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13100000039

第39章 柳士同杂文精选小辑(2)

说起来,一个“人情社会”,充满了“人情味”该有多好么啊!不比六亲不认的法治社会美好得多?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在这个所谓的“人情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绝无平等可言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已经决定了“纲”的统领地位。尽管有不少学者为“三纲六纪”辩护,认为它并非要求绝对服从,为臣为子的可以以“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嘛!然而,这所谓的“谏”又能起多大作用呢?充其量不过“拾遗”“补阙”而已,它能对历朝历代的专制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么?再说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臣子又能“谏”出些什么来?在君父面前,为臣的只能诚惶诚恐,为子的只有毕恭毕敬,女子更得恪守妇道。“孝者,所以事君也。”纲常伦理早就政治化,成为皇权专制社会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有谁胆敢违背和拂逆?一旦有所违背或拂逆,权力随时都可以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国有刑家有法,而执法者只能是君王、父亲和丈夫。一般来说,父子夫妻属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有血缘和亲情维系,还比较好处理,“六纪”就复杂得多;尤其到了当今的社会,还多出了一个“同事”——它似乎可以归列到“师长”和“朋友”这两“纪”当中去,上司相当于“师长”,平级则姑且当作“朋友”吧!笔者已年过古稀,回顾一生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处理这些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而且往往是越头疼越处理不好。处理不好就说明你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你在社会上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我想,有此同感的怕是大有人在,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际关系网”之中,落进这个无所不在的网里,人的安全指数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干正事,每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还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么?人尚未踏入社会就得首先学会“做人”,中庸、世故、圆滑、识相,不得罪任何人,这才是国人“做人”的基本原则。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国民将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处理人际关系上,这个国家还能充满生机繁荣昌盛,它的国民还会无忧无虑快乐幸福么?

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还必须强调“礼尚往来”。在“上”与“下”的关系中,上对下往往是恩威并施,下对上则是逢迎巴结,这中间“礼”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情”词条的解释有多个义项,其中有两个义项意味格外深长:一是“情面”,二是“礼物”。在人情社会中,或者说在中国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或者再干脆点儿若要想在中国生存,就不能不懂得这两点。假如能将这两点运用自如,甚至玩得出神入化,那就会在中国人情社会里如鱼得水,活得特别滋润。对于“情面”,前文已经谈及,这里再着重谈谈“礼物”。其实,“礼物”与“情面”往往是不可分割的,送礼乃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学问。“人情”既然可以释为“礼物”,送礼就往往被说成“打点人情”;那么收了他人的礼,便也就欠了他人的情。欠了情就得还——回礼是还情,给对方办事也是还情,而后一种方式往往更为重要。于是,权钱交易就应运而生,从“感情投资”到“明码交换”,无不如此。事实早已证明,无论裙带关系还是权钱关系实在是太有用了,要不前些年怎么会冒出个“关系也是生产力”的说法呢?近二十年来,在种种“关系”的腐蚀下,我们的社会肌体遭到多大的侵害和损伤,怕是有目共睹——那些通过“关系”而立项和中标的工程,有几个不是腐败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那些通过“关系”而得到许可或认证的药品食品,有多少不是假冒伪劣?那些通过“关系”而贷到的巨额款项,又有多少成为银行的坏账?真不知诸如此类的种种关系,究竟“也是生产力”呢,还是在破坏生产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指的不过就是人际关系,所强调的身份等级乃是异常分明的,再经“三纲六纪”的系统化和神学化,早已成为控制人身禁锢思想的藩篱和枷锁。纵观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它除了使我们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之外,何尝起过半点儿的促进作用?

沉默的代价

沉默不仅仅是不说话,在现代公民社会的语境中,我们言及“沉默”主要是指对公共事务的失语。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讲,所有的公共事务都无不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当然不能一言不发。但在一个极权社会里,由于言论受到严密的控制,随时都有“因言获罪”之虞,所以王小波才提出“沉默的大多数”这一发人深省的概念。

不过,既是“沉默的大多数”,那就说明还有少数的人不愿沉默。可这“少数”都是哪些人呢?这“少数”又究竟有多少呢?在笔者看来,这少数首先是指王小波这样的人,即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知识分子”;但多数就不好说了,不仅人数难以估算,其沉默的原因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按理说,言说原本是一种“天赋人权”,人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但在中国数千年的专制社会中,这一权利往往被无理地限制和粗暴地剥夺。应该说,从孔子诛杀少正卯始,即开了以思想和言论治罪,并不加审理就致对方于死命的先河。之后,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再到“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专政”,不知有多少文化人惨遭迫害死于非命。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奴化教育,已经令国人养成了一种惟命是从、拒绝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把“敏于行而慎于言”、把“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当作自己“活命哲学”的信条。这样一来,不仅在全民当中“沉默”成为“大多数”,即使在知识分子当中“沉默”也成为了“大多数”。

然而,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讲,最不应该沉默的恰恰是知识分子,是那些被称为或者自以为是“精英”的人物。因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性,而且拥有言说的平台,诸如讲堂、会场、论坛、书刊以及各种现代媒体等等。遗憾的是,言说的场所与渠道越来越多了,可一旦涉及到公共事务,尤其是面对所谓的“敏感问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竟然都失语了。不仅失语,还振振有词地为其辩护,说什么“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不错,我们理应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自然也包括选择沉默;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知识分子尤其是著名作家、教授和学者,是不能沉默的。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声誉决定了他们必须有所担当,所谓“铁肩担道义”乃是每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人竟然挖苦敢言是一种“‘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的幼稚行为”。更有甚者,将公共知识分子说成“广场派战士”,认为他们是“以煽动性的语言挑逗民众情绪对抗他所痛恨的某些东西”。试问,什么叫“广场派战士”?“广场”毫无遮拦,手无寸铁的读书人除了当“靶子”外,怎么去“战”?即使当年直接参与法国大革命武装斗争的人,也大多是在“街垒”后面,而绝不会到“广场”去赤膊上阵。所谓“广场派战士”,倘若出自某个官员之口,倒也不足为怪,如今出自一个艺人之嘴,则有些不可理喻了。知识分子绝非“斗士”(或广场战士),而是也只能是毫不妥协的批判者。批判与“煽动”或“挑逗”根本就不搭界,即使由于这种批判导致许多人上街了,只要其行为不违背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那又有什么可担心甚至妄加指责的呢?至于个别人“别有用心”抑或情绪失控,做出了违法的事情,那自有法律过问,大可不必危言耸听,更不能以此来追究批判者。揭露历史与现实的真相,批判危害社会与民众的恶行,公共知识分子乃是当仁不让的。上述辩解和指责,说轻了是在美化那些不该沉默的人的“沉默”,说重点是在弃善纵恶,为虎作伥。

稍作分析即可看出,人之所以沉默,原因并不相同。有的是出于无奈,有的是出于恐惧,有的是出于冷漠,有的是出于不屑,有的则是出于认同。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上述种种“沉默”都不是“金”,而把它当作一种“生存智慧”宣扬,则难逃愚弄之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沉默的大多数已逐渐呈缩小的趋势,广大民众也都纷纷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监督与批评,网络则为各个基层提供了言说的平台。今年年初,一些演艺界人士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干预和表态,实在令我对他(她)们刮目相看,由衷地萌生出一股敬意。然而,那些真正该站出来说话的著名作家、教授和学者,却一个个都“沉默”了,还冒出些“社会名流”来激赏这种“沉默”。假如人人都像他们那样,面对社会弊端一味地沉默,那么整个社会岂不就沦为如鲁迅先生所言的“无声的中国”,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的“一沟绝望的死水”了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若“爆发”仅限于非暴力的舆论范围,倒也未尝不可;若“爆发”的是“暴烈的行动”,我想饱经动乱的中国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的。至于“在沉默中死亡”,我们则不妨回味一下德国新教牧师马丁的那段名言:“开始他们抓共产党,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接着他们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抓劳动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再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等他们抓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真落到那种地步,后悔恐怕就来不及了;因沉默而付出的惨重代价,自然也就无法挽回。

命令,服从还是不服从

1989年2月的一天傍晚,在柏林墙东德一边站岗的士兵亨里奇发现有人企图偷越,立即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AK-47式冲锋枪,击毙了那个正准备翻墙出逃的东德青年,22岁的格夫罗伊。

时隔不久,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回归统一。射杀格夫罗伊的士兵亨里奇,遭到格夫罗伊的家人起诉,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1992年2月此案正式开庭审理,亨里奇的律师在法庭上为其辩护说,士兵是在执行命令,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然而,法官却当庭指出,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的时候,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尊重生命乃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执行上级的命令是有罪的,但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选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法官的这番话说得是何等的精彩啊!不过,不执行或者说不服从命令,是否就一定“有罪”呢?这“罪”又根据什么来推定呢?我们常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可一旦这个命令是错误的,是不人道的,又该怎么办?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是将领率兵在外,可以不执行君王的命令。由此可见,即使在专制集权的社会里,“服从命令”也并非那么绝对。既然将领可以以“在外”为由,拒绝执行“君命”;那么,士兵或者说军队,是否也可以以命令的错误而拒不执行呢?军人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理性的人,而不是工具不是杀人的机器。对于军人来讲,在“服从命令”这一“天职”之上,还有良知与正义!如果从理性上判断,上级下达的开枪的命令有违自己的良知,有违社会的正义,军人是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拒不执行的,至少也应“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在这一涉及人类的良知与正义的问题上,我们的邻邦,也曾经是我们所景仰的“老大哥”,两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次是1917年三月(俄历二月)的二月革命,俄国因为连年战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而造成国内食品短缺,圣彼得堡的市民纷纷上街呼吁“面包,面包”,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游行,其主题口号仍然是“面包,面包”。沙皇感觉事态严重,便出动军队平息骚乱;但群众队伍仅仅是游行而并非起义,其要求也仅仅是为了能买到“面包”,怎么能进行武装弹压呢?无论军官还是士兵,很快就做出了理性的判断,认同了游行群众的吁求,最终站到了群众一边。于是,在良知与正义感的驱使下,俄罗斯的军人开始倒戈哗变,与民众一起将吁求面包的游行演变为变革制度的起义——俄罗斯帝国在几乎不流血的情况下从此覆灭了。另一次是1991年的“8·19事件”,大批坦克、装甲车和载满士兵的重型卡车驶向了莫斯科市中心,但全副武装的军队并没有向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市民开枪。紧急状态委员会多次催促国防部长亚佐夫下令采取行动,驱散白宫前的人群,但亚佐夫认为事态“绝没有发展到必须对国人开枪的地步”。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也表示,“即便接到进攻白宫的命令,他的部队也决不动手。”最后,军队撤出了现场,没有一声枪响,也没有流一滴血,更没有酿成一场国内战争。事后,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感叹道,“感谢上帝,幸亏我们没有开一枪。”尽管他们为之效忠的国家两个月后就“解体”了——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但国家原本就是为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的军队怎么可以向自己的人民开枪呢?

这就是俄罗斯的军人,充满人性与理智的俄罗斯男儿,从元帅到士兵都满怀着对生命的尊重。绝不向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开枪,这是任何一个手持武器的军人必须守住的底线!“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以“保卫国家,保卫领土,保卫人民”为前提的,倘若“服从”了镇压民众的“命令”,那就是对“天职”的亵渎,是不折不扣的犯罪。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俄罗斯的军人,也包括俄罗斯的国民,有着怎样良好的品格和素质!“8·19事件”发生时,一位在场的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曾亲耳听到一位俄罗斯老太太问身边的士兵,“你到这里来,你告诉你妈妈了吗?你妈妈知不知道?”士兵回答说,“没有,我妈妈不知道。”听听,多么富有人情味的对话!说话的双方,一方是年轻的士兵,另一方是跟他母亲或祖母一样年纪的女人,他怎么可能向她以及向其他所有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扣动扳机呢?

2004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亚佐夫元帅八十一岁生日那天向他授勋,不正是为了表彰他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忘记“尊重生命”这一最高准则,守住了上述的底线么?而德国法官认为开枪的士兵亨里奇有罪,不就是因为他丧失了应有的良知与理性,没能守住,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条底线么?

更正启示:

《四川文学》2015.05期,封2作者简介中“纪念邓小品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大展”更正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大展”。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四川文学编辑部

2015年5月20日

同类推荐
  •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5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本书采用现今流行的“杂志书”的形式,设有多个固定专栏,它既是一本书,又有杂志贴近生活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活泼,雅俗共赏,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专业性,具有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其中有学者和专家的精辟的评论分析,书界人士剖析书坛风云,大量的图书信息,丰富的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谓是爱书人的良师益友。
  •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4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简七理财021·如何聪明地买买买

    简七理财021·如何聪明地买买买

    本期《简七理财》教你聪明地买买买,教你如何通过花钱来赚到更多的钱,教你过上“节俭着败家”的奢侈生活,教你既充分享受了高品质生活,又抠门地留下了存款!
热门推荐
  • 佛说犊子经

    佛说犊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进击的少年们

    EXO进击的少年们

    朴艺恩:这年头没点悲催身世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女主,没点武功傍身我还如何虐男主们?吴世勋:每天我都会被高冷的自己帅醒边伯贤:姑娘我看你长得好像我下任女友,你看我像不像你下任男友。金俊绵:我就是学霸都暻秀:生死之交?天哪你们要奸尸!太罪恶了金钟仁:每天。。。为什么我有抄不完的出师表黄子韬:学功夫哪家强?请到山东找熊猫朴灿烈:我感觉自己是打酱油的!不公平
  • 读《战国策》学生活

    读《战国策》学生活

    认清权力本源、原文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战国策·韩策译文
  • 落日之伤

    落日之伤

    故事发生在吴兴与杭州这两座拥有一样的江南气息却发展各异的城市,男主人公佳俊与女主人公小弱相遇在吴兴高中,一见钟情让两个人在花季的年龄走到了一起,一直相伴到了大学。可走上模特道路的小弱不幸地某一天遭到恶商徐振华的奸污,并且这个大她20多岁的男人一次次地用裸照和权势逼迫自己与之媾欢。可惜纸包不住火,佳俊在知道后,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个人也分了手。可是当佳俊知道小弱得了艾滋而又躲着自己的时候,他的记忆仿佛又被拉回到年少时与小弱山盟海誓的那天……同时女二号晗凝在故事里与佳俊也从高中时起就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昔日的同窗好友就这样纠结在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当中!
  • 鸿蒙神帝

    鸿蒙神帝

    孙羽原本是一个乡村少年,偶然之间获得秘宝,打开修炼者的大门。随后,他却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噩梦,可怕的是那噩梦后来竟然实现……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梦境,孙羽的身世也变得扑朔迷离……升级体系:灵元境、武元境、地元境、天元境、宗元境、尊元境、王元境、皇元境、帝元境。
  • 掘金尺

    掘金尺

    八张藏宝图,八次死里逃生,八个不同的地方,四个国家盗墓贼虎视眈眈的宝藏,最终谁会是大赢家,为了守住一个秘密,四百五十七人的村落被人屠戮殆尽。再次发现的龙形腰牌又能说明什么?掘金尺,带你走进盗墓贼的生活...
  • 幻灭无间

    幻灭无间

    写人,写幻,最终写心。无间者,佛家谓地狱。本书借用,为心所惑求真,最终得到的也许会是迷惘!我心可比清江月,天然无尘道自在。路,需要走下去。心中有天地,洒脱如我,如诸道友!红尘万丈丝丝缕缕牵绊,纵心中豪气干云,不去追求终为空。追求的路,就是道。道在天,亦在心……人生有梦,看遍浮华无间。洒脱如我,走过,不染片尘!看小小少年从平凡中走出,踏破苍茫,最终屹立绝巅,只为找寻心中未知的彼岸……
  • 秘书综合实训教程

    秘书综合实训教程

    《秘书综合实训教程》内容组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案例、新材料,体现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前瞻性。编写体例新颖,主次分明;概念明确、案例丰富,同时安排了大量的便于教学过程中操作的实训方案,并有配套的习题和教学课件。
  • 主宰灵域

    主宰灵域

    少年父母神秘失踪,修炼资质低下,受尽家族旁人冷眼欺辱。他意志坚定,不甘平庸。天无绝人之路,意外之下,获得神秘魔纹,从此鲤鱼跃龙门,步步生莲,从最渺小的底层,步步生莲,踏入那强者如云世界:灵域。揭开父母失踪原因,竟同时揭晓少年另外一个惊人的身份!万千宗门,群雄荟萃,谁主沉浮?灵域,吾为主宰!
  • 筱悠恋枫

    筱悠恋枫

    一朝春逢筱,悠凉知多少?枫桥夜泊舟,恋爱要趁早!这一季的恋爱法则就是:暖暖爱,满满爱(☆_☆)!筱悠恋枫蝶恋尘,花镂微殇雨微歇。一季悠凉半月夜,风轻云淡姻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