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5100000013

第13章 往事钩沉(1)

也说虞姬之死

题记:历史的长河有漩涡,也有浑浊,但只要用心留意,搏击的弄潮儿总会在不经意的瞬间挖掘出历史的真相。

人的死无非是两种可能,自杀、他杀。作为项羽的妻子,虞姬,这个在古诗歌中被反复吟咏的女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国家历史》2008年朱棣号里,某先生依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的记录“虞姬冢在县东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对虞姬自杀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虞姬非自杀而可能是他(项羽)杀!对此笔者有不同的认识。

从虞姬墓地看虞姬之死《太平寰宇记》,乐史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记载了各地自前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物姓氏﹑风物特产,等等。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对于两汉至宋初的历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记项羽杀姬条却有颇多疑点。

对于虞姬墓,现在一般有两种观点,一为安徽灵璧,即当年的垓下古战场;一为安徽定远,定远是明初大将蓝玉的故乡。现今的虞姬墓在定远县二龙乡东北三公里处。

而《太平寰宇记》所说的“濠州钟离县”却颇令人意外。“濠州钟离县”!相信喜欢明史的人一定不陌生,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濠州钟离县人。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之安徽凤阳。

定远属于今之滁州,灵璧和凤阳虽同属于安徽第二大市——蚌埠,但是二地的距离从地图上看远非《太平寰宇记》所说的六十里能够记数。所以可以判断,上述三个地点不存在重复的可能。

据史书记载,公元202年,楚王项羽被汉军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声中,项王夜起,饮酒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和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而后项羽带着众壮士突围,遗憾的是,在跟随项王突围的众人中已经没有了虞姬的身影。因为这时虞姬已死,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总之是死了。既然是死了,死在了垓下,死在了军帐中,那么最有可能的当然是就近掩埋,总不至于一大群人拖着个尸体四处招摇,最后又埋在了毫无意义的别处?

在今天的垓下古战场还存有虞姬墓地,墓地两旁有一副对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算是表达了后人对虞姬的哀思。

既然安徽凤阳不是虞姬的魂归之所,那么《太平寰宇记》中关于“濠州钟离县”条所说的“杀姬葬此”就颇为可疑。

从《垓下歌》、《和项王歌》看虞姬之死另外,从项羽《垓下歌》和唐人张守节从汉初陆贾《楚汉春秋》中录出的虞姬《和项王歌》内容上,也可以佐证这一推测。

《垓下歌》的前三句项羽只是在慨叹自己的事业,对于我们的考证并没有多大意义,可第四句他话锋一转“虞兮虞兮奈若何?”,道出了他压抑已久的心声,他究竟该如何在生死的瞬间安排陪伴自己多年的女人?他死不足惜,只是苦了这位知己红颜,这句颇为伤情的古诗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虞啊!虞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呢?”

史书记载,歌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当时的环境,第三句表达了自己对项王的看法和感情,第四句虞姬道出了死难的决心。

某先生的文章说:“《楚汉春秋》没有明确指出虞姬是否自杀!而只是一种暗示。”其实从当时的情景看,项羽既然会吟咏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诗句,就不会残忍到亲手杀死自己的爱妾。这样的事恐怕只有他的对手高祖皇帝才做得出。项羽在历史上以妇人之仁广受批评,现代的史学家也多半认为他是一位失意却很可爱的英雄。早在唐朝就有了歌颂项羽的乐舞。

再从虞姬的身世来看。虞姬出身在今江苏虞山脚下,今宿迁市沭阳县颜集乡人。她既不是项羽用武力强抢过来的民女,也不是项羽花钱买来的性奴隶,而是项羽和他叔父起事之后因为仰慕项羽主动来投奔的。按说这样的人,胆色俱佳,不可能贪生怕死!就算要死,凭她对垓下之时项羽处境的准确判断,她也不会坐等到项羽亲自操刀。

虞姬一事是否透露了所谓的价值取向最后至于某先生说的“它透露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让她死去。”

我们承认在理学之后,“五四”之前这样的价值取向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主流,但是在陆贾生活的汉初和张守节生活的盛唐,这样的观念是不是也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呢?显然不是,气节在北宋之前从来都不是妇女必守的信条,在唐宋人的笔记中很多关于寡妇再嫁的事实,而且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这样的事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谴责。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是宋明理学的事。而与虞姬生活的时代关系恐怕就更远了。在虞姬和虞姬之前的时代的确也有气节的事,比如,墨家和儒家的高徒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墨子带着一百多人帮助别人守城,抵挡几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子路明知道去卫必无生还的道理,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整冠而死,但那是作为一种信念而非在外力的驱使下的强迫。

说到项羽,南渡之后的李清照有首很著名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般的分析认为,诗中寓寄了她盼望着能有一位项羽式的人物来重振大宋河山的情怀。但是王本道先生却在《一曲虞歌唱到今》中说,这首诗除此之外还暗含着易安居士窃慕虞姬的情愫,不可谓言之无理。

至于某先生文章中说到的“低劣的道德和价值观”。晚辈才疏学浅,看了半天没看出来,我只知道宋人王应麟把虞姬对项王的和歌称之为“坚贞爱情结晶”。(《困学纪闻》)大才子袁枚对虞姬也多所称赞,就算是到现在还有题为虞美人的词牌名和花,可知这位奇女子在后世人们心中的份量。

最后引一首清人何溥的诗作结:“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随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

沧海桑田话《论语》

《论语》很多人都读过,但《论语》背后的故事,知道人就不那么多了。

前段时间,一本《论语心得》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从不进书店的人从那时开始,知道了“管仲之器小哉”,知道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知道了子曾经还曰过那么几回。其实,早在汉代,《论语》就已经成了所有学龄儿童的必读书籍。

宋朝开国元勋,三度拜相的赵普治理天下功劳甚著,所有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可惜出身小吏,没啥学历。于是宋太祖嘱咐他平时多读点书。自从被皇帝点名教育一回之后,每天下班,赵普就忙不迭地往家赶,一头扎进书房,这样过了很多年。所有的人都很好奇,想知道这位没文凭没文化的“赵书记”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究竟在读些啥!赵普刚死,好事的人们就匆忙打开他的书箱,想一探究竟。谁知,箱子打开的一刹那,大家惊呆了,只见箱中孤零零地躺着一本翻看了一半的《论语》,这就是有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了。

一本读了一半的书陡然被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其能量之惊人,不免令人神往。

《论语》,一万五千九百字,其中满是子曰。子曰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按这个推理,《论语》应该是一本记载孔子平日言行的书。《论语》不是教案,孔子也不会无聊到跑去抄录自己的课堂笔记。更何况孔子曾说“述而不作,窃比于老彭”。对于出书他自认为不够格,多少还有些顾虑。这样的人想必也不会如某些黑心书商一样昧着良心去出书。

如果再仔细看,你会发现,书中除了子曰,还有其他很多的曰,如曾子曰、有子曰、子夏曰、子游曰等,其中光曾子曰就有十三条之多。可见,此书也并不是孔子亲传弟子所作,因为“子”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尊称,大抵类似于现在的先生或老师,譬如为大家所熟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假如此书真全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所作,作为同门师兄弟,对于曾子等人,他们大可不必称“子”。所以,此书的作者中肯定还有些比他们辈分要低的再传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在平常的学习中,这些再传弟子同样记载了他们老师的言论,也就是上面我们见到的曾子曰、子游曰、子夏曰等。

当最后大家把所有的相关言论汇集起来的时候,一本崭新的《论语》就出炉了。西汉的刘歆曾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算是一语中的。

因为不是成于一时一地,也不是成于一人之手,所以,《论语》从一出世就冒出了多个版本。据《汉书·艺文志》、皇侃《论语义疏序》、何晏《论语集解序》记载,在汉代初年,就能见到三个不同版本的《论语》。因其流传的地域不同,一般分称为《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刘向在《别录》里说:“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谓之古《论》。”而且这三者不但有名称上的不同,而且还有字数和篇章上的差异。

鲁《论》二十篇,条目篇次上跟我们今天见到的《论语》大抵相同;齐《论》与鲁《论》基本一致,但多出《问王》、《知道》二篇,共二十二篇;古《论》则用蝌蚪文写成,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共二十一篇,篇次上以《乡党》为第二,《雍也》为第三,至于其中的内容则更是多有不同,其中不合逻辑,无法理解之处也很多。

当时在长安,鲁《论》、齐《论》都有人学,老师们你教你的,我传我的,互不低头。而且各派都出了些比较著名的学者,据史书记载,习鲁《论》比较有名的有龚奋,夏厚生,夏后建,萧望之,韦贤,宣城,扶卿等;习齐《论》比较有名的有王卿,庸生,王吉,朱畸,贡禹等。古《论》因过于芜杂,仅有孔安国作注,而无人授习。

这种极其混乱的传授显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在西汉末年,有人出来统一了三部不同版本的《论语》。安昌侯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三朝元老,身份极为尊贵。他先是跟随鲁《论》大师王阳学习,后来又师从齐《论》大师庸生,之后融会贯通,删繁就简,以鲁《论》的篇目为依据,定二本为一,号为张侯《论》,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一版本的《论语》。因为张禹的特殊地位,他的这版《论语》一面世就广受欢迎。天下儒生都吵嚷着要去学张侯《论》。接下来,等待着齐《论》,古《论》的也只有寿终正寝了。

但张侯《论》毕竟不是一个完美的版本,张禹当年对三《论》进行删减,手术刀究竟割开了多大一个口子,没人知道。所以,从他以后,对《论语》的修订和注疏也就一直没有中断。

印刷术闲话

韩国人说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从哪里看都是无稽之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明古国,其中最值得国人称道的莫过于“四大发明”,而“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首推印刷术。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一般靠手抄,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秦始皇的一把大火烧毁了当时大部分书籍,人们对他颇有微词,一部分原因就是,那时候的书籍属于珍稀物品,来之不易。随着文化的普及,书籍的缺口越来越大,手抄书籍的缺点逐渐凸显,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最早的印刷术中国人很早就有刻印和勒石记事的习惯。春秋战国时期,印章是通用的官方凭证,勒石记事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陕西凤翔曾发现了十个石鼓,经鉴定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春秋石刻。

汉代是石刻大发展的时代,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著名书法家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刻七经,以为后范。石经刻成后,读书人为了需要,便用纸墨将石刻拓印下来,当作抄写书籍的范本。

当拓印和篆刻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印刷术就具备了最初的雏形。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有关雕版刻印的记载是《后汉书·党锢传》,其中记述了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山阳人张俭因得罪大宦官侯览,被人诬陷,灵帝在洛阳下令“刊章讨捕”。“刊章”据版本目录学家李致忠先生考证就是刻印通辑的章表。

在稍后的晋人著述《抱朴子》中也提到过一种四寸见方(13.5×13.5)的大木印。上面镌刻有120个字,其实这种印差不多就是小型的雕版了。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雕版和印刷的大规模应用还是隋唐以后的事,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印刷实物是敦煌出土,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全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七张粘连成一卷。卷首有释迦说法图,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的题记。这个卷子图文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的印刷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

除了佛经,唐时还有刊刻的文学作品,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诗人元稹为好友白居易的新书《白氏长庆集》作序,序中他提到在当时的杨州、越州一带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将他们两人的诗“缮写模勒”,然后在街头售卖。“模勒”跟“刊章”一样也是刊刻。

这之后不久,公元836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就给皇上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下令禁止民间的盗版发售。他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就已经飞满天下了。”可见当时的民间雕版印刷业确实很兴盛。

被否认的毕昇随着文化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书籍的缺口日益增大,雕版印刷的弊病也逐渐暴露。首先,雕版印刷费工费时,每印一种书就要刻一回版,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同时对于刻版所需要的木材也是极大的浪费。

针对上述情况,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不像雕版那样每印一面就要刻一块版,而是事先刻好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字模,到时候再根据书籍的需要,将字模逐一排版,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原材料。毕昇也成为了公认的活字印刷的始祖。

可是韩国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字印刷的发明者。韩国是中国的近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发明的铜活字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金属活字,中国明清时期的铜活字工艺据说就来源于韩国的反馈。在韩国人眼里,毕昇确实有过奇思妙想,但他所造的活字并不适用,而他们的铜活字才是活字印刷的真正开端。

对此,中国科学家给予了严正驳斥。最早记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书籍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根据该书的记载,毕昇最开始试用的是木活字,但是因为木头疏密程度不同,刷水墨后,膨胀的程度也是肥瘦不一,从而使版面高低不平,无法印刷。所以在试用木活字失败后,毕昇试用了胶泥活字。胶泥活字克服了木活字的缺点,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沈括就亲眼见过毕昇所用的那一套胶泥活字。

同类推荐
  • 历代宦官(上)

    历代宦官(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楚枭

    楚枭

    十步一杀,千里无行。一将功成,万骨皆枯。他得到古剑至宝七星龙渊剑,却意外穿越到了楚汉争霸时期。他身怀秘密,又能否拯救回青梅竹马的记忆?大秦末世,战火纷飞。西楚霸王和汉王刘邦的交锋,又会因为他的横空出世,而有什么改变呢?请各位看官拭目以待。请大家多多支持,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书友qq群号:233483172,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进群交流!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本书站在科学的立场,以考古发掘为依据,以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为分界点,对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进行生动传神的解说,力求重新再现历史文明,再次演绎古老传说,帮助人们揭开了地下沉睡千年的秘密。阅读本书,读者即可重读先人的思想,透视发达的古代文明,又可收获到心灵的愉悦与知识的富足。
  •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本书以历朝历代的第二世国君太宗文皇帝为主线,讲述他们上位、治国、传位的故事。作为王朝的二世主,太宗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塑性成败。而一个个太宗的塑性串联起来,就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基本轮廓。通过这个轮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引领人类前行的开拓意义,不再迷蒙于西方人编造的“东方停滞论”。
  • 小国士

    小国士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我的成长目标。内部倾轧屹然不倒,青云直上?啪,我岂是注重权力之人?两袖清风,不取民脂民膏!奉孝,志才!你们还我酒钱!一梦千年,小小宅男本欲混吃等死,却不想被历史车轮滚过,平步青云,乱世之中,小小宅男也有大智慧!(p.S这本小说本持着比较欢乐的风格,请历史考究党别喷我,作者很萌的!!!)
热门推荐
  • 乱世幻神

    乱世幻神

    二十年前,魔教在正道的剿灭下,死伤殆尽。二十年后,魔教卷土重来,却从一个小小的城池开始他们的杀戮。一个自这场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少年,却身怀魔教幻境法能。为报仇,他准备摒弃魔教法能,寻求天下正道,却被幻境一次又一次侵蚀。他的秘密被发现之后,却招到了来自正魔两道共同的追杀。自此,他亡命天涯。他注定是要在这场乱世中崛起,报仇雪恨。
  • 烟云仙尘

    烟云仙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唐末安史之乱,书生李道然才华横溢,却是无奈落榜。长恨一曲,造人讥讽。投笔从戎,却是发现大唐皇朝已是苟延残喘。心灰意冷,改投反叛军,却是幸入仙门。奈何世间万物皆是本性难以,李道然一人苦苦在是非曲直中苦苦挣扎。世俗三千烟火,一遍又一遍的滚入他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如果你想要受人尊敬,你就 不应该让任何人了解你的底细。正如人们无法知晓一条河的确切深度,他就会对这条河流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如果一个人的缺点不为他人所知晓,他就会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小心翼翼地保持一种深藏不露的状态,可以维护你在他人以上中的声望。在参加某种比赛时,你最好不要第一次就用尽自己的全力。你应该一次比一次做得好,逐渐地进步,让你的对手对你感到惧怕。你应该能谨慎地预见困难并能同样精明地走出困难。不要心地太好,以至于给别人作恶的机会。要一半是蛇,一半如鸽,你不是魔鬼,而是天才。
  • 新灵道

    新灵道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灵元前两百年,九座灵庙从天而降,落在了地球的九个不同的国家,先驱者们从灵庙中带出了灵文和教导人类使用灵文的道印。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灵文和道印成为了在这片大陆上被人类广泛使用的新的力量,新的力量也被当做一种新的能源,运用于当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 我的美男们

    我的美男们

    我怎么这么倒霉啊,遇上这么个喜欢以捉弄人为乐的无良老妈还有个喜欢"助纣为虐"的姐姐,就在我生日的前几天姐姐研究已久的时光机终于成功了,成功了就代表有人要牺牲了而非常不幸的是那个倒霉的人就是我。
  • 血尊天下

    血尊天下

    他,是风云大陆的丹尊,在冲击丹神渡劫飞升时失败,身死道消。他,是地球华夏某公司CEO的儿子,在五岁之时便被杀手暗杀。他们同名:血无泪。父为东西混血,却拥有血族之皇能力。母为二战日本宇智波后代,拥有写轮眼血继限界。作为如此优秀父母的儿子,必将在未来闯出一番天地。前者不但炼丹空前绝后,炼器更是深不可测。实力早已炉火纯青。更有灵魂契约兽血魇大尊王,灵魂法相五爪金龙。后者拥有血族之王血脉,四岁便开启单钩玉写轮眼,实属天才。这两者的结合,会在华夏引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 霍芒克勒斯

    霍芒克勒斯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过着颓废而自由的生活。有一天我在学校里遇到一个神秘的男子,他邀请我参加一个特殊的实验。为了赚取酬劳,我参加了实验。随着实验不断进行,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发生着不可预知的变化……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 身后有鬼

    身后有鬼

    半夜宿舍老大讲了一个鬼故事,之后我们身边的诡异事件就不断……
  • 贵公子

    贵公子

    本书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