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6400000021

第21章 文化(5)

前几天随便翻书,见到一则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子监下的敕谕,属于那种朱皇帝口授,翰林学士笔录的,很是原汁原味,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粟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不言而喻,朱皇帝在口授这则敕谕时,有点儿肝火上窜。当然,这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元代对科举和官学一向漫不经心,又经过元末清初的战乱,朱元璋登基以后,人才奇缺,因此,不得不靠设在京师的国家学校国子监来应急,从国子监每年培养的学生,一出来就派下去做官。但是有任国子监的祭酒(校长)不知怎么有点儿窝囊,压不住茬,学校秩序未免有点儿乱,于是就惹起了事必躬亲的朱皇帝的雷霆之怒,撤掉了校长,同时发布这道杀气腾腾的谕令,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子监的醒目处。朱元璋龙颜大怒不稀罕,实际上,此人做了皇帝之后,经常怒气冲天,动辄杀人。稀罕的是他身为皇帝,对“没头帖子”即大小字报的态度,真是叫恨得要将“龙牙”咬碎,写大小字报的人,一旦被抓住了,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将人活活割碎,是古代最重的一种刑法),而且还要全家抄没,发配烟瘴地面。即使在“文革”中受尽了大字报之苦的老干部,对这东西的痛恨恐怕也赶不上朱皇帝万一。

虽说对私下写“没头帖子”痛恨不已,但这位朱皇帝却鼓励学生们打小报告,凡是打小报告的,说是要赏“大银两个”。所谓的“大银”大概就是银元宝,25两一个,明初百物都贱,大银两个估计买房置地都够了。朱皇帝不仅鼓励人们检举揭发“现行犯”,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反革命”,如果有人乐意出首, “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真是皇恩浩荡。按说,小报告跟与大小字报一样,都属于拿不上台面的行为,可是它们的命运在皇帝那里却恰好相反,一个上天,一个人地,甚至还要利用一个打击另一个。其实,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小报告,只不过像朱元璋这样赤裸裸地讲出来的,还不多见。当年韩非子给肉食者出主意,如何如何玩弄权术,引得秦始皇仰慕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此人,招数中就有“小报告”一项。秦以后的统治者虽然逐渐地开始独尊儒术,但对于韩非子的招数其实并没有置诸脑后,嘴上虽然未必认账本,但实际上都在鼓励告密。最凶的武则天,用这个办法让大部分不满意她“牝鸡司晨”的人都掉了脑袋或者闭了嘴。

但是总体来说,皇帝们鼓励归鼓励,可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士人对此大多不感兴趣,对于读书人而言,这种行为不仅失德,而且大大的有失身份。虽然每朝每代总免不了有那么几个败类,但不到万不得已,或者利益极大,是没有士人敢于轻易一试的,因为如果一旦事情败露,那么将遭到全体士子的唾弃,不仅再也没人跟他诗酒唱和,连子孙后代都无法见人。正因为如此,尽管朱家皇帝公开鼓励告密,还是得依靠专门的特务机关东西厂和锦衣卫来刺探臣子的情况。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字报和小报告却一并成为群众斗争的工具。每当有运动的时候,大小字报就会纷纷出笼,按运动的阶段和斗争的需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开始是暴露揭发问题,然后是大规模批判,最后则胜利凯旋。一般在组织和骨干的正确指引下,都能收发自如,稳准狠地打击那些本该打击的对象。当然偶尔也有失控的时候,将“本质很好”,但“生活作风”有点儿问题的好干部的那点儿尴尬事露了出来,不过好在基本上都能及时补救,不至于干扰斗争大方向。只有在“文革”这种过于庞大、群众发动过于彻底、持续时间又过长的运动里,大小字报大规模地碰伤了一大批从前一向布置和指导群众运动的人,而且将他们的隐私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变得不可爱起来。其实,就是在这场持续十年的运动中,大小字报也基本上是沿着伟大领袖的指明的道路向前码字的,按一句革命的行话,就是说大节还是好的。

小报告的命运在革命运动中显然比大字报还要好,只不过它已经换了名字,叫做向组织汇报情况,向组织交心,等等。从小学开始,班主任老师最拿手的绝活儿就是通过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向他(她)汇报情况以了解同学的每一个细节。小时候的我相当愚笨,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我在私下里干的那点儿出格的事,老师总是了如指掌。进入中学,已经是“文革”的后期了,我和我的同伴私下里聊的那些对现实不满的看法,也不知道怎么就到了老师甚至校领导的耳朵里,最后竟然演变成了政治问题,直斗得我发昏四十二章经。当时我并不明白,这种事情其实是一个普遍的风气的反映,并非我自己特别的倒霉。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种可爱的风气现在也并没有止息,大概属于宋玉说的那种“大王之雄风”吧,刮得那么理直气壮,浩浩荡荡。不仅大学生干了什么有人向上汇报,就是老师也有学生检举揭发某些思想倾向的问题。当然,大家可能都明白,我所指的并不是有人做了不法的事其他人去检举,事实上,如果真是碰到这种情况,反倒没有人敢于出头了。

在经过了大规模和频繁地用群众运动来做一切想做事情的时代,终于发现周期性的给予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四大自由”,并不能做到完全的收放自如,弄得不好还会造成大众性癫狂,贻害无穷。于是,已经被明文写入宪法的“四大”被一脚踢出,再也没有人有兴趣提起。就是一般老百姓,由于对“文革”心有余悸,想到大字报满天的情景难免打哆嗦,所以也宁愿离“四大”远远的。大字报在流行了几千年之后,第一次不仅在上层而且在下层也变成了没人理的臭狗屎。

在一个人们没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以及缺乏适当的宣泄渠道的社会,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社会,大字报和小报告实际都只是这种社会相应的政治制度的衍生物。没有人生下来就会打小报告,更没有人天生会刷大字报,在某种意义上,人的行为是制度环境塑造的。一方面,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字报和小报告这对难兄难弟,跟官场权术和宫廷阴谋一样,导演了无数哭哭笑笑的悲喜剧,堪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形政治机制。而另一方面,大字报和小报告也可以说是某种畸形的社会宣泄形式,特别是大字报,几乎成了正常年代无权的人们表达和发泄不满情绪的主要渠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观测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对这对难兄难弟爱也罢,恨也罢,自以为得计从容利用也罢,实际上都没有越出传统政治的窠臼,自然也难免传统政治的悲剧。

封杀了大字报,却依然吝啬给人们说话的机会,但人总是要说话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于是渐渐的政治笑话和小道消息泛滥成灾,现在又有了无所不在的网络,大概除了色情内容以外,网上口没遮拦的“大字报”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了。糟糕的是,对于这些饱含恶毒攻击内容的东西,即使配备上百万的网络警察恐怕也难以全部封杀。 大字报和小报告虽说是一对难兄难弟,实际上在人们的眼里,后者却更伤德,更为人们所不屑。今天,前者已经被明令取缔,而后者却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朱元璋的那个悬赏“大银两个”的上谕,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在北京过去的国子监的碑林里,如果还没有被酸雨腐蚀掉的话,那么有心人真应该拓下广泛复制,也放在现在的国子监里。

唐德刚走了,史学有点儿寂寞

唐德刚先生走了,媒体的朋友觉得我该说点儿什么。看到报纸上唐先生的大幅照片,感觉自己是该写点儿什么。写什么呢?我不认识先生,仅仅是先生的读者,千千万万喜欢先生文字的读者之一。只是,在有些人看来,我作为一个弄史的人,写作风格,跟唐德刚先生有几分相似。甚至还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受了唐德刚先生的影响。就凭这个,我也该写几个字。

没错,我很喜欢唐德刚先生的文风。但要是说我的写作风格受他的影响,倒也未必,因为看到唐先生的作品之前,我写东西已经是现在这个德行了。细品品,我那粗陋的文字,其实也跟唐先生不大像。最早看唐德刚先生的东西,是北师大出的内部资料,唐德刚先生做的胡适先生的口述史,绝对是没有版权的。不过,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事稀松平常。这套胡适口述史,正文远没有注释多。而恰好吸引我的,是注释。唐德刚的注释,跟别人不一样,对正文的考订解释,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文字,是在做评论。大段大段的评论,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几乎每段正文后面的注释,都比正文多得多。有考订,有解释,更有点评,调侃,借题发挥,甚至还有自家身世与胡适身世的比较,我就是在这套书里,得知了唐先生的一些经历.比如如何到美国留学,如何到餐馆刷盘子挣学费。让人想起当年梁启超为蒋百里的《文艺复兴史》作序,结果序言比人家正文还多。后来再看唐德刚先生专门写的《胡适杂忆》,虽然也觉得内容比较丰满,但《口述史》注释的那股子放肆的劲儿,似乎却少了一点儿。先生的口述史名篇《李宗仁回忆录》,做的中规中矩,史料价值极大。但由于没有先生那特别的注释,就文字而言,对我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

我对唐德刚先生的经历不怎么了解,只从他对胡适的注释中,了解只鳞片爪。但我感觉,虽然先生也受过西方史学的科班教育,但骨子里却依旧是个中国的文人,确切地说是民国的文人。所以,他做史,无论如何都有一股子文人味,即使不是他刻意为之,也是无意中的流露。有时候闸没煞住,流得多了,口述史就变史学随笔了。

我是个野路子的弄史之人。虽然也曾经想学正路子的人规矩一下,写点儿正经东西,也确实这样写过。但写出来的玩意,让正路子的人见了,还是野狐禅,时常被人讥为带注释的随笔。可是自打见了唐德刚,我感觉吾道不孤,前面有人这么干来的,比我干的还放肆。虽然后来我得知,唐德刚先生跟黄仁宇先生一样,在美国史学界,都是非主流人士,不怎么受待见。两人的区别是,黄仁宇先生一直在努力进入主流,对遭遇冷遇,感到万分委屈,而唐德刚先生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主流的学问很大,理论也很深。可是主流的史学,如果没有唐德刚这样的文人掺和掺和,多少有点儿寂寞。

日本“开国”的联想

有一点儿日本史常识,都会知道日本近代的开放,是缘于美国佩理舰队的叩关。1853年7月,美国海军将军佩理带了四艘军舰,后来日本人传说中的“大黑船”,直逼东京湾,要求当家的德川幕府开放国门。乖巧的幕府,在虚张声势摆了抵抗的姿势之后,在佩理的炮口下,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这一事件,就是日本的“开国”,从锁国状态,到把锁打开。跟我们中国人现在所说的开国,大有不同。

但有意思的是,率先开放国门的幕府,后来却因自己的开放,给长、萨藩倒幕的志士们,抓住了把柄。倒幕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意思之一就是幕府对外投降,以夷变夏,所以要倒之。在那个时代,这是很得人心的口号。跟我们惯常的理解正好相反,所谓明治维新,主导者开始的时候一点儿不新,反倒主张所谓的“王政复古”,新的反而是他们所要倒的幕府。可是,倒了幕府之后,当家的长、萨藩的武士们,并没有敢真的攘夷,小小的试了一下,就缩了回去,接过幕府的开放旗帜,真刀实枪地跟西方学习,咸与维新起来。

后来,1901年,即日本作为西方社会的一员,参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那年,在佩里登陆的东京湾九里滨,日本人建了一座纪念碑,上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伯理(今译佩里)上陆纪念碑”十六个大字,是伊藤博文的手笔。而伊藤博文则是当年倒幕的领袖之一,差不多跟所谓的明治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齐名。显然,在日本人眼里,被武力胁迫打开国门,已经不是国耻,而是一种值得纪念的……什么呢?荣耀吗?好像也不是,但至少是值得纪念的正面事件。

参加八国联军,是日本人感到特别露脸的一件事。因为,此前多年“脱亚入欧”的努力,变法,变制,忍着恶心,跟西方人学,喝牛奶,吃牛肉,穿西装,甚至有人鼓吹引进西方人种,改善日本人的体质。经过此番参加西方人对中国的战争,终于有了初步成效。在战争中,日本人也特意表现得更“文明”,军队纪律比西方人好得多。因此,选择此时立这样一个碑,有点儿意思。当然,日本人真正令西方刮目相看,还要等到1904年,打败了俄国人之后。

日本人很乖巧,这种乖巧,让他们在近代大多数时间里,命运比中国人好得多。国门甫开,美国总领事来到日本。日本人就花大价钱给他找了一个女孩,做仆人兼侍寝。这样的事儿,中国人是干不出来的,面子上过不去。在国门洞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妓女跟外国人做生意,国人都要嘲笑她们是“咸水妹”。赞美赛金花用身体救国,是在被八国联军打得一点儿脾气没有,死心塌地对自己(男人)没指望了,才有可能。

同理,中国人对近代受屈辱的历史,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不是怨妇似的哀戚,就是泼妇似的愤怒。英国人马戛尔尼来了,阿美士德也来了。他们也都带着舰队,但却是来要求和平通商。可是,没有结果。皇帝摆架子,中国的国门没有开。国门是被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撞开的,但对这样的“开国”,中国人一直视之为奇耻大辱。没办法,自己开的门,哪怕是被迫的,也跟被撞开,大不一样。中国人,既不可能给执行和平使命的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登陆的地点立碑,更不可能为鸦片战争中的英国舰队司令璞鼎查立碑。这事,连想想,都是罪过。

可是,我们的国门不开,有可能吗?

西方在近代,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建起了工业文明。这条路,按美籍华人学者张光直的说法,也许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特例。对人类整体发展而言,至今是福是祸都说不清楚。但是,这条路只要一走起来,整个地球上的人,就都得跟着走下去。所有的人,或早或晚,都会被拖进西方人的世界里,跟着他们一起走。这个世界,或者叫世界体系,无非是他们为了让人们跟着走而人为建构的一个架构。却富有不可抗拒的侵略性。抗拒抵抗,很悲壮,也很道德,但最终还是得跟着走。摆在后发国家面前两条路,与其被踉踉跄跄地拖着走,不如自己主动学着走。

同类推荐
  • 拒绝隐喻

    拒绝隐喻

    棕皮手记·1982~1989.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正直、诚实、善良、爱、人格受到普通人的尊重。不仅仅只征服年轻的一代,而且要征服那些较为世故的人群。不朽之作是没有“代沟”的。从整体把握世界。世间一切皆诗。一阴一阳谓之道。无为无所不为。大巧若拙。大音稀声。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钓金枝

    钓金枝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直析都市女性的生存抉择,折射出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本书用投影的笔法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贪婪、腐败、堕落等阴暗面,在冷峻的言语和深切的反思背后,作者以一颗善良豁达的爱心,带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本书语言利落,情节紧凑,生活在都市人海中的读者都能于其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凌宝漪的现状来源于母亲凌准精心周密的部署,灰姑娘几经踌躇,转身飞上华美的枝头。原本的任性上升为骄纵和嚣张,她成了母亲的机器娃娃,她在台前表演,母亲在幕后操控。母亲成功离间了她和初恋情人赵饮的爱情,把她推给某机构书记田有利。在金钱的诱惑趋势下,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满足。
  • 第九条建言

    第九条建言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一本散文、诗歌、随笔集。按照时间跨度编选,文字铿锵有力,涉猎广泛,视角独特,见解独到。
  •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天下最美的有关父爱母爱的感人文字,都曾令万千读者因感动而哭泣。希望你能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到爱的流淌,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父母陪伴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热门推荐
  • 废土尸王

    废土尸王

    本书各种打脸撕逼不服就揍型,主打末世升级证道!另外,2D!3D!Imax!啊这些都没有……重磅推荐《无限主播》http://www.qidian.com/Book/1003732245.aspx
  • 灵侍

    灵侍

    镜服务生,兼职大学生。但体内却藏有惊天大秘密,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此出现在他的面前。
  • 一念路向北(电视剧《一念向北》原著小说)

    一念路向北(电视剧《一念向北》原著小说)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一念路向北》已出版上市。电视剧《一念向北》由刘恺威主演,即将开机。————————————————————————有谁会知道,她和他结婚两年,明明执手同行,共枕同眠,心和心,却隔了天涯那么远?如果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她可不可以回到那个盛夏,不去摘那田田荷叶中最美的荷花?那么,她就不会掉进池塘,更不会被他所救,以致从此和他执手,却天涯……可是,可是,陆向北,我们明明离婚了,你为什么还要来一朵一朵掐掉我的桃花?!!————————————————————————————————————————————吉祥的群:46641169http://weibo.com/jixiangyehongxiu吉祥的新浪微博~
  • 狐魅:三世情缘

    狐魅:三世情缘

    她是数千万年前的狐仙,因爱上了一仙人,遭遇云落仙子诅咒,三世轮回,他离落是一只花妖,只因为见过她一眼,便在人间呆上了数百年,木冥,妖王,独孤沧溟,人世间的王只因狐山百年的寂寞无奈,偷偷跑出山的她,不同于在山内的冷漠孤傲,被人间的王射中不小心留了魂玉在他身上,出宫过后遇到了蛇妖差点被害。被花妖所救,闯荡世间遇到了深不可测的木冥,一切,都无法阻止……离落:怎么,浅浅莫不是瞧不起我这小小花妖?木冥:此生能遇见你,为你死一次,也就罢了独孤沧溟:我不管你是人是妖,我定要迎你为后!焕明山上,她嘶声竭力:离落,你给我回来,我宁愿不要活,你忘记你答应过我明年陪我去看十里桃花了么?
  •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以史明智,文明的产生有时需要冲撞和摩擦。本书将为你揭示停滞的帝国。
  • 颅囟经

    颅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辰陨落:天劫

    星辰陨落:天劫

    天地色变,万物丛生,当自然之力洗涤人间,可悲的,从来只有虫蚁!以破碎轩辕剑为代价,聂明重新回到了灾难之初,天地尚未塌陷,万物还没再生,时间尚早,我要逆天而行!
  • 我把你当基友你却想睡我

    我把你当基友你却想睡我

    有一个成天跳大神的基友怎么办?有一个成天看你跳大神还不信你是大神的基友怎么办?很简单,睡了他!!!这就是一对基友,没事儿破破案,抓抓鬼,跳跳大神,然后洗洗抱抱好好睡的故事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后之本宫无耻

    宠后之本宫无耻

    云国公主,嫡出行九,名为云玖,封号长乐。瑰丽华容,金娇玉贵,敏慧过人,贵不可言。传闻,她一句,胜似云皇圣旨。公主容貌倾城,身份尊贵,独得皇宠,然而,性子……云国广武二十年,长乐公主出嫁,万里红妆,嫁作卫皇为后。云国举国上下表面不舍,内心……皆大欢喜。只不过……自长乐公主入了卫国,这卫国后宫又是一番鸡飞狗跳,哀声遍野。且看穿越的公主为复仇和腹黑的皇帝如何双剑合璧,斗智斗勇。谱写一场天作之合,殊途同归的爱情。
  • 抗日之暗杀战神

    抗日之暗杀战神

    一段特殊的峥嵘岁月,一个少年从懵懂蜕变为传奇的故事。阿灵,一个从小偷鸡摸狗、偷看寡妇洗澡的少年,且看他如何从顽主,蜕变成真正的战士,杀敌寇灭恶霸,成为一代暗杀战神!倭国的女子,地主的女儿......皆对阿灵倾心,儿女情长,却始终无法融化他为国为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