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99100000048

第48章 《浮士德》面面观(14)

也就难怪,“自强不息”这四个字,最早是由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以保守著称的辜鸿铭老夫子,用来描述和归纳歌德的精神了。在本世纪初由洋务派掀起的所谓自强运动中,辜鸿铭可称是一位代表人物。他1901年所著的《张文襄幕府记闻》下卷有关于歌德的一节,不但题名叫《自强不息》,而且还明白无误地把歌德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孔子的“仁”联系在了一起。[256]

192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高潮。这一年恰逢歌德逝世九十周年,并得到了在今天看来是超乎的重视和庆祝纪念。在为数不少的纪念文章中,有一篇可能是我国最早详细论述《浮士德》的长文。作者署名闻天即张闻天。他在文中指认所谓“活动主义”为“《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实际上推崇的同样是诗剧主人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但却拒绝引经据典,没有使用“自强不息”这样的成语或曰圣训。不,恰恰相反,他在文末甚至发出了深长的慨叹:“唉!保守的,苟安的中国人呵!”这不但表明,张闻天在“《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亦即“浮士德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间,划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还告诉我们他研究和推崇《浮士德》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浮士德》宣扬的“活动主义”,用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浮士德精神”,来改造中国保守、苟安的国民性。也就是说,张闻天心目中的“浮士德精神”,仍然无异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强不息”。[257]

在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自强不息”一语更直接出现在郭沫若的《浮士德》译本里:“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258]差不多与此同时,冯至老师也“用《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概括浮士德的一生”。[259]但与把歌德与孔夫子硬拉在一起的辜鸿铭不同,郭沫若和冯至都紧密地联系眼前的现实,希望从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浮士德精神”里,寻找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力量。从此,在这两位堪称我国歌德译介和研究的杰出开拓者的影响下,只要谈到《浮士德》和“浮士德精神”,“自强不息”这个成语或与之类似说法总会出现在我们的口里和文章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我国《浮士德》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然而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仍其旧,“自强不息”这四个字,仍然作为其同义语广泛使用,方便而顺手地使用,约定俗成地使用。在已故著名翻译家董问樵教授1987年出版的《浮士德研究》一书中,有专章详论“浮士德精神”,虽将其内涵细分为了“永不满足形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现实与实践”等三个主要方面,认为“三者是不可分割,互相制约的”,但最终的结论仍为:“总括说来,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也可以称为自强不息,精进不懈的精神”。[260]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对“浮士德精神”的诠释,在中国总是与“自强不息”一语联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差不多已成了老生常谈。

以“自强不息”和类似词语诠释和概括“浮士德精神”,自然在原著中不乏文本依据。择要列举,有自己歌德称为浮士德得救“关键”或“秘诀”[261]的两行诗:Wer immer strebend sich bemüht,den k?nnen wir erl?sen(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262];有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条件,即他不能躺在软床上停止奋斗、追求,并对某一个瞬间说出那句表示满足的话:Verweile doch,du bist so sch?n(你真美啊,请停一停!)[263];有浮士德Nur rastlos bet?tigt sich der Mann(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不断活动、不断拼搏)的表白[264]……特别是还有他在被“忧愁”吹瞎眼睛前总结自己一生的大段夫子自道:

我只匆匆奔走在这世上,

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

不满意的立刻将它抛弃,

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

我只顾追求,只顾实现,

然后又渴望将人生体验,

用巨大心力,先猛冲蛮干,

而今行事却明智、谨严。

对于尘世我已了如指掌,

对于彼岸我已不存希望;

只有傻瓜才会盯着云端,

以为有同类居住在上面!

强者应立住脚,放开眼,

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

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

凡能认识,便可把握拥有。

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没而我行我素,

于行进中寻找痛苦、幸福,

他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265]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以“自强不息”和类似词语概括“浮士德精神”,把“浮士德精神”诠释为一种永不知足、不断奋发和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有力依据。因此上述对“浮士德精神”的诠释、概括,不是没有道理。不,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思想条件下,也只可能这样诠释;能这样诠释,已表明我们的前辈很了不起。

但是,尽管如此,把“自强不息”等同于“浮士德精神”的解读和诠释,由于产生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就难免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时代色彩。

还有,“自强不息”真能作为“浮士德精神”的同义语吗?它和其他一些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词语和说法,真已涵盖“浮士德精神”的全部吗?

不,并非这样,尽管用“自强不息”对“浮士德精神”进行解读、诠释和归纳,凸现了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推动《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起过促进作用,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产生过正面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另一个同样重要,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便显示出了局限性。

为阐明这一论断,必须首先弄清一个前提,那就是:到底何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窃以为首先应该分为狭义和广义。[266]

狭义地讲,“浮士德精神”即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精神,用“自强不息”一语来概括也只是差强人意而已,因为还忽略了这位性格复杂的人物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品格,诸如他的不惧神鬼,他的自视为神之化身(Ebenbild der Gottheit)的人的自尊,以及他那些如歌德在《神性》一诗中所歌颂的“高贵、善良、乐于助人”等等品格,总之,忽视了一个“真正的男子”、一个“善人”和“爱人之人”的品格。这些品格,显而易见,也构成了浮士德这个形象的本质特征;归纳起来,它们即为始终一贯地,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在浮士德身上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如此等等,又哪里是仅仅用“自强不息”一语所能涵盖的呢?

讲浮士德身上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同样有足够充分的文本依据:

诗剧开幕不久,浮士德便用符咒召唤来地灵,不怕“为此把老命赔上”,并要与蔑视自己的神灵一比高低。[267]接着在与弟子瓦格纳的对话中,他再次自称“神的化身”,“自以为已超越二品天使”,[268]充分表现了作为人的自豪和自尊。随后,他不但对侵入自己书斋的魔鬼毫无畏惧,还企图囚禁他,最后竟然以自己的灵魂为赌注与他签约结盟,把魔鬼变成了自己的奴仆,而目的只是——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

把我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269]

请注意浮士德此一自白中的整个人类(die ganze Menschheit)这个词组,注意“把我的自我扩展成全人类的自我”这句诗——它们都显示了浮士德自视为人类一份子的自我意识,显现了他那作为人道主义精神重要表现之一的人类意识。

正是因为富有这样的精神和意识,浮士德才那么“高贵、善良、乐于助人”——

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死神逮住”的危险,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愧疚、自责;[270]

他一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声色犬马之娱全然不感兴趣,只醉心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是个心性高卓的人;

他对玛格莉特的爱是那样地真诚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深为悔恨,痛不欲生,骂自己是“上帝厌恶的坏蛋”,“愿承担她不幸的罪责,随她坠入深渊,走向毁灭”。[271]也就是说在对异性的态度上,他与“恶”的化身、淫邪而没有心肝的靡非斯托截然不同,同样表现了善良和高尚的本性;

他不恋俗世的荣华富贵,向往和追求高尚、纯净的美,为此而入地上天,而返回往古;这样浪漫的追求和富于寓意的情节虽然解释可以很多,却无疑也表现了浮士德的卓尔不群和高贵;

最后,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在他派魔鬼去动员一对老夫妇迁离家园,不想却伤害了他俩和另外一个无辜者的性命;酿成这样的惨剧虽非他本意,他仍然因而受到良心谴责,以致让“忧愁”吹瞎了眼睛[272]。这表明他仍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

年满百岁的浮士德,尽管已经双目失明,却一心想着“为千万人开拓疆土”,希望看见“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他临终前的大段独白所表现的,哪里仅仅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呢?[273]和前面引的那节诗一样,它再次凸现和强调了诗剧主人公强烈的人类意识,凸现和强调了他的郭沫若所谓“宏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理想。

上述这样一些品格和秉性,这样的意识和理想,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难道不和“自强不息”一样,也是“浮士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么?

广义地讲,“浮士德精神”应该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概括地讲,这同样主要是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始终一贯地洋溢在歌德的作品中:《维特》要求个性即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普罗米修斯》表现人的觉醒,人对神的反抗和人的自尊;《神性》讴歌人的高贵、善良和无所不能;《伊菲根尼》颂扬的人道和仁爱的力量;《威廉·迈斯特》探讨高贵、善良人性的养成环境和条件……《浮士德》集所有这些思想和精神之大成,它的故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即广义的“浮士德精神”更是仁爱和人道精神的汇萃与升华,更非“自强不息”一个词所能涵盖。

正因为广义的“浮士德精神”异常地丰富、博大,诗剧《浮士德》才被誉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和“人类精神的发展史”,其主人公才被视为人类的代表。在这部伟大的杰作中我们确实处处看见一个大写的“人”,理想的人,维兰特所谓的“人中之至人”(der menschlichste Mensch)。要想概括这样一个人和通过这个人所表现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唯有使用产生于同样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那个义蕴极为丰富和深刻的词即Hunanismus(人道主义);所谓“自强不息”,充其量只表现了这个词的义蕴之一部分,即人对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渴望与努力而已。

如此对“浮士德精神”做广义地解说和诠释,同样在《浮士德》中不乏文本依据:

在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天堂里的序幕》,人已被靡非斯托称为“尘世的小神”,虽然认为他们仍有些“怪德性”。天主却对人类充满信心,相信“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而浮士德,正是他所挑选出来的“善良人”的代表。[274]也就是说,诗剧一开始便对人的价值和秉性做出了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肯定。

在诗剧即将结束的《埋葬》一场,通过“天使合唱”中反覆出现的“爱”、“慈爱”、“仁爱”等词语和“只对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这句诗,以及天使用象征“爱”的玫瑰花战胜“恶”的化身靡非斯托从而拯救了“善人”浮士德等一个个细节,都热烈地歌颂了“善”和“爱”,宣扬了人道主义的精神;[275]

在诗剧结尾与《天堂里的序幕》遥相呼应的《高山深谷》一场,继续出现了“爱的圣地”、“爱的核心”、“爱的使者”、“爱的启示”和“永恒之爱”、“炽烈爱火”等等词语,真可谓是爱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个爱,当然不仅仅指具体的男女之爱抑或亲友之爱,也不局限于抽象的天国之爱抑或基督之爱,而同样指人类之爱,即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博爱和泛爱。在这儿,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得到了极大的张扬。[27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束全剧的“神秘的合唱”——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已成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277]

同类推荐
  • 老子原来这样说

    老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内容简练,分别从人生、做人、智慧、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清晰明了的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二重论:关于真理与境界的逻辑新思维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 哲学、科学与信仰

    哲学、科学与信仰

    本书是一部翻译著作,作者为黎巴嫩著名伊斯兰学者纳迪姆·艾勒·基斯尔。本书深入浅出地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解析,廓清了阿拉伯哲学的渊源,并把穆斯林哲学家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比较。
  • 曾国藩厚黑智典

    曾国藩厚黑智典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曾国藩厚黑变脸智典、曾国藩厚黑诛心智典、曾国藩厚黑韬晦智典、曾国藩厚黑纵横智典、曾国藩厚黑借势智典。
  •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说:“且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讲水的积累要多(指聚为海),才能使大船浮起来,才能使大鱼飞起来。庄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先前讲的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多多地积累包袱。包袱不够多,你就舍不得扔。当包袱多来压得你喘不过气,你就会一股脑儿全扔掉。所以,朋友,现在你正在做的无用功尽管做下去,迷途还不远时,你会走下去,因为你还能看见身后的熟悉地方,还心存侥幸。当迷途已远,身后不见了熟悉的地方,眼前只见深渊,这时你才会下了决心一定要回去。你回得去吗?你回得去。任何时候只要你倾听心灵,就会有感动、有启发、有指引。
热门推荐
  • 我的剑灵主神

    我的剑灵主神

    丢失了修真秘典核心心法的孙阳一个不小心进入了主神空间,而沉睡数千年的剑灵的却因此而觉醒……
  • 假装爱过

    假装爱过

    七岁以后,她的目标就是能找到他,嫁给他。辛苦寻找多年,她都没有放弃,后来,那个男人站在自己身边说,苏染,你嫁给我吧。她认为自己是开心的,可是找不到一点兴奋的理由。程浅阳说,苏染,你就假装相信我爱你,这样不好么?不好。
  • 暗帝的私密情人:诱吻88次

    暗帝的私密情人:诱吻88次

    “爱情我没有,做-爱倒拿手。身为情人,只需用身体取悦我!爱情?一夜十次,够不够?”东方靳以为顾连音爬上他的床想和他结婚,于是事后警告她不要动心思。他是盛名在外的暗黑帝王,狂狷独裁,买下她,让她成为他的情人,任他调教。可某一天,她居然跑了!他雷霆大怒,每天上电视广播:“顾连音,你强X我偷了我的蝌蚪,这笔账什么时候算?”
  • 苏轼(中国十大文豪)

    苏轼(中国十大文豪)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后谥文忠。苏轼与父洵、弟辙,同为北宋文学家,合称“三苏”。
  • 界仙录

    界仙录

    混元圣土西方昆仑道教道法高深南方天山剑派剑法凌厉北方天凌寺佛法普度东方蓬莱岛仙力莫测四方势力握掌天下诸事平平实则暗流涌动各方攀比忽是天神起怜天降弃儿身怀魔印最终魔道大昌混天灭世幸得一人拯救苍生人性起怜人心悲凉啊
  • 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说到博弈论,我们常常被其著作中大量的数学模型吓倒。其实,博弈论不是学者们用来唬人的把戏,而是一种一般性的分析方法。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比如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他照样可以通过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博弈论首先是人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是为了赢取更好的结局。
  • 霸血沸腾

    霸血沸腾

    刘凯在上学的路上。意外的救了一位妙龄女郎,没想到他却得罪了当地的黑帮老大,从而对他进行了血腥的追杀。刘凯在腥风血雨般的搏斗中,渐渐的成熟了起来。经常以弱胜强,最后成为威震四方的人物,于是他身边的美女多了起来。他将怎样对待情感的纠葛。这部小说,绝对热血。激情,青春。刚烈还有柔情。读了让你热血沸腾。
  • 萌妻羞羞:神秘帝少太会撩

    萌妻羞羞:神秘帝少太会撩

    四年有名无实的婚姻,终于让莫安笙对贺烨彻底心死。一纸离婚协议,她带走的只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一次的醉酒失态,让她和北城最神秘的帝少有了千丝万缕的纠葛。“顾余生,你到底爱她什么,那个女人的第一个男人不是你,她根本配不上你,你是不是犯贱啊……”彼时,他的初恋情人败的一败涂地,吼得声嘶力竭。“没关系,我不在乎,只要她的余生是我的,就够了……”他用他的一辈子庇护着一个女人,承诺着一个女人,却没想到,所有爱,到最后,都变成了不能爱的深爱……你是我枯水年纪的一场大雨,你来得酣畅淋漓,可我却淋一病不起……
  • 煌极仙魔录

    煌极仙魔录

    昆仑掌教闲来喜欢站在极高处眺望北境,他总是对身边的童子说,在北方其实一直有一座隐匿的山峰名为不周。传说从那里可以徒步进入仙境,获得长生。童子好奇,于是问道:“那么那些飞升的仙人他们去了哪里?”掌教摇摇头,笑而不语。他指了指苍穹,又指了指胸口。十八年后,昔年的童子长大成人,却逢上昆仑派内乱,掌教被囚禁于虚妄之地。唯有出门执行任务的他逃过一劫,远遁方外。看破了正道人心之险恶的他大哀之下遁入魔道,探寻真正的长生。
  • 仙蛊殊途

    仙蛊殊途

    元夕曾以为,世上不会有比重生到一具骷髅身上更凄惨的事了……直到后来,她终于获得人身,然后发现比起她玲珑有致的新身体……她男人似乎更青睐啥也干不了的骷髅?!