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2600000027

第27章

八十、请来一尊真神

1975年的5月,令我难忘。我又获得了一个开会的机会。

我在那时候,对“坚持乡村”的事业,已经不做正面战场的冲锋陷阵了,而是打游击战。得着个什么开会的机会,就堂而皇之地走掉,反正这些开会的通知,都是公社知青办通过大队传达给我的,大队知道我干什么去了。

这次是要弄一个全省知青的作品集,准备开一个改稿会,会前筹备就让我参加。出版社手里已经有了几十篇稿子,但良莠不齐,责任编辑嘱咐我,在开会前先选出十来个作者,作为会议成员,集中改稿。其他的,仅仅收录作品就成了。

我在出版社把稿子浏览了一遍,挑出有才气的十多个人,列好名单,交给了编辑。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就在这几十篇稿子里,有两位作者,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成了文化名人。不过其中一位当年写的稿子,一点儿没看出灵气来,我也就没把他列为参会人员。10年后,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文化学者,不能想象当年还写过“坚持乡村”一类的文艺作品。

来稿的作者中,我意外地发现,有上一年边城改稿会的小葛妹妹,看看她稿子也不错,就把她也名列参会人员中。

会议是在省城下辖的一个县开的。县城破破烂烂,我对它毫无印象,倒是县招待所还不错,一个平房大院,自成体系。在这儿,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群知青,齐集一堂。

大家都是有现成稿子的,这稿子怎么改?

有这么一个海外故事:俩小偷入室盗窃,其中一个望风的假扮成警察。结果,这个假警察把警服一穿,居然有了感觉,正义感油然而生,不仅招呼夜游的女孩子快回家,还告诫酒鬼改邪归正。等自己的同伙干完事儿出来后,他已完全进入角色,铁面无私,一把擒住同伙,带往警局。

我这一次,就是那个小偷扮演的警察。按理说,我算是个帮忙的,书出得好不好,一点儿不关我事。可是,“警服一穿,就有了感觉”。我看大家写的东西,都是怎么辛苦劳动,怎么制止地主搞破坏。我就介绍经验说:这不行,时代对知青已经有了新要求,就是“坚持乡村”,这是与旧观念决裂的问题,所有作品,都要上升到这个高度。

来开会的知青都很年轻,领悟力极强,一听我说,就都明白了。他们刚出学校不久,学生的单纯还在,没准儿真的想“扎根农村”,两三天后,就都拿出了新稿子,个个境界都极高。

编辑很满意。

这一根竹管,可以窥全豹。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不是四个人或一个人的事儿,它是由无数的人和事组成。像我这样由小偷扮演的“警察”,当时有万万千千,才能构成那样一种效果。

编辑乐得当甩手掌柜的,不光是审稿改稿,连会议都由我来组织和主持。

我在农村,是被边缘化的二等公民,到了这里,好像有一点儿主人感了,我这“警察”就干香十分卖力,对稿子把关特严。

这次来参会的,有一位地道的老农民,我们唱的这“坚持乡村”的高调,把他弄得够呛。平时他大概也就能写个顺口溜什么的,这次交不上卷了。这好办,我和编辑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办法——由我来替他写一篇得了。

我三下五除二,一篇以“老贫农”口吻写的稿子就出笼了。“文革”中报纸上没少见“工农兵”的批判稿,十有八九都是像这样由“假警察”代劳的。

这位老农民朴朴实实,开会时一言不发。参会的这些小孩儿的单纯、热情,真是把他给感动了,临别时,他写给众人的赠言,句句情真意切。

这个会的最大亮点,是出版社请来了一位全省的知青典型,“文革”前的高三生,我们叫他老赵。

老赵的形象,已经彻底农民化了,脸色黝黑,身体强健,但张嘴一说话,就知道此人是满腹经纶。

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虔诚的“扎根派”,会议专门安排他讲半天。老赵口才好,阅历深,讲话引经据典,不光是马列语录,还有李杜诗句,听得众知青为之倾倒。

老赵是真正动手锄大地的,讲完了话,他对我们说:“说不累,是假的。我现在真是太累了,就想睡觉。”

从下午起,他倒头就睡,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起来后,就跟我们告别,返回生产第一线了。

老赵走后,众知青又激动又惶惑。激动的是,终于亲眼看见了一位真英雄;惶惑的是,我们没有老赵那样的才华和坚忍不拔,能在乡村坚持下去吗?

八十一、命中注定的房间

小城的春天,好像来得比省城要迟,“五一”以后都好些天了,城区给我的印象还是“满面尘灰烟火色”。

但是,窗明几净的招待所内,6天的会议倒是一片春意融融。

开了两天会,余下的时间就是改稿写稿,气氛热烈而又紧张。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我们一屋子的男知青,就大讲情色笑话。在那年头,就有很多无名文人编创的这类笑话,笑得人肚子疼。

参会的有几个人物值得一提,他们中的有些人,在会后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内,与我有着联系,甚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在年轻时,知道列宁说过一句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如今在我年近花甲时,来回顾这段话,来回想1975的这个县城之春,可谓感慨无限。

我那时是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不相信命运会击倒我。我当时也无法知道,即将要走进的房间,究竟是对还是错。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命运。

在参会人员中,有当地县知青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原本是来协助开会的,可巧也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索性也就参加了写稿改稿。我们都叫他万老师。

万老师是四川人,与我母亲是同乡,我跟他聊起来,他显得很高兴。

万老师人很胖,圆脸,一看就是善良人。他没有架子,很谦虚,老是说:在文学上,我是新兵。”

在与会知青当中,有一男一女,比较令人瞩目。

男孩子是某县知青,刚出校门,名字叫“要武”,大概是1966年以后改的吧。他很机灵,长得也很英俊,开会不到两天,就领会到了“时代精神”,当场就把自己的笔名改叫“小兵”。

他单纯,但也有一些阅历,对激进的知青下乡理论深信不疑。听他聊起,好像他只是和母亲相依为命。

这次会后,我们还有交往。他到我家来,跟我聊起,想把他母亲的户口,从城镇迁移到他插队的地方,“彻底与旧观念决裂”,扎根农村一辈子。

对此,他征询我的意见。

于是,我做出了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我支持他。我说:只要你能应付得了,这样做,从历史的趋势看,从盖棺论定的角度讲,是不会错的,是真正的革命者所为。”

听了我的话,他就回去迁老妈的户口了。

两年以后,我就为我的这个建议感到懊悔了。我一个黄毛小子,知道什么是“历史的趋势”?知道什么叫“盖棺论定”?

他们母子的命运,后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他的老母亲,后半生将要经历怎样的折腾?

一想起“小兵”,我就要内疚。

我们每个人,只要从那个时代里过来,或者生长在由那个时代形成的土壤中,就都有“尾骨”——我们都曾经是“猴子”。

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撇清自己,哪怕他是80后、90后。

这次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算女知青小珍了。小珍也是刚出校门,不喜欢多言,好像有傲气。她是会上最年轻的一个。

小珍的文学基础不错,但我当时还是看走了眼,没想到她是那么大的一条“潜龙”。在会议结束时,全体知青在照相馆合影留念,小珍坚持,要在相片左角上题写“明朝文坛新一辈”。

这张照片,我今天还保留着,里面的少男少女,懵懂而天真。那豪气冲天的题字,还有小珍那昂起的头颅,至今还能给我以强烈的冲击力。

——20岁的年轻人,只要准备好了,敢于狂想,历史是会特别垂青的。

5年之后,小珍果然一飞冲天。

我在边城就认识的小葛妹妹,却没有对我表现出熟人的热情,反倒很冷淡。我想,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女孩子都极珍惜名誉,不想和任何男性有什么瓜葛;二是,我在会议上发了些高论,别人不知我底细,听不出什么来,而小葛知道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觉得我太虚假。

我猜得不错,在临别前,小葛妹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不喜欢一个人油腔滑调。做人,还是要真诚一点儿才好。”

这话,对我犹如一记重锤。自那以后,我不再用心去适应社会、适应潮流了,而是按照本真去做人,尽管为此苦头吃大了,我也毫不悔恨。

如果我是个功利主义者、是个“效果论”者,那我当年就是大大地犯傻了——年轻女孩子的期待,怎么能当真?社会的主体,那些能决定我未来命运的人,那些我将一生与之打交道的人,能是小葛妹妹那样的人吗?

就连她自己,后来也有所变化吧?

临别的上午,大家互相在会议发的小本子上题字。年轻人各显才华,写得花团锦簇,其中有一个从草原来的天津女知青,写给我的题字最为热情。她写道“无论将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您,我都要远远地、远远地迎上去,紧紧地、紧紧地握住您的手”

小兵看了,瞪大了眼珠,背地里悄悄跟我说:“这就是爱上您啦!”

我对这个草原女知青非常尊重,只是一笑了之。

下午,万老师拿来照相机,大伙儿又去城郊的古塔下照了相。

这不是摆拍,因此在灿烂阳光下,不管年轻人何等有生命力,眉头却都是紧锁的。“前途”这两个字,毕竟是沉重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在这些黑白照片中,还有一个女孩子,高挑、朴素、忧郁。对于我的将来,她至关重要。这个,我要留在下一节专门来讲。

我即将走进一个至今都说不清对错的房间。

八十二、一条斜阳照耀下的河堤

在一个指鹿为马的时代,你若想找到一位朋友,就只能在那些带有忧郁神情的人当中去找。在病态的时代,凡是神采飞扬的人,都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他们不懂什么叫怜悯。

所谓朋友,就是在困境之中惺惺相惜的人。

所谓朋友,就是在暴雨倾盆时,能共撑一把破雨伞的人。

朋友,是你一生中最可遇不可求的人。

有时候,我惟愿年轻时的友谊,在某个最美好的时刻定格,不再延续,那样它就不会变质,永葆鲜活。

在县城会议上,有一位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若兰。她比一般的姑娘还要拘谨,是甘愿躲在角落里的人。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忧郁。

不知为何,我总是相信:忧郁的人,才真正懂得美。无论在哪个时代,二十年华的女孩子,哪个不张扬?但若兰不张扬。

开会的几天里,我们曾有过简单的交谈。她很沉静,穿一套朴素的蓝布学生制服,脸上有露天劳动留下的黝黑。

分手的时候,大家都留下了插队的地址和城里的家庭地址。这就是我和若兰的命运交集的开始。

回到省城后,见到城市已经是蓬蓬勃勃的春天,翠绿一片。那些透明的新叶,有一种圣洁的意味。我仍沉浸在县城会议的气氛中,坐不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按照若兰留下的地址,找到了她家。

若兰见到我,面露欣喜之色,对我完全不设防,告诉我她几天来的心情,原来她也是沉浸在老赵留下的英雄气氛中,不能自拔。

她的家很简单,住在筒子楼里。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南方人。一楼的窗外,是耀眼的春光,我们在宁静中交谈了大约两个小时。所涉话题,是各自看过的外国小说。

这个场景,在那个年代里不可想象,甚至不很真实,好像只应该在屠格涅夫的小说里才会有。

下班了,她的妈妈回到家,我也该告辞了。她妈妈叮嘱她:要把客人送到车站哦。”

在她送我的路上,身边全是下班的人流,给人一种匆匆流动的印象,像一条河堤。

——假如我在当时能知道,我们将来要承受多么大的磨难,那我宁愿放弃那个带有梦幻感的下午。

但是,人在年轻时,怎么可能放弃暗夜中的那一点点微光?

经过交谈,我对若兰刮目相看。原来,她的母亲是大学的图书馆员,她因近水楼台之故,从中学时起,就大看翻译小说,已经看过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费定的《初欢》、《城与年》、《不平凡的夏天》等等,至于屠格涅夫,就更不在话下。

她信口说出来的一大串书名,听得我目瞪口呆。这样酷爱苏俄小说的人,我闻所未闻。怪不得在她忧郁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一种优雅。

因为不再在会议的场合,所以若兰的神色也灵动了许多,常有情不自禁的笑意。

她的谨慎,她的低调,我也明白了原因——因为他的父亲是“右派”。

在被贬抑的人群中,有真正的优秀分子在,正因为被贬抑,他们身上善良的东西也就得以保留。

由于要整理出版社稿件的缘故,我请若兰帮忙弄了两天,这样,我们又有了几天的接触。

那是北地最美的季节,丁香花盛放全城,记忆里的青春时代,阳光要比现在明亮得多。我们开始有了精神上的依恋,当然还谈不上恋爱,用现在的话说,是“抱团取暖”。

分别后,我们保持了断断续续的通信,同样是互相鼓励:要冲破困境,要活得不负此生。

当20世纪70年代永远成为历史之后,我越来越怀念那个我曾十分厌恶的年代,在那个贫瘠的时代里,作为知青,很容易根据几本喜爱的书,就能找到知音、找到同道、感觉到人性的温暖。

——俱往矣,那个年代的人,那些充满热望的惨淡年华。

我喜欢过伏契克的文章。他在囚室中,曾无限留恋过一条斜阳照耀下的河堤。

同类推荐
  •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人经》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绝公允妥洽和跟风趋时,她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将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 故乡是一段岁月

    故乡是一段岁月

    本书是一部有关童年、儿童、儿童文学的论文集,分为四辑:写给春天的文学、天籁之音、他山之石、文学与家园。
  •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

    本书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对魏晋玄学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周全的论述,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为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作出努力。
  • 我在母亲怀里:冰心笔下的人生絮思

    我在母亲怀里:冰心笔下的人生絮思

    本书是女作家冰心的作品选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与人生。这里既有对母亲深沉的敬爱,又有对孩童慈祥的疼爱;既有对爱人浓烈的挚爱,又有对朋友切切的关爱……阅读此书,可触摸到最敏感的心灵,感受到最精致的笔墨,在爱的怀抱里,让漂泊的灵魂得到片刻的休息。
  • 最忆西窗同剪烛

    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问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热门推荐
  • 随园诗话(第二卷)

    随园诗话(第二卷)

    批本随园诗许,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着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卽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此次,卽据王利器同志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 悲壮刺客:荆轲

    悲壮刺客:荆轲

    《中国古代武将壮士:悲壮刺客荆轲》为丛书之一,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 TFBOYS定格在四季的微笑

    TFBOYS定格在四季的微笑

    王俊凯,“我”小学的朋友;王源,“我”初中的同学;易烊千玺,“我”的青梅竹马。王俊凯就像是一个很霸道的人,管理着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精彩,但是如果他突然不在我的生活也许会乱掉;王源就像是一个棉花糖,他会卖萌,他会很甜,他会让我开心,让我快乐,也许他突然不在我会着急;易烊千玺就像是我的“敌人”,我们从成为青梅竹马开始他就会找时机欺负我,但是他会在我痛苦孤独时陪伴着我。他们三个都是我生命中除了亲人以外最重要的三位伙伴,可是。当他们三人向我表白时,也许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答案……
  • 归纳类比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归纳类比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夕下

    夕下

    她本是个身在福中不知福且贪玩好耍的大小姐,为了追求新事物而耍小聪明,却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随着自己大胆天真的行为越来越猖狂时,开朗且小叛逆的她才发现后果越来越严重……
  • 深度忧郁

    深度忧郁

    作者雪屏以他个人的病房生活为蓝本,力图透过主观的感觉来关照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他在这部小说中,更刻意地描摹瞬间的感受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为无法再现的青春岁月画上了一个句号。走出病房的雪屏,其作品对人性、人道和人心均有了更多的思考,强化了人物的塑造和内心的刻画,而尽量淡化戏剧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他的身边,精明狡诈的,不离不弃的,背叛的,纠缠的,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过,他们又离开,他们的故事逐渐逐渐飘散在风中……他用自己患有忧郁症的状态来消化这些人这些事,一切就从这个角度变得仿佛哈哈镜里的影像,扭曲、混乱、诡异而荒唐。
  • 斗战圣王

    斗战圣王

    四荒大地,以武为尊。平凡小兵陈青云偶得神刀,自此长刀在手,天下我有。闯秘境,夺神器,横扫战神武圣,坐拥娇妻美妾,一路高歌,直达武道巅峰,雄霸天地,傲视仙佛!
  • 万道归凡

    万道归凡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一个世代住在大山里的少年,怀着雄心壮志,走出大山。此生是顺天而行,还是入魔弑仙?我命俢凡,自当欺天!
  • 十年守候:玫瑰花儿香

    十年守候:玫瑰花儿香

    香玫的父母在非常时期中,被下放到湘西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迫于生计,香玫许配给当地治保主任有点弱智的儿子金宝做了挂名夫妻。香玫自幼与表哥肖晖十分要好。肖晖的父亲为免遭陷害,举家逃往香港。在一次意外案件中,违心地逼迫肖晖入赘秦家作女婿。由此,他们传奇式的情感纠结和坎坷历程延绵了整整十个年头。改革开放后,守望了十年的真情终于找回。肖晖和香玫双双回归阔别已久的塔山寺,开创了美好的将来。
  • 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

    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

    她是个21世纪顶尖法医团队的精英,突然穿越成为一个被人欺负的大家千金!他是个一世孤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遗孀,父皇和宰相一同暴毙,他活在一个阴谋里,虽被伯父立为太子,却前途迷茫!她不认命,不服输,利用金手指,依靠从现代社会带过去的法医鉴定包,破解层层迷案,惩恶扬善,帮助他找寻被掩盖的历史真相,辅助他成为一代霸主!他却在得到一切之后抛弃她,流放她,伤透了她的心,可是这一切,真的是他的本意吗?想知道她和他的故事,请留意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