱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对这样的人间痴儿,夜明珠是依旧冷眼相观,诅咒依旧,还是……看世上冷暖真情,讲一幻灵美话,尽在一梦千回!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玉书劫

    玉书劫

    让天下人趋之若鹜的神秘”玉书“,有一部分机缘巧合地落在了黎卿玉的手里。祸福相依,虽因此卷入江湖恩怨,但稀有玉石、武林秘籍却成了囊中之物!再加上,有一位武功盖世、名声显赫的未婚夫陪在身边,不怕阴谋诡计就怕遭人妒忌啊!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校草的一辈子恋人

    校草的一辈子恋人

    她内柔外刚,却在一次的意外中得罪了恶魔般的男人,从此他们便水火不容。她从小就喜欢着一个小男孩,长大后发誓要找到他。当两个人相遇了却不相知。直到她爱上了那个与她水火不容的男人,两个人过着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她的青梅竹马出现了,在两种感情之中,她无比的挣扎着。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所爱,当他们以为从此就会幸福的在一起的时候,劫难却总是降临在他们的身边,第一次的误会,让两个人分开了两年,但并没有将两个相爱的人分开。第二次在订婚当天被绑架,另一个女人取代了她。第三次她和儿子一起被绑架,结果失忆了,她再也不记得他了。
  • 江湖十九年

    江湖十九年

    明朝中叶,江南小城,有一位少年画师,生来贪玩,还有些活宝。江湖对他来说,从来就是传说,仿佛遥不可及。然而,在他十三岁时,卷入到绑架奇案之中,他的人生彻底改写!从此,他不得不与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打交道。学武练功,却学来最稀奇古怪的武功。行侠仗义,结果总是令人哭笑不得。他的江湖生涯,十九年飘泊,堪称有趣之极!正所谓:青衫红袖,嘻笑万里同行;弹铗吟啸,处处英雄胆气。(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感谢亲们的热情支持!O(∩_∩)O~)
  • 挂着泪的微笑

    挂着泪的微笑

    李继勇主编的《时文选粹》系列丛书包含有浪漫的诗歌、动人的故事、优美的散文、父爱母爱故事、真情故事、励志故事等,入选的每一个故事均为精品美文,突出语言的文学性、感召力,美丽的文字折射出文学永恒的魅力。
  • 绝代剑客

    绝代剑客

    江湖杀伐,如此持续了十余年。一支流寇组织的农民军队,却在众多反抗军中脱颖而出。大燕军首席上将军,号称万人敌,就是萧鸿。而方龙儿老谋深算,做事极尽狠辣,则充当了大燕军的首席军师参谋。二狗子一个平淡,快乐生活的小混混,却因为某一件事让他的人生从此不平淡起来,且看他怎么玩转江湖……
  • 28岁嫁出去

    28岁嫁出去

    “几岁了?”某男轻佻地问,某女怒瞪“十八!”某男镇定开口“说人话。”某女怒“老娘说是十八就是十八!”某男轻笑“放心~我不会嫌你老。”麻痹!谁老了!老娘才28!才过十八生日没几天好不!找死。作者新浪微博【撒旦之王Satan】
  • 高手不凡

    高手不凡

    一次意外,让宁凡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改变,充满激情的热血都市之旅就此展开。他本是高手,注定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