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27500000015

第15章 真情之道,亲情无价(1)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南怀瑾先生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父母的养育之恩,恩重于山,深于海,几乎不可量。毋庸置疑,没有父母的苦心培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再有,世上有种痛,它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其不可承受之重,不言而喻。所以说,人生中,我们应当懂得孝悌之道。须知,孝敬父母,珍重亲情的人生,才是完满幸福的人生。

再者,须知人间真情之得来,几乎无不与家庭有关。因此,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抑或是对爱人,我们都应当有一定的合理的态度与方式,方可得人间之真情,日日体味生活的真味。那么这其中的真情从何而得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梁先生的观点与经历,并从中收获一定的启示吧。

为孔孟之道讨个说法

梁先生语录:

你把吃人礼教和孔孟之道作为一事,岂得谓平?如若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礼教,吃人礼教就是孔孟之道,则数千年来中国人早被吃光死光,又岂能有民族生命无比绵长,民族单位无比拓大之今日?

历史上有一个轰动全中国的运动,那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唤醒民族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这场运动的提倡者们都认为封建礼教有吃人的本质,而孔教的核心便是封建礼教,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了一场狂热的批孔运动——“打倒孔家店”。

代表人物陈独秀说:“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之深,厌恶之深。

后来李大钊评论孔教说:“锢蔽其聪明,天阏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绝其迈进之路。”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出对孔孟之道的批判。

梁先生疾呼孔子有功有过,不可全盘否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倡的礼乐之道在梁先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下是极为被批判的,时至今日,也常为人所诟病。但是,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与近代的“吃人的礼教”是不等同的。在这一点上,梁先生认为,类如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者皆出自后儒。也就是说,近代所谓“吃人的礼教”并非是孔孟之礼教,而是礼教后来发展的模样。换句话说,孔孟之礼教,有它独到的好处。且不说他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就从眼下看,它仍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对孔子之“仁”的继承。在“仁”的核心中,孔子以孝悌为根本。可见,孔子对孝悌之道的重视。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声色名利为重的社会中,这对那些看轻孝悌之道的人来说,不正是一面明镜吗?

梁先生独能生命化孔子,因为他懂儒家的精华。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事实上不是近代“吃人的礼教”。孔子所强调的“礼”与“仁”,不是一种行为上的束缚,而是道德上的要求。因此,梁先生疾呼:儒家不是宗教,是道德。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要继承的是孔子的“活的礼教”,特别是其“仁”之本——孝悌之道。

关于孝悌之道,孔子曾告诫弟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这些句子不依然是能让为人子女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良言警句吗?有多少人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要掩卷自责,又有多少人喜乐忧惧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可以说,这些话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情感的激发和人性的启迪。

人生于世,我们当时时谨记孝悌之道,做一个孝顺的人,方不枉为人。若不然,麻雀尚能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呢?又何况是21世纪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呢?

人生中,我们也应当本着客观的眼光去看孔孟之道,去评价孔子的礼教思想,将孔孟之道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孝悌之道,作为自我修持的明镜,做一个懂孝悌之道、有道德的人,这样一来,才能享受无价的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而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伦理本位,孝悌为本

梁先生语录:

中国文化原来是起于家庭,它就是“孝悌慈和”。

当年,梁先生送给毛主席一本书,叫做《乡村建设理论》。在这本书中,梁先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的情况,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

梁先生认为,所谓“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把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

从社会伦理学角度上看,“父慈子孝,还有兄友弟慕,夫妻相敬,亲朋相善”等,都是“伦理本位”的内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它们是指导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注重明确的分工,人也一样。比如在家庭关系上,这样的分工就更明确。例如我们一旦来到人世间,慢慢就需要扮演各种角色,从子女开始,再到兄长、姐妹、父母等。而“伦理本位”所要教会我们的是,给我们以明确的义务与责任。譬如,为人子女者,最基本的任务莫过于孝敬父母,除此还有尊敬兄长等。人人都有自己的义务,人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义务,进而“本着自己的义务去尽自己的责任,孝家庭,也孝社会”。

大家都知道,儒家正是“伦理本位”的规范。而在“伦理本位”所有内容中,它尤为强调孝悌,并且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对此,梁先生是深表赞同并且力尽推崇的。

“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的确,从我们落地,到我们睁开双眼看世界,最先看到的人,还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如若我们想要用心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首先就应当用心地和最眼前的人快乐地生活,不然,最眼前的人我们都无法相处好,不能真情相待,何况是茫茫人海中其他的人呢?关于这一点,梁先生也持以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我们不愿作好的生活则已,若要作好的生活,则当然从根本的地方作起,从眼前开端。”

而最眼前的人,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人,是父母。不言而喻,“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悌开端”。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能诚心诚意地对父母行以孝悌之道,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和气、幸福和快乐的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是充满人间真情的,而拥有这样的生活的人,才算是真正体味生活真味的人。对此,梁先生将孝悌看成是一种很柔和、很好的行为,他说,这样的行为,“仿佛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团和气”,由此层层推进,“然后把家庭化成一团和气,以至把社会、国家、世界化成一团和气”。

可以说,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以孝悌为本的人,是难以体味生活真味的。试问,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养父母没有真情,“我们敢断言他对别人能有真情么”?再者,“越过家庭的和气春风”,何谈“国际的和气春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以孝悌为根本。有本乃立。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侍奉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犹如水中浮萍,只能随波逐流,一生为人虚伪;亦如没有根的树,必将枯槁。人没有良心,就好比树木没有根茎;人生不讲孝悌,无异于咬舌自尽。懂孝悌之道,并且以孝悌为本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

因此,梁先生主张,人们不仅要学孝,谈孝,更要身体力行,做个孝顺父母的人,这样的人,才配谈孝。而真正尝过孝悌的味道的人,才能体味人间真情,进而体味生活真正的味道。

人生于世,我们不仅要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更要坚持“伦理本位,孝悌为先”的道理。人生几十年,孝悌乃是我们立身的根本,无本不立,有本方可立。不论身处何境,身在何处,不论贫贱富贵,不论年龄大小,父母在,不可不孝。

了解孝悌的本质

梁先生语录:

孝梯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乐,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悌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

“孝悌”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伦理以“孝悌”为实践的原则,几乎一切伦理的实践,均以“孝悌”为基础而发展出去。可见,“孝悌”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之大。

若要穷根究底,到底什么是“孝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懂孝悌之意,不知孝悌之义。

所谓“孝悌”,《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悌,善事兄长者。”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尽管“孝”“悌”分工明确,但是二者的关系却互为表里,甚为紧密。

而梁先生谈到“孝悌”时,说:“孝悌是什么?是说儿子、或者幼辈,对父母、对长辈的尊重、顺从,这就叫孝悌。”

由上可知,不论是从哪种解释,孝悌不外乎是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这可以说是“孝悌”的内核。

自古至今,人们对孝悌都是极为重视的。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可见,不论是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个人修持上,孝悌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生于世,若是缺少孝悌这一环,就好比是脱环的链子,难得完整。

所以说,生命中,我们要看重孝悌的意义,重视孝悌之道,方可成就完满的人生。但是,真正的孝悌不是依葫芦画瓢,临摹而来的,也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这就好比是吃糖,究竟这糖是哪种甜,有多甜,不是听别人的描述就能完全知味的,相反,可能会完全不知其中的滋味,只有亲自去品尝了,个中滋味,才能了然于心。

了解孝悌之道的真谛也是一样的。人生于世,若要懂得孝悌之道的本质,须得亲身去践行孝悌之道,才可以。不然,无异于鹦鹉学舌。更有甚者,可能会歪曲孝悌之道,误解为封建纲常中的糟粕,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

事实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梁先生认为,不能从社会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去理解它,而应当从个体生活本体上去理解它,依此去看,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是生命里面灵活的、自然的一个心情”,而不是一种桎梏,更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枷锁。

生活中,有人把孝悌当做是人生的一种强迫性的责任,实则不然。从梁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孝悌乃生命之美,它是一种柔和心理,能内化生命,也能外化生活。换句话说,人们对双亲的孝顺,对长辈的孝悌是发自肺腑的感激,是源自生命深处的赞美,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责任,更不是仅仅把它当做是生命中应尽的一种义务。试问,若是人人行孝,都是出自这样的心情,那么,我们能不说这样的人打心底是一个充满内在美的人吗?而这样的人,又怎会被人间的真情所辜负?答案皎如天日。

而行孝悌之道更是如此。真正的孝悌之道要身体力行。但是,真正奉行孝悌之道时,又不能曲解孝悌之道的内涵,若是将其孝悌之道仅仅当做是为人的一种义务或是责任,那么,就可能会走进为了行孝而行孝的误区。身处其中的人,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其情其意不是源自肺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样的行孝方式,难以让自己体味人间的真情,也难以让父母长辈感受到晚辈的爱意与温暖。因为这样的孝悌,是出于某种道德上的要求,抑或是无奈。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把孝悌当做了生命中的包袱与束缚。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心理的引导下行孝,若要在内感知生命的优美,在外荣获人生的真情、生活的真味,是极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综上可知,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是收获人间真情,捕捉生活真味难得的捷径。人生于世,风风雨雨几十年,人情冷暖也好,世态炎凉也罢,为人子女,势必要了解孝悌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行使孝悌之道,进而从内心到外在的生活,都能品味生活的真味,感受人间的真情。这是梁先生对孝悌更深层次的与众不同的解读,也是我们完善自我,进而品味人间真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同类推荐
  • 如何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员工

    如何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员工

    本书内容包括:“一生使命:拥有一颗责任心”;“珍惜工作,活在当下”;“忠诚敬业,受益终身”;“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绝对服从,对领导负责”等。
  •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能言善辩的好口才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能言善辩的好口才

    古今中外99%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公众演讲和沟通的大师。不管是政界领袖克林顿、奥巴马,还是商界的成功人士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马云等等,他们无一不具备能言善辩的好口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分别是:原子、美钞和口才。而现在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改成是:口才、美钞和电脑。口才从原来的第三位变成现在的第一位,可见他们把口才看得多么的重要。
  • 审视你的心灵

    审视你的心灵

    心灵是条大道,行路人赶早赶迟,都在这条路上奔波。昔日蒋公中正先生有言:“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是窥视人生智慧的大境界。他提醒世人行走大道要注意判断起步之际心灵的感念与选道的对错。故春秋荀况《劝学》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进一步讲述每个人行走人生大道的行径应该从小做起,要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直至成才。本书提出的“心灵大道”论,就是一念之间的哲学,它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心灵在一念之间进行善恶、是非的选择,人生大道的方向就呈现出光明与黑暗两个极端。
  • 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古人云“事之至大,莫如知人”,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认清一个人更重要的了。但是,识人难,知心更难, “人心隔肚皮”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真可谓难上加难。不过,本书可以帮你做到这点,不信试试看。本书从外表特征、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工作习惯、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对识别他人,看准对方心理做了详细分析与介绍。
  • 退路决定出路

    退路决定出路

    《退路决定出路》,从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两个方面来诠释退守的哲学,编者撷取了古今中外众多退而求进的事例典范,同时也列举了一些不懂退守之道,一味张扬卖弄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广大读者在欣赏生动精彩案例的同时,不难体会到退的智慧。
热门推荐
  •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不要认为沟通只是个人的小事,和别人、和社会没有什么牵连,这样的话你就错了。不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心灵的沟通,尤其在这个人心越来越来冷漠的时代。搭建一座沟通心灵的平台,拉近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爱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推心置腹、坦诚以待,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美好和灿烂。
  • 悍妻来袭总裁请跪安

    悍妻来袭总裁请跪安

    ‘‘柯,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你可不可以粘着我,不要去找你的妹妹么,行不’’某男酸溜溜的说到。某女翻了翻白眼,起身去找自家妹妹去了。某男看着自家老婆的身影,醋坛子打翻了,咬牙切齿的说到‘‘你们给我等着,让你们勾引我老婆’’。------五个男人的对决‘‘管好自己的老婆’’某男酸溜溜的说到‘‘、、、、、、、、’’汗颜‘‘明明是你管好自己老婆,他身为大姐,一声令下,全员到齐,害得我夜夜独守空房’’五人抱怨完之后,摸了摸脑袋,好像自家老婆的确有一点小错
  • 武破九霄

    武破九霄

    当一个灵魂附身到了玄天大陆中一个败落家族的少爷身上之后,世界因他而颤抖了。拜上古武魂为师,以上古大能功法为力,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逆天的机缘终于成就了武道巅峰。龙生逆鳞触者必死!家族、爱人、兄弟,统统都是吾之逆鳞,触者虽远必诛!且看一个穿越者如何成就武神之路。
  • 花千骨之棺中仙

    花千骨之棺中仙

    一笑一疯狂,一世一成魔“你醒了。”弹琴者嫣然一笑。“我还活着…..多谢姑娘救命之恩。”“我并没有救你,你不必向我道谢。”“这……”“我是来助姑娘您转世的。”那弹琴者如是说着,手掌再次抚上琴弦,一边聆听着来自纤纤玉指下流动的曲音,一边悄悄打量着琉夏脸色的转变,一些话却也无从开口。却不曾想琉夏尖锐凄凉道:“我不愿入轮回。”弹琴者听后只嘴角微扬,笑意中不乏种种苦涩:“也许今天的选择会让你留下一生的遗憾。而我,说不定可以助你远离苦海。”“你究竟是何人?”“这个问题,当你万劫不复之时,现实自会给你答案。”
  • 棺爷

    棺爷

    干爹离奇死亡,尸体被切割成两千多块。下葬之后,八爷收我为徒!棺爷由我传承!
  • 守护甜心之复仇计划

    守护甜心之复仇计划

    圣夜学园的日奈森亚梦被谣传为十分厉害的小学生,所有人(包括她的亲人)都认为她是个酷毙火辣的女孩。实际上外表冷漠、酷毙火辣、帅气的她是个善良的女孩,为了掩饰自己的怯弱而失去自己。终于,亚梦祈求守护灵能赐予她变成真实自己的勇气。令她吃惊的是第二天床上出现了三只蛋。另一方面,学校有一支队伍——守护者。他们放学后在皇室花园开会。必须处理学校各种事务。还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必须进行斗争的敌人--复活社,最后找传说中能实现任何愿望的魔法蛋—胚胎。可是另一个阴谋慢慢靠近。
  • 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让生命开出绚烂之花(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最初都是一朵含苞待放花蕾,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所以一定要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绚丽无比,绽放的美艳绝伦。“别轻易就亮出底牌、从视线了解人的心理、从帽子解读人心、音乐之声即心灵之声、从握手看情谊”等精彩文章为您的生命之花灌溉水分和施加肥料,从而帮助您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傲然于世。
  • 圣道文医

    圣道文医

    李天医穿越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以写书为尊,而且越是小白越是强悍,传闻这个世界最巅峰的存在,名为“中原五白”。他们分别是陈东,沃驰.西宏士,唐少,梦神机,涂斗。因为这五个人的存在,将原本就四分五裂的中原大陆分割成了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分别是金灵域、木灵域、水灵域、火灵域、土灵域,分明代表了五种掌控。以字入药,以字破法,甚至展开书神通,还有,书世界轮回!这个世界奇妙无比,李天医的巅峰之路正在开启!——————————————————————————————————————本书境界:识学——初窥——明晰——道德——浩瀚——天人——书圣前期慢热,甚至有点雷,很多给力设定中后期会一一呈现。
  • 学会生活 学会享受

    学会生活 学会享受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故事相伴。只要细心地品味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故事全集,并且是经典之作。因为人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无不在创造奇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本书向你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许多精彩的故事,让你读后,有一种简明愉快的感觉;让你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清爽,让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十分满意地品读此书,让你从中收获到无限的乐趣,应该说,它是一份精美新鲜的精神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愉悦的享受,让你的生活沐浴着阳光,使你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只有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
  • 学会用人,学会管人

    学会用人,学会管人

    本书网罗了古今中外赢家的用人智慧,提炼出了用人的精华要点,并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用人体系。通过轻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识别、选拔、委任、激励、培养以及留住人才等用人谋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方能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