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66900000019

第19章 解诗

今年上半年,有好些位先生讨论诗的传达问题。有些说诗应该明白清楚;有些说,诗有时候不能也不必像散文一样明白清楚。关于这问题,朱孟实先生《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一日《大公报·文艺》)确是持平之论。但我所注意的是他们举过的传达的例子。诗的传达,和比喻及组织关系甚大。诗人的譬喻要新创,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因此就觉得不习惯,难懂了。其实大部分的诗,细心看几遍,也便可明白的。

譬如灵雨先生在《自由评论》十六期所举林徽因女士《别丢掉》一诗(原诗见二十五年〈1936〉三月十五日天津《大公报》):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三行至七行是一个显喻,以“流水”的“轻轻”“叹息”比“热情”的“渺茫”;但诗里“渺茫”似乎是形容词。下文说“月明”(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和往日两人同在时还是“一样”,只是你却不在了,这“月”,这些“灯火”,这些“星”,只“梦似的挂起”而已。你当时说过“我爱你”这一句话,虽没第三人听见,却有“黑夜”听见;你想“要回那一句话”,你可以“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你的话还是要不回的。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黑夜”可以听话,是一个隐喻。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了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梦似的挂起”本来指明月灯火和星,却插了“只有人不见”一语,也容易教读者看错了主词。但这一点技巧的运用,作者是应该有权利的。

邵洵美先生在《人言周刊》三卷二号里举过的《距离的组织》一首诗,最可见出上文说的经济的组织方法。这是卞之琳先生《鱼目集》中的一篇。《鱼目集》里有几篇诗的确难懂,像《圆宝盒》,曾经刘西渭先生和卞先生往复讨论,我大胆说,那首诗表现得怕不充分。至于《距离的组织》,却想试为解说,因为这实在是个合适的例子。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兴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罢。)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这诗所叙的事只是午梦。平常想着中国情形有点儿像罗马衰亡的时候,一般人都醉生梦死的;看报,报上记着罗马灭亡时的星,星光现在才传到地球上。睡着了,报纸落在地下,梦中好像在打开“远”方的罗马地图来看,忽然想起“远”方(外国)友人来了,想起他的信来了。他的信附寄着风景片,是“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的暮色图;这时候自己模模糊糊地好像就在那“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里走着。天黑了,不知到了哪儿,却又没有《大公报》所记王同春的本事,只消抓一把土向灯一瞧就知道什么地方。忽然听见有人叫自己名字,由远而近,这一来可醒了。好累呵,却不觉得是梦,好像自己施展了法术,在短时间渡了大海来着;这就想起了《聊斋志异》里记白莲教徒的事,那人出门时将草舟放在水盆里,门人戏弄了一下,他回来就责备门人,说过海时翻了船。这里说:太累了,别是过海时费力驶船之故罢。等醒定了,才知道有朋友来访。这朋友也午睡来着,“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罢”。这就来访问了。来了就叫自己的名字,叫醒了自己。“醒来天欲暮”一行在括弧里,表明是另一人,也就是末行那“友人”。插在第四、六两行间,见出自己直睡到“天欲暮”,而风景片中也正好像“欲暮”的“天”,这样梦与真实便融成一片;再说这一行是就醒了的缘由,插在此处,所谓蛛丝马迹。醒时是五点钟,要下雪似的,还是和梦中景色,也就是远人寄来的风景片一样。这篇诗是零乱的诗境,可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将时间空间的远距离用联想组织在短短的午梦和小小的篇幅里。这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同时又是一种情思的操练,是艺术给我们的。

二十五年(1936)

同类推荐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热门推荐
  • 奇术破天

    奇术破天

    古有奇术,分属六帝,幸得之人,开天伐地,无往不利!兽海获奇术,覆灭第一家族!血炼之下,万物皆可杀!
  • 神隐默示录

    神隐默示录

    如果结局无法避免,又怎样抒写过往?神灵低吟地浅唱,将自身的罪孽播洒向了人间。又有什么逃得过毁灭的结局?终焉的彼方你究竟看到了些什么?少年啊,不要迷茫,现在脚下的是命运!
  • 太荒浩劫之悲歌

    太荒浩劫之悲歌

    天地初开,阴阳始分。阳生上界,受耀阳之辉,润生万物。阴化下界,受地火之灼,满目苍夷。生命中,向来充斥着公平与不公。然而脆弱的生命,却有着折天之骨,一场反抗命运的战谋,就此拉开序幕……如果一个生命自他出生起,便是一场阴谋。且看他能否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本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从这些简短的故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迎刃而解;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对待同学和朋友要真诚友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本好的故事书,使孩子们懂得无数受益终生的道理。
  • 太上丹经

    太上丹经

    一柄钢刀斩仙,一个自由自在的少年。苏原打了十年的猎,修了三年道,最终偷了一本书,由此开始一个不朽的传奇!
  • 十三不祥

    十三不祥

    十三人踏上荒岛。诡异的岛中孤房;可怕的悬顶猫尸;无故消失的游人;这一切都代表着什么?当荒岛的旅程结束,是否一切都结束了?
  • 纵横九天

    纵横九天

    只是想过平谈生活的段天,不管是家族或者是整个世界也都不会让他平凡,就看看他到底会不会站在巅峰,俯视众生!
  • 万象妖盒

    万象妖盒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对于义和团,爱之者赞其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恨之者斥其为愚昧荒唐的暴徒。无论怎么看它,义和团终归是失败了,在一个没有神的世界,团民们能用来对抗敌人的毕竟只有自己的拳头。那么,如果这段历史发生在一个仙侠世界,它又会引起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双枝生

    双枝生

    风云际涌,强者为尊!晨光微曦,她站在悬崖之上,微微侧头:“紫美玲,我赤岚在此发誓,只要你生死不弃,我必以命相随!”正在擦拭武器的手顿住,抬目远望那镀光的林海,长叹一声:“那句话是‘只要你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顿了顿,侧目,“何况,你算哪根草啊,也配跟随我。”长剑出鞘。“铮——”神兵相接。紫美玲笑了,你当然不配跟随我。你应做的,是与我一起傲视天下!天下,我们的天下!
  • 餐桌上的生活智慧

    餐桌上的生活智慧

    “衣”、“食”、“住”、“行”这是生活的全部。其中“民以食为天”,这个“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作为22世纪的新新人类,聚餐、请客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在吃餐的时候的礼仪你都知道吗?你有没有引起别人的不屑,或者别人的夸赞呢?什么是餐桌上的智慧?如何做个成功的人士?就请进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