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2300000031

第31章 论科学(3)

《诗经》的《国风》和《雅》《颂》里所表现的中国古代观念上的“天”或“帝”,是一个有知觉,有感情,有爱有恨的人类与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又有各种各样的鬼神也掌握人类的命运。

到了老子才有一种全新的哲学概念提出来,代替那种人格化的一个神或许多个神: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个新的原理叫做“道”,是一个过程,一个周行天地万物之中,又有不变的存在的过程。道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也是自然如此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这个自然主义宇宙观的中心观念。这个观念又是一种无为放任的政治哲学的基石。

“太上,下知有之。”这个观念又发展成了一种谦让的道德哲学,一种对恶对暴力不抵抗的道德哲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者矣。”

这是孔子的老师老子所创的自然主义传统。然而老师和弟子有一点基本的不同。

孔子是一个有历史头脑的学者,一个伟大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而老子对知识和文明的看法是一个虚无主义的看法。老子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有舟车之类的“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常使无知无欲。”这种知识上的虚无主义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民主教育哲学何等不同!

然而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自然主义本身最可以代表大胆怀疑和积极假设的精神。

自然主义和孔子的人本主义,这两极的历史地位是完全同等重要的。

中国每一次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这在中国很长的历史上有过好几次——总是靠老子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自然主义,或者靠孔子的人本主义,或者靠两样合起来,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中救醒。

第一个反抗汉朝的国教,“抱评判态度去运用人类的理智,尽力深入追求,没有恐惧也没有偏好”的大运动,正是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与孔子、孟子的遗产里最可贵的怀疑和看重知识上的诚实的精神合起来的一个运动。

这个批评运动的一个最伟大的代表是《论衡》八十五篇的作者王充(公元27~约100)。

王充说他自己著书的动机,“亦一言也,曰,疾虚妄。”“是转为非,虚转为实,安能不言!……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心愤涌,笔手扰,安能不论!论则考之以心,校之以事;虚浮之事,辄立证验。”

他所批评的是他那个时代的种种迷信,种种虚妄,其中最大最有势力的是占中心地位的灾异之说。

汉朝的国教。挂着儒教的牌子,把灾异解释作一种仁爱而全知的神(天)所发的警告,为的是使人君和政府害怕,要他们承认过去,改良恶政。

这种汉朝的宗教是公元前一二世纪里好些哲人政治家造作成的。他们所忧心的是在一个极广阔的统一帝国里如何对付无限君权这个实际问题,这种忧心也是有理由的。

他们有意识或半有意识地看中了宗教手段,造出来一套苦心结构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这套神学在汉朝几百年里也似乎发生了使君主畏惧的作用。

最能够说明这套灾异神学的是董仲舒(公元前179~约104)。他说话像一个先知,也很有权威,“人之所为,极其美恶,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种天与人君密切相感应的神学据说是有《尚书》与《春秋》(记载天地无数异变,有公元前722至481之间的三十六次日蚀,五次地震)的一套精细解释作根据。

然而儒家的经典还不够支持这个荒谬迷忌的神学,所以还要加上一批出不完的伪书,叫做“谶”(预言)、“纬”(与经书交织来辅助经书的材料),是无数经验知识与千百种占星学的古怪想法混合成的。

这个假儒家的国教到了最盛的时候确被人认真相信了,所以有好几个丞相被罢黜,有一个丞相被赐死,只是因为据说天有了灾异的警告。三大中古宗教之一真是控制住帝国了。

王充的主要批评正针对着一个有目的上帝与人间统治者互相感应这种基本观念。他批评的是帝国既成的宗教的神学。他用来批评这种神学的世界观是老子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他说: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之也。

因此,他又指出,

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蚁之在穴隙之中。……天至高大,人至卑小。……以七尺之细形,感皇天之大气,其无分铢之验,必也。

这也就是他指责天人感应之说实在是“损皇天之德”的理由。他又提出理由来证明人和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天地有意(故)生出来的,只是自己偶然(偶)如此的: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人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耶?

公元第一世纪正是汉朝改革历法的时代。所以王充尽量利用了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打破那流行的恶政招来灾异谴告的迷信说法。他说:

四十一二月曰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治所致。

然而王充对于当世迷信的无数批评里用得最多的证据还是日常经验中的事实。他提出五“验”来证明雷不是上天发怒,只是空中阴阳两气相激而生的一种火。

他又举许多条证据来支持他的无鬼论。其中说得最巧妙,从来没有人能驳的一条是:“如审鬼者死人之精神,则人见之,宜如见其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服无精神,人死与形体俱朽,何以得贯穿乎?”

以上就我所喜欢的哲学家王充已经说得很多了。我说他的故事,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的经典时代的大胆怀疑和看重知识上的诚实的精神如何埋没了几百年还能够重新起来推动那种战斗:用人的理智反对无知和虚妄、诈伪,用创造性的怀疑和建设性的批评反对迷信,反对狂妄的权威。大胆的怀疑追问,没有恐惧也没有偏好,正是科学的精神。“虚浮之事,辄立证验”,正是科学的手段。

我这篇论文剩下的部分要给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运动做一个简单的解说性的报告。这个运动开头的时候有一个:“即物而穷其理”,“以求至乎其极”的大口号,然而结果只是改进了一种历史的考证方法,因此开了一个经学复兴的新时代。

这个大运动有人叫做新儒家运动,因为这是一个有意要恢复佛教进来以前的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一个要直接回到孔子和他那一派的人本主义,要把中古中国的那种大大印度化的,因此是非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推翻革除的运动。

这个运动在根本上是一个儒家的运动,然而我们应当知道那些新儒家的哲人又很老实地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至少一部分正是道家传下来的,新儒家的哲人大概正好认为这种宇宙观胜过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以来的那种神学的、目的论的“儒家”宇宙观。

所以这又是老子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人本主义合起来反抗中古中国那些被认为是非中国的、出世的宗教的一个实例。

这个新儒家运动需要一套新的方法,一套新工具,于是在孔子以后出来的一篇大约一千七百字的《大学》里找到了一套方法。

新儒家的开创者们从这篇小文章里找着了一句“致知在格物”。程氏兄弟(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的哲学,尤其是那伟大的朱熹(1130~1200)所发扬组织起来的哲学,都把这句话当作一条主旨。

这个穷理的意思说得再进一步,就是“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什么是“物”呢?照程朱一派的说法,“物”的范围与“自然”一般广大,从“一草一木”到“天地之高厚”都包括在内。但是这样的“物”的研究是那些哲人做不到的,他们只是讲实物讲政治的人,只是思想家和教人的人。他们的大兴趣在人类的道德和政治的问题,不在探求一草一木的“理”或定律。所以程颐自己先把“物”的范围缩到二项:研究经书,论古今人物,研究应接事务的道理。所以他说,“近取诸身”。

朱子在宋儒中地位最高,是最善于解说,也最努力解说那个“即物而穷其理”的哲学的人,一生的精力都用在研究和发挥儒家的经典。他的《四书(新儒家的《新约》)集注》,还有《诗经》和《易经》的注,做了七百年的标准教本。“即物而穷其理”的哲学归结是单为用在范围有限的经学上了。

朱子真正是受了孔子的“苏格拉底传统”的影响,所以立下了一套关于研究探索的精神、方法、步骤的原则。他说:“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怎样才是虚心呢?他又说:“须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的意思,便只见甲的不是,先有主张甲的意思,便只见乙的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张载,1020~1077)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

十一世纪的新儒家常说到怀疑在思想上的重要。张横渠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子有校勘、训诂工作的丰富经验,所以能从“疑”的观念推演出一种更实用更有建设性的方法论。

他懂得怀疑是不会自己生出来的,是要有了一种困惑疑难的情境才会发生的。他说:“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到了一种情境,有几个发生互相冲突的说法同时要人相信,要人接受,也会发生疑惑。朱子说他读《论语》曾遇到“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他所以“便着疑”。怎样解决疑惑呢?他说:“只有虚心。”“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为是,且顿放一所,又穷他语,相次看得,多相比并,自然透得。”陆象山(1139~1193)是朱子的朋友,也是他的哲学上的对手。

朱子在给象山的一封信里又用法官审案的例说:“(如)治狱者当公其心,……不可先以己意之向背为主,然后可以审听两造之辞,旁求参伍之验,而终得其曲直之当耳。”

朱子所说的话归结起来是这样一套解决怀疑的方法:第一步是提出一个假设的解决方法,然后寻求更多的实例或证据来作比较,来检验这个假设,——这原是一个“未可便以为是”的假设,朱子有时叫做“权立疑义”。

总而言之,怀疑和解除怀疑的方法只是假设和求证。

朱子对他的弟子们说:“诸公所以读书无长进,缘不会疑。某虽看至没紧要的事物,亦须致疑。才疑,便须理会得彻头。”

正因为内心有解决疑惑的要求,所以朱子常说到他自己从少年时代起一向喜欢做依靠证据的研究工作(考证)。他是人类史上一个有第一等聪明的人,然而他还是从不放下勤苦的工作和耐心的研究。

他的大成就有两个方向:

第一,他常常对人讲论怀疑在思想和研究上的重要,——这怀疑只是“权立疑义”,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要克服的疑难境地,一个要解决的恼人问题,一个要好好对付的挑战。

第二,他有勇气把这个怀疑和解除怀疑的方法应用到儒家的重要经典上,因此开了一个经学的新时代,这个新经学要到他死后几百年才达到极盛的地步。

他没有写一部《尚书》的注解,但他对《尚书》的研究却有划时代的贡献,因为他有大勇气怀疑《尚书》里所谓“古文”二十五篇的真伪。这二十五篇本来分明是汉朝的经学家没有见到的,大概公元四世纪才出来,到了七世纪才成为《尚书》的整体的一部分。

汉朝博士正式承认的二十八篇(实在是二十九篇)原是公元前二世纪一个年老的伏生(他亲身经历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口传下来,写成了当时的“今文”。

朱子一开始提出来的就是一个大疑问:“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者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的,至于易的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朱子语类》记载他对每一个问《尚书》的学生都说到这个疑问。“凡易读者皆古文,……却是伏生记得者难读。”朱子并没有公然说古文经是后来人伪造的,他只是要他的弟子们注意这个难解的文字上的差别。他也曾提出一种很温和的解释,说那些难读的大概代表实际上告戒百姓的话,那些容易读的是史官修改过的,甚至于重写过的文字。

这样一个温和的说法自然不能消除疑问;那个疑问一提出来就要存在下去,要在以后几百年里消耗经学家的精神。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

    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

    人类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做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是一位尊天信鬼神而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使者;是一位充满爱心与理想、重视民利民生的思想家;是一位崇尚统一,推崇圣贤政治的哲人。是的,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集鲜明特色与争议于一身的先哲。因此,《墨子原来这样说》针对墨子所提出的意志修为、尚贤使能、尚同控制、人间兼爱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分析与解读,让我们与先哲墨子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与对话吧!《墨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歌德及其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认识歌德的范围和视野,推进了对歌德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论述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探讨了歌德对中国的认识,具体而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对歌德的接受过程,说明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分析了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得到的评价和所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以及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从歌德作品和思想那里所获得的启迪和思想源泉。
热门推荐
  • 庐壶逸事

    庐壶逸事

    穷苦少年,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富少;青涩青年,如何大杀四方,无人匹敌;平凡学生,如何玄幻成仙。
  • 倾世美人:至尊邪凤惊天下

    倾世美人:至尊邪凤惊天下

    【正文完】她身为时空守护者,却是去守护99份爱情,跟月老抢饭碗。你有金品灵丹?那算什么,她信手拈来。你灵源醇厚?不好意思,萌宠一出咬死你,还不用亲自动手。她向来善良,但龙有逆鳞,凤有麟角,触者必亡。他人魔之子,黑暗之王,远古上神,只愿为她回眸。天下动荡,时空耗损,她以绝地反击之势游走,血染琉璃,凤惊天下。【温馨版】“千年等候,百年回眸,只为能爱着你,宠着你,恋着你。”一句温柔的话语进了她的眼,暖了她的心。“我跨越时空,游走三界,只为遇见你,守护你,爱上你。”【狂傲版】他说:“碎魂狱,千重殿,毁天灭地,涅槃重造,我也要留下你。”她因任务而来,终究丢了心,失了魂。“你是我唯一的逆鳞。”
  • 重生之甜城

    重生之甜城

    齐橙“有幸”成为那个四百万分之一的人,新生活在未来展开~但是……什么?!没巧克力?什么?!没甜点?什么?!你们不知道那是啥?!罢了罢了,有材料有技术还怕做不出来吗?咦?一不小心就出名了?边做边吃边开店,无聊时全息游戏玩起来~啊,原来你也喜欢甜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温润吃货在未来制作糖果甜点,稀里糊涂的被人拐回家的故事~1V1,HEQwQ这里是第一个坑嘤嘤,有哪里不对哒还请大家谅解QAQ
  • 六九年

    六九年

    当克华和一家人坐在南下的火车上将永久地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才知道年初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
  • 听,潮汐之声

    听,潮汐之声

    忠诚坚定如钢守卫着万里海疆使命壮丽神圣碧血书写誓言无声荣誉辉耀星光浪花是闪耀的军功章(近来要上学了,所以不能保持日更的状态,望读者们原谅。我保证!这绝不是巨无霸坑。)
  • 凤定天下:逃嫁太子妃

    凤定天下:逃嫁太子妃

    传言她是凤定天下的神女,可她爹不疼,娘去世,五岁被查出是个废柴,被赶出南家。十年转眼过去,她又回到南家,所有人折服在她的脚下。听她是天才神女,纷纷来娶亲?武林前五高手来娶亲?不嫁!凤国皇帝来娶亲?不嫁!凤国战神王爷来娶亲?不嫁!所有国家令武林为之震叹的东篱国太子兼幽冥宫的宫主两手空空走到她面前,“你肯嫁我,我就把这天下送你作为聘礼。”“天下?我不屑!”“你不屑也没办法,本宫要定你了。”
  • 全梁文

    全梁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情圣江山

    情圣江山

    拥有仙级法宝紫金雷电双锤、能自动吸收天地灵气进级的自然圣树和奔雷圣鞭两大分身;高人指导兵法政治之道;可以互相容合、转换的绝世神功。看主角是怎样失去江后,自强自立,一步一步打下自已的一片江山;这是一部道、佛的对决,看主角怎样齐集转世三十六天罡星君,七十二地煞星君,再战漫天大佛、菩萨!
  • 窃海

    窃海

    新书【孤峰】已经上传。书号1026194新书【孤峰】已经上传。书号1026194新书【孤峰】已经上传。书号1026194
  • 六王之后:美人如鸩

    六王之后:美人如鸩

    (完结文)第一次见面她是王后,他是小贼;第二次见面她是国君,他是奴隶;第三次见面她被人劫持囚禁,他生死作陪;第四次见面他成了她的宿敌!一切情爱化作骗局!一个是为爱人出卖自己的天之娇女,一个是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奴隶将军,他们相爱,他们伤害,只因站在权利的两岸,最后是野心战背叛了情感还是情感压制了野心?(过程有虐,结局HE,1vs1)群号:34068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