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12700000005

第5章 藏式独特建筑风格

第一节园林建筑——罗布林寺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晚年修建。位于布达拉宫以西两公里处。由达赖夏宫、湖心宫、仪式厅、辩经场、诵经室、观马宫、观戏亭,以及随行人员和地方政府各机关用房等组成,还设有花房、动物馆,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形成园林。

这里以前曾是杂草丛生,野兽出没之地。七世达赖到了晚年,经常生病,医生劝他到荆棘丛生之地沐浴休息。于是他经常在这里搭起帐篷,休息养病,病情有所好转。乾隆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命驻藏大臣为七世达赖修建一所别墅。于是在达赖休息之地建造了一座小宫殿,称为“乌尧颇章”,即“帐篷宫”。后来七世达赖又建造了三层楼的宫殿及院墙。底层设有大厅,供处理政教事务之用,楼上为达赖自己的居住及休息之用,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格桑颇章”。

八世达赖时期,加修了罗布林卡黄城部分,修建了湖心宫。到了十三世达赖时期,罗布林卡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修筑了整个外围墙。从朗县地区(十三世达赖出生地)、内地、印度和尼泊尔等运进各种树苗和果树种子,以及各种花草,设专人栽培。并对格桑颇章进行修缮,新修湖心亭。因十三世达赖十分喜欢养马,还修建了两所马圈。

1923年,十三世达赖48岁时,将罗布林卡以西的灌木丛林扩建成园林,虽然是罗布林卡园林的一部分,但对这一新的园林区起名为“坚色林卡”,意为“宠爱园林”。在这园林里,最初由印度的“萨达”老人设计施工,建了一座印度式的凉亭宫,四面均为玻璃,设置坡屋顶,称为“古直宫”。“古直”是印度语中的宫殿之意。但没有多久,古直宫被风吹垮。此后又建了一座藏式二层楼的小宫殿,起名“格桑德奇”,“贤劫福旋”之意。此宫是现存“坚色林卡”最早的建筑。

1929年,十三世达赖的贴身侍宫贡培啦,深受达赖的宠爱,他又有建筑设计施工方面的天才,便由他全面负责,大兴土木修建了坚色颇章及其附属建筑,“坚色颇章”底层设议事大厅,大厅中央四根柱通二层,形成天井,使大厅宽畅明亮,十三世达赖晚年每天接受早朝、处理政务、举行仪式都在这里。二层是一些随从官员办公场所及达赖私人库房。三层设置达赖的经堂、卧室、起居办公等用房。

1908年9月,十三世达赖到北京求见慈禧太后,当时随身带去木工和画师等高级技术人员,学习内地的先进技术,这次修建坚色颇章就用上他们了。三层的大经堂内屋窗扇上刻有八仙的图案,雕刻栩栩如生,完全是内地风格。二层楼梯间的墙壁上画有颐和园全景图,十分详细、全面地描绘了颐和园各个部位的景区。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那一时期汉藏文化和技术交流的特征。金色颇章就其外观造型、内部装修以及房屋规模而言,可以说是罗布林卡园林的所有建筑中最为壮观的,也体现出了一些革新的技术手法。如该宫殿中把藏式传统的柱距从2.5米加大到3.5米左右,以达到室内减少柱子而便于活动的目的。坚色颇章底层大殿东西向长23米,但横向柱子只有6根,而七世达赖时修建的格桑颇章底层大殿东西向长只有17米,但仍是横向6根柱子,从中可以看出藏式建筑发展的新趋势。这座建筑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十三世达赖晚年,不愿登楼,就在格桑德奇宫旁边修建筑一座小巧别致的平房,称为“其美却奇”,意为“不灭妙旋宫”。该宫殿设有卧室、起居室、厕所等,并布置有大扇玻璃的拐角窗,阳光充足。建成后,他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圆寂。

十三世达赖晚年,还在罗布林卡西南面,建有警卫团营房。在历史上,罗布林卡每年夏季都有一些重要活动。藏历四、五月份,三大寺的全体喇嘛在这里集体朝拜达赖,举行隆重仪式,规模宏大。藏历七月,各地藏戏团聚集在这里,拿出最好的节目,施展才能,向达赖献艺。同时也是他们相互竞赛、相互学习的最好时机,规模盛大,热闹非凡。演出地点在黄城东面,这里设有大戏台和观戏楼阁,达赖喇嘛就在此看戏。观戏亭重建于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康松司诺”,意为“威镇三界”。

1954年,十四世达赖少年时期,在湖心宫北边新建一套宫殿体系。主楼二层。其南面门厅上部为小经堂,是接见大活佛、贵族要人之地。壁画上绘有藏族从吐蕃时期到本世达赖前往北京、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等场面。东面是接见中央及外国贵宾的地方。中间是大经堂,是地方政府举行仪式的场所。西面是达赖学习念经的地方,并设有卧室、卫生间等用房。北面中央大厅东侧是审阅文件、办公的地方,西边是密宗修行的地方。底层东边设有大经堂,也是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其余大部分是达赖私人财产的库房。

主楼后面有一排平房,布置有小型电影室,以及厨房、花房等。上述一组建筑在罗布林卡中是最新修建的,故称“新宫”。主楼宫殿命名为“达旦米久颇章”,意为“永恒不变宫”。罗布林卡在历代达赖时期,经过不断扩建和精心管理,形成了藏族高原独一无二的风景园林。现在,园林内古树参天,百花盛开,建筑别致,环境幽雅,堪称世界屋脊上的一颗名珠。

第二节经轮房建筑

在所有的藏族地区,转“经轮”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把它作为身体锻炼和宗教还愿双重意义的活动而予以坚持。凡是在藏区,不管在繁华的大城镇,或者在偏僻的山区,只要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都要按自身的经济条件,力所能及地修建一座小的房屋,里面设置大的经轮筒,供全村人转经,这就是经轮房。

这种建筑虽然具有一定的宗教内容,但就其普遍性和群众性而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民间建筑。经轮房一般比较简便,以能挡住风雨为基本要求,面积也是以转经人顺着经筒能转圈为原则。因此,平面形式为方型,4米见方或6米见方不等。墙体根据当地条件和习惯来确定,有石墙、夯土墙,也有土坯墙。经轮房层高一般都在4米左右,所以建筑总高6米左右就行。要是石头墙体,一般要做3%左右的收分。该建筑没有更多的采光要求,所以一般不设窗户。有的为了通风和室内更明亮,也设置一些窗户,但窗户不大。常见的经轮筒都在两米左右高,所以房屋层高4米多就足够了。到了屋顶时安置一对大梁,不仅是承受屋顶的重量,还要把经轮筒的轴心固定在双梁上。轴心历来是用铁杆打制,立在一块硬木块上,这种硬木藏语称“古贡”,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木头,采用这种木头块为轴心,经轮转动十来年才会穿破。现在,轴杆插立在型号合适的辊轴上,这样转动更自如、更轻松。立面造形上,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边玛墙沿口,屋顶设置金铜宝端,门窗均做彩画,房内也要绘制一些简单的壁画,有的还要设置门厅,完全按一座小佛堂的标准来修建,其造价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大多数农牧区,都做得比较简单,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了。“经轮”在藏语里叫“嘛呢廓罗”或“廓罗”,就是“经筒”或“经轮”的意思。前面讲的那种专设房屋的经轮称之为“廓钦”,就是“大经轮”的意思,或称为“董廓”,“董廓”是用数字来起名,“董”是藏语“一个亿”的名称。因为种大经轮最少也要具备一个亿的明文所包成,所以经轮高度2米左右、筒子直径1.3米左右才能达到这个数字。有的大经轮,容纳几个亿的经文,体积自然也就加大了。现在国内外参观的游人看到这种转动的经轮,给它起了“转经筒”或“转经轮”的名字。

经轮有大有小,小的只有拳头那么大,用一只手转动,藏语叫“拉廓”,就是“手轮”的意思。也有大一点的手轮,重几斤,能够用两只手举起来转动,手轮必须设置转动杆子,经文包在经筒内,用轴心铁杆固定,转动木杆上串一片圆形海螺壳为磨盘,经轮转动时中心竹杆在海螺壳上磨转,磨穿一次孔计为转动一亿次,我们到农牧区时看到老人们的脖子上挂好几块串了孔的海螺片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计算方法肯定不是很准确,因为手摇转动的次数是无法计算的。这种手轮有牛皮包裹的,也有红铜、黄铜打制的,有条件的可以用纯银打制,做吉祥八宝等内容的刻制图案,还有的用纯金来局部涂刷。

中等经轮,一般高度0.6~0.8米左右,直径约0.3~0.4米,固定在木支架上,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拉萨大昭寺和桑耶寺转经廊最为典型。在民间村庄也不少,农户家里,村庄路口,都能看到一些。特别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等地更为盛行,每家每户都要在厨房或客厅里,最少设置一个经筒,有的还成双成对地安置,全家人每时每刻都可以去转动。这种中等经轮的另一种形式是经筒固定在支架上,安置在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的床头,经筒的中心铁杆下端做一个弯曲,拉绳子来转动。

各地的寺庙,尤其是古老的寺庙,特别盛行经轮廊的设置,如拉萨大昭寺和小昭寺,山南桑耶寺以及呼和浩特的席力吐昭寺都有大片转经廊。在大殿的周围,转经道的壁画廊中,设置整整齐齐的经轮,朝拜者一边念经,一边转动经轮,上百个经筒同时转动,发出吐噜吐噜的细小声音。在这种场合,哪怕你是不信教的游客,也会感受到安详、温顺和快乐。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外围转经路上,山南桑耶寺外围园墙内侧的转经道上,都砌筑有专门的墙,墙上留有设置经轮的凹廊,一轮轮经筒整齐排列,供转经者随手推转。但是在以拉萨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为代表的佛教高等学府里,成排的转经廊已经不多见了,这里是学习和深造佛学理论的重要场所,转经已不是重点内容。

在山间乡村水力方便的地方,利用水磨转动的原理,在小河沟上搭建一座座小木屋,里面安置经筒,经筒的轴木固定在下面的转动木盘上,小屋子底下安装水槽引水,以水力冲击转盘上的木片,使经轮昼夜不停地转动。这种叫水轮,藏语为“曲廓”,这种经轮大小也属中等经筒。

还有利用风的动力来转动经筒的,叫风轮,藏语称“隆廓”。由于风力有限,经轮的体积不会很大,一般跟小手轮差不多。高15厘米,直径10厘米左右,这种经轮安置在农户的房屋顶和牧民的帐篷顶上。做法是经筒固定在支架上,轴心安置叶片,用风力加以旋转,一般有二级风就可以转动。这种风轮在山间修法洞和朝圣路上也有安置,有些寺庙里也能看到。

在寺庙的菩萨面前,各农户的经堂里,还能看到一种“灯轮”,利用灯向上的热力来推动旋转。灯轮经筒要做专门的灯架,讲究者做精雕细刻,还要画上精美的彩画。灯轮的经筒类似灯罩,做成空心,要求轻便,否则灯火无法转动。这不仅在菩萨面前供了灯,还可以转动经轮,正可谓一举两得。有的居民在炉灶上空也安置灯轮,用烧火时炉灶的热力来转动空心经轮。

这里介绍一下经轮的制作方法。

寺庙里或者村民共用的巨型经轮,过去一般用牛皮包裹,上面做彩画,绘制六字真言等字样。有的用木板钉成多棱角,同样绘彩画。有条件的用黄铜打制外壳,上面的六字真言等图案均以浮雕形式制作。更为讲究的在铜皮上镀金,做成铜皮镀金的经轮,布达拉宫门厅左右的大经轮就是这种类型。

经轮房内,房梁上挂一小钟,经筒上口按一根挂条,巨轮每转动一次就敲打一次钟,有的以小铃子代替。经轮房内,地坪要求平整、光洁,拉萨等地一般打制阿嘎地面,康区等地做木地板,总的目的是让转经人行动自如。

中等经轮也如同巨型经轮,按照当地的经济条件来确定外包材料。手持经轮,一般体积较小也属于个人使用,所以有条件的用金、银打制外壳,上做精制的浮雕,造价也就相当高了。

经轮内包装的经文,也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算是“嘛呢经”和“百字经”,其意义也是还愿、消罪、祈祷等内容。佛教把藏族人居住的雪域高原说成观音的道场,这里的人自然也就以观音为本尊,藏族盛行六字真言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释迦牟尼在《观音经》里对六字明咒给予很高的评价,有巨大的加持力,有无限的功德。既然如此简单的六字明咒有那么大的富德和功绩,而修建一筒藏有一亿个明咒的巨轮,以虔诚的心去转动一次,就可以得到相当于念诵一亿遍明咒同等的功效,那些常年忙于生产和生活,内心又十分虔诚的平常百姓,又何乐而不为呢?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当失去了劳动力,生活又过得十分无聊的时候,全村的老人凑在一起,一边转动经轮,一边转圈,还一生的心愿,祈祷来世更加幸福美满。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一天不知转了多少圈,走了多少路,不仅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又锻炼了身体,这才叫真正的身心健康。

第三节藏族丧葬习俗和墓葬建筑

一,藏族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做法是多种多样的,其过程也较为复杂,这就形成了藏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从历史而言,藏族最古老的丧葬做法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基本相同,但本教发展以来出现岩葬、火葬、水葬等做法,当然这些都是以民间传统为基本,加重了本教的色彩而已。佛教传入藏族,特别是佛教密宗在藏族的深入,把带有古老印度习俗和密宗内容的天葬习俗传播到高原各个角落,逐步盛行,后来居上,成为藏族人的主要葬俗。

藏族地区人死后的丧葬活动,要延续七七四十九天。死者断气后,等待尸体冷却的过程中,厚重的被盖和铺垫要取出来,以免加快尸体发臭。尸体上覆盖白布(若是出家人就要盖黄布或袈裟),献上一条哈达,表示悼念和最后的送行。床头点一盏清油灯(一般不用酥油灯),床尾或死者房间的窗户外烧焦烟气味,藏语叫“苏尔”,是“素烟”的意思,人死后烧的素烟用乳品、酥油、白糖和糌粑混合而成。佛教说,人死后的灵魂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当闻到“苏尔”的气味时,可能引起死者的注意,促使他向三宝祈求和祷告。还有一种说法是,无躯体的灵魂也有饥饿的感觉,但无法进食,素烟的气味他能闻到,能起补养的作用。这虽然像神话,但事实证明,一个人几天没有吃东西,已经快要饿死时,如果能有一点掺合酥油的糌粑粉用火烧了以后熏他的话,这个人就能缓过气来。丧葬过程中,全家都保持沉默,家里的小孩也不例外,前来看望和帮助的人也一样,需要说话时必须细声细语,大家沉浸在极为悲痛的气氛中。

从当天起七天内,全家人都不洗脸,四十九天内不洗头,不梳头。村里哪一家死了人,全村人都自行前来帮助办丧事,亲朋好友不管路途多远,都尽可能来看望,还要带一些钱财来慰问。

人死后的当天过10小时或第二天,就要到寺庙邀请活佛或主持法师前来为死者念诵升天经。各地寺庙也把它作为本寺的义务,不管他们家境多么贫穷,只要有人来邀请,主持法师自带干粮、自行解决交通,也要前来念超度经。有条件的人家会邀请几个寺庙的主持,几度念诵。同时还请要几位普通僧人(少则两人,多则七人)前来“常诵”。“常诵”是指七七四十九天内昼夜不停地念诵超度经,并进行祷告。几位僧人除了深夜轮流休息个把小时外,都要坚持诵经祈祷。这一期间不断地烧酥油糌粑粉,点百供或千供灯,同时派人到各地寺庙点百灯,总之想尽办法为死者祈祷和超度。因为佛教讲人死后至49天内灵魂未投胎,后人为他(她)积德,对死者转世投胎有好处。另外还要派人找算丧,算丧按着死者的属相和出生年、月、日和死去那天的星期、日子等时辰来计算,确定“出丧”日期、送丧方法、念什么经、迎请什么佛作为死者的灵位等内容。出丧前尸体朝哪个方向、属相什么的人先动手、属相什么的人最后打扫房间、路线怎么走、同死者属相不合的人怎么避开等等,都要严格历算进行。如父母去世,为表达报恩之情,由儿子将尸体背出房屋。出殡是全家最为悲痛的时刻,从出殡到天葬台,老人和妇女一般回避为好。按什么葬俗去送葬,有的请示当地的活佛和法师,有的在算丧中同时算出。另外也要看死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未成年的儿童,一般以水葬为好,若是得了严重的传染病,则不宜水葬,火葬和天葬更合适等等。

送葬完毕之后,三天之内派人到寺庙,请求寺庙为死者进行消罪仪轨,带一些死者生前的衣物献上,寺庙以大日如来佛经进行消除罪孽仪轨,把死者的名单烧掉,好似一切都要结束。有的地方则是请僧人到家里进行这种消罪仪轨。

人死后的第七天,亲朋好友又来看望和帮忙,并且到寺庙进行大规模的布施。这种布施叫“后事积德”,全寺大集会,整天诵经,做一天道场,内容为药王佛仪轨,供应一天的三次茶饭,饭不能有肉,应该是素饭、素菜。有条件的人家给每个僧人发放一些现金,有的发放酥油等食物,并向寺庙集体捐献财物,有的献上牛羊和骡马等。寺庙对于这种“后事积德”从不计报酬多少,完全是靠他们自家的意愿。各自的家境不同,死者的后事能不能做到尽心尽力,是衡量这一家是否孝忠的重要标准,搞不好全村的人都会议论,这一点藏族地区很注重。“后事积德”完毕后,大规模的后事就结束了。

到了四七二十八天时,邻居和亲朋好友们还要来,主要是来看后事做得如何,没有更多的活动。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全村及亲属们最后来一次,事先家里要迎请一尊佛像或一幅唐卡,相当于死者的灵位,供在那里。前来的人都要向佛像献上哈达,死者家里也要准备好饭菜、酥油茶和青稞酒招待客人,答谢他们这一次的帮助和关照。虽然不能说消除全部的悲痛,但表面上比前一段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最痛若的时期即将结束。那天全家人可以洗脸、梳头。第二天上午常诵僧人们也要结束诵经,家里人为他们送行,尽量给他们发放布施。喇嘛们对此并不大在乎,家人也以常诵僧人满意而归为原则,并不斤斤计较。一年以后的那一天又不惜耗费,广请众多僧人,做一天道场。很孝忠的儿女对已故的父母,岁岁都要举行祈祷法会,而且让子子孙孙记住这个日子。

藏民族的具体葬俗是多种多样的,较普遍的做法可以归纳为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楼葬、和塔葬六种形式。远古时代还盛行罐葬和岩葬,但现在已不多见,可以说基本失传。

1.土葬

土葬是藏族最古老和最为传统的一种葬俗,从远古传承下来,藏族的土葬同汉族的土葬有所不同,藏族不用木板棺材,用石板墓棺,有的直接埋在土坑里。具体做法是,送葬前先选择墓地,要么家里人自已找地方,要么按着算葬的方向来确定,先挖好土坑。出殡前尸体用白布缠裹,以四人至八人抬到墓地,安置在地坑内。石板周围用土填塞密实,地面以上用块古砌筑长方形石墩。墓堆还要刷一些白灰,旁边插立数十根旗杆,悬挂印制了嘛呢的白布。坟前还要点酥油灯,烧糌粑素烟,请来喇嘛在此念经祷告到傍晚为止。在四十九天内每天坚持点灯和烧糌粑粉,第七天、第二十八天和第四十九天更为隆重。关系密切的和主要的亲属都要来守墓,对家人做一些安慰和劝说。能够请到一些活佛和高僧在此念诵超度,是对全家人的最大安慰。

2.水葬

水葬一般家境贫穷的人用得多,但有的村庄本身靠近江河,传统上比较喜欢水葬的也有,再有就是儿童普遍以水葬为好。水葬前,念经超度照常进行外,将尸体成束缚一团,用白布包裹,由亲人们抬到江边。水葬的江河一定要大,否则不宜水葬。抛尸时还要包一些石头裹在一起,使死尸沉在水底下。

水葬并不是随意把尸体抛在河里,而是有专门的水葬地段,一般选择水流不急,深水漩涡的河段为益。“文革”时期,有些地方把死尸随意丢在河中,水流冲击把尸体推到岸边,被狼狗东拉西扯,惨不忍睹。藏族山南贡嘎宗等有些方,把死尸抬到江边后,请专门的碎尸手划开,解剖后抛在水中,便于消化。

葬毕,主人在河边立数根嘛呢旗杆,有的还堆起嘛呢石堆,烧酥油糌粑粉,请来僧人在此整天念经祈祷。49天内还常来烧糌粑,顺便也看看尸体是否意外冲走。若能请一些高僧大德在此诵经超度,全家人会感到十分骄傲。

3.火葬

藏族历来使用火葬,并视之为圣葬。村庄里受尊敬的老人和寺庙里的高僧一般都要进行火葬。火葬比较麻烦,费用也高,光酥油都要一两百斤。酥油助燃,一来燃得快,二来腥味少。出丧前遗体穿上干净的衣服,用哈达盖住面部,安置在事先架好的井字柴火堆上,多以坐式放置。然后由算丧师算出来的属相和年龄合适的人来点火,浇上化好了的酥油助燃。喇嘛们开始念经。化后用石头围住放置三天,让碎骨慢慢火化。三天后,家人来捡回骨灰。一般的骨灰,用黄泥造成小泥塔(藏族叫“擦擦”),供在山洞。有的把骨灰带到拉萨等地有名的天葬台上抛撒,特别是死者没有去过拉萨的,以此来还他的心愿。有的家庭修造小木塔,装上骨灰后供在自家经堂里。若是高僧之类,将把骨灰收好,修建石塔供奉。火葬没有固定的场所,一般在天葬台进行,有的临时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火葬的地方也要插立很多嘛呢旗,年年更换,岁岁祭之。

4.天葬

这是藏族最盛行的葬俗,有人认为残忍,有人为之惊奇,总之是较罕见的一种殡葬形式。

天葬,藏语中称为“甲垛”,就是“喂鹰”,将死尸饲之秃鹫。藏区各地都有固定的天葬场,一般都在寺庙周围,天葬场上专门有石头台子,也叫天葬台,是尸体解剖所用。

天葬需要专门的天葬师,藏语称“多典”,是“大力士”的意思,在拉萨就有以此为专业的一帮人。他们自称是天界的使者,到死者家里和天葬台上解剖死尸时从不做伤心的样子,而且有说有笑,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天葬的过程是:人死后出殡前一天,请天葬师来收拾,他把尸体用白布包上,然后用绳子束缚成一团。传说以前没有这种习惯,后来拉萨出现很多僵尸害人,所以这以后就都把尸体捆住了。除拉萨周边外,康区等很多地方设有这种捆绑做法。

天亮前出殡,由天葬师背起出门,然后用车辆送往,山区用牲畜驮运。天亮后开始动手。首先用绳子把尸体固定住,以免滑动。接着把尸体解剖,肉全部刮掉,堆在一旁,用衣服盖住,不让秃鹫马上吃掉。然后把内脏全部掏出来,也堆在一边,如果死者是久病不治,天葬师还帮忙查出病因。最后天葬师口中念念有词,举起石头把尸骨全部砸粉碎。脑壳砸碎后,脑浆和糌粑合在一起撒在骨头上,喂秃鹫,稍后再把内脏和肉喂掉。如果先喂肉,老鹰吃饱了,就不肯吃骨头了。天葬师的工作服和手上全是鲜血,但他们不做任何恶心的样子。收拾完了尸体,用自己的小便洗去手上的血迹。最后,主人家委派人以干粮、肉食和糖果来招待,有的还喝白酒和青稞酒。吃完之后,天葬师把尸体的骨头残渣全部捡起来,用预先备好的柴火毁去,不留痕迹。天葬场上自家人一般不去,由亲戚朋友帮忙,凡是去的人当天都不能回死者家。陪送尸体的人数没有规定,有条件的可以多去一些,但有个规定是,上去时连尸体一起凑个双数,回来时必须单数。

第二天下午,天葬师又到死者家里来,主人以饭菜招待,送他一些钱和死者生前的衣服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天葬师带上烧酥油糌粑用的陶罐,亲朋多人陪送到江边,把陶罐缓缓地从水面上飘去。而后大家在江边围坐,喝酒吃点心,自家人还是不能去,有的还请喇嘛在此念诵经文。天葬活动就此结束了。

5.屋葬

指死者的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安放在房屋顶层的一个角落里,用石块和泥巴砌墙封好,让尸体自然干枯,永久地保存在那里,这就叫“屋葬”。

藏区采用这种葬法的很少,因为相对有较高的要求,要么是部落头人或对百姓有卓越贡献者,要么是活到百岁以上而且子孙满堂者,要么是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高僧等。其中一个基本条件,是要年岁很高的老人(80~90岁以上)才有屋葬的资格。这种做法在整个丧葬中只占千分之一的比例。

拉萨等城镇民居由于受房屋的限制,没有这种葬法,只有农村地区,特别是康区,才会出现。其目的是不让老人离开这个家,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另外,把老人送葬出去,也怕家里的福分被带走了。

6.塔葬

指完整的尸体用盐、藏红花等药物涂抹全身,让尸体里的水分被吸收干净,然后安放在塔瓶内。骨灰塔葬是经过火化的,还是属于火葬。

塔葬一般是很有名气的大寺主活佛(一般小寺庙的活佛多为火葬),佛学造诣十分高明的大师也有可能使用塔葬,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一级的政教领袖人物就肯定采用塔葬,在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就有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的灵塔。“灵塔”就是建造完整的佛塔,把完整的遗体葬在塔瓶里,供在某一个殿堂里。

历史上有些高僧大德的遗体被葬在土、石建造的佛塔内。后来各方面的条件好了,大活佛们被葬在金、银、铜制造的塔里面。不过这仅仅在价格上有区别之处,塔葬的等级是一样的。

塔葬的做法是:当活佛或高僧大德圆寂以后,一般有一段时期的“禅坐期”,这期间不能移动遗体,前来朝拜的人也只能静静地磕头,不允许碰他。修法高明的大德有的在盛夏最热的季节也能“禅坐”十多天到三十天左右。在佛教的解释是“气断了魂没有离开”,这一期间遗体不会发臭,脸色也不会变。这种情况在藏族各地和内地九华山等佛教界经常出现,确有其事。其中的原因一两句话无法解释清楚,科学到了更高的阶段,也许能做出一些解释。

禅坐这段时间要隆重地举行各种宗教仪轨,僧人几十个到一百个以上不同规模的活动,还有“千供”(指点一千个灯,做一千糌粑供品,供一千个净水)、“百供”来为已故者进行祈祷法会。

当遗体有所变化,如流出鼻血或开始发出臭味,说明禅坐已结束。这时候把尸体移到木架上,按坐式放置,下面放一个大的铜盆,用食盐和藏红花等药物不断涂抹全身,坚持到遗体里的水分被彻底吸干为止,一般要四五十天左右。最后请画师来做面部修整,并涂刷纯金粉。完毕后还要用几天时间,让信徒群众前来瞻仰和朝拜。

这个时候遗体安置在集会大殿或一个大经堂里,全寺僧人都来进行隆重的诵经仪式。

当灵塔制造完善后,塔瓶内设置宝座和茶几、经书架等已故者生前所用的东西。最终选定好日子,把遗体安放在里面。遗体安置完毕后,用木板把塔瓶门封死,以后再也不能打开,门框里还要塑造一尊菩萨像,如布达拉宫的灵塔门内塑有观音像,扎什伦布寺的班禅灵塔门内就塑造一尊无量佛像,这些区别都有宗教上的各种解释。

够塔葬资格的活佛和法师在塔葬结束后,还要为其塑肖像一尊,同灵塔一起做为缅怀和供奉,做永久的纪念。

塔葬可以作为宗教意义的葬俗之一,但除了宗教意义之外,实质上是古印度骨灰塔的做法和藏民族自己的古老墓葬做法相结合的特殊形式而已。

葬俗习惯,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藏族的天葬习俗,在很多民族来说,还不能完全接受。但当今世界进入新的世纪,观念更新,讲究回归自然,它被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几乎全民信教的藏民族,把自已的肉体最后献给大自然的做法,仍然会延续到子孙后代。

二,墓葬建筑

墓葬建筑是藏族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建筑之一,远古时期藏族较为普遍地施行土葬法,平民百姓虽贫穷,但也要修建简易的坟墓,把自家故去的人入土为安。真正使用墓葬的,除了像松赞干布等吐蕃藏王之外,还有各地方的部落头人和达官贵族,下面将不同的墓葬建筑做个简要介绍。

1.琼结藏王墓

琼结是西藏山南专区的一个县,在泽当镇以南的山沟里,距40多公里,历史上是很出名的地方,也是雅隆地区的一部分。琼结的琼瓦达孜城堡如同云布拉卡尔城堡一样,早期吐蕃王朝的重要据点,17世纪第五世达赖也诞生在琼结县。历代吐蕃藏王大部分的墓葬都在这里,最为著名的是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7-9世纪吐蕃王朝赞普的墓葬群,应该说藏族墓葬建筑之最。藏王陵墓究竟有多少座,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说法不一。有的藏文史书记载为21座,但现在难以考证。千百年来,多次战乱和盗墓,加上雨水自然冲刷和地形变化,现在明显能看出的只有九座墓堆,占地约两公顷左右。整个墓群坐南朝北,背靠木日山,前临琼结河,现存的墓堆被自然灰土厚厚地覆盖着,墓堆高15~20米不等,底座100米左右,基本呈方形,墓顶平坦。墓堆立面上被雨水冲刷的切面处,明显看出夯土层,是墓室的外围墙。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整座墓群气势雄伟,壮观非凡,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中,有著名的松赞干布墓,形状如一座小山丘,由厚重的夯土墙筑成,面层堆积土层,形成山式,底座近200米见方,高20米左右。

墓葬内部状况在《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墓方正,垒石为主,状若平头屋。”关于墓内情况,在古藏文《墓志》《国王遗教》《贤者喜宴》等文献中也都有记载:“墓内分九格,中央安置赞普尸,涂以金”;“君死,赞普赞普之乘马、甲、珍玩皆入墓”;“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有佛像,以珍宝供之”。可见地下工程十分壮观,从规模到质量,其豪华程度完全同内地君主之墓葬建筑相同。松赞干布墓顶有一座规模不小的佛堂,据考证,当初是看护陵墓人的住房,在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加以扩建,作为佛殿供养松赞干布,变成了松赞干布纪念堂。可这庞大的建筑群,是否会对底层墓葬建筑构成什么险情,实在令人担心。“文革”中被拆除,后来当地群众进行了简单修复。2005年木雅·曲吉建才曾承担了该建筑的复原设计,但至今未能实施。殿堂外围设小院墙,还有烧香的炉子。周围树立很多旗杆,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文彩旗,朝拜者和旅游者都在外围转经、烧香,别有风情。

陵区最高处的坟墓为赤松德赞的父亲赤美阿宗之墓葬,这座墓堆规模最大,东西长170米,南北宽80米,分三个台阶。第二台阶上有一对镇普狮子,1980年我们去普查时只剩下一只,另一只在“文革”中被砸坏,连残体都没有留下。幸存的狮子造形古朴,线条刚劲有力,是典型的古代艺术品。

松赞干布墓东侧有藏王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的墓葬。这两位藏王时期,吐蕃王朝得到空前发展,这从两位藏王墓前所立记功碑中可以了解到。由于久经雨浸风蚀和土砂堆积,陵区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石碑地面被深深埋入堆积土层之下。当年我们考查时,藏王赤德松赞的墓碑只露出地面不到3米,伸手就可以摸到碑顶。1984年8月,自治区文管会对这座石碑进行了保护性挖掘、修整,墓碑及龟座全部露出。石碑通高达7.18米。碑身正面、背面均刻有古藏文,碑文内容为颂扬赤德松赞的丰功伟绩。笔者当时参与了新建碑亭的设计工作,加设顶盖,新建围墙,墓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另一处石碑位于琼结河北侧,在琼结县城内,是杰出的藏王赤松德赞的墓碑,通高5.24米,由碑顶、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

同样也是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岁月,风沙和雨水冲击中,陵区地貌变化很大,原来的地面也被深深埋入自然堆积层之下,7米多高的石碑只露出地面不到3米,堆积层达5米多厚。

陵区除以上几座古墓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有明显的被盗痕迹。据藏文记载,吐蕃后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墓穴被盗,造成很大的损失。

从藏王墓的整个墓地选择,以及镇普、墓碑的设置和造型,充分反映了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文化的高度发达和工艺美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反映出汉族丧葬习俗对吐蕃文化的影响。

2.其他墓葬建筑:

1984年以来,自治区文管会先后在山南、日喀则、阿里和昌都等地开展了文物普查,发现了多处墓群,取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初步掌握了藏族各地墓葬建筑的分布情况、各地坟墓的状况特点,成果很大。其中山南乃东县和朗县等地先后发现了大规模的古墓群。经过调查和试掘,考证出是吐蕃早期的古墓,有的年代甚至更早,进一步证实了藏族自古以来就使用土葬制。《新唐书·吐蕃传上》中记载:“其死,葬为家,既涂之。坡皆丘葬,作屋赫涂之,绘白虎。”说明了墓葬的具体形式。到了10世纪以后,土葬逐渐减少,但作为藏族古老的习俗,目前仍有很多藏族地区继续实行,尤其是有些牧民地区仍沿用这一习俗。

山南乃东县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雅隆地区,因雅隆河谷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历来被认为是藏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雅隆地区墓葬群,主要分布在普努沟地段,共有大小墓323座。这些墓群中大者达10米见方,小者也有4米左右的直径,平面呈等腰梯形,四周均用石砌边框,内填土石,封土高度与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封土高度亦愈高。

墓的型制有三种。第一种为竖穴石砌单棺。平面略呈圆形,直径为2.2米,深2.5米,墓圹填松散黄砂土。石棺系经过选择的天然硕石垒砌而成。平面大体为长方形。第二种为竖穴石砌多棺,为同墓多棺。第三种为竖穴石板棺,平面呈椭圆形,石棺由四块竖拼而成。棺平面呈等腰梯形,宽的一端为52厘米,窄的一端为44厘米,长度为61厘米,高度为40厘米。尸体系火化后葬入。

类似这样的墓群在雅隆河谷两旁共发现十几处,总数达千余座。这也充分说明土葬制的普及。

据考察,墓中的随葬品有铜片、石器片、陶片、铁器、松耳石饰物,有的墓葬中还发现有竹筒片、漆片等。

达布朗县位于泽当镇以东200多公里,系吐蕃后代雅隆觉沃世系统治的地方。其中墓群主要集中于“列村”周围的山坡上,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共发现封土墓180多座,呈扇形分布,还发现有房屋祭祀场所及石碑座等遗迹。

“列山”置墓群从平面封土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梯形封土,方形封土,圆形封土和亚字形封土。其中多数为梯形封土。

全部墓葬均背山而建。最大者高达14米,最小者仅露出地面少许而已。

根据试掘情况发现三种类型。第一种,揭开封土,地表露出高1.1米,东西长5.8米,南北长5.5米的长方形石台,石台中央是长方形的竖穴,穴口南北长2.6米,东西宽1.8米,穴深2.8米,墓穴南北两壁有二层台,台深1.5米、宽0.5米,穴壁用石块垒砌平整,穴底残有4根木立柱,直径约0.15米,穴底打实10厘米厚的阿噶土地面。墓棺为石板拼砌而成,呈长方形,长1.3米,宽0.55米,高0.15米,石板插入阿噶土中,无底板,但十分牢固。

第二种,揭开封土石,出现长方形的夯土墙,东西长6.4米,南北宽6.1米,高1.5米,墙厚1.1米,地面下埋有0.3米深的墙基,用石块砌筑。墓穴位于围墙中央,平面下呈椭圆形,穴壁均用石块砌成,穴底打有10厘米的阿噶土。穴室分棺室和耳室,棺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75米,深2.4米。棺室南北两壁内外嵌有两根暗立木柱,直径约15~20厘米,柱距为1.6米左右。耳室在棺室的西南侧与棺室相通,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0.95米,南北宽0.75米深2.4米。石棺位于墓穴东北角,长1米,宽0.55米,高0.5米,石板厚5厘米插入穴内地坪。

第三种在顶部之下,呈园形的夯土围墙,围墙直径4.5米,高2.6米,墙厚为0.5~1.0米不等,地面以下深0.4~0.65米的墙基。围墙中央地下是墓穴。

“列山”墓群区还发现了两处祭祀场所和一处房屋遗迹以及一座石碑底座。经过科学测定证明,确为吐蕃时期之墓葬群。这种墓葬在山南其他地方多处发现,如山南乃东县温区,扎囊县和贡噶县境内都有。另外在日喀则周围仁布县、丁日县等地,还有阿里古格等地均能发现。这些都充分证明古时候墓葬法在藏族极为普遍,同时也说明墓葬建筑在藏族古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和分析藏族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防止任意破坏。当地群众也要提高保护观念,自觉维护,这是广大群众不可推御的神圣职责。

3.其他土葬墓

土葬墓有夯土墓、石墙墓、石砌墓、石板墓、土坑墓等几种。凡是土葬,首先选好墓地,主要考虑地基稳定,不被山洪、泥石流冲击。另外一般选在半山腰和缓坡上,这样也不受地下水和雨水冲刷的危害。还有墓穴一定要挖至冻土层以下,也有深埋在地底下5、6米处。石板葬又是藏族远古的墓葬方式之一,特别是青藏高原东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更多。可以说十八个县都有分布。可惜以前当地政府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人才,群众的保护意识淡薄,未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经考古工作者在丹巴和巴塘等地的发掘考察,出土了大量的石、陶、玉、铜、铁等器皿,初步确定为大约两三千年左右的古代墓群。

康定县东俄洛的一座砖瓦厂附近发现了一群石板墓葬,具体位置在川藏公路南北分路处七八十米。共发现8个石板棺,但大部分都程度不同地受损,有的只剩小半边,有的石棺基本完整,但无尸骨及陪葬物,估计曾被盗或人为破坏。加上年代久远,整个墓群埋置深度达3米以上,受土壤重压,使石板棺被压平。当然也充分说明这些墓葬都是几千年前出现的,比藏族山南等地的古墓要早得多,石棺上的堆积层是很有说服力的。

据四川考古资料介绍:墓群按顺序排例,1至8号记名。3号墓,埋葬深度3.55米,内长2.40米,内宽0.61米,内高0.58米,四周和顶部用石板砌成,底部是一整块石板,墓坑上窄下宽,棺上用稀泥填之。所填坑内泥土和棺旁边泥土有很明显不同,说明是人为填充。墓内无骨骸,无器物,经过仔细查找,在墓底泥浆中发现几片红铜残片,有关专家初步估计为战国或西汉早期墓葬,还待进一步考证,才能做出明确的结论。但由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认真去研究。8号墓中发现碎陶片,系黑陶,上有圈状点饰。1、2、4号墓中发现大量散碎桦树皮,有的墓中几片桦树皮重叠,上有针点缝合痕迹,有的残缺桦树皮上有波浪形纹和直线纹路,可以断定为树皮生活器皿,现在木雅一带的藏族仍使用桦树皮制作桶形用具。

现在东俄洛一带森林砍伐严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但以上墓群的考查结果证明,远古时期这一带也是原始森林。当地力邱河源源不断给两岸自然界和当地人们提供了丰富水源,创造了生活条件。

从东城俄洛顺力邱河向南走30多公里,就是堤屋村。公元1991年,村里修复“文革”中拆除的佛塔,因准备加大塔体,重新挖出了塔基。基槽宽度只有0.8米,其余地方没有开挖,是否墓葬还不清楚。基槽内挖出两件黄铜短刀,一大一小,样式像战国时代士兵插在木杆上的兵器,大刀片上刻有很细的画纹,有人估计为青铜器时代的文物。

另外,村子中央一户人家准备扩建院子,平整和开挖地面时发现了石板棺墓十几处,还发现了一些手镯等随葬品,可惜当时他们缺乏保护意识,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整个墓葬群被破坏,未能做出详细考查。从现场人口中得知,可以算是东俄洛石板墓同一种类型。

堤屋村再往下顺力邱河走20多公里就到日屋村,这里曾在80年代初,农民挖土时也挖出陶葬,里面有残骨骸片,还发现了土葬墓,也有石板做保护,里面发现的尸骨完整,死者体长达2米多,完全是个巨人体形。但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没有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保护现场就更谈不上了。

现在木雅等地普遍采用天葬之外,仍使用火葬、水葬和土葬法。土葬是挖好土坑,铺设石板,将尸体安放之,然后用木头和石板盖严实,不让野兽来拨动。等到第二年尸体全部腐烂,光剩骨架后,把骨头取出后用火烧毁,最后把骨灰洒在高山上,或洒在江河里。这种做法也许是土、水葬结合的办法。

同类推荐
  • 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四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丁玲与湖湘文化

    丁玲与湖湘文化

    丁玲一生的创作或隐或现、或强或弱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点。在早期作品中,表现的是丁玲本真的一面,展示了女性内心的灵魂。
  • 月锦绣,锁清秋

    月锦绣,锁清秋

    这是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并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深蕴文化进行唯美解读的品质读物。这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
  •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热门推荐
  •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一朝穿越成弃子?没办法,她认了!被妖孽捡走,要报恩,她没话说,可是让她顶着徒弟的名号干着奴隶的活儿?不好意思,师傅无良,徒弟何须善良?被欺负?没关系,身后妖孽太强大,这些人儿都不在话下!没钱花?没关系,卖了他府中的姬妾尽情玩耍!这样的美男身边蝴蝶很烦?没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扑倒再说,管你是妖孽还是皇子,让那些蝴蝶吐血去吧!什么?身份不配?有了他的儿子还怕这些人不乖乖就范么?
  • 重生之文学巨擘

    重生之文学巨擘

    重生了?自带金手指?什么?你说这个世界从清朝康熙时期就走向了岔路?曹老爷子和蒲老先生都没有了?那能问下《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还在吗?你说毛爷爷也没有了?呃……这个,那个他老人家的作品有没有呀?干脆你把不在的人的列个名单给我好了,顺便在把他们的作品复制给我。等等,你说我抄袭?搞清楚,我这是无私的帮助他们的作品扩大影响力。你问为什么署的是我的名字?难道帮人忙不需要酬劳啊。
  • 职场丽人变身计

    职场丽人变身计

    本书是一本专为职场女性准备的福音书。全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职场女性众生相、职场女斗士、让升职来的更猛烈些吧、职场与生活的无间道等。
  • 少女武则天:凤霸天下

    少女武则天:凤霸天下

    贞观十一年,少女的她走入大明宫,从此饱尝了宫廷生活的无情和残酷,同时也意外收获了爱情。皇帝死后,她被打入感业寺,受尽凌辱。后因怀孕被新皇帝接进宫中,再次由侍女成为才人、昭仪。在一系列宫廷斗争中她亲手扼杀女儿嫁祸皇后,击败宰相长孙无忌,终于成为皇后。她与李治相互依存又爱恨交加,她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逐渐掌握实权,直到垂帘听政。李治死后她更是孤军奋战,废除太子,任用酷吏,把大唐天下变成了武周帝国,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此时她虽是已君临天下,无奈渐入老境,最后不得不把武周天下拱手让给儿子,重又恢复了李家王朝,走完了艰辛、离奇、辉煌而又痛苦一生。<<少女武则天》的读者群QQ:237709859!支持我就点击我!请点击右上角:收藏+订阅+点评=我的动力!
  • 新婚不寂寞

    新婚不寂寞

    新婚之夜,浓情之时,火红色的大床上,他居高临下冷睨着她:“娶你,本就是迫不得已,我不会给你爱情,也别奢望有一天我会爱上你!”她嘴角抿起笑:“希望我们各取所需的婚姻,也能持续一段时间……”他们的婚姻,只是一场豪门游戏。
  •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

    本书为《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部分组成。孟森先生以史家之严谨,慎密考证了一直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即位”这三大疑案,剥开裹挟在历代档案、史料中的重重迷纱,寻求历史的真相,极富趣味。
  • 梦留鼻尖

    梦留鼻尖

    这部小说不只是小说,我相信还是很多人拥有的现在或过去,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一句话才能打动千千万万的读者,但我知道真诚的对待内心和文字,就必定有产生共鸣的朋友。此书背景是一个并不怎么发达的县城,几个高中生常见又贴近生活的故事。其中的相信或者不相信,在一起或者又分离,预料得到,又预料不到。我希望通过此书,让作者们能缅怀过去的同时,能进行思考并拥有力量的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对青春期的孩子能给予鼓励和理解,给已经成年的我们一点轻松愉悦。加油。
  • 健美

    健美

    健美健身锻炼是修塑体格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健美健身锻炼,可获得理想体格。本书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健美健身运动知识方法,使锻炼者易于了解掌握健美健身运动发展过程、项目特点、运动技术、训练理论、裁判方法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书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编写,引导科学健身理念,注重通过健美健身运动锻炼,达到健身的效果。同时,收集了最新的健美健身资料信息和重要的生理解剖等理论知识,使得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群体,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具体锻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亡灵纪

    亡灵纪

    “我的目标,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死灵王座。”当人类被数据化时,就是宅男们崛起之时。PS: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