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09600000020

第20章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通过跑步去悟道

村上春树是一位很重要的作家,据说他本来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对他不是很感兴趣。第一次看村上春树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他的书刚刚被翻译成中文。我看的第一本是《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看完之后觉得没什么特别,轻飘飘的,很虚无,跟我原来所喜欢的日本文学相去太远。我那时候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家是川端康成,后来又喜欢上了其他我觉得比较有分量的日本小说,而一直没办法接近村上春树,再后来看了《挪威的森林》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他。

那时也正是他开始在华人世界大红大紫的年代,我身边有一堆人都迷上了他,而且不只迷他的小说,甚至开始学习他小说里面的构句方法和表述方式;再然后他成了一种小资阶级、波希米亚人的流行符号和象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只要读村上春树,最好是像他小说里面的人物那样生活才行。

后来听别人说他写的小说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好了,跟早年已经大不同,可是由于已经把他丢到了一边,而且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作家要看,就一直没再碰他。这中间他出了一些短篇的散文,讲音乐、讲喝酒,我偶尔看看,除此之外,没再碰过他的小说。

最近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我甚至觉得也许应该认真读一读村上春树过去20年来的小说。因为我最近看了他的一本书,叫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台湾赖明珠译本名为《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

其实我本来应该欣赏村上春树的,因为我们的志趣很接近。比如我没戒酒的时候喜欢喝的一些威士忌的牌子跟他喜欢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喜欢的音乐也很类似,他最喜欢的音乐家,像查特·贝克(ChetBaker),也是我很喜欢的。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美国文学迷,自己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小说家的作品,比如像雷蒙德·卡佛或者我曾经介绍过的魔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又或者是他现在正在第二次翻译的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小说,我个人也很喜欢。但是他有一样我没法分享的嗜好,让我对他特别佩服,那就是跑步。关于跑步,村上春树已经坚持了20多年。每天早上5点前就起床,伏案工作、写书写四五个小时,然后就出门跑步。每天起码跑10公里,而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

他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有个日本杂志社请他去雅典做一个访问报导,还派了记者编辑跟着去。

那是他第一次跑马拉松,跑的是最经典的路线,从马拉松到雅典。这条路线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马拉松路线,这项运动的名字也是由此得来。只不过他当时跑的是相反方向,从雅典跑回马拉松。关于这次比赛,他在书里面提到,当他跑过35公里的时候,他就开始觉得前途对他来讲是“未踏之地”,有生以来一次也没有跑超过35公里的距离,他开始觉得身边的环境渐渐改变了。

看他写这个过程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美好。一个如此有纪律的人,这么喜欢跑步,而且在跑步的过程中突然超越了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种状态真是很奇妙。他后来甚至还跑过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据说最近几年他又开始玩起了铁人三项:跑步、骑脚踏车和游泳。想想看这是一个身体多么好的作家!

为什么作家需要过这样有纪律的生活呢?事实上,我对于这样的作家向来特别有好感。有一种作家,把写作当成上班,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坐下来写东西,就算写不出半行也停在那儿不动。等到下班的时候笔自然就放下来不管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像村上春树,就是去跑步。

我们常常把创作想得太浪漫,认为这是个人灵感的迸发,是一个爆发的过程,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创作不能只靠灵气和才气,还要靠别的。村上春树就说得很好:“才华于质于量,都是主人难以驾驭的天分。”

对于所谓的小说家及其创作而言,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力,这是将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小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继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即便能够一天三四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坚持了一个星期,却说‘我累坏了’,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是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我认为写作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写文章属于脑力劳动,然而写出一本大部头来,更近于体力劳动。诚然,写书并不需要举起沉重的物体,也不需要飞速地奔来跑去。世间的很多人似乎只看到表面,将作家的工作视为宁静而理性的书斋劳动。试它一试,立即就会明白,写小说并非那么安逸的工作。坐在书桌前,将神经如同激光束一般集于一点,动用想象力,从‘无’的地平线上催生出故事来,挑选出一个个正确的词语,让所有的流程准确无误——这样一种工作,与一般人想象的相比,更为长久地需要远为巨大的能量。这固然不必运动身体,劳筋动骨的劳动却在体内热火朝天地展开。”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练跑步的原因,是为了让身体好,有体力,以便能有写一本书的能量。

我身边也有一些小说家是这样,他们需要把写作看成是一种工作,用体力、精力、脑力,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个“正当的职业”。

你千万不要以为作家就是那种晚上喝酒,睡到下午,私人生活都很放荡的,那可不一定。有很多作家需要的就是“我也在工作,我也在上班,我跟一般人一样”的感觉,这样他才不会脱离世间。

对此,村上春树也说得很妙:很多人认为写小说、创作文学是不健康的,里面是有毒素的。的确如此,因此你更需要让身体健康,来对抗这种毒素,才能够看见人性的黑暗,在面对那个很深刻的、很深沉的黑暗之后,不会被它打倒。

对很多艺术家而言,创作是需要节奏的,一种工作的节奏。即使豪迈奔放如海明威,他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是有节奏感的。他必须保持住生活中每天都有这么一段时间,这个时间的量可能是固定的,这个时间的点也可能是固定的,他会在这中间集中精神去工作,这就是一种纪律。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很有纪律地去干一些事情的话是让人尊重的。比如每天早上去跑步或者练瑜伽、打太极拳或是修行,我对这种人特别有好感,总觉得他们这种有纪律的生活方式会带给他们额外的哲理上的领悟,甚至会达到一种修行的境界。

村上春树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有很多是村上春树对自己作为一个跑者,对自己20多年跑步生涯的经验总结。以前我认识的村上春树或者我小时候读的村上春树,给我的感觉更多像是唬唬年轻人的东西,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他真的是很认真地看待自己作为一个长篇小说家的身份。而且我赫然发现,原来他跑步跑了那么多年,现在不知不觉已经60岁了。大家常常觉得年轻人非常喜欢村上春树,村上春树也属于年轻人,其实他已经不年轻了,甚至是迈入老年的人了。而到了这个阶段,对人生就会有很多领悟,这其中自然也有很多是从跑步中得来的。

他住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园,也就是哈佛跟MIT所坐落的那个镇。他说他每天早上练跑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漂亮的哈佛大学的女学生也在晨跑,但是每个都跑得比他快,每个都超过他。“与之相比,我对败绩早已习以为常。”他觉得这些年轻人跑得那么快,充满自信,看来他们都很想赢,而落在后面的村上好像输了似的。

他说:“人世间令我徒叹奈何的事情多如牛毛,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战胜的对手亦不计其数。”

书里面还提到他当年去跑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那个境界我这个门外汉恐怕更难领悟了,但可以想到那对身体、对精神、对意志是怎样一种极端的磨炼。

他说:“在42公里处有一个标志:至此处,距离相当于全程马拉松。水泥路上鲜明地画着一条白线。跨过那条线时,说得夸张点,我感觉浑身微微一颤。跑过长于42公里的距离,我是有生以来的首次。此处对我来说便是直布罗陀海峡,越过此处,就要冲进未知的海了。”

然后他一边想一边继续跑下去,跑到60、70、80公里,全身从下面开始一步步疼上来,疼到全身都不再受人指挥,整个身体像一架快要散落的机器。“目下我的世界,从此处起向前3米便告完结,更前面的事情无须去考虑。天空也罢,风儿也罢,在吃草的牛群也罢,看客也罢,声援也罢,湖也罢,小说也罢,真实也罢,过去也罢,记忆也罢,对我已然毫无意义。将双腿从此处起,挪向前方3米外——惟有这,才是我这个人,不不,我这架机器存在的小小意义。”

他觉得自己的意识都开始变化了,跑到最后不只是肉体的痛苦,连自己是谁,现在正在做什么,大体上这些事都从念头中消失了。“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

领悟到这一点后他开始感觉到非常安静的幸福感。“跑法近似进入冥想状态。吸气,再吐气,听不出呼吸中有丝毫紊乱。”看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原来跑步跑到这个地步就像坐禅一样,修行的时候也要很安稳地观察自己的呼吸。这或许有点像“谛关”吧。

因为我看不懂日文,所以村上春树的作品要看的话只能看中文。平常他的作品都是中文版先出,英文版隔两年再出。但最近几年情况有变化,英文版会出得比中文版还快。比如这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就是英文版先出,而名字就叫WhatITalkAbout……WhenITalkAboutRunning。这样一个书名其实是另有寓意的,因为它正好取自村上春树最喜欢的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他有本书叫做《关于爱情,其实我想说的是……》。

在我看来,整本书讲的就是一个人怎么样通过跑步去悟道的感觉,不只是悟出一个小说家的真实,锻炼出一个小说家的身体、精神还有意志,还锻炼出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存在的境界。

同类推荐
  • 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朴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 岁月觅踪

    岁月觅踪

    全书分我的人生、诗词选录、近期文辑、方志文摘等四个部分,记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履痕和社会变迁:抒发了对亲情故土喝国家发展的情怀:探索和总结了十余年编纂方志的经验。
  •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
  •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介绍了元曲的整体风貌,并同唐诗宋词进行了横向比较,使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多元成就有所会心,且获得文学知识与情操素养的全面享受。《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内容丰富,每首元曲后都有注释、语译、赏析三方面内容。
热门推荐
  •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病症,而为了生活忙碌的我们都被贴上了“病人”的标签。那生活中的这些病症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们?此书带你看穿生活中肆虐的病症,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目前,生活中各种盛行的“病症”肆虐着我们的生活,本书经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分析,帮助大家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无论顺境逆境 病症与我们同在我是谁?这是古老而未有答案的话题。从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理解来看:“我”包括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的头脑、我的理想、我的灵魂、我的身份、我的名字、我的角色、我的归属、我所拥有以及其他可以想……
  • 传神

    传神

    这里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神母世界,有变幻莫测的魔法;有内藏乾坤的魂器;有无所不能的科技;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神秘。周福到只是一个小人物,娶妻生子将会是他一生最大的奋斗目标。然而,就在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的时候,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 从前有座土地庙

    从前有座土地庙

    我的出身,颇带着几分奇幻色彩。所以外公常说,我的一生注定坎坷波折。随着时间流逝,我越来越对外公的话感到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走进那座土地庙……
  • 驱逐倭寇:戚继光

    驱逐倭寇: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驱逐倭寇:戚继光》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驱逐倭寇戚继光传奇的一生。
  • 归去来兮之

    归去来兮之

    假若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继续目前的人生,还是换一种方式去尝试?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尝试新的生活吧。可有一个女孩,她选择了走回头路,只不知道此路还通否?
  • 荣格谈人生信仰

    荣格谈人生信仰

    本书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一生专著,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也是精神分析医师,荣格认为,一个人重要的是他谈论什么,而不是他赞同或不赞同什么。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水石闲谈

    水石闲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能弃少

    超能弃少

    蓦然清醒,却回到十年之前,成了那个被厌弃的屌丝学渣。曾经错过的,再不放手,被夺走的,要重新夺回来!跨越时空界限,掌控神级异能,摧枯拉朽、谁与争锋!
  • 帝国刺客

    帝国刺客

    沦落的帝国,混乱的大陆,神兽青龙的后裔,继承神兽的力量,在乱世之中依然奋起,为帝国的繁盛浴血奋战。短刃在手,凝聚真气,面对最黑暗龌龊的帝国,他们的命运将和帝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面对黑暗的种族,他们的后人再次毅然出手,誓于大陆共存亡。
  • 那女那情那事儿

    那女那情那事儿

    本书以号称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杨玉环……才女李清照,风尘女子中“秦淮八艳”等女子的生存情感为主线,共描写十九个女子红颜薄命的人生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