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5400000030

第30章 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强调了必须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一认识成果的取得也同样是基于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政治文明的命题,但他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充分体现了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光辉思想。他认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全面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而且直接、全面地反映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也直接而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实现。他第一次明确把民主建设提到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本质要求来认识,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从而鲜明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质就是民主的发展。他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途径,找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制度文明人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以人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观的否定。他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的要求。他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有效保证,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他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从而使民主的发展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所有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和原则,都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中得到了坚持、继承,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迸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结构,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提出了“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民主建设的具体方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新的民主政治建设新理念;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方略。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强调必须通过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邓小平在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战略目标之一,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

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邓小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通过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特别是重视通过发展教育、科技、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认为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事业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各个方面的生活,因此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必须先行、必须领先于经济生产发展,必须不断地增加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以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和继承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同时,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统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要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等。从而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新思路。

通过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无论在方法指导、思想推动还是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上,均源自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这充分表明,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始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从理论创新的内涵而言,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虽然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的原形,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对其原形理论体系进行补充、丰富、论证和发挥的补充性创新模式,而是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了原创性理论创新特点。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试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三个视角

郭丽娜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世界走势、中国实际、人的发展三个视角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在建构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三个视角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层次清晰、方位全面、延展无限的三维视角空间,影响着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视角之一:放眼世界走势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的思考,正是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放眼世界,冷静思考。在这一视角中,紧锁两个着眼点:时代的特征,世界的发展。

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精辟论断。在这一论断中,邓小平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而且发达国家也要发展。而发展必须以和平为前提和保证。同时,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是维护和平的条件,也是争取和平的目的。邓小平针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战争因素与和平力量的此消彼长的分析,指出世界大战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增长。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时代的发展,冷静思考,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而抉择着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机遇面前“发展是硬道理”。

世界的走势一开放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加速了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加强,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邓小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明确提出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一论断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世界走势的特点——开放。

邓小平指出:任何—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防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因此,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个划时代的选择——对外开放,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视角之二:直面中国实际

邓小平系统回答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建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战略步骤等一系列理论,形成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透过这些理论,显而易见邓小平发展观在这一视角中的两个着眼点:中国的性质、中国的实际。

中国的性质——社会主义

正是因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直面中国的发展,随着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研究的不断深入,邓小平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深层次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基于这一深层次概括,邓小平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中国的实际——社会主义的实验阶段

邓小平面对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始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走出自己的路这一历史实际,从各国的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特点不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没有经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邓小平通过对国情的客观考察,针对过去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严重教训,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理论、“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视角之三:关注人的发展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融人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之中,成为其发展观的一个核心视角,这一视角中,他着眼于三个统一关系,即:社会主义与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社会主义与人民利益的统一

邓小平在建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进行理性思考,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人民本位论。

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统一的。他时刻关注人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把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据此制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分别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并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价值标准之一,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概括,更高层次地把社会主义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

中国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在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中,邓小平认为人的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邓小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是依靠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来实现的现代化。

邓小平在关注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同时,也关注着人的素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条件,必然具有大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并能从事科技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他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据此,邓小平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邓小平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又注重人的精神需要。首先,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内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力量作用,忽视物质利益的深刻教训,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需要,提出了物质利益原则。

将物质利益纳入到社会主义范畴中,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人都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鼓励“多劳多得”,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其次,他在肯定人的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肯定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他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要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特别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是统帅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

总的来说,邓小平在对中国发展的思考中,极大地关注人的发展,在制定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总之,邓小平从世界的走势、中国的实际、人的发展三个视角放眼世界、直面中国,准确地把握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人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的关系,选择了一条以人为本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适应世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曹阳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是邓小平认真总结我国以往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其形成依据:

一、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

同类推荐
  • 将军的故事:丘东平作品精选

    将军的故事:丘东平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古典诗词曲名句鉴赏

    古典诗词曲名句鉴赏

    本书所选的名句均为我国历代名诗人、名词人和名散曲家的名作中的名联,共三百联,书中既有对名句的鉴赏内容,又有对原作的分析讲解及相关文学知识的介绍。
  •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书中集中收录季羡林对陈寅恪、郑振铎、胡适、冯友兰等师友的回忆文章,勾绘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揭示他们各自或张扬或内敛、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坚守或隐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际的不同命运。每一个学者身影的背后便是一段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这些百年中国栋梁之才,与季老一道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化的风景线。那一篇篇温馨感人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了季老的识人之术与交友之道,并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老一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兼济理想提供了一份最真实的知识分子心路档案。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天使知道我爱你

    天使知道我爱你

    本书所选散文均来自杂志《青年文摘》。作者为杂志超人气作家。选文共分8个栏目,包括:力透纸背的爱,凤仙花的忧伤,睡在风里的蒲公英,送你一窗阳光,找回的戒指 分送的玫瑰,有一种欺骗叫真爱,两只柜子的幸福生活,相爱是一种命运。爱,哪有没有问题的,爱,就是一堆问题。
热门推荐
  • 旋转门

    旋转门

    伦敦泰晤士河畔,屹立百年的大本钟毫无预兆地停摆了。 此时此刻,留学英国的春雨在人群中与恋人高玄擦肩而过,在发现高玄完全丧失记忆后又目睹他遭遇一场车祸;此时此刻,春雨抱紧高玄躲过飞车,自己却卷入劫案,命丧街头;此时此刻,春雨高玄登上同一节地铁车厢,却因来自不同时间,重逢也终将永别…… 两人三段完全不同的际遇,在同一个时间发生。当春雨最后一次死里逃生,“旋转门”即将开启,人类面临着危机…… 爱,改变时间,超越生死,解构并重塑每个人的灵魂。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管理

    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管理

    在纷繁复杂的职场行为里,心理活动像一双幕后推手在操控着“台前表演”。每位员工每个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每个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都隐藏着不易发现的心理秘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单为追求工资为主导思想的80、90后成为公司主体的年代,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管理成了一场心理博弈战,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技巧便是懂得员工心理,读懂下属的内心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有效了解员工,激励员工,进而达到正确用人的目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员工,才清楚员工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学会激励员工,才能让员工始终保持激情与斗志;只有正确用人,才能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扬长避短,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选取历史上的一群特殊知识分子,意在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解剖,探求其悲剧原因中有多少是种必然,多少只是偶然,多少原本可以避免,并以此照见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近20位历史上的文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无用是书生》由诸荣会编著。
  • 奴颜娇

    奴颜娇

    她,邪魅如妖,一袭红衣如倩女幽魂,一念之下背叛原主,只为助那个华衣倾世,眉眼温润如三世桃花的男子颠覆皇朝。谁知皇城上,眸中再无温润,薄唇讥诮,百般追杀只为向她夺取雪灵芝,为他最深爱的女子续命。她本就无情,那么芸芸众生,沧海人道,她便逍遥于红尘紫陌间,美男坏绕,琴瑟笙歌。她不怕负了天下,只求一世逍遥。
  • 零敲碎打大清国

    零敲碎打大清国

    检阅过去的历史,常常能够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现在和未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大约就是这个道理!在对《清史稿》等有关史料的阅读中,我感到,清朝是一个叫人着迷的时代。有人可能会说,清朝是部族政权,清朝充满了血腥斗争,清朝钳制人的思想……是的,这都没有错,清朝留在历史上的负面因素确实昭然在案。但仍然不能否认,每一个朝代都有她的缺憾和优美,都有她的低徊与潮涌。世界上有哪样东西是完美的呢?——清朝自然也不能例外。
  • 流水逐桃花

    流水逐桃花

    王言尔最近有些迷惑,这街上的男子见自己怎么就绕道了,还有那姑娘怎么都用看下三流的眼色看自己?嗯,那鲁知府家的公子鲁谦棋是个断袖?这,虽然我平时与他走近了些,但我不是啊!“姑娘,你信我!”
  • 轻狂毒妃:邪王轻点爱

    轻狂毒妃:邪王轻点爱

    她是傅家嫡女,天生废体,备受欺凌,渣男更是悔她婚,黥她面,害她命,请问,她该如何处之?答:她就夺他权,毁他容,还……睡他皇叔。邪魅,狂妄,永远的睥睨天下,他是燕王燕楚。“想复仇吗?”他问。“想。”她点头。“那就睡了我。”他勾起她的下巴。“……”“昔日的未婚妻,转眼间成了皇婶婶,这滋味大概一般还没人体会过。”他邪魅一笑。“……好,成交。”她是华夏隐世家族的继承人,一朝惊艳重生,修炼炼药两不误,誓要杀光天下负她之狗,王者之路,她必踏上巅峰。【男强女强,强强联手,虐渣成狗。】
  • 穿越大唐

    穿越大唐

    穿越了,为什么我不是什么皇帝,皇子?就算是个大臣的儿子也好.不像别人带着什么飞机大炮的我没怨言,可竟然让我成了历史上那著名的小白脸,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既然不能流芳千古,那就让我遗臭万年吧!"李应龙搂紧身边的几个女人如实说!
  • 在官法戒录

    在官法戒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