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13500000029

第29章 最后的古村落(1)

赵良冶

当游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包装一新的古镇时,我将视线投向那些最后的古村落。

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川藏川滇两条茶马古道,古村落多如星辰,沿线散落,供商人背夫马帮吃饭住店。近二十年来,沿着丝路古道,走了几个往返。每一次,原生状态的村落不断从眼前消失,原住民纷纷迁离,成为最大的遗憾。

数据告诉我,中华大地上,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已经不足三千个。规模大一点的,打造成我们常说的古镇,终日游人穿梭,面目全非。

心既向往,最近一次南丝路之行,几个颇具特色的古村落,专程一一寻访,读解原住民心灵的轨迹。

迤沙拉

金沙江畔,有村名迤沙拉。

国庆大假尾声,探访南方丝绸之路,再次游历攀枝花。承蒙文联朋友美意,不仅力荐彝族古村落迤沙拉,还特邀民俗专家刘胜利全程作陪。

对迤沙拉,事前茫然无知。所幸,刘胜利从事文物考古多年,攀枝花历史文化,知根知底。沿途听他说古道今,陌生模糊的迤沙拉,一下子变得熟悉又清晰。

车子沿着108国道,抗战时的史迪威公路,过金沙江,爬上一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对面山坡,一个颇具规模的村落,房屋参差错落,从上向下延伸,直到山脚。这便是迤沙拉,今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千年前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

攀枝花气候炎热,天干少雨。迤沙拉更显艰难,周围无溪流,地底石灰岩层,水无法蓄积。彝语的迤沙拉,翻译过来即是:水漏下去的地方。

彝家耿直,有啥说啥,漏水的地方,自然就叫“迤沙拉”。

迤沙拉两千多人,彝族占绝大多数,属于“里泼”这一支系。彝语的“里泼”,也挺有意思,“里”是女人,“泼”为男性。“里泼”连一起,意思是女人勤劳聪慧,男人强壮勇猛。

刚进村口,迎面即见大水塘。这个重要的水利设施,前些年落成,除解决生活用水,也给村落带来些许灵气。

除了这水塘,迤沙拉一切未变,依然固我,维系着原有的生存方式。没有客栈,没有饭馆,没有歇脚喝茶的地方。除去我和刘胜利,没有一个游客,尽管正逢大假。

直觉告诉我,这个地方没有打造痕迹。也就是说,旅游开发的浪潮,还没有波及迤沙拉。这种原生状态的古村落,即便在偏僻的丝路古道,如今也没剩几个。

村落多巷道。窄的两人相遇,侧身礼让。宽的以三尺巷形容,丝毫不为过。一条小巷走不多远,又分出另一条,弯来绕去,几下就把不准方向。迷路不要紧,记着上坡进村,下坡出村,即可。

村民住宅,多建四合院,小巧别致,风格统一风貌古朴。木框架房屋,一楼一底,飞檐斗拱。就地取材,泥土筑墙,小青瓦屋面。富裕人家,正房和厢房门窗,雕饰花草。

彝族村落常年行走,见惯木房、竹房、草房、瓦板房、石板房,多为一层,结构单调。样式独特的也有,比如川西南的木罗罗,滇西的三坊一照壁,滇南的木掌房。只是难见迤沙拉这般,彝家民居,却带有苏皖一带建筑风貌。。

地处川滇交界,同几千里外房屋,何以如此相似?心中泛起老大疑团,就教作陪人。

刘胜利指点迷津,何止房子的外观,村中人家,到处走走看看,彝汉交融的风俗民情,感受绝对不一般。

堂屋高高,须拾阶而上。屋内果然奇了怪,崇拜火,敬畏火神,被誉为“火的民族”的彝族家中,居然没有常年不熄的火塘,不见祖先神灵牌位。中央靠墙,摆放精雕细琢的神龛,正中设“天地君亲师”牌位,两侧供奉历代祖考妣和灶王菩萨,显示出文化的差异。

服饰引人注目,男的不披查尔瓦,女的不穿羊皮褂。男女老幼,上装的衣袖和领口,下装的裤脚,佩戴的围腰和飘带,无不绣花。样式和色调,则透射彝汉相融,合二为一。娇艳可爱,莫过少女着装。看那边,过来的女孩,通身亮丽色彩。头戴扣花帽,上衣围腰做工讲究,裤子绣花镶边,脚下一双绣花鞋。无论花色样式,还是刺绣手法,大有江南遗风。

至于谈经古乐,悠扬婉转,清雅柔和,起源江南丝竹和宫廷音乐。村中坝子,数十位乐手,拉着京胡二胡,吹着笛子唢呐,弹着古筝三弦,聚精会神操练。《南清宫》《蝶落泉》《桂香颂》……一曲曲古乐,悦耳动听。典型的汉族曲牌,彝家旋律自然无存。谈经古乐,汉族地区几近失传,谁料丝路古道,居然有幸听见。

提到音乐,不能不说迤沙拉民歌。

这民歌个性鲜明,风格独具,成为丝路一种文化现象。村落的人爱说:“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劳动与生活,情爱与传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切皆在歌声中。从汉唐的南方丝绸之路,到清朝民国的川滇商贸通道,经久不衰响彻古道。

这歌声,源自生活,发乎真情实感,散发着山野的粗犷,荡漾着江河的奔放,吟诵着“里泼”彝族的情怀。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自是唱出不同的心声。

生离死别,有赶马人与妻子对歌。

《大赶马调》开篇,妻子那“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莫嫁赶马人;赶马之人良心狠,出门赶马不管妻”的满腔哀怨,记恨悲伤酸楚齐备,泪眼人恍若眼前。

《送郎调》中,痴情妻子义无反顾,誓言“踏烂布鞋千层底,跺烂花鞋几十双”,跟定赶马人闯四方的决心,让人为之动容。

男欢女爱,有情歌直白即兴唱来。

阿妹恋阿哥,抛出歌来试郎心。一句“哥有心来妹有心,妹变花线哥穿针;哥是花针朝前走,妹是花线随后跟”,感受痴心一片。阿哥爱阿妹,双栖双飞心连心。那句“妹有心来哥有心,一齐变对麻老鹰;半天云里同路走,双飞双落永不分”,可见情真意切。

接着听来,向往太平盛世丰衣足食有《青棚调》,控诉战祸连年兵荒马乱有《募兵调》……

歌词到唱腔,叙事风格到表现手法,汉族民歌的影响,随处可见。

历史变迁,民族融合,造就迤沙拉,文化可圈可点。一切的疑团,皆从村民姓氏中,寻找答案。

请出几位老人,围坐一圈慢慢摆谈。

村落里,起、毛、纳、张四大姓,彝族姓氏中极为罕见。要知道,四大姓源自几百年前,并非这些年冒出来,也不是语言不通,采用谐音所致。

四大姓说起渊源,头头是道,各有来历。

一句话,遥远的江南,是祖辈故地所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大军平定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商屯,鼓励汉族同当地少数民族通婚。洪武开边,四大姓做出贡献;“里泼”祖先,多系屯田的军户民户。

就如起姓人,当初并不姓起,本是军中扛旗的兵卒。

千万莫小看,扛军旗也有学问。行军途中,旗帜前导;安营扎寨,旗帜竖起;冲锋陷阵,旗帜引领。

一旦解甲归田,这扛旗的人,难舍生死与共的军旗。既然“旗”与“起”谐音,“起”又含不倒之意,干脆就改姓了起。

毛姓人另有一说。他们这一族,追根溯源,竟然属韶山毛氏一脉,与一代伟人扯上关系。

原来,毛氏先祖毛太华,洪武年间落籍云南永胜,膝下八个儿子。多年后,毛太华落叶归根,带走老大毛清一、老四毛清四,先定居湖南湘乡,后转韶山,是为毛泽东始祖。留居永胜的次子毛清二,后辈中有人迁徙云南大姚。清朝初年,迤沙拉归属大姚管辖,就有毛氏族人来此,世代扎根。

口说无凭,前些年,永胜、大姚和迤沙拉三地,将毛氏族谱凑一起。比对结果,竟然惊人的一致。

有趣还在,云南的毛氏后人至今是汉族。定居迤沙拉的毛氏后裔,则由于与彝家姑娘结为夫妻,摇身一变,依俗成了“里泼”彝族。

不过,此话两说。上门给彝家当女婿的,既改族属又改姓氏;娶彝家女为妻的,只改族属不改姓氏。这样一来,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彝族人使用汉族姓氏,也就说清四大姓来历。

纳、张二姓的人则直截了当,都说祖先来自应天府,接下来便是四川、云南人大多会回答的那句话:柳树湾石板桥。绝非胡编乱造,有歌谣为证: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

看我依旧似信非信,几位老人急了,取来几大本族谱,叫我仔细端详。的的确确,五百年宗族辗转,明朝洪武年至今,记个明明白白。

相信了吧!别说你,就是国外大学者,见到族谱,马上信服。

老人们提到的大学者,即是斯蒂文·郝瑞,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攀枝花的老朋友。刘胜利一旁补充,纷繁的民族变迁史,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前来。斯坦福大学毕业后,郝瑞开始将迤沙拉列入研究课题,记不清陪他来村落多少次。

丝路之上,民族纷繁交织。古老的西南夷,我们的先祖们,早就踪迹渺茫,不知去向何方。

从明朝的洪武开滇,直到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批的移民从江南流向四川、云南。移民们,带来江南水乡的生产方式、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对丝路沿线各民族产生巨大影响。汉族、彝族、藏族、白族、纳西族,来自不同地域的族群,相互碰撞,兼容并蓄,再创古道新篇章。

民族融合,文化交织,家庭直到族群,折射五百年风云变幻的迤沙拉,引起郝瑞极大兴趣。

二十多年间,郝瑞深入丝路古道,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史。这个只会讲英语的美国人,首先要过语言关。为方便同民众沟通交流,郝瑞从中国话到四川方言,从彝语到古彝语,逐一学来,无不熟练。

郝瑞做学问,细致认真,吃苦耐劳,毅力令人钦佩。田间地头,随处坐下,与村民拉开家常;午饭极简单,晚餐常常不能正点;村中老人,反复登门请教,收集村史家史;不厌其烦,挨家登记财产土地,核算每年收入支出……来得多了,村里人同郝瑞亲热起来,感觉这个老外挺好,什么话都乐于对他讲。

郝瑞成就了迤沙拉,使这个彝族村落蜚声在外。迤沙拉也成就了郝瑞,有关迤沙拉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凭着这些学术成果,郝瑞一步一个脚印,由华盛顿大学一位普通讲师晋升副教授、教授,终成著名学者。

郝瑞渐渐老去,他带的两个博士研究生常来,中国的学者们也常来。看来,迤沙拉的文章还得做下去。

暗自庆幸,迤沙拉旧貌依然,没有被打造。今天的学者们,方能兴致盎然,与这个古老的村落频频对话。否则,原住民迁出,商户们涌入,村落旧貌换新颜,一切痕迹不复存在。学者们,又将去向何方,探访先辈昨天的足迹?

时至今日,打造已成时髦流行语。几年前,也有人动过迤沙拉的念头。估摸涉及到搬迁、水源、交通、旅游市场诸多麻烦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见尽头的小巷,依旧只有我和刘胜利,再加两个被夕阳拉得老长的身影。没有游客不要紧,少了世俗浮躁,留下一方清净。秋阳下的迤沙拉,与打造后的无数古村落相比,成为难得的风景。

是古村落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抛弃了古村落?

动问迤沙拉,古村落无语。

白沙

玉龙雪山下,有村名白沙。

白沙虽小,却不可小看,古老村落,历史文化可圈可点。粗略数来,纳西族文化发源地,木氏土司发祥地,白沙细乐肇始地,白沙壁画所在地……忆及当年,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研、束河、白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举入围。

顺理成章,丽江之行,少不了白沙。

国庆大假刚过去,这里的早晨,已是寒意阵阵。

商业化之风,吹进这个原生态的村落。渔猎农牧,纳西族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革。一条主街,餐饮、茶吧、店铺,开办几十家。小巷也不甘落伍,古老宅院装修一新,挂起客栈的招牌。

不过还好,与大研、束河相比,白沙尚处于开发初期,村落保持本真,民风依然淳朴。以至有人直言:白沙是丽江古城的最后一片净土。

漫步净土,地方小吃,纳西族民居,各样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的老人小孩……手持相机一一拍来。

镜头中,闪现土特产商铺。一位卖刺绣扎染的老妈妈,让我兴致盎然。老妈妈一脸慈祥,通身纳西族服饰,双手戴玉镯,辅以五颜六色的刺绣扎染背景,十分出彩。

抓住时机,中景近景特写不停变换,角度上下左右快速挪动。

右边脚底,突然感觉不对劲,软软的,还有异味扑鼻。低头看,踩到一堆牛屎,热气蒸腾。前面,一条黄牛,正昂首阔步而去,没有丝毫歉疚。

好在,街边即是水沟,赶忙清洗。

一块肥皂递到面前,抬头看见老妈妈。没来得及道谢,人已离去。转眼间,老妈妈拿出扫帚撮箕,清扫路面的牛屎。扫完后,撒上取来的泥土,将残留粪便尽可能清除。

我有些吃惊,默默地盯着。两位路过的外国人,停住自行车,掏出照相机。我恍然大悟,顾不得擦拭鞋上的污垢,啪啪按动快门,记录下整个过程,包括忙于抢镜头的两位年轻老外。

拍人物像问姓名,多年养成的习惯。聊开来,知道这里是南街,老妈妈名叫毕蓝芳,今年七十五岁,儿孙满堂。几间铺面,加工扎染的院子,全是自家财产。

叫声毕大妈,请问为啥扫除牛屎?毕大妈说:“看见远方的客人踩在牛屎上,心头不安。我对不起你,让你弄脏了鞋子。”

这言语,朴实又至诚。这年月,听到这样的话,真怀疑自己的耳朵。

我忙回答:“是牛拉下的粪便,与你毫无关系。”“不,牛屎在我家门口,是我扫迟了,对你不住。”毕大妈坚持己见。

终于闹明白,这条街的清洁,原本安排专人。只不过,村里牛羊多,放牧途经街上,随时会遗留粪便。这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门前有粪便,谁就会主动打扫。刚才的事,毕大妈认为是自己动作迟缓,让客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有什么不好印象,纯属自个儿不小心。甚至暗自庆幸踩到牛屎,否则就遇不到这样的好心人。

同类推荐
  • 四川文学(2016年第4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4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留学生》2016年01月

    《留学生》2016年01月

    《留学生》杂志是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半月刊)。杂志创刊于1920年,上月刊服务于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下月刊着眼于广大出国留学人群。杂志以高端的视野、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精美的图片,综合反映广大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的观点、建言、生活及思考。
  • 弱国崛起:我的名字叫印度

    弱国崛起:我的名字叫印度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印度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正不断扩大。如今的印度已是全球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的庞大经济体。
  • 雪球专刊第128期:旅行见闻录(国庆特辑)

    雪球专刊第128期:旅行见闻录(国庆特辑)

    每逢长假必出游,你的旅行计划准备好了吗?雪球专刊将球友们之前整理的游记汇总起来,这里面既有国内的目的地,也有国外的;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政经,还有各种实用的旅行小贴士。本期雪球专刊推出《旅行见闻录》,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台湾环岛游小记】高速公路旁边,会见到传说中的槟榔西施。身材火辣的小台妹,穿着透明的薄纱,里面没有内衣。【杭州、乌镇游玩小记】杭州:整体生活节奏比北京慢些,物价更低,人更温和,也更幸福。乌镇:乌镇是个好地方,适合情侣或小伙伴游玩。这里很小,玩一到两天足够了。【日本游记】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表面看到的是干净。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民族性格里边的高度统一性。……
热门推荐
  • 欲念人生
  • 尤四姐古言合集

    尤四姐古言合集

    不穿越、不宫斗、不重生、不种田、不小白,一部部让无数读者挑灯夜读的古言经典。
  • 腹黑总裁家养妻

    腹黑总裁家养妻

    什么?童养媳也能当真?都什么年代了,还兴这一套,都OUT啦。她申瑜苏绝对是要说不的。然而,竹马是条狼,别以为,用一钻戒就能让她投降,于是,竹马笑了笑,反问:“要怎么样,你才想嫁?”“我才不会为了一颗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我就是你的森林。”?果断抱走!总裁哥哥是竹马,淘气妹妹你就别想逃~~~
  • 炮灰丫鬟逆袭记

    炮灰丫鬟逆袭记

    她是叱咤商场的女强人,灭绝师太,东方不败。但却有一颗软妹子的心。一本言情小说,她为男主不值,爱上他的痴情,他的强大。而鬼使神差,她穿越进书的世界,成为女主的贴身侍女。既如此,她便要取代那个伤他遍体鳞伤的女人,成为他的挚爱。
  • 奴尊

    奴尊

    我只想这天、这地、这人,再也不能对我有任何羁绊。
  • 盗墓皇妃

    盗墓皇妃

    真是霉透了!不过就是盗个墓!就穿越了!还是个被史书遗忘历史!离奇失踪的国度?嗜血残暴的君王周慎王!性情温柔的泽,他的自残又是为了谁?难道她真的如此了得,会埋葬那段中原往事?结束那个繁荣盛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如果当时我们在一起

    如果当时我们在一起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我都爱笑。却不想很久很久漫长了岁月,寂静了时间。她为他付出整整六年时间俩个人却依旧没能在一起那么多个日日夜夜留下的泪吃过的苦就这样被岁月柔软,她最终在他爱上她时却放弃了他,觅得他真正的良人。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空间农场主

    空间农场主

    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啸城幸运的得到了宇行农场和空间城堡后,一切,就将彻底的改变了。你的农场能种菜种水果养牲口,有我的牛叉吗?我的连人,连神器,连功法都能种,反正就他一句话,基本上有的东西我就能种。异位面的美女,异位面的宝藏,异位面的强大功法,异位面强大的手下,都统统臣服在了啸城的脚下。种田加和异位面商人做生意加做任务,啸城由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一直站到了宇宙的最巅峰,且看他如何翻云覆雨。三分田园的悠闲,加上七分热血。PS:本文三分乡土,七分玄幻。保证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农场和异位面的故事。````````````——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
  • 凡之尘

    凡之尘

    天地可笑,破而筑之众生荒谬,唯有了凡双重身份,两段故事。平凡少年自东方而来,踏入乱世,历尽千辛,终于成圣;万人之上跌落谷底,一世争斗化为尘土,而后他卷土重来,势必杀尽负他之人。为情?为仇?为恨?为国?为何?星印,星器,星异,星力,这是一个星辉璀璨的世界星微,星域,星辉,星空,星圣,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