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9200000026

第26章 墨学和现代世界文化交流(1)

台湾地区墨学研究一研究概况

五十多年来台湾地区的墨学研究,无论就质或量而言,都有大幅度的增长。1 95 1年严灵峰发表《儒墨道三家逻辑思想之比较研究》,1953年王寒生出版《墨学新论》,至今台湾学者出版墨学专著七十多种,发表论文五百多篇。①

台湾地区已有墨学论著,涉及墨子里籍、生平事迹、思想渊源和著作考证三十余种,政治、社会、文化十余种,宗教天帝二十余种,道德、教育、军事五十余种,墨辩四十余种,文学、史、法律、科学、经济、人性观、宇宙论、知识论、方法论、心理学、生理学、生死学,综合性概论、墨学精神、价值观二百余种,墨学比较研究三十余种。比较研究的对象,于西方有亚里士庞大潜力。

学术研究是不断发展、继往开来的进程。李绍昆1953年在《恒毅》月刊发表《大马克思、小基督:墨子》,是对梁启超《墨子学案》某些观点的批评。史墨卿1972年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墨子天论》,提到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陈柱等对《墨子》“天”的看法。由台湾地区墨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成果,可看出学者前后相继的努力方向。二主要内容

1.墨子里籍

台湾地区墨学研究的第一场论战是墨子里籍的考证。1955年10月,宋成偕于《大陆》杂志发表《墨子为齐人考》。1956年12月,李绍昆于《大陆》杂志发表《墨子非齐国人说》,认为从住地、弟子、与齐王关系、孟子和语文等方面举证,皆不足证成“墨子为齐国人”。

1958年1月,宋成偕再于《大陆》杂志发表《墨子为齐国人续考》,引《墨子·鲁问》、《公输》、《兼爱中》、《非攻中》和《搜神记》、《太平御览》等资料,佐证“墨子为齐国人”。他说:“墨子为齐国人,铁案如山,而不可动摇。”同年12月,李绍昆续于《恒毅》月刊发表《再说墨子非齐国人》说:“宋君所举各证,充其量也不过能说明墨子与齐国关系较多而已。”“究竟他是哪一国人呢?墨学先进们尽过最大的努力,作过多方面的考证,然而时至今日仍旧没有获得一个决定性结论。”

薛保纶、周长耀、李渔叔、冯成荣、蔡仁厚、王冬珍、陈问梅等认定“墨子为鲁国人”。墨子里籍的探讨,显示学者不但要在起源上确立《墨子》为可信可读之书,并尝试从墨子时代的文化传统等外缘因素,解读墨子思想。

厘清墨子里籍何以重要?因为春秋时期各国文化传统不同,不同里籍对思想渊源与传承有影响。早期学者对墨子里籍无法确定,但有关论战有助于问题的澄清。

2.《墨辩》研究

台湾地区《墨辩》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讨论围绕《墨辩》作者、思想内涵、思考方法、表达方式和墨名两家争辩等方面。

严灵峰《墨子简篇》认为,《经》上下为墨翟自著。其根据是,此经不称“子墨子日”;为辞类定义之体;《晋书·鲁胜传》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相谓别墨。”严氏认为,《大取》、《小取》都不是墨子自撰,是其后学所作。《大取》说:“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小取》说:“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举“子墨子之言”和“墨者”,可见大、小《取》不是墨翟所作。

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引鲁胜、宋濂、毕沅、孙诒让、胡适、梁启超诸人之说,结论无十分把握,说:“《大取》和《小取》两篇与《墨经》上下四篇,如不是墨子自撰,至少也是墨子生前或稍后,及门弟子笔录而成的。”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就《墨经》内容,名家公孙龙惠施的论题、《庄子·天下》所述,分析《墨经》上下及说》上下,必在公孙龙立说之后方成书,且必在《庄子》之后《天下》篇之前。大、小《取》亦然,其作者必为墨家后学《墨经》和《大取》、《小取》中的理论观点,亦与墨子本人关,而为后出之研究成绩。

陈癸淼《墨辩研究》列举证据,驳斥《墨经》为墨子自著理由,推测《墨辩》不是出于墨子之手,而是出于后墨之手。谓后墨,包括有巨子及一般墨徒在内,《墨辩》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所谓集体创作,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为之,还是自然累积,则不易决定。《墨辩》产生时代可能延续甚长,而以庄子、想、辩论学、宇宙论、科学、论人等范畴,分门别类研究《墨辩》。其书内容丰富,有一定学术价值。

钟友联《墨家的哲学方法》是出色的《墨辩》研究著作。此书融合墨学与《墨辩》,谈墨家的论证思想,其内涵有助于读者看到墨家论证思想的连贯性。内容包括三表法、“两而进之”、例证与反例的论证形式、譬喻与类比论证、还原论证法、诡论与二难式、素朴归纳法、墨家哲学方法和辩学。钟友联将墨家的三段论式与因明五支式相互比较,指出墨学论证有五支式的简化形式。在辩学方面,他对辩的界说、功能、原理与方法,皆有所说明,并指出“六物式”(辞、故、辟、侔、援、推)的论证形式与特征,是二十多年前能系统性、整体性说明墨家思考与表达方式的著作。其指导教授成中英说:“此书指出了《墨辩》论证思想的基础是以语意的分析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的理解为前提。这就点明了何以《墨辩》没有走入形式逻辑及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冯耀明在《鹅湖月刊》、《思与言月刊》、《大陆》杂志有关《墨辩》的论文《墨辩的名实观》、《墨辩的言辩和真理问题》、《墨辩的知识理论》、《墨辩论辩说方式之限制》是有成绩的研究。他探讨《墨辩》的名实观、知识理论、论辩说方式的限制,以及言辩和真理问题。对《墨辩》原文作精辟解释,用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系统解析,对《墨辩》思想研究有很大帮助。

陈荣波《墨家前后期思想研究》是将《墨辩》视为墨家后期思想,并从思想方法、逻辑思想、世界观、知识论、伦理思想、生死观、科学、政治、经济、教育思想及历史观等向度广泛探讨。

孙长祥2005年出版《思维·语言·行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墨辩》,秉持与西方哲学相近的问题意识,采取认识论的立场,以思想、语言、行动问题为主轴,深入探讨大小《取》的内涵,透过《墨辩》的现代研究,促进中西哲学对话。3.墨子天观墨子有天志、明鬼思想,平日言谈多涉及“天”。台湾学界对墨子的天道观有不同看法,前后有二十余篇文章参与讨论,争辩热烈,表达学者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严灵峰《墨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功利主义》说:墨子全部思想不含形而上的神秘气息,对一切问题都是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求解决。墨子所置立的“天志”是他治国、平天下的“法仪”工具,认为墨子的“天”,虽有“意志”,有好恶,能赏罚,但这人格化的最高主宰不能与基督教的上帝画等号。《法仪》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天志》却要百姓“刍牛羊,豢犬豕,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天”既责人之报,则非“无私”和“不德”。天还要向人间俯拾烟火,如何能“创造万物”?百姓不祭祀,就要受罚,怎样能够“不衰”?假使在“天国”存在要人民“戴高帽”、“送红包”的“最高主宰”,算得上“全能”和“伟大”吗?《天志》明言:子墨子之有“天志”,“置立天志”,这是一种直接的“暗示”。现在竞有人把墨子所描写的“天”当作“天国的真主”,岂不是有意亵渎“天主”吗?这是反对以墨子“天”为宗教性上帝的代表性看法。

严灵峰所反对的看法,即王寒生《墨学新论》的论述:“墨子所谓天,不是指有形的穹窿的天,乃是指有主宰性的天。如称天秩、天序、天命、天讨、天聪明、天生蒸民、天鉴下民,以群书中所称的上帝,此与那稣所称的天父相同。”

与此看法相近,罗光1952年出版《中国哲学大纲》论墨子“天”观:“天有意志,罗无所不知,天至高至贵,天操赏罚之权,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为行政之本,天以下有鬼神。”大家墨子“天”都没有疑惑,都知道他说的天即是主宰的上帝。年3月,周若石在《恒毅》月刊6卷8期发表《对“墨书中的与上帝”的几点意见》说:“在解墨书时,仍依照当时的公规

承认上帝就是天,天就是上帝。”

即使墨子的“天”就是上帝,这“上帝”是基督教的上帝,或是有其他意义呢?考古人类学教授杜而未说:“天和帝有不少

墨书中的天与上帝是否指同一神明?李绍昆在《答高腾达君(问墨子)》说:“1.上帝与山川鬼神并称。2.上帝与天分称。人们祭祀的是上帝鬼神,而赏赐的却是天。”李氏主张:“天和帝在墨书中是指两个不同的神。”其根据是墨子对天与上帝的描述,《天志中》说:“大誓之道日: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天亦纵弃纣而不葆。”《非攻下》说:“事上帝山川鬼神。”“是以天赏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可见天较上帝更为尊高。

天与上帝这两种不同神的关系如何?刘宇声《墨子的天道观》认为,墨子主张“天是万有的最终基源,可是和上帝是无相属关系而独立的。”李绍昆在《墨书中的天与上帝》说,天与上帝彼此是有从属关系的。其根据是前引《非攻下》所说“事上帝山川鬼神”,照理是当由“上帝山川鬼神赏之”,墨子却说“是以天赏之”。既然上帝与天分称,表示两者不同,但人与其一的对应关系,却可导出入与另一之对应关系。由此可证,上帝与天应有从属关系才合情理。

史墨卿1972年7月发表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5卷7期的《墨子天论》,把历来学者对墨子“天”的看法分为三派:一谓墨子之“天”即主宰之神;二为反于是者,谓墨子之“天”乃为民意;三为折中之论者,一则认定墨子之“天”为主宰之神明,然又附加说明,言其借天鬼以行其说。史墨卿对墨子“天”的看法是:墨书之“天”,虽有神性而不周延,但其为“有意志”,而“赏善罚恶”,是无可置疑的。“天”在墨子思想中的作用究竟为何?史墨卿的看法接近严灵峰,认为墨子是以“天”为统一天下之工具,以“天”为推行其学说之手段,而较认同于第三派之说。其根据是引《鲁问》墨子对其弟子魏越之言:“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史墨卿说,单看此语,则墨子言“天”之立意所在自明。4.兼爱内涵“兼爱”的内涵是重要的争论焦点,参与探讨的论著有三十余种。许逖依据俞樾《墨:升司诂·序》说:“其实全部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本,论墨子不谈兼爱,终免不了舍本逐末之讥。”

李渔叔赞成梁启超对“兼爱”的看法,其《墨子今注今译》引梁启超语:“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李渔叔说,孟子生平辟墨最烈,而其批评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则可算得十分知己之谈。我们知道一个人以极微小之身,为什么要利天下,那不过是基于这一颗爱心,至于摩顶放踵为之,则更是出于爱心的扩大,古今贤圣人谈笑刀丛、身甘惨戮的,不知凡几,皆是推这一念而为之。

李渔叔的学生王冬珍持相同主张,认为“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其《墨子思想》把“兼爱”意义归纳为:全体周遍的爱;无条件的爱;涵利的爱;平等无差别的爱。以上是对“兼爱”的正面评价。

陈问梅(陈拱)持不同主张,其《墨学之省察》说:“按梁氏,所谓其他的九个观念都由兼爱发出来,其理路大抵有三:1_是从兼爱之内容与其他观念中有可以相通而说的。2.是从兼爱之实利标准与其他观念之关联而说的。3.是从其他观念中有可以作为推行兼爱之工具而说的。其理路并不一致,故其说也是不正确的。”

陈问梅说,兼爱本身是建立于“天志”之上的。而天或天之意志是以“义”为其本质。“义”也是天之意志的全幅内容。医此,这一个可为法仪的天之意志,就只能以“义”为其理想之源、价值之根的实体。“义”是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交接的一个实体。天之所以为天,只在这一个“义”,人之所以为人,也

陈氏认为,这正是墨学之所以为墨学之处,也正是墨子三以为墨子之处。因此,“义”才是墨学的根本观念,而“兼爱在墨学中的地位,并不及于“义”。墨学的诸观念,皆可统一于“义”,而非“兼爱”。陈问梅批评“兼爱”观念粗浅,说:“一方面,墨子对人们所以不相爱的最后原因,如私心、私意和私欲蔡仁厚认为,墨子没有人性论,对于心性问题没有正面涉及,他也同样肯定出于天的“义”是墨学十大观念的中心观念,但由于墨子并没有清楚察辨心性之义与天之义两者之间的不同,于天之义的“兼爱”,作为抽象的原则,虽无毋庸置疑,但是一落人具体实践,则大有问题。

蔡仁厚《墨家哲学》说:“‘兼爱’是违背人之常情,亦违反人伦常道的。须知人伦关系本有亲疏远近,所以人情亦自然有厚薄之分,而施情之时的差等先后实乃天理之序亦是人情之节。”“而墨子直接教人视人之亲若己之亲,则是反天理之序与人情之节的。不肯定人可以先爱己之亲,而只教人兼爱天下之亲,则人皆将生起不安之情。”“据此可知,要想具体而彻底地实行兼爱,是有事实上的困难。”蔡氏由儒家的推爱立场看兼爱,以儒家的心性论观点看墨家之心性问题。

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师大国文研究所林俊哲《墨子兼爱思想之研究》其第二章的标题就是《兼爱思想之心性基础:仁》。他引《所染》论述说,墨子对人性的观照有两点:1.人性无善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人性可由后天之启发、诱导、培养、节制,加以塑造。墨子言心性者虽少,但并非墨子对人性之自觉不足,而是对心之知识层较为重视。所谓的“义行”,必以知识为前导。如果只有不安、不忍之心的发动,而无理智的操持,则其结果只能流于“意气用事”、“好勇斗狠”之行为。而墨子书中论智者殊多,其“知”之一字,出现三百多次,可证墨子之重智识。由此论证,“知”又为“义”之前提。《经上》:“仁,体爱也。”林俊哲引用唐君毅的看法,认为兼爱心是人对其仁心所发之爱,才加以自觉,即以理智把握,而顺理智心依类而行,向前直推所成之心,故兼爱思想之心性基础为仁,透过理智彰显。

王赞源对墨子人性论有特殊的看法。其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墨子》说,兼爱的理论根据,就在于墨子肯定人性是自私的。自爱自利,人与人相贼、相害,都是起因于自私。墨子提出“兼爱”,就是要解决人性自私的问题。他的解决之道,不是祛除自私心,而是要满足人与人的自私心。这才是兼爱主义的深层义理。人性必能感通、感应,正是自私心能被转化或导引的基础。人的自私心能因感应而被转化,才能以“相爱”代替“不相爱”。墨子“兼爱”的来源是天志;先圣先王之行兼爱;人性知之层面,向前把握之爱;人性中自私及感应的作用,以天之兼爱万物为法仪,以公利为依归。

陈维德《墨子兼爱探微》认为,儒家仁爱之动机,在于道德之自觉。墨子兼爱之动机,在救天下之乱。儒家倡导仁爱之理论根据,建立于伦理观念与人道思想。墨家兼爱之理论根据,建立于天志观念与功利思想。有此基本差异,故其施爱之对象,一为天地万物,一则为全人类。其施爱之方法与顺序,一为推己及人,因而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且有轻重之分、先后之别,是为有差等之爱。一则为将其爱心,不分轻重,不别先后,同时加之于全人类,是为齐一而无差等之爱。

李贤中2003年扬智出版社出版《墨学:理论与方法》,第四章讨论墨子兼爱伦理学,探讨“兼爱”内涵,提出以“天志”为根源的价值论、情境认识论、推类方法论以及权衡利害的道德实践。5.教育文化

有许多台湾学者的论著探讨墨学的教育思想,包括墨子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比较研究。

同类推荐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德国人

    德国人

    我们自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德国的哲学怀有无比的崇敬之心。随着改革开放,才知道德国不仅有缜密而抽象的哲学和深奥揭示资本秘密的经济学,还有许多顶尖级的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诗人,这才开始注意德国。
  •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等文章。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热门推荐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黑喵

    黑喵

    这里,可不是瓦洛兰,这里是,卡拉迪亚!!!
  • 一代捉鬼人

    一代捉鬼人

    一个捉鬼人,与人斗,与鬼斗,与天斗。六道破灭,轮回不再,人间厉鬼横行,十八年前就注定的宿命使他必须变得更加的强大,收鬼王,灭赶尸人,重建轮回,看主角如何成为一代捉鬼人
  • 亡者代言人

    亡者代言人

    海归女法医为死者说话,却深陷惊天杀局,谁才是她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外挂

    无敌外挂

    奇遇、夺宝、杀戮、游戏宅男穿越异界凭着无敌牛叉的外挂系统,破苍穹、掌乾坤,在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中任意周旋!游戏宅男在异界混的风生水起,那些天才都无法跨越的级别,只要砍几个小怪,弄死几个修者,修炼就是如此简单!
  • 还真集

    还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看盛世烟云浮华1

    看盛世烟云浮华1

    看盛世烟云浮华,金粉簪缨谁家———————
  • 我爱你,早已命中注定

    我爱你,早已命中注定

    他们青梅竹马,八岁相遇,她是他的老大.相处六年后,她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他们却分离.八年后,当又一个女子走进他生命里,他又该何去何从?命中注定的良人到底是她还是她?或是另一种不同的结局......
  • 樱花落尽袭卷一生

    樱花落尽袭卷一生

    一块血玉,一连纠缠。冷眼旁观天下事,细闻深知江湖情。在这个江湖,有那么一群人。爱恨情仇如流沙,公平正义似清水。她,他,他们。共谱江湖乐曲。婀娜身影念奴娇,豪气舞动赛项羽。等黎明晓畔,看落叶纷飞。共赏二人相伴的身影,携手一生。
  • 续仙传说

    续仙传说

    平凡少年无故降临于一处陌生的大陆,却有一名老者等候多时。老者告知少年,他可修行,亦可回到原来的世界。自此少年踏上了修行之道,书写了一件又一件光怪陆离的故事。重重迷雾乾坤颠倒,少年到底来自何方?人间无佛,五界绝仙,这一切究竟有何隐秘?一界为监牢,一界化战场,谁人粉饰欺苍天?尽在续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