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2200000003

第3章 齐学(1)

第一章 思想混合的趋势

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他们虽然称道尧舜,称述先王,终究遮不住他们的创造性,终究压不住他们的个性。

其实尧舜先王便是他们创作的一部分,所以韩非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孔氏有孔氏的尧舜,墨者有墨者的尧舜,其实都是创作的。

在这个自由创造的风气里,在这个战国对峙的时势里,中国的思想界确然放了三百多年的异彩,建立了许多独立的学派,遂使中国古代思想成为世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

但我们细看这三百多年的古代思想史,已觉得在这极盛的时代便有了一点由分而合的趋势。这三百多年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作两个时期,前期趋于分化,而后期便渐渐倾向折衷与混合。

前期的三大明星,老子站在极左,孔子代表中派而微倾向左派,墨子代表右派,色彩都很鲜明。

老子提出那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观念,用那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来破坏古来的宗教信仰,用那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来攻击当日的政治制度,用那无名和虚无的思想来抹煞当日的文化,这都是富于革命性的主张,故可以说是极左派。

孔子似乎受了左派思想的影响,故也赞叹无为,也信仰定命,也怀疑鬼神,也批评政治。

然而孔子毕竟是个富于历史见解的人,不能走这条极端破坏的路,所以他虽怀疑鬼神,而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虽赞叹无为,虽信仰天命,而终身栖栖皇皇,知其不可而为之;虽批评政治,却不根本主张无治,只想改善政治;虽不满意于社会现状,却不根本反对文化,总希望变无道为有道。

老子要无名,孔子只想正名;老子要无知无欲,孔子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孔子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故孔子的思想处处都可以说是微带左倾的中派。

墨子的思想从民间的宗教信仰出发,极力拥护那“尊天事鬼”的宗教:一方面想稍稍洗刷那传统的天鬼宗教,用那极能感动人的“兼爱”观念来做这旧宗教的新信条;一方面极力攻击一切带有宗教革命的危险性的左倾思想。

他主张兼爱,说兼爱即是天志,这便是给旧宗教加上一个新意义。他要证明鬼的存在,这便是对怀疑鬼神的人作战。他要非命,因为“命”的观念正是左倾的自然主义的重要思想,人若信死生有命,便不必尊天事鬼了,故明鬼的墨教不能不非命。

墨子的兼爱主义和乐利主义的人生哲学,和他的三表法的论理,都只是拥护那尊天明鬼的宗教的武器。故墨家的思想在当日是站在右派的立场的。

这是古代思想第一期的分野。后来老子一系的思想走上极端的个人主义,成了杨朱的为我,以至于许行、陈仲的特立独行,都是左派思想的发展。

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想用人类的父子天性来做人生行为的制裁,不必尊天明鬼而教人一举足,一出言,都不敢忘父母。同时他们又极力提倡教育,保存历史掌故,提倡礼义治国。这都是中派思想的本色。

直到孟轲,还是这样。孟轲说仁义,重教育,都是中派的遗风;而他信命,信性善,讲教育则注重个人的自得,谈政治则提倡人民的尊贵,这又都是左倾的中派的意味。

至于右派的墨者,在这发展的时期里,造成“巨子”的领袖制度,继续发展他们的名学,继续发挥兼爱的精神,养成任侠的风尚,并且在实际政治上做偃兵的运动,这都是直接墨子教义的发展。

这三大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属于我们所谓古代思想史的前期。在这一期里,三系都保存他们的个别精神,各有特异的色彩,故孟轲在前四世纪还能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他攻击杨子为我,又反对墨者的爱无差等说,都还可见三系的色彩。

但前四世纪以后,思想便有趋向混合的形势了。这时代的国际局势也渐渐趋向统一,西方的秦国已到了最强国的地位,关外的各国都感觉有被吞并的危险。国际上的竞争一天一天更激烈了,人才的需要也就一天一天更迫切了。

这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外三种:军事家,内政人才,外交人才。这是廉颇、李牧、申不害、范睢、张仪、苏秦的时代,国家的需要在于实用的人才,思想界的倾向自然也走上功利的一条路上去。苏秦、张仪、范睢、蔡泽诸人造成游说的风气,游说是当时的外交手段的一种,游说的方法是只求达目的,不择手段的。

冷眼的哲学家眼见这个“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世界,于是向来的左派的营垒里出来了一些哲人,彭蒙、田骈、庄周等,他们提倡一种“不谴是非”的名学,说“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这一派的思想指出是非善恶都不是绝对的,都只是相对的,都是时时变迁的。这种名学颇能解放人的心思,破除门户的争执,同时也就供给了思想界大调和混合的基础。《庄子》书中说的: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莛是屋梁,楹是屋柱),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

这种“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逻辑,便是思想大调和的基础。

这时代不但是游说辩士的时代,又是各国提倡变法的时代。

商鞅的变法(前395年~338年),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前307年~295年)也收了很大的效果。在变法已有功效的时代,便有一种变法的哲学起来。

如韩非说的“圣人不务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时移而治不易则乱”,便是变法的哲学。(《战国策》记赵武灵王变法的议论,——也见于《史记·赵世家》,和《史记·商君列传》里讨论变法的话,太相像了,大概同出于一个来源,都是后人用韩非的变法论来敷演编造的。)

这种思想含有两个意义:一是承认历史演变的见解(“三代不同服,五帝不同教”);一是用实际上需要和利便来做选择的标准(“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苟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这两个意义都可以打破门户的成见和拘守的习惯。

历史既是变迁的,那么,一切思想也没有拘守的必要了,我们只须看时势的需要和实际的利便充分采来应时济用便是了。所以前三世纪的变法的思想也是造成古代思想的折衷调和的一个大势力。

当时的法治学说便是这个折衷调合的趋势的一种表示。前四世纪与前三世纪之间的“法家”便是三百年哲学思想的混合产物。

“法”的观念,从“模范”的意义演变为齐一人民的法度,这是墨家的贡献。法家注意正名责实,这便和孔门的正名主义和墨家的名学都有关系。

法家又以为法治成立之后便可以无为而治,这又是老子以下的无为主义的影响了。法家又有法律平等的观念,所谓“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所谓“顽器聋瞽可与察慧聪明同其治”,这里面便有墨家思想的大影响。

当时古封建社会的阶级虽然早已崩坏了,但若没有墨家“爱无差等”的精神,恐怕古来的阶级思想还不容易打破。(苟子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可见儒家不赞成平等的思想。)

故我们可以说,当时所谓“法家”其实只是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折衷混合。其中人物,如慎到便是老庄一系的思想家,如尹文的正名便近于儒家,他们非攻偃兵,救世之斗,又近于墨家;又如韩非本是荀卿的弟子,而他的极端注重功用便近于墨子,他的历史进化观念又像曾受庄子的思想影响,他的法治观念也是时代思潮的产儿。

故无论从思想方面或从人物方面,当日的法治运动正是古代思想调和折衷的结果。

以上略述古代思想由分而合的趋势。到了前四世纪与前三世纪之间,这个思想大混合的倾向已是很明显的了。

在那个时代,东方海上起来了一个更伟大的思想大混合,一面总集合古代民间和智识阶级的思想信仰,一面打开后来二千年中国思想的变局。这个大混合的思想集团,向来叫“阴阳家”,我们也可以叫它做“齐学”。

第二章 齐学的正统

战国的晚期,齐国成为学术思想的一个重镇。《史记》说:

宣王(齐宣王的年代颇有疑问。依《史记·六国表》,当西历纪元前342~324年。依《资治通鉴》,当前332~314年)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史记》四六)

《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里也说:

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史记》七四)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奭者,齐诸邹子,亦颇采邹衍之术以纪文。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同上)

《史记》记齐国的事,最杂乱无条理,大概是因为史料散失的缘故。《孟子荀卿列传》更杂乱不易读。

但“稷下”的先生们,似乎确有这么一回事;虽然不一定有“数百千人”的数目,大概当时曾有一番盛况,故留下“稷下先生”的传说(彭更问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此可见稷下“数百千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可以说,前四世纪的晚年,齐国因君主的提倡,招集了许多思想家,“不治而议论”,造成了稷下讲学的风气(稷下有种种解说:或说稷是城门,或说是山名)。稷下的先生们不全是齐人,但这种遗风便造成了“齐学”的历史背景。

司马迁说: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史记》一二九)

班固引刘向、朱赣诸人之说,也道:

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至今其土(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汉书》二八)

这个民族有迂缓阔达而好议论的风气,有足智的长处,又有夸大虚诈的短处。足智而好议论,故其人勇于思想,勇于想象,能发新奇的议论。迂远而夸大,故他们的想像力往往不受理智的制裁,遂容易造成许多怪异而不近情实的议论。

《庄子》里说,“齐谐者,志怪者也。”孟子驳咸丘蒙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可见齐人的夸诞是当时人公认的。这便是“齐学”的民族的背景。

齐民族自古以来有“八神将”的崇拜,《史记·封禅书》说得很详细。八神将是

一、天主 二、地主 三、兵主 四、阴主

五、阳主 六、月主 七、日主 八、四时主

这个宗教本是初民拜物拜自然的迷信,稍稍加上一点组织,便成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兵的系统了。试看天主祠在“天齐”,天齐是临淄的一个泉水,有五泉并出,民间以为这是天的脐眼,故尊为“天脐”。

这里还可见初民的迷信状态。拜天的脐眼,和拜“阴主、阳主”,同属于初民崇拜生殖器的迷信。由男女而推想到天地日月,以天配地,以日配月,都成了男女夫妇的关系。

再进一步,便是从男女的关系上推想出“阴”“阳”两种势力来。阴阳的信仰起于齐民族,后来经过齐鲁儒生和燕齐方士的改变和宣传,便成了中国中古思想的一个中心思想。这也是齐学的民族的背景。

梁启超先生曾说:

《仪礼》全书中无阴阳二字,其他三经(《诗》《书》《易》之卦辞爻辞)所有……“阴”字……皆用云覆日之义,……或覆蔽之引申义。……其“阳”字皆……以阳为日,……或用向日和暖之引申义。(《阴阳五行说之来历》,《饮冰室文集》卷六十七)

他又指出,《老子》中只有“负阴而抱阳”一句;《彖传》《象传》里也只有一个阴字,一个阳字。他又说:

至《系辞》《说卦》《文言》诸传,则言之较多。诸传……中多有“子曰”字样,论体例应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同上)

他的结论是:

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

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日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同上)

梁先生的结论是大致不错的。阴阳的崇拜是齐民族的古宗教的一部分。五行之说大概是古代民间常识里的一个观念。

古印度人有地、水、火、风,名为“四大”。古希腊人也认水、火、土、气为四种原质。五行是水火金木土,大概是中国民族所认为五种原质的。《墨子·经下》有“五行毋常胜,说在宜”一条,而《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评子思、孟轲道: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乃)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同类推荐
  •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在人们都拼命追求物质幸福的时代,凭添了许多的惆怅、无奈与困惑,希望儒家的学问和智慧能引导人们站在今天,赢得未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热门推荐
  • 公主种田也疯狂

    公主种田也疯狂

    一场蓄意已久的阴谋让长公主皇甫悠然流落民间,从此隐姓埋名,种种田,养养娃,小日子棒棒哒!
  • 逐鹿图

    逐鹿图

    风云变幻魅影诡谲平静千年的古国再次响起战鼓魔法兵锋明争暗斗风火冰霜共谱肃杀之曲烟雨飘摇同唱轮回之歌
  • 大厚黑学:中国最成功的心理术与处世术

    大厚黑学:中国最成功的心理术与处世术

    《厚黑学》一书见解深邃.文笔流畅轻松,语言幽默隽永,既能启迪心智,增长智慧,又能让读者学会如何得心应手地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是掌握当前社会最佳的“生存法则”。《厚黑学》,一部处世奇书,问世百余年而畅销不衰。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曾轰动中国思想界。林语堂、柏杨、南坯瑾、李敖等都曾为其作序。“厚”,不是单纯的厚颜无耻,恬不知耻,而是隐忍、宽厚与醇厚。“黑”,也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
  • 云杯

    云杯

    他,是最年轻的模特缪斯,同时也是一个天才作曲家。他的歌曲、他的声音,他走秀时的气场甚至于平时那冷淡空灵的气质,无一不是吸引众人眼球的原因。然而他曾爱过的人,却不爱他。他,同是年轻有为的模特,长相与性格不符的他,常常苦恼于那副略显凶恶的面容让人误以为他是个不好惹的黑道老大。他们相识于模特这个职业,又亲近于那意外的一夜。
  • 仙破乾坤

    仙破乾坤

    世间是个大牢笼,凡尘修士皆被束缚,不得长生。渡劫,飞仙,神祗,永恒。修真四步,谁可以渡劫成仙,直达彼岸,成就那永恒的神话?箫林,一平庸少年,无意间拾得一五彩琥珀,从此踏上修真路。……………………资质平庸?没关系,五彩神石里有淬体大鼎,让你的资质要怎么逆天就怎么逆!灵气不够?没关系,五彩神石里灵气太多,没事就在里面泡个澡吧!没人指导?更没关系,五彩神石里有前辈残魂,“小伙子,你想学什么大乘功法?”前辈笑呵呵的问道。……………………且看他如何以一己之力,自掌命运,扬名修真。
  • 马斯洛的智慧

    马斯洛的智慧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 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不定期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重生之刘备新传

    重生之刘备新传

    刘备奔波一生,有枭雄之名,才德兼备,又得贤才为辅,却仅得一州之地,再传而亡.如果刘备有了另一段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记忆,他会怎样呢,还会屡屡败在曹操的手下吗,他将建立怎样一个帝国,一切尽在《重生之刘备新传》
  • 地下生活

    地下生活

    人,在社会上所寻找的,究其根本无非名与利而真正所能依靠的也无非情感与信任忠诚,信任,荣誉,倘若都变得虚幻我们该依靠什么生活下去幻觉,越来越深的幻觉
  • 杨桐: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杨桐: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他是遵义叱咤风云的少年,可两年来他竟在做着同一件事——找一个叫做季凌薇的女孩。那个女孩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曾陪伴着他度过每天的孤单,可是却在两年前的某一天消失了!今天他终于找到了她,可她竟不要他喜欢了!他为了让她回到自己身边,命都可以不要。他说:老子充了两年的黄钻,就为了看看被挡访客里有没有你,可你居然一次都不要来被挡?他说:季凌薇,你这个瓜娃子,老子有保险,你怕什么!他说:除了你,我谁也不要。
  •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精选了马克思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